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分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受经济全球化影响,高校教育获得了发展,艺术设计类专业成为中国高校热门专业之一。但中国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其一,招生规模盲目扩大。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费高出一般专业很多,受经济利益驱使,我国部分高校将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学校创造业绩、增加收入的手段,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办学,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一些不具备师资力量的院校也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导致教育质量不高。如果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会导致学生文化素养参差不齐,造成一系列教育和管理问题。
其二,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师的教学素养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任课教师硕士生较多,博士生较少。艺术设计专业部分任课教师以自己所学专业为标准,忽略了艺术设计与市场的结合,没有综合考虑艺术设计专业和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联系,导致教学单一化,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教育,缺乏实践和主动创新的能力,不能将自身的课堂学习和现实艺术设计实践融会贯通。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师资力量缺乏集中体现在动画、动漫专业。以前我国部分高校采取毕业生留校或引进专业院校毕业生任教的方式。这些留校任教的学生缺少实践经验,知识体系和结构比较单一,职称相对而言较低。还有一些教师由美术专业转到艺术设计专业任教,通过短期的进修学习就任职,没有专业的艺术设计背景,缺乏艺术设计实践经验。
其三,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部分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劝部分学生学习艺术,有的学生高考之前才接受艺术学习的强化训练,报考艺术专业。这类学生艺术素质偏低,对于艺术也缺乏兴趣,难以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和探究,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不足。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分析
其一,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生源质量。
艺术设计教育不等同于美术教育,其更注重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和审美的能力。与此同时,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的文化课成绩往往低于其他专业学生,这不利于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近年来,一些高校提高了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高考文化成绩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也有人建议在招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时增设一些测试甄别学生,如文案设计、思维设计、方案设计等。这样便于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更好地接受和吸收艺术设计知识与经验。高校在安排和规划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时,可以根据学生素质安排课程,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
其二,解放思想,鼓励创新,开拓新思维。
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从传统美术中分离出来,各方面有待健全,这需要艺术设计教育者和学习者从固有思维中解放出来。要建设、发展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就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开拓性的创新、继承和发展,同时也需要汲取和学习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的经验,并从我国的历史背景、风俗文化等国情出发,引导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者、学习者都需要建设自己的新思维,开拓、发展艺术设计。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者更需要提高忧患意识,敢于挑战和创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其三,提高办学条件,注重教学质量建设。
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是保证艺术设计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所以广大高校首先需要加强艺术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如聘请社会上的著名设计师、专家、职业技师等进校教学。这些人才往往有一定的艺术设计经验累积,艺术设计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具有时效性。其次要加强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建设,合理安排和规划学生学习课程,建立各类设计工作室、实践基地等,以确保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学习。
三、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是一个积累、丰富、沉淀的过程。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发展和培养非常重要。结合自身历史和时展的特点建立中国特色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是高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前提。高校应该抓住发展的机会,培养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尹志芳 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创新模式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分析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科技先进化的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要面临诸多的价值观抉择,要直面各种挑战和机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许多新问题、新难题,不但要为大学生指引人生的方向,还要将高校的学习内容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心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新型的工作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它通过运用马列主义思想中与“人”相关的理论知识,将“人”视为工作主要要素,在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进,是传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向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具有以下指导意义:
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日趋信息化和全面化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前提下,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坚实的立足点,在明晰其重要性的认识之下,可以很好地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对其加以深入、认真的剖析,在新型网络信息时代下,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媒介,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向既定目标进展。
2.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倡主体、独特和平等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大学生作为主体,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创设出新型的高校政治课堂,使大学生在自我强化的意识下,增强主体观念,在行为态度等方面由他律的形态转为自律的行为状态,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主动地予以理解和学习。
3.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生的高素质的、个体的发展
高校大学生在心理上已经有个性化的自我追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学生的个性、差异化作为重点内容,在教学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大学生的现实心理状态,在与实际相结合的情势下,加强学生高素质的、全面的发展,使其个性化特征更符合现实性。
4.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施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使教师发现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层次,在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不断地从教育的目标性和实效性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完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阐述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高校面对的是一群思想活跃的大学生,要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高校教学有深刻的认识,需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育,并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
2.坚持“三贴近”的原则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它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层面、多方位要求相适合,在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了解下,帮助大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具体工作:首先,贴近学生为原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关心大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贴近生活为原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时代经济、生活、社会和文化等层面的发展,从实践的视角出发,使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最后,贴近实际为原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的实际状况相契合,重点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诸如:大学生就业、创业、婚恋等现实压力和困惑问题,从实际出发,创新性地、探索性地开发出新的思想政治方案,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找到实际问题的解决答案。
3.分层次下的师生情感互动原则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分层次地对大学生进行辅导,针对大学生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和不同,教师要有与学生互融的激情,与学生平等相待,在改善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下,对学生施以分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路径
