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这也是教学提升和学生进步的需要。二者融合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盲目追求信息技术,忽视思政课的应有内涵;信息技术使用过度,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教学检查机械化,过分重视形式。因此,本文需要恰当选择必要的信息技术,凸显思政课的应有内涵,斟酌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和方式,适当进行情感交流,规范教学检查,形式与内容并重。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课程教学需要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当前的高校思政课大多都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比较常见的是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展现出了较大的优势、积极的影响和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一种必要和必然的理念,是为了响应《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号召而产生,是通过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大量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效率的一种行为,目的在于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改善思政课教育教学。二者的深度融合,不是简单地对信息技术的占有和使用,也不是机械地将部分或者全部授课内容存入技术平台、技术软件,而是有着更高要求的融合,是一种双向的靠近过程。这种融合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要将信息技术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包括但不限于备课、授课、课后练习、课堂答疑等;二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及时开展实践,让教学理念反作用于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的革新。
(二)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当前,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政课教育教学里也在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这既促进了信息技术不断的革新与发展,也为思政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式与途径,提高了效率,增强了上课的信息量和趣味度。因此,有必要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倡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摒弃粗浅的、简单的利用,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以完善教育教学。其次,这是教学提升和学生进步的需要。对于教学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想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便捷和有效率,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在自制力够强的前提下有利于提高自学的效率。同时,教师也有了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与平台,资料搜集更加方便。
二、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盲目追求信息技术,忽视思政课的应有内涵
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过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多样化与技术设备的高端性也是不可取的。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并不等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必然提升,因此,考虑使用效果和使用频率等因素,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和技术设备很重要。盲目引进或者购进后,也许会有不少老师和学生热情参与,但这种热情的持续性有多久、效果怎样值得考究。有的课程大家对多媒体课件实行共享,也就难免会养了部分懒人,不熟读教材,不了解班级的具体情况,“一刀切”式进行教学。更有甚者,一套课件使用多年,不根据教材变动和时势变化修改内容,把已有课件当做一劳永逸式的教学基础。还有的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如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应用能力。思政课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这一点上必然是共通的。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后,一方面,课程缺乏个性化设计,没有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统一化,教学环节固定化,教学流程程式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网络的发达使得学生获取知识越来越迅捷和便利,“快餐文化”充斥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学生功利化严重,不愿意独立思考,缺乏创新精神。
(二)信息技术使用过度,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有的老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注重材料的搜集、画面的美化和形式的增加,对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和应掌握的知识点缺乏细致的分类、归纳,让学生难以把握课程的主题、主旨和重点。有的教师的教学课件做得花样翻新,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令人目不暇接,甚至眼花缭乱,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容易被转移,不仅难以专注学习知识,而且缺少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沟通的机会和时间。有的思政课上教学过程比较紧凑,根本没有留下师生交流的时间和机会,面对面教学应有的优势被忽略,掌控课堂固然是面对面教学的一大优势,但不能忽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三)教学检查机械化,过分重视形式
虽然方法和时间等存在差异,但教学检查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做。有的学校的教学检查不可谓不细致,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计划、学生名册、课件、备课本、备课资料等都检查到位了,当然也不乏现场听课,但问题在于这些资料离真正的课堂组织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任课教师组织能力不同,课堂效果千差万别。还有的听课督导根本不懂专业,完全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判断老师讲课的好坏。看到课件精美、教师精神饱满、教学环节完整,就认为是好的课程,至于学生究竟弄懂了多少、有没有引起学生思考、学生是否受到应有的影响等在所不问。当然并不是认为课件、教师精神、教学环节这些不重要,此处只是想强调教学检查不要过分重视形式,请专业的人士做出专业的评价更合理,既有利于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
深入研究高校思政课的特点,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大潮,结合信息技术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进行教学改革,是当代思政课老师的应有目标。
(一)恰当选择必要的信息技术,凸显思政课的应有内涵
除了教师通常使用的教学软件之外,思政课教育教学方面需要开发更加专业、更加有针对性的软件。首先,专业的教学需要专业的软件。其次,大学教育阶段都设有思政课,涉及到的课程科目和任课教师人数都较多,软件开发出来后,应用范围将比较广泛。而专用教学软件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必须体现思政课的知识性,所有思政课中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在软件里应该有所体现,或者方便输入、查找,这是最基础的要求。其次,必须具备艺术性,思政课里充满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艺术,相关的软件如果不能体现这一点,那这样的软件便是没有深度的。最后,必须具备思想性,思政课里充满着哲理和历史的经验教训等,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找寻,软件中不管是设计相关的习题、还是案例等,都必须体现思想性,这一点应该是思政课软件与其他软件相区别的分水岭。
(二)斟酌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和方式,适当进行情感交流
一般而言,没有一点信息技术使用率的课堂是不正常的,但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过多使用信息技术也是欠妥当的。没有信息技术,传统的课堂或者主要靠口头讲述,或者主要靠粉笔,所能提供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课堂的趣味性也是有限的。毕竟,现在学生面临的诱惑太多,光手机里就有视频、音频、音乐、小说等,稍不留神就能勾走部分学生的魂。教师要跟这个竞争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信息技术使用过多,也会过犹不及。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和方式是值得每一位使用者斟酌的,这个度把握好了,课堂的信息量大,趣味性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自然就存在且顺畅。至于怎样把握度,一定要视授课的对象而定,学生的层次、年龄段甚至生源来源等都应该在考虑的范围内,也就是“因材施教”。
(三)规范教学检查,形式与内容并重
教学检查要真正发挥实效,需要规范化、制度化,其制定过程应该要经过校内教师调研、校外同类学校调研、初稿的拟定、专家论证、设定试用期等步骤,其中的重要内容应该包括形式检查和实质检查两部分,并且应该是两个部分并重。目前的形式检查应该已经算是比较成熟了,对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质检查有几点要注意:1.思想上重视,设定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化教学检查,既然制度化了,肯定是需要遵照执行的,思想上的重视将影响执行的效果。2.设定大体的标准,实质检查很难设定固定的标准,但还是应该想方设法设定相对比较量化的标准,如45分钟的课堂中,播放视频时间超过了30分钟应该是不合适的。3.实行思政课行业内专家检查制度,督导听课的主体必须是行业内专家,若是不懂行,提的意见只能是外行话,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提升并无助益。当然,深度融合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管理层、各任课教师、广大学生的支持与配合,也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撑等。但只要持续地朝着目标努力,教师总能不断受益。
作者:颜素元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