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韩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差异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对学生约束性的差异
中国自古就有“言传身教”之说,目前的高校大多数也是这样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不管听懂与否,先要把笔记记下来。而中国高校有的课程是上大课的,一节课不止45分钟,学生长时间地关注老师的授课内容、记笔记,很容易产生疲劳,甚至会出现瞌睡、厌倦上课的心态。从而导致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学校和教师除了提醒学生外,没有其他的办法。韩国却没有这样的现象,学生都非常自觉,他们上课的时候都自觉地将手机关机。一位来中国学习汉语的韩国留学生说:“文化课上好多学生不听,他们有的在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更多的人是在玩手机,有发短信的,有玩游戏的。甚至还有人小声在下面打电话,还有人进进出出,很吵!”在韩国是没有这种现象的,即使带了手机也会在课堂上关机的,这不是一种规定,而是一种礼貌,同时他们也认为课堂上不听课是对老师的不尊重。究其现象而言,是我们对高校的大学生缺乏具体的约束性,古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生守则”、“大学生守则”是从很“广”、很“宽”的角度来规定学生的言行举止的,没有从具体的细节方面确定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假如能从细节入手,将大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学习纳入章程来实施,应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不良的行为。
2.对学生统一管理的差异性
韩国的国土面积相对较小,高校也相对集中,其中以首尔最多,在他们的大学管理机制中也没有必须要寄宿学校的规定。除去首尔其它各城市都有高校,几乎在家门口就可上大学,不像中国的高校,学生大多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只能寄宿在学校。此外韩国的高校课程是学生自己申请的,大多数韩国学生会将课程集中在周二到周四间,晚上一般也没有自习课,给学生提供了回家的方便。中国高校课程的设置是由学校来确定的,学生选择性不是很大。中国的大学生由于寄宿制,更多的是接受学校统一管理。韩国学生在家校间流通,接受了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多重教育。家长也能时时监控学生的个人行为,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他们的大学生毕业后就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回过头来看中国的高校统一管理制度,缺少了家长的监控与约束,缺少了长辈的亲身示范,缺少了社会与学校的沟通,更缺少了大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
3.毕业生管理的差异
我国高校大学生修满相关课程,拿到相应学分,成绩合格就可以毕业,但没有提前毕业之说。在最后一学期或一学年,学生可以参加实习也可以在学校写论文。韩国不一样,提前修满学分并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的大学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否则只能延期毕业。所以学生很注重学校的所有课程,因为谁也不想延期毕业,何况只有拿到毕业证才能找工作。这既是一种惩罚手段,也是一种激励机制,目的就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上来了,加上社会的相互配合,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韩两国教育教学的差异
1.对儒家思想重视程度的差异
就目前的韩国而言,到处都可以感受到曾经受中国的影响之大。韩国的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宗庙和德寿宫都是直接模仿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的,这是建筑上的模仿。现代韩国人的衣着都趋向现代化,但是在重大节日时,他们依然要穿韩服,也是直接来源于我国的。特别是学校中保留了“戒尺”,是直接将中国的教育方式引进后的体现。韩国早期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因此即使在现在很多韩国的书法爱好者,依然在写汉字。这些现象归根到底是重视儒家文化的体现,对儒文化的重视也自然而然地衍射到高校中。在他们的作息时间表上不光有具体的时间,还用爻辞来表达时间。传统的礼仪教育不光在学校中开设课程,社会上也有专门的培训机构面向全体公民,因此去过韩国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韩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缩影。
2.课堂教学风格的差异
从孔子开坛讲学以后,中国的教学方式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记笔记、背诵、理解,难以消化的再请教老师。高校课堂上有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但教师的个人教学喜好依然会偏向于传统的,再加上课堂上人数众多,难以兼顾到每个人。所以我们高校的课堂上缺少活力,缺少师生间的互动,缺少学生思想自由放飞的空间。韩国也是从儒家教学方式起步的,经历几次大的教学改革后已呈现自己的特点,表现在高校教学上就是:更加注重课堂的互动性。互动性能让学生参与思考,给学生发表观点的机会,师生间互动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与创新。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兼顾每个人,但以学期为单位应该是可以兼顾到大多数的,也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参与性,对“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很有促进作用。
3.课程设置的差异性
我国不同高校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一样,学生的选择性不大,而且高校的课程与之前的联系不大。也就是说在我国只要专业规定的课程,就必须要修满相应学分,并考试合格。韩国在97年高校课程设置上进行一次打的改革,学分制度随即产生。以人为社科类本科生为例,毕业大概要修满144个学分(不同专业课有一定差异性),每学期平均在18个学分左右,分为“教养科目”和“专供科目”,这些课程学生有很大的选择性,学校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的。他们在网上选课程,在开学前就完成,开学后第一个星期内学生进行试听。不满意的可以调换课程或换老师,由此出现一个很残酷的局面:课上的不好的教师会真的没有人听你的课,学校会依据学生选课情况决定老师停课或关闭课程。残酷的现实下,教师会用更多的时间钻研教学、研究教学,努力让课堂生动活泼,把学生留在课堂。
三、在相同中寻找差异
1.集体活动的差异性
目前各个高校都组建组建的社团,依托社团的力量开设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这点两国的高校是相一致的,从细处分析也各有不同。中国高校的社团建设,是在学校的统一调配下,有学生会在具体实施的,学校参与直接干预的少。韩国非常重视各种活动,学校直接参与,给活动提供一系列的保障。以校庆为例,中国的大学生并非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就读期间赶上校庆的,因为并非年年举行,学生关注度也不是很大。韩国不一样他们对校庆非常注重,学生在校就读期间都会有参与的机会,学生关注度比较高。一般都会在2—3天的时间里安排各种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提供了舞台,期间社会各界人士都会来助阵,与外界的交流非常密切,不光是院校的活动,可能还是那一座城市的一种重要庆典。
2.德育工作的差异性
每个高校都很重视德育工作,中韩两国都一样,都将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同一个高度,但具体实施上有一些不同。中国高校每个专业基本都开设马哲一类的课程,是一种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课程,而韩国的高校注重具体的操作。以礼仪课程为例,他们有一整套方式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比我们以试卷考察更规范性,更能直观反映学生的接收情况。将抽象的化为形象的、可操作的,是韩国高校教育的亮点。
3.检测成绩的差异性
中国高校的各专业,在检测学生成绩时试卷考察占很大比例,而且检测的范围多是围绕大学所学的。韩国高校在这方面与我们也有一些不同,他们更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会将高校以前的知识也纳入考察体系,以了解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同时他们的卷面只占学生成绩的40%左右(各校有一定差距),更关注学生具体运用和操作能力。而且多种评价体系并行,以相互不冲突的方式,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给学生更多客观公正的评价。
作者:王鹤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