1.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和目标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终极目标是要提升大学生的自身价值,在实践的社会经历之中,逐步成长并推动社会的发展。要实现大学生科学的人生价值取向,首先,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其工作重点是要通过努力,达成大学生智力、体力、伦理、情绪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特征。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其健全的品格,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结果,要培养大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需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敢于在生活的不同情形中突破自我、勇于改造自我以适应环境,并且具有和谐共处的能力,能够融于社会,融入集体。最后,还要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塑造创新精神。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在其生理和心理素质之下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个性内涵包括: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提高其心智德行。
2.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内容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理想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各种思想形态趁机而入,资本主义、个人主义思潮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在面临这样的现实挑战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道德教育作为基础和灵魂,指导大学生建立优良的道德品质,诸如:为民服务、热爱集体、诚实守信、团结友爱、节俭自强等。(2)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爱国政治教育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列主义方向,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引大学生,使大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社会,分析国内外形势,抵御错误的思想观念。(3)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精神文明教育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指导大学生健全和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情感、学业等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及早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的消极心理,理智地面对现实问题。
3.充分利用网络科技手段,扩大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互联网的信息时代下,大学生已经广泛使用网络虚拟平台,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空间与大学生进行交流,通过网络各种工具,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利用网络进行互动的、多向的讨论,用丰富生动的网络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政治教育学习兴趣。
四、结语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对大学生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和解答,利用新型的网络科技平台,与大学生实施交流与互动,从而帮助大学生构建健康、全面的人生价值观。
作者:吴小娜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社科部
第三篇:建筑工程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一、西藏建筑类高职高专整体专业方向
目前在西藏建筑工程类高职高专的专业共计三个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多年的教学总结及一定的市场调研我们认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分建筑工程施工及建筑工程监理两个方向,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偏向建筑工程造价方向,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建筑装饰施工及预算。
二、西藏建筑类高职高专各个专业方向的主要内容
当前,活跃在施工一线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且能胜任岗位职责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基本上是高职高专毕业生以及早期的中专毕业生毕业生,他们的素质、知识及能力满足了岗位需求,成为施工单位技术和管理的基石,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概预算、资料管理、质量检测、安全管理、材料试验、招投标等专业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方向主要包含施工组织、施工技术、施工资料等方面内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监理方向主要包含施工组织、施工技术、监理资料等方面内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主要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双赢”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实现“融教、学、做为一体”。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施工一线现场技术及管理等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群要求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方向主要包含施工组织、估、概、预、结算工作及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方面内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热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能适应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级技能型装饰工程技术人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建筑装饰施工及预算主要包含施工组织、施工技术、施工资料估、概、预、结算工作。
三、教学改革基本程序
(一)明确各个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基本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所有的人才培养都应该先明确培养目标,从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再明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案是我们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好与否,不仅影响着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操作的难易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阶段应该制定好计划全面深入的开展此项工作。在这个环节要进行深度的调研,要明确调研基本方式与方法及目标,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及访谈问题,确定需走访调研的对象。在合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包括需要的素质、知识、能力),再进一步明确各个专业方向的主要内容,从而基本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问卷调查及访谈问题设计的思路及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专业体系教学改革的成与败。因此,这个环节在教学改革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需要骨干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任务。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及访谈问题需派出各个专业方向的骨干教师进行合理企业锻炼,而且需要较为全面深入的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材料,在对专业方向各个方面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后进行合理的设计。问卷调查及访谈所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当前西藏建筑市场的行情,能够充分体现西藏目前建筑市场的现状,使得我们后面的各个方向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在调研过程中主要需要搞好专业需求的社会调研,明确好专业培养目标,同时进行学生职业岗位分析并确定学生就业岗位和工作目标岗位确定学生的关键岗位能力。然后按照设计的问卷调查及访谈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对调研的问卷及访谈结果进行认真的梳理,基本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历时约1-2年。
(二)明确各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内容
根据上一步内容及基本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面向的主要就业岗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内容,对于第2点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订,使其能符合现在西藏建筑市场的相关要求,能与市场直接对接,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在就业岗位上能直接上岗减少就业培训的环节。将各个专业方向的主要培养内容进行梳理分类,根据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结合各个专业的学生所面向的就业岗位,针对各个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职责要求、技能要求和工作内容,分解出必需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将各个专业方向的类似内容进行合并整理分类,分为几个大的方向(各个专业之间有可能有相互穿插的地方存在)。计划历时0.5年。
(三)组建教学团队
根据上面确定的若干大的方向组建若干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约4-5人,选定一名负责人,每个教学团队负责一个大的方向的教学内容,在外派实践锻炼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工后负责分类收集整理相关教学资料。组建教学团队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及建筑工程学院从整体考虑的角度进行,确保每个方向的专业力量的基本均等性,同时要使每位教师都有相应的去处能发挥各自的专长,以能顺利的完成各个方向的工作任务。根据每个专业方向骨干教师的锻炼及调研访谈的结果,各个专业教学团队进行深入的探讨,制定各个教学团队相对比较详细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目标。同时学院负责人及各个教研组组长参与讨论制定相应的考核体系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及目标的保质保量的完成。计划历时0.5年。
(四)教学团队派出实践锻炼
考虑到建筑工程学院还需完成正常的常规教学任务以及学教学材料的收集整理的方便交流及完成性,计划以教学团队为单位进行集体外派,时间周期为1-2年。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整体负责协调各个专业教师负责的相关内容事宜,做好分工协作的统筹工作。教学团队可能是外派到不同的单位以及不同的工作岗位,这样教学团队内部人员在进行了两个月的实践锻炼后,要进行一次详细的探讨明确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任务及工作目标,以及相关的内容如何运用于教学。在教学团队外派实践锻炼期间原则上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团队集中讨论,教学团队负责人向系里进行汇报团队的工作进展情况及主要存在的问题。每三个月教学团队向系里做集中汇报,并将已经收集整理的过程资料带齐进行检查,根据前面制定的考核体系进行对照检查考核,对前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接下来的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若确实对前面制定的工作内容及要求有需要进行修订的地方大家集体讨论后进行一定的修订,后面的工作按修订后的内容进行操作。外派的各个专业教师在实践锻炼的单位积极工作同时和单位联系将实践锻炼的单位联系成为我们的合作教学单位,能成为我们的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还能接受学生进行认知实习及顶岗实习。各个教学团队在外派实践锻炼期间在做教学资料的收集的同时应做好教学材料的归档整理工作,要特别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组织,在外派实践锻炼结束3个月内教学团队的相关教学材料要能够直接用于教学,这样我们的教师可以脱离原来以书本知识为主体的状况,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及相关的实际项目过程材料进行组织教学,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教教学团队要进行教学讲义及教学音频、视频的收集整理编写工作,争取在进行2轮的教学组织后能正式作为教材出版。若干教学团队外派计划约5-6年时间。
