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下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育现代化下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教育现代化下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

摘要:体育作为基层体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重要要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组织主体、组织内容、组织方式进行梳理发现:1)组织内容不针对、不具体,学校体育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师没能完全有的放矢;2)组织主体思想不够解放,没能发挥“牛鼻子”作用,导致组织主体缺位、模糊;3)组织方式较为单一,系统性、动力性不足。运用全生命不同阶段需求理论建议:1)创新组织内容策略;2)强化组织主体策略;3)创新组织方式策略。结论: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深化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是适应改革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新要求”的有效响应;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生命阶段;基层组织;学校体育;组织形式

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种行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健康的要求。体育教育作为各级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起到人才“建坯”的作用。面对新时代,无疑给学校体育治理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体育教育作为“供给侧”一方,也应完善、响应“需求侧”。前期研究中,国内学者从体育社会组织、体育组织法制化、公共体育服务、竞技体育“学院制”等多视角对体育在社会组织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更多强调参与组织主体多元性、职能分工明确性、改革系统性和协同性,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激发知识、技术、管理、市场活力。较多是从宏观理论视角进行研究,缺乏对基层“供给侧”的责任主体、基层组织人士和基层“需求侧”受教育者的研究。结合全生命阶段需求特征,有必要对体育教育组织形式开展研究。

1学体育教育组织现状及转变

提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根据体育的分类,可分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不同的分类,针对不同对象人群,产生了不同基层组织团体,因此体育组织,也是基层体育重要组成部分。但学校体育具有自身独特性,此生命阶段,学生思想、活力、需求、求新求变意识最强。因此,一支求新求变的组织团队,才能满足该需求,健全基层体育组织体系,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体质问题。换言之,组织形式的好坏,决定了组织效果的好坏。

1.1组织内容回顾纵观体育组织内容可见,从体育法到阳光体育;从北京奥运到体育产业发展;从全民健身到新时代高教40条;越来越凸显出,体育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能力,可谓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回归。但是,在回归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1)组织内容不明确。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社区体育在内涵和群体上不是一个概念,它们具有自身独特性,因此组织形式也不同。在组织具体内容上,不仅要制定详实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考核、选修年限,更要考虑学生生命阶段需求,以及未来终身发展需要。2)组织内容不具体。组织内容不明确,导致组织内容不具体,施效手段不清晰,组织目标盲目,组织结果不尽人意。3)组织方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传统教案式教学,适用于模板化教学,对于学生需求关注不够,没有拿捏好“供给侧”与“需求侧”长期发展变化的关系。结合全生命不同阶段需求论,如何精准供给,因需施教,是我们体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2组织主体回顾一般组织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四位一体”,我国“四位一体”组织形式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系,采取的是“举国体制”,即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等的统一分管制,此举符合当时的国情,符合资源紧缺下的统筹管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法律体制的完善,《体育法》颁布与实施,法人制度的成熟,助推了社会团体、法人代表等组织主体的出现,尤其是非政府组织、体育教育集团(机构)、非体育社团等的迅速发展。我国目前体育组织主体是,党政机构领导的多种组织主体参与的模式,这种主体结构主要以“嵌入式组织”为特征,所谓嵌入式组织,是指政党或政府运用自身的组织资源,通过渗透、动员、宣传等方式对基层社会及其群体与个人施加影响,进而将基层社会纳入有序化的执政过程中。此种模式,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如今,学校自由度逐渐加大,多种组织主体开始出现,但责任主体确更加突出。与社会团体、俱乐部等合作办学,社会化办学,推动了校党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学校管理不断向服务与监管方向转变。但是,相对行政主导型办学,“企业、社会、个人”三者主体的参与,为学校体育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

1.3组织方式回顾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体育组织也要发生不断的变化,尤其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都起到颠覆性作用,要求体育教育组织,要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体验性。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很大的挑战。《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以及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全国健身路径的实施,组织国民体质监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一揽子计划和法律条文的出台,服务设施的开放,宏观上层建制形成,并不意味着落地生根,而是需要精准的组织方式去实施。因此,要求体育组织,具备更完善的组织体系、实施办法、保障机制等去落实。只有真正做到基层化、项目主导化。精准服务,才能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才能实现国家制定的各项计划。201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足球运动进校园,校园足球才真正吹响了精准服务的号角。以运动项目为主抓手,并制定了生命过程的青少年具体目标。足球项目进校园、青少年足球联赛、足球学院的建立、裁判员的培训等配套服务,逐渐形成了以项目制为引领的精准化组织方式。

2体育教学组织发展策略

体育教学组织在日趋活跃的、体验性越来越高的需求下,必然带来诸多挑战。根据全生命过程的教育阶段,只有组织内容针对性强、工作具体,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工作才有的放矢[10]。组织主体思想解放,才能发挥“牛鼻子”作用。组织主体多元性、系统性,保障工作的合理化,动力才能源源不断。