(五)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教学
完成外派教学团队实践锻炼的专业进行进一步的讨论,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个教学团队自己收集整理的教学材料组织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及方法的改革,要突出西藏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培养出专业技术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为西藏的城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做好后期的跟踪调查工作,以分析教学改革的成果及对相关不是很合理的地方进行必要的修订。计划历时0.3年。
四、结束语
经过本轮大约8年左右周期的教学改革后,计划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师整体实践能力水平及理论知识水平都有一个大台阶式的提高,都能符合“双师素质”教师的条件。各个专业教学团队在实践锻炼、收集整理、组织实施教学、跟踪调查阶段同时做好相关的教科研材料的收集工作,形成一批确实原创的教科研成果。在专业教学组织的环节能以实际的项目为载体将所需的素质目标及知识目标进行贯穿于其中,学生能更加直观的学习到相关专业所需的技能,而且参加工作时能够直接运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郑炎 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第四篇:高校人文素质修养教育教学体系构建
一、人文素质内涵解读
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更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高等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文素质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主要体现在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人们的价值取向等方面。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指人文知识素质和精神品格。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
二、在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方面
从素质教育层面来讲,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自身和谐发展和人格的健全
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如何做事”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则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正所谓“要想做好事,先学好做人”,高等教育不仅应当交给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地应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健全他们的人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3.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大学生能否正确地运用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造福人类,造福社会,受制于人文素养如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是否正确,因此掌握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现状
1.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究其原因有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素质提升的现象。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认知也存在偏差,认为只有专业技能知识是重要的,其他的知识无所谓,这就导致学生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养。高校和大学生同时存在受到价值多元化思潮的影响,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
2.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难纳入专业教学计划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仅有部分专业开设了人文素质修养课程。这就使人文素质教育的受众面变得狭窄,实现人文素质教育普及化就变得很困难。很多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中没有将人文素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人文素质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一方面选课的人数是有限的,难以起到大众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选修课课时极少,使得人文素质教学内容难以展开,教学效果欠佳。
3.校园人文氛围不浓,缺乏环境熏陶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对于大学生提升人文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与本科院校依然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在开展活动是往往侧重于一些专业技能竞赛,忽略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这就导致校园文化人文气息的严重缺乏。
四、关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思考
1.创建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开展实践活动为重要平台,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
首先,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教育事业提出了心的要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课程设置中也应当设置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课堂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理工科专业学生本身对人文素质较文科生更为缺乏,针对理工科专业则更应当重视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课程的性质应当为必修课。其次,烘托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应当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硬件及软件建设来创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形成鲜明的人文精神并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汲取其中的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质修养。再次,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来锤炼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在2014年五四青年座谈会上鼓励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正所谓“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的重要作用在于使大学生人文素质得以践行,做到知行合一。
2.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当前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
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可以划分为三分部。第一部分是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知识为重点的知识,涵盖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知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和审美情趣以及文化品味。第二部分是以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为重点的知识,涵盖励志成长、理想信念、政治信仰、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心理健康、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第三部分是以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水平的知识,涵盖职业素养、应用写作、口语表达、人际沟通、礼仪规范等知识。
3.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形式
教育教学的形式不应拘泥于教室课堂上的讲授,应当广泛拓展教育渠道。比如开设第二课堂,开设室外活动课堂,开展各种竞赛项目,注重大学生的体验和实践过程。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优秀代表进校园,通过开设名家讲堂、论坛等形式传播励志正能量。同时,还应主动开发和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通过新的媒介来进行教育宣传活动。
4.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几个结合
首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知行合一,虽然大学生接受了人文素质教育,学到了一些人文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掌握人文方法,具备人文精神。因此,必须通过实践使理论内化于心,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其次,坚持人文素质专业教师教学与各专业课教师课堂渗透相结合。正所谓“教书育人”,学校应当培养一定数量专门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这是学校培育人才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专业课教师不仅承担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任务,更肩负着育人的重大使命。因此,专业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再次,坚持教育内容与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教育应当以时代背景为依据才更富有实际意义。内容应当与时俱进,不断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彰显时代风采。最后,坚持占领现实教育阵地与占领虚拟阵地相结合。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通信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中日益离不开网络。因此,网络已经成为关注大学生成长、身心健康、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弥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问题,只有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高度重视,通过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渠道,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丰富人文素质教育新内容,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三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方能收到实效。
作者:史琳 秦长涛 葛洪伟 伊淑霞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第五篇:内地教育教学管理策略探讨
1拥护党的方针和政策,用热情迎接雪域高原的莘莘学子
1.1积极学习党中央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是在当前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为切实解决西藏缺乏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教师的实际困难,统筹西藏与内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十分光荣的政治任务,对进一步推动西藏教育发展,全面带动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内地中职班将为西藏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和幼儿教师,学校坚决拥护相关教育政策,积极为民族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决心用优质的江苏教育资源服务西藏,同时向西藏的同胞展现江苏人民博大的情怀。
1.2用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积极作好各项准备工作
学校接到光荣的任务以后,随即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学习相关政策,并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校长杨晓华为组长的内地西藏中职班领导小组和以钦惠平副校长兼主任的内地西藏中职班教育教学管理办公室。坚决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内地西藏中职班工作会议的要求,从政治的高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要求,组织相关准备工作。在招生期间,学校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和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的有关于招生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周密细致的新生招生及报到须知和接待方案。在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的精心组织下,钦惠平副校长和百家湖校区部绍海主任、党支部书记张排房代表学校深入西藏的典型地区对西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现状进行调研,并在成都参加了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方案的交流研讨会和在拉萨举行的分析讨论会,结合实际调研情况,指导学校的迎接新生工作。本年度内地西藏中职班计划招收50人,最终分三批共接收51人,在学校的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与运行专业学习。学生出藏、抵宁的全程中,全校上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热情的江苏、博爱的南京和活力的校园,给雪域高原的学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迎接工作受到新华网、南京日报、现代快报、江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和转载。
2用“爱、细、严”培育高原学子,努力把他们塑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
2.1爱的风帆,使他们不再陌生与寂寞,为他们撑起理想的港湾
2.1.1各级领导的关爱,使他们感觉到了国家政策的温暖
2010年10月21日,教育部民族司次仁多布杰司长在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倪道潜、职社处处长尹伟民、基教处处长顾春明的陪同下,来到学校百家湖校区,与西藏班全体学生座谈并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进行调研。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及西藏驻校教师普布出席座谈会。次仁多布杰司长的亲切关爱,语重心长的勉励,让国家的政策和学子的期望没有了距离,极大地鼓舞了所有学子的信心。倪道潜副厅长代表教育厅欢迎西藏学生到江苏南京学习,并向所有的学生介绍了江苏的文化渊源,希望大家能多到江苏、东部沿海的其他城市去走走,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开拓自己的视野,希望同学们充分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将自己培养成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新青年。校领导自学生在9月5日进校的第一个晚上开始,就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家、江苏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将温暖政策融化进每一个同学的心里。学生在各级领导的关爱中,信心倍增,表示要珍惜机会,刻苦勤奋,争取学业有成,建设美好的新西藏。
2.1.2全校师生的横向关爱,使他们快速地适应了新环境
学生进校后,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杨晓华组织校领导、优秀党员、中层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共青团员和西藏驻校管理老师普布,与西藏班学生按“多对一“”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结对子”帮扶。集大家的力量,使关爱无处不在。
2.1.3有梯队的关爱计划,使他们充分地融入了第二故乡
首先,百家湖校区党支部组织学生了解学校及周边的环境。通过专业介绍和校园文化体验,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校的现状与未来。从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就业等方面综合考虑,学校决定让学生在位于江宁开发区的百家湖校区生活与学习。在学校的周围,聚集了诸如西门子、百事可乐、菲尼克斯、爱立信等世界级企业,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先进的企业文化与文明,同时,学校与这些世界级企业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让他们学习和体验优秀的企业管理,服务和建设新西藏。其次,让他们了解南京(城市)及江南。百家湖校区党支部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成立由中层以上干部带队、旅游教师为导游、党团组织和后勤人员为成员的指导小组,专车跟队,有计划地组织西藏班学生到南京的爱国主义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等。组织他们参观只在小学三年级藏语课文中见过的南京长江大桥,看现代化的南京长江二桥,领略宏伟的奥体中心。同时也迎合孩子的心态,带他们逛红山动物园,学生们欣喜若狂。再次,了解祖国及江苏。通过影视、平面媒体等方式,展现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绽放勃勃生机的江苏经济与人文。学校根据情况的变化,让他们更为深刻地了解、理解并喜欢灿烂的江苏。
2.2关怀与管理细致入微,确立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人文主义理论,渗透到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2.2.1良好的习惯从生活起居开始
学生进校后,崭新、温馨的四人一间的公寓宿舍,使他们的生活没有顾虑。免费给他们配备了床上用品、生活洗漱用品如肥皂、牙刷等等,热水全天候供应。重塑卫生习惯。由于他们原来高原气候环境的原因,学生们整体卫生习惯较差,初来时身上的异味较重,经过班主任、辅导员等及时督促,让他们勤洗澡,勤换洗衣服,加上学校另配的袜子、鞋垫等,近两个月以后,情况明显好转。循序渐进的饮食安排。为了使他们的生活有个适应期,起初给大家是按桌席吃饭,单独的厨师、单独而不限量的饭菜,厨师长不断地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要求与期望。考虑到不浪费的原则,一个月后调整为独立窗口自选而不限量的方式用餐,融入大家之中,同时保证营养。学校根据季节的变化以及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优化与改进。
2.2.2和谐交流从文化、习俗开始
(1)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提供汉藏文化交流的平台。百家湖校区党支部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学校的音乐老师史苗苗和团委的老师们细心指导,让藏族同学尽情展示其艺术才华,如“月是中秋圆汉藏一家亲”的中秋座谈会、“迎新生庆国庆”晚会、班级德育主题班会等。通过这些平台,汉族学生和藏族学生进行多方位的交流与融合。(2)汉藏重大节日期间,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百家湖校区党支部还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座谈会、汉藏同学交流会、藏族同学间讨论会,让大家充分了解汉藏文化的丰富内容和内涵,认清汉藏文化与习俗的区别与差异,从而减少交流中的矛盾与冲突。每逢佳节倍思亲,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西藏班学生的节日活动,中秋节、国庆节,党委总是细心听取西藏班节日活动的安排,同时也通过西藏派驻学校的普布老师了解藏族的风俗习惯、节日安排。
2.2.3医疗关怀,让爱的延伸没有边界
由于高原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习惯不同,学生来到富氧的东部,身体的不适应、饮食的不适应等等,最先表现出的就是病症频发。在校医务室,某一个月门诊量中,西藏班学生的门诊量达到近50%,而西藏班学生人数只有校区总人数2%。其中,最典型的是一位来自西藏山南地区的曲吉朗珠同学,来校6天后感到腹部有些疼痛,不舒服。她想休息一晚或许就会好,老师们都很辛苦,不能再给老师增添麻烦。第二天早上,病情未有好转。细心的班主任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并陪同前往校医务室治疗。经初步诊断,校医建议立即送往附近医院进一步检查。经江宁区人民医院检查,发现朗珠腹部有一个巨大的不明囊肿。江宁区医院随即安排120急救车将朗珠转往江苏省人民医院河西分院进行医治。此时已是9月15日中午12点。江苏省人民医院得知患者是藏族同胞后,非常重视,立即组织多名专家赶赴河西分院进行会诊。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杨晓华和其他校领导均赶至医院,恳请院方采用最好的治疗方案救治朗珠。经过系统的检查会诊,初步诊断为腹腔囊肿,并建议立即手术。9月15日下午5:30,朗珠进了手术室。手术非常成功,医生成功地取出了朗珠腹腔内的排球大小的囊肿。在术后对朗珠进行综合检查时发现肝脏上有一个包块。医院随即从本部调来肝脏专家进行进一步检查。专家建议经过此次手术后的3~5天短暂恢复后,转到医院本部肝脏科进行细致检查,并决定下一步手术方案,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杨晓华始终在一线陪伴,并随时处理突发事件。9月28日上午10:14,医院为朗珠进行第二次手术。手术历时6小时,经过医生的努力,成功切除了曲吉朗珠同学位于肝脏上的两处巨大囊肿,切除了近一半的肝脏。术后检验确诊为内地早已绝迹的包虫囊虫病。时隔一天的29日早晨,朗珠的病情突然恶化,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生命垂危。医院组织专家进行抢救,使用人工呼吸机呼吸,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张救治,终于从死神手中夺回了朗珠年轻的生命,考虑到病人的特殊性,在省人民医院顾宁院长的主持下,将平时难得使用的白蛋白之类的药物,进行了超常规、超量的特殊审批。朗珠的病情也得到江苏省教育厅和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领导的高度重视。29日江苏省教育厅倪道潜副厅长在百忙中抽空赶赴江苏省人民医院代表教育厅看望朗珠并慰问其家长。2天后朗珠顺利停止使用呼吸机,离开ICU转入普通病房。国庆期间,倪副厅长又发来短信:知曲吉朗珠同学病情好转,甚慰。请转达沈厅长和我的问候,祝她节日愉快、早日康复!9月30日上午,西藏山南地区教育局职成处处长普布多吉赶到南京看望曲吉朗珠同学及其父亲,鼓励曲吉朗珠同学积极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将所有人的关心转化为努力康复的动力。自曲吉朗珠病情确诊的当晚,老师和同学们便行动起来。自发地来到医院,主动承担起照顾朗珠的任务。尽管其父亲在第二次手术前从西藏的牧区赶到了医院,但由于语言的不通,中秋节、国庆长假期间,当大多数人在尽情享受假期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却放弃了假期,轮流排班日夜陪床看护,鼓励她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在医院里,陪护的师生就只能一张简易折叠床,将就着度过每一个期望的日子。班主任李海清老师自始至终都在医院、学校、医生、护士、学生间奔波,专业班主任邹义珍老师说,牺牲一点假期算不了什么,教育、照顾好他们是我的职责。陪着曲吉朗珠辗转几个医院,医院所有的领导、医生、护士和她的病友,起初还在纳闷:这个西藏学生哪来这么多亲友?后来他们知道全是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领导、中层干部、老师和学生,他们由衷地感叹: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校,老师们穿着未拍干净粉笔灰的衣服来值班陪护一个西藏学生。这就是我们学校可敬的校领导、可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爱在这时没有了边界。为此,西藏教育厅还专门给学校发来了感谢信。朗珠是个坚强的孩子,能够独自承受这一切真不容易。她是不幸的,同时,她又是非常幸运的。她感受到江苏人民的爱、西藏人民的爱,她腼腆不善言表,但她出院后常常偷偷溜进课堂听课的行为告诉我们:她在加油!