2.1完善组织内容策略研究认为,体育组织工作,需要建立科学化的组织内容性框架。建立一套合理的体育组织内容性框架,是准确把握学校体育教育组织内容要素和逻辑关系的基础。既要有基本的组织体系,又要考虑各地方体育组织的特殊性,又不可忽略体育教育的断层性。以俱乐部制为平台,提出以下内容性框架。1)健全完善体育组织政策体系。一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规范和约束,组织标准制定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同时,体育教学部门放管扶政策,是保障体育教育实施的根本动力,一切成果的形成都要依靠实施部门,给其相应的自由度,解开束缚。以创新机制为引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创新课堂、创新评价。充分利用校园场地设施资源,进一步扩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场馆运营管理。2)师资力量与保障机制建设。师资力量作为软件核心,配备齐全、团队齐心、分工明确、责任感强,各种设施和激励机制是保障。场地设施有效拓展,安全设施专门团队负责,器材保障设施能够辐射到各种运动能力的学生。建设“传带帮”机制,低年级教师组织实施各类教学、赛事,高年级由俱乐部和协会负责,老师监控,传承全学期,杜绝运动断层现象。3)健全完善体育组织网络。科学化的体育组织网络,具有广阔的辐射面和渗透力,能够把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全部涵盖。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是有效组织平台,以兴趣定项目,以信息技术落实过程,以活动赛事展示成果。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参赛团队和展示平台。4)建设网络课程及设施。仅仅依靠线下课堂与竞赛还不够,应该拓展网络课堂、网络评价、网络考核。每位学生邦定一个GPS定位系统,利用校园场地资源,定期完成跑步里程,或者定期完成跳绳次数,保证课内外有监控,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运动文化。

2.2强化组织主体策略协同组织并不意味着责任主体不明确,更不是进入无主体的误区,协同组织不是责任弱化,而是责任主体性体现。理论上“四位一体”的主体性框架,包含了部门、企业、社团、个人。但在体育教育现实中,政府主导,学校落实,体育教学部承担,教师实施,归根结底效果主体在教师身上。但是,教师又受到以上三个责任主体的影响,因此如何激活政府、学校、体育教学部和教师之间的活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本文认为,学校、体育教学部以俱乐部为平台、以体育赛事为“主题”;课上、课下教师以学生量化指标考核为“主题”的“双主题”制,充分调动各方能动性。三级管理主体设置三级赛事(即省市级、校级、俱乐部),尤其是体育教学部,以俱乐部为平台,吸纳众多的学生参与到赛事中,规范化的开赛仪式和竞赛环节,同时做好校园网竞赛宣传。打通上下赛事联动,赛事“主题”的实施,做到年年如此,每学期如此,赛事不断线,运动文化有传承。课上、课下变革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教师以学生量化指标为“主题”的管理。教师是基层体育组织实施主体,遵循项目教师课堂练习、测试、考核、评价为单元,建构一套详实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课堂内学生务必完成练习指标,并当堂给出评价,做到“付出就有回报”,耗时少效果好,课下建立GPS监控,定期完成跑步里程或其他量化指标。

2.3创新组织方式策略优化创新体育教育组织方式。以“推进学校组织体系和组织能力现代化”为思路,利用基层体育组织开展活动,不仅要突出运动文化,彰显运动魅力,更要树立学生对体育组织作用的认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升协会、俱乐部的组织联动能力。扎实完成“规定动作”,灵活完成“自选动作”,做到管理实施与时俱进。体育教育不仅教学生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高度的自治能力和参与能力,做到“运动有我,组织有我,管理有我,我运动,我参与,我快乐”。这是体育教育的未来价值,也是终身教育发展要求;是体育组织方式对学生行为的培养;是全生命阶段的需求。同时,在体育治理不能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时,应该借助司法力量,开展体育立法,创新司法能够保障体育教育组织顺利开展。

3结论

体育教育组织形式是“十三五”时期学校体育深化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是适应改革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新要求”的有效响应;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压实责任分工;以俱乐部制为平台,推进赛事开展;以创新组织为理论基础,指导实践操作。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运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课堂氛围,实现现代课堂与终身体育有机“嫁接”。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挖掘体育文化内涵,丰富体育课堂元素,充分发挥体育塑造“完整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蓝涛.社会组织背景下竞技体育有限自治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1):22-24.

[2]周生旺,等.体育社会组织的复杂性组织模式与路径选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32(2):169-175.

[3]公冶民.论国家组织现代化视域下的体育组织[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4):292-297.

[4]李建国.社会组织背景下社会体育组织转型发展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5:3.

[5]张伟,王彤.创新社会组织视域下社会体育服务组织的培育与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3):1-5.

[6]杨继星.个体化时代的集体行动: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的动机诉求与矛盾冲突———以广场舞为例[J].体育与科学,2016,37(3):82-88.

[7]张洪潭.体育概念研究进展[J].体育与科学,2011,32(3):11-19,26.

[8]黄河,陈林会,刘东升,宋昱.基层体育组织的学理基础、现实图景与应对策略[J].体育科学,2018,38(2):21-31+73.

[9]王广磊,李晓静.信息化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1):134-13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J].体育文史,1995,(5):63-64.

作者:王广磊 李晓静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