2.2.4严格的管理要求,增强了他们的纪律观念
军训作为第一课,增强了国防观念。学生到校后第二天,进行了短暂的身体调整后,就加入了新生军训的行列。十多天的军训,西藏班的学生也真实感受了充满酸甜苦辣的第一课,他们的肤色随着远离紫外线开始变得红润,表情少了疲惫,多了活力与激情。法制教育和校纪校规的学习与宣传采用化整为零方式逐渐深入。由于刚刚融入新的大家庭,彼此都不了解,学校在法制教育方面积极引导,循序渐进。在校纪校规方面,结合西藏教育厅的有关管理原则,进行一视同仁的管理,高标准,严格要求。
3用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教育高原的学子,强化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3.1教育最初实现的三大目标:德育为先、学会交流、拥有一技之长
在接到西藏班任务之后,学校也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和了解相关的教育背景,尤其是四川“9+3”免费教育的成功案例,学校初步确立初级阶段的目标:德育为先、学会交流、拥有一技之长。首先校区党支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主义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其次,通过对学生的基础摸底情况来看,原有基础存在从小学到高中的跨度,差别很大,所以解决交流问题,势在必行。在能交流和会交流的基础上,学习专业技能,计划在第一年结束完成计算机中级操作员证书取证,第二年完成专业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然后进行实践岗位实习。
3.2强有力的师资和分层教学保质量
为了完成西藏班的教育,学校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文化基础课方面共挑选了20多位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共同承担核心课程教学。差异调查显示,目前学生中,汉语/普通话不懂的占12%,高中层次的占12%,初中占76%。目前采取了三个层次的分层教学:语言不通的由会藏语和汉语的普布老师主教,优秀的学生辅助;对于高中层次的插班到普通班中进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且每月进行跟踪了解,其中每两周一次总结,同时提出下两周的计划,希望在灵活的组织形式基础上,因材施教,确保质量。当然,在内地西藏中职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自由和选择,以内地中职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为主要依据,制定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方法,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内地中职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3硬件准备
为了适应本班级的特殊教育,学校专门配备专用计算机机房,满足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同时,积极筹备和扩充专业技术技能实训室。
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内地西藏中职班的任务,既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从目前来看,管理和教学同时存在着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但相信在江苏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党委积极谋划,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汉藏文化的融合在中职教育平台上成为典范,也坚信全体同仁的努力,格桑花一定更加灿烂。
作者:张排房 单位: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第六篇:高职旅游教育教学质量思考
一、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其自身的师资力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师资力量强弱密切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说师资力量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盛。对于我国高职旅游教育来说,因为其起步比较晚,所以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教师一是不熟悉高职旅游教学特点及规律,也没有相关教学经验,二是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强对高职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研究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因素。首先,学校应该高度关注并提倡尊师重教的风气,为教师工作及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从而有效保证教师全身心投入旅游教育建设中,提高旅游教育教学质量。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所以,高职学校的旅游教育教师应定期在实践中学习,学校领导者应定期组织教师到旅游企业亲身实习,从而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的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生动性,使旅游教学变得更具吸引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旅游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来说,仅仅依靠课堂上理论知识学习是严重不足的,要求我们在旅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提高旅游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首先可以加强学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保证学生定期到旅游企业实习,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还可以减少学校开展实训的资金投入。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建立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训基地,加强对旅游示范操作时的建设及设备的完善工作,使旅游场景的模拟变得更生动、更贴近实际。最后,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可以安排学生组织一些文艺表演及礼仪接待等,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建立“旅游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这些措施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效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推进旅游教育的信息化,从而促进旅游教育的现代化
所谓教育信息化,其实就是将信息融入教育系统,使之成为教育系统的一大组成要素。在旅游教育汇总推进教育的信息化,有效实现教育现代化。同时,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使公民有更多受教育机会。最后,教育的信息化可以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为我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供科学的氛围和环境。所以,为推进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信息化,促进旅游教育现代化,我们应该加强旅游教育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及服务应用三方面建设。对于硬件建设来说,应该确保学校局域网与外界网络建设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不仅要加强对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还要加强各高职学校网络直接信息的互通,通过密切合作提升旅游教育教学能力。而高职学校的软件建设,不仅需要建设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平台,还要加强对优质教学课程及相关资源的研究,通过两个方面的共同开展,提高旅游教学的软件建设。最后,对旅游教育应用服务来说,应该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等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提高整个旅游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旅游行业高速发展决定了必须加强对旅游教学质量的提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一大批优秀旅游专业的人才,才能有效促进我国旅游行业发展,保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李永凤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校慕课教育教学运用
一、慕课的特点
1.精细化教学
与之前网络上的一些公开课和远程教程只是简单地将老师的上课内容录下来放到网上不同,慕课是将一门课的内容分解成多个知识点,每节课基本都由10到15分钟的短视频组成,对教材的内容细化分析,方便学习者理解。
2.个性化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选择学习内容和难易程度。慕课每完成一个知识点讲解,就会出现相应的测试题目,学生必须答对题目才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3.多元化评价
与传统的考试方式不同,慕课是通过软件进行随堂课程检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和互评。
4.资源丰富
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解决目前优秀教师和优秀课程短缺的问题。慕课的课程是由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优秀教师共同制作的,课程内容丰富,质量也得到了保障。
5.学习自主性
学生学习自由度很高,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老师、时间进行学习。
二、慕课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高等院校的教学特点
高等院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而培养优秀的人才则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点,首先是专业性,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各个学科、专业领域的高等人才;其次是创造性,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要求大学培养创新人才,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放到重要位置,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知识,还要学会创造;再者是开放性,也就是不拘泥于现有的模式,冲破书本、专业的限制,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最后是自主性,学生自己支配学习时间,选择不同的学习途径,学习更多的内容。而慕课恰能给高校提供这样的平台。
2.慕课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
如今慕课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学校教学模式的一种。现在慕课不仅只是展示高校自己教育资源的优势,还为综合教育和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学习平台,对加快教育的开放化和国际化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为慕课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慕课,体会慕课给学习带来的乐趣。通过慕课,学校可以运用线上和线下两条渠道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在线进行提问,老师在线回答,既方便学生问题的解决,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效率。慕课还为学校提供了新的考核方法,可以结合线上和线下两条渠道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学生通过完成慕课线上的检测来得到相应的学分,论坛中学生还可以互相评论,然后由老师来评定分数,在慕课上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会像在传统的课堂上那么受限。线下老师可以通过笔试、实际操作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使考核变得更加公正合理。但是,慕课在高校教育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形成大规模的慕课联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需要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持;还包括一些视频的拍摄、剪辑、合成等,工程量十分巨大。二是慕课在教学工程中,无法向学生讲解系统的知识构架,对整体知识的串通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三是慕课的自主性比较大,学生变成了学习主体,学习过程和进度都由学生自身调控,但这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调控能力比较强的基础上。对于部分高校学生欠缺主观学习欲望的情况,慕课目前还不能得到普遍推广。慕课教学在高校教育中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各方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融合和吸收传统教育的优点。慕课为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血液,促使老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授课风格,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平台,增加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我们必须正视慕课在高校中的建设,因为从目前来看慕课在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教师和学生都应合理地利用慕课资源,不要让它成为一种摆设,通过传统的教育和慕课平台的结合,创造出适合中国教育的教学方式。
作者:陈佩妮 杜一宁 郑俏 单位:浙江海洋学院公共实验中心
第八篇:高校创新型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一、高职院校研究创新型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适应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高等学校,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我国高等教育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近几年来不断扩大招生,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因此,高等学校应该进行创新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来适应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针对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近期在与委员、企业家对话时提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优化经济结构的迫切要求,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领域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再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应该运用比较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2.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在逐渐开展的教育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古板,过于注重尊师长,教学气氛十分压抑,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很难发掘自己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为了更好地全方位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结合现阶段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运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从而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做出一定的贡献。
3.有利于改革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利于改革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注重的标准是学生的成绩好。只要学生的文化课程比较突出,那么一个教师的教学就算为成功。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需要的是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应的与人交往的能力、独自面对挫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将创新型教学方法的研究引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全方位地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从而促进教师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培养出更多真正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想更好地进行创新型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毕竟,教师是教育中的一线工作者,创新型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还是靠教师队伍的努力。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1.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要想提高自己的创新力,首先应该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有相应方面的发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创新工作,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第一,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努力克服自己的习惯心理,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学过程,其实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不要太过依赖自己已经认知的知识。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没有任何成效,应结合实际,遇到问题,该质疑的还是要质疑,凡事应该多问一个为什么,与学生共同探究疑难问题。第二,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会遇到自己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他们往往会向一些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进行请教,然后就一味听从老教师的意见。一些教师没有对其他老师提出的建议进行筛选和完善,就直接运用于教学中,这样会导致跟不上时展的需求。例如,针对当前学生急于就业的思想状态,教师应该认真为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他们的真正想法,让学生的心理变得更加平静,学好专业知识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人文素质修养,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教师自身应该在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去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状,从而形成自己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理念。第三,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加强与其他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前面提到,不能过于依赖其他教师的想法和建议,当然,更不能闭门造车,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第一,应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创新工作。要在办公室或者会议上探讨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和制度,使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创造出高素质人才。第二,和谐、融洽、有效的师生沟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减轻教师心理压力和疲劳,避免职业倦怠,增强成就感,进而加深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提升教育质量。
2.在工作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要想培养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应该在日常工作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这是教师进行创新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第一,营造自由和宽松的文化氛围。高职院校不应该在学术上对教师进行严苛的管理,强制教师接受某一特定的学术观点;而应该充分尊重具有不同学术观点的教师。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从多角度对教学进行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才能。第二,学校应该注重教学科研。教师在科研中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形成自己的观点,接纳和辨别各种新鲜事物。学校可以加大对教学科研的投入,并将其纳入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为教师进行科研提供积极的动力。教师在科研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质,从而更好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三,要给教师比较充分的时间。教师进行科研创新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每天要备课,帮助学生解答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进行创新科研的时间很少。学校不应该强制给教师下达科研指标,应该使教师在比较自由的时间里,有顺序地完成自己的科研。第四,学校应该做好相应的政策保障。教师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加上自己的课余时间也很少,因此学校应在平时的工作时间中抽出一些时间,组织教师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和学习考察活动,扩大学习交流的受众面,多为教师提供一些获得信息的渠道,及时传播最新的消息,这样更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手段。
学校的评价机制相当于一根指挥棒,它是教师日常工作的指引和方向。教师的工作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学,一是科研,因此科学的评价机制应该从这二者入手。在建立教学工作的创新评价机制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应该真真实实地将所学知识掌握并学会运用。此外,学校应该完善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在教学、科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嘉奖,从而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创新型教育的具体方法
1.建立弹性学分制度。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学校可以建立弹性学分制度。学校不应该强制学生的选课,应该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校应该在选课时降低学生的要求,允许跨学科、跨专业和跨年级。只要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了教学目标和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在完成了这一点之后,学校还可以向跨学校选课的方向努力,因为不同的学校,学科实力各有不同,或者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科,本学校并没有开设。因此,各个学校之间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合作,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
2.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学习年限。
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能力比较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所学的知识消化并学会运用,而有的学生则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学校可以根据这一情况,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相应的学习年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因此,只要学生修够了学校规定的学分,并通过了学校最终的知识测验,就可以得到毕业证书。
3.提升教育理念,突破人才培养“动手难”瓶颈。
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提出并实施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岗位能力与职业能力逐级递进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避免特殊行业如化工生产“易燃易爆、高温高压”而引发的实习实训危险和事故,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通过“虚拟”技术、“仿真”手段和真实生产装置、真实生产现场、真实生产过程相结合,建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三大虚实结合实训体系,突破化工人才培养“动手难”的瓶颈,并支撑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4.通过学做一体,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其质量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贯彻“手脑联动、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理念,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技能(“知其然”)、技术(“知其所以然”)和素养(“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为取向,具有针对课程及课程群的项目化实训室、针对专业及专业群的综合化实训中心、跨系部(院)跨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真实职场氛围的校外工作性顶岗实习基地的“四层”结构,具有高职教育职业性、生产性与实践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步伐。
5.通过“教、学、做、赛”合一,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
根据现阶段高职学生培养的特点,可通过“教、学、做、赛”合一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教”指“善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紧密围绕产业与职业岗位,对接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与终身教育,开展以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人文素养等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高技能培养为着力点的技能教育,以知其所以然为取向的技术教育;“学”指“勤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倡导勤奋学习的态度,依托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手段,打造课内外与校内外连续化的学习环境,全面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学业目标和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做”指“苦练”,遵循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规律,实行“做中学、学中做”,在具体的职业技能训练中获得理性的感悟,实现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循环往复的螺旋上升;“赛”指“强赛”,学生可通过参加校、省、国家、国际级等各类大赛,积累经验,增强技能。同时,指导老师也可通过辅导学生的过程不断改进教学研究方法,真正达到“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的效果,以培育出优秀的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
6.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人才质量。
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的质量。空有一身技术而道德低下的人不是人才,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公德心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并对相应的学生采取及时的教育措施,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学校可以多开展讲座或者论坛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怎样才能够将素质教育与教学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改进的。同时,学校也要按照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强化实践,为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努力。
7.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个优秀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娴熟的技术,同时还需要具备高尚的审美素养。深入研究和实施美育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俗话说,谁更会欣赏美,谁才能主宰这个世界。审美能力的提升关乎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中积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进行美育渗透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教育研究的本质层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教育教学改革变动时学生的适应能力,以不变应万变。渗透审美教育,不仅关乎教育整体发展,同时也是捍卫教育教学主体地位的需要。四、总结
四、结语
总之,高职教育创新还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学生减少桎梏,不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为学生思维提供一个创新的空间,实现全面创新,这是顺应时展的要求,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更上一层楼。
作者:叶娟 单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高校绿色技能教育教学改革初探
一、引言
经济社会的全球化发展导致全球变暖、环境污染及能源危机等问题日趋严重,传统以牺牲自然环境的社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当今社会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为此,国际社会越来越强调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一致,“绿色经济”由此产生,发展绿色技能已成为国际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关注点。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培养的重要平台,在开发职业的绿色技能培训将担负着重要角色。2014年,我国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成功获立APEC职业教育绿色技能开发项目,项目旨在将绿色、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为社会培育绿色技能型职业人才,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社会大背景环境以及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技能的开发及其应用在我国应广泛宣传甚至出台相关约束性政策文件,营造全民追求绿色、低碳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社会氛围。在教育层面,政府应鼓励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各专业课程甚至公共课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内容,设计与绿色技能相关的培训项目,加强对高职院校绿色技能培训项目的扶持力度,使学生掌握专业“绿色技能”的基本能力;同时,鼓励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提供各种灵活多样的绿色技能再培训,促进绿色低碳的理念在我国普及推广,以低碳节能为重点,健全激励及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基于此,本文就我国开发绿色技能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战略对策以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
二、绿色技能及其特点
2012年5月,上海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第三届世界职教大会将“绿色技能”列为大会的专门议题;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将“职业教育系统开发绿色技能”(“SystematicDesignofGreenSkillsDevelopmentinTVET”)作为职业教育改革项目。从此我国掀起了高职院校绿色技能的研究和实践热潮,绿色技能与职业教育也在无形中紧密关联了起来,形成了绿色教育和绿色职业。
(一)相关理论研究
绿色经济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和工作模式,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其定义为:以控制降低环境污染和节约生态资源为主要途径,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幸福度和达到人类社会平等的经济。绿色经济促进了绿色职业的产生,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工会联盟将“绿色职业”定义为以减少人类生存环境威胁为主要目的,存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的新兴职业。绿色职业的兴起,需要绿色技能的同步发展,如BIS(2011)提出的企业管理建立战略节约型企业能力;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财务会计服务能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产品设计及生产能力;基于对资源效率清晰理解的工程管理能力等。王金南,李晓亮,葛察忠(2009)指出绿色职业并非完全创新的职业,只是将绿色元素融入进原有职业中,同时需对原有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调整、更新和升级。徐峰(2011)指出发展绿色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将绿色元素融入进职业教育的课程及职业教育培训项目中,与企业联合开发绿色职业资格证等。黄沫,田思路(2013)认为我国发展绿色就业应加强绿色就业的评估与监控,制定相关绿色法律条文和制度保障等。孙慧丽(2012)指出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绿色技能人才的培养,并将绿色技能的培养纳入到国家产业发展计划和职业技能开发计划中。汤霓(2012)指出绿色技能应当能适应各行各业的工作,它包括提供可持续发展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也包括交流、谈判、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行为及实施组织变革所需要的非技术技能。张丽宾(2011)指出绿色就业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所有从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且符合绿色环保的就业。已有的论述涉及到了绿色经济、绿色职业、绿色技能以及绿色就业,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绿色环保意识的加强,促使人与自然环境进一步和谐发展。
(二)绿色技能的特点
绿色职业伴随着绿色经济的产生而兴起,在环境问题越发严峻的今天,绿色职业应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创新职业的产生必然带来了新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绿色职业应与绿色技能同步发展,鉴于绿色经济的普及性及通用性,绿色技能应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1.政府主导性。
环境保护、绿色经济是全球性的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政府层面得到重视,政府应主导绿色经济的构建、绿色技能的开发与培训等,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绿色经济的实现才会更顺利,更具可能性;同时,政府应在绿色经济的构建及运行中做好评估与监控,健全绿色政策,完善法律条文,提供制度保障等。
2.普及性。
绿色技能普及应用到各行业领域,“绿色”的理念才会深入人心,只有全民的思想意识到“绿色”的重要性,“绿色”的政府行动才会更到位。因此,绿色技能应跳出传统绿色职业的限制,不断创新,使其普及于不同的职业中。
3.通用性。
绿色技能的普及性要求其能适应人类社会的各职业中,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具有其各自不同特点,这就要求绿色技能具有通用性来适应各行业不同特点的发展需求,因此,应构建绿色技能通用表满足绿色经济的发展。
4.可整合性。
绿色技能最终是要为绿色职业服务的,通过进一步开发绿色技术来创造就业机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继续培训等需要进行整体变革,绿色技能应整合进不同的职业教育或继续培训的项目中,实现绿色技能与绿色职业的有机整合。
5.时展性。
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社会结构也不断变化,这就要求绿色技能要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能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具有时展性,以适应不同时期发展“绿色经济”的需求。
(三)绿色技能与绿色职业教育
所谓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绿色技能”是指在掌握各职业领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掌握与环保工作和活动相关的技能,即绿色技能既体现了之前所指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技能,是专业技术技能和通用技能的融合。技能的掌握与教育是分不开的,通过对技能开展相关教育来实现对技能的掌握。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绿色技能教育过程中将充当主要的角色,绿色职业教育促使专业技能的教育持续重组,要求职业教育、继续培训等方面进行整体变革,要把绿色元素整合进不同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中。
三、绿色技能模式下高等职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绿色技能的兴起将促使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变革,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教育需求。
(一)推进融入绿色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工作是教育中的主体工作,所以绿色技能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首先应从人才培养模式着手。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式的培养,涉及到诸多环节,为使绿色技能的开发有效可行,应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融入绿色技能元素。
1.岗位需求的调研。
岗位需求的调研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首要工作,在绿色技能开发模式下,除了对岗位专业技能需求的调研,还需要对岗位绿色技能需求开展调研,分析总结各岗位应开发的绿色技能。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岗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同时还应注重绿色技能的培养目标,要将绿色技能的培养目标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
3.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
开展绿色技能教育,应构建绿色技能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充实人才培养体系。
4.课程体系开发。
课程是技能教学最直接的体现,所以,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将绿色元素融入到各专业课程中,构建融入绿色技能的课程体系。
5.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原来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融入绿色技能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绿色技能环境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绿色技能的开发在国内的高职院校中尚属新事务,基础相对薄弱,经验并不丰富,故各专业的绿色技能开发不可能一步到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职院校可以先选取部分专业试点开发绿色技能,将绿色技能要素融入到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并通过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与反馈,不断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修正和完善,最后通过试点专业示范带动其他专业绿色技能的开发。
(二)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
教学评估是教育工作的基本环节,目前,大部分院校已形成了基于专业技能的教学评价办法,新形势新环境下,绿色技能的开发模式促使教学评价办法需要更进一步优化提升,如鼓励教师围绕绿色技能培养的创新评价体制,学生的绿色技能职业能力纳入教学评价中,构建一个既体现专业技能又体现绿色技能的综合教学评价体系,这样不仅使绿色技能在教学评价工作中得以体现,而且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使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
(三)建设具备绿色技能培养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技能培养的直接实施者,实施效果的好坏相当程度上与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职业能力有关,绿色技能的出现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及职业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建设一支新形势下能适应时代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一是做好人才引进,充实教师队伍:有针对性引进有绿色教育背景或工作经验的人才,作为专业教师参与绿色课程的教学工作;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目前,具备绿色技能教学经验或工作经验的人相对较少,故具备绿色技能型人才的引进相对困难,所以,加强对原有专业教师的绿色技能培训是相对可行且有效的方式,通过提升教师绿色技能素养,使教师队伍满足绿色技能培养的要求;三是扩大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聘请企业从事绿色工作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课程的绿色教学及绿色技能的培训工作中。
作者:周世平 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高校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构建
一、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原则的分析
高校的管理者要对各种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加强教学创新以及对新科技和新理论的运用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原则的应用,主要强调对人的本性、价值、人格等方面的教育。教育管理者要通过日常教育的引导,积极挖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进行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具体来说,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明确教育教学的管理目标。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受教育个体的成长目标。与建立完整的技术体系相比,确定明确、合理的教育目标更加重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过程,而且更多地关注教育目标的确定。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促进学生最大程度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2.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的完全颠覆,将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作为主体,强调对学生的重视和尊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现代化教育倡导个性化教育,要求发挥学生内在的动力,使得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3.加强对学生的人性关怀。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性关怀。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开展关注人性的中心课程,对人的情感情绪等方面进行更多的肯定,强调受教育个体的情绪以及情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情感认知、理智、情绪等方面进行确定和统一,不断激发学生的各种内在潜能。此外,还要激发人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强人性关怀,是当前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创新。
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有了长足发展,高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来看,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很强,但应用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因此,高校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改革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和方式。
1.高校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一些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不够扎实,加上高校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仅仅按照老师的讲解学习知识,不能体会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不高。
2.高校的师资力量急需完善。
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主要引导者,因此,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培养,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现阶段由于社会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当前我国很多高校教师还沿用传统的偏重于理论授课的方式,不能有效地普及实践教育。
3.课外活动开展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课外活动在高校课堂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也是高校开展实践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部分高校开展的课外活动过少,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对实践理论课程的教学,学生仍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难以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评价存在一定问题。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不高,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开展教学,导致学生的真实水平得不到有效展示。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
以人为本,对教育教学管理进行规范和创新,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基本原则,也是当前很多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方向。为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从教育管理者到教育实践者,都应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
改变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改变各种观念和思想。当前的教育过程强调教育管理中的约束、监督等强制性活动,从而忽视了激励和引导机制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和生动性。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规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行为,坚持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可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2.提升教职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职人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包括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教职人员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针对当前高校教师综合能力素养不高的问题,首先,应加强对教职人员能力素养的培养,建立高素质的教职人员团队。学校要实行严格的教职人员准入制度,在任教之前要对教职人员的各项能力进行考察,对教职人员的专业性水平以及个性化能力素养进行摸底,不仅要招募理论性较强的教师,还应招募实践性较强的教师,确保教职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高尚的个人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教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力度,注重对教职人员的培养,为他们制订详细、系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重点培养学校的学术带头人。此外,还要为教职人员提供更多的提升能力素养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新时期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看学生是否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教师可以采取交流、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已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其次,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的互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对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进行互换,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开展实践训练。在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可以将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讲解知识,由教师对讲解的过程进行补充,使得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进而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当今高校,文化意识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很多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育教学过程比较空洞。加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各种文化体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加强生活教育。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缺乏时代感,侧重于理论教育,脱离了现实生活。因此,高校的教育管理应贴近生活,跟着时代的脚步,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及时解决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加强对各种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运用,如加强对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利用等,不断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高效地解决各种问题。
4.加强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教育模式偏重于理论型教育,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加强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和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例如,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开展讨论、表演、互动学习等,促进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这样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理论教学形式,而且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通过理论与图片、音乐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升教育的感染力。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在网络平台上建立一些学习小组等,让学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思考,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5.加强课外教学活动的力度。
高校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将课外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补充。在高校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课外活动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以人为本理念下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举办历史讲堂等,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等。在理科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验教学的力度,在对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进行教学时,应加强相应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为学生的实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将其与各种生活实例相结合,导入更多的生活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6.加强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评价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加入对当前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检测,具体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包括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的检测,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掌握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高校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重要环节,以人为本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应当被广泛运用于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教育教学管理过程进行规范和创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张晓林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