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文化育人融入高职教育教学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当前人才需求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深入挖掘湖湘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等文化育人价值,通过把湖湘文化精髓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湖湘特色主题课堂、第二课程实践等活动中去,对于密切高职课程与湖湘本土文化联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湖湘文化的育人元素与时代价值
著名学者朱汉民先生在《湖湘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指出,“湖湘文化传统,不仅构造着我们的过去,并且正在构造着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人才需求从形式到内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此同时,“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蕴含着丰富和广博的育人元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挖掘湖湘文化中蕴含的文化育人价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是地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和方向,也将立德树人教育引入一个全新的培养模式。
(一)湖湘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教育
《说文解字》中将“工”解释为“巧饰也”,“匠”解释为“木工也”。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中国素有工匠大国之称。回顾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我们从不缺少能工巧匠,更不缺乏工匠精神。从先秦《庄子》当中的庖丁,到春秋时期木匠的鼻祖鲁班。从东汉时期“蔡侯纸”的发明者蔡伦,到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李春,工匠群体的分工细化,工艺技术水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宝贵品格,以及“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耐得烦”的精神特质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作为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就是一张鲜明的湖湘艺术名片。湘绣是以楚汉、湖湘文化为底蕴,以广泛的民间刺绣为基础、集群体智慧于一体的高雅绣品。湖湘刺绣大师们将技艺与品质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中,不断打磨,不断创新,经过设计、制稿、绘画、配线、绣制、装裱,一整套复杂又精密的工艺流程,才能制作出融画味、诗韵、绣艺为一体的湘绣作品。为了使绣画达到更加逼真的效果,他们又一次发挥了湖湘人民“耐得烦”的勇于探索精神,潜心钻研、创新针法,其中余振辉大师创造的?毛针法奠定了湘绣的稳固地位。使用?毛针刺绣的湘绣狮虎生动传神,虎头层层施绣,错综而有条理,使绣出来的狮虎毛发蓬松刚劲,怒目圆睁,“一声啸震千山外,凛凛余威百兽惊”的神威气势跃然于画上,几乎可以假乱真。我国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而当代工匠精神所需要具备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正是与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所耦合。“吃得苦、耐得烦”与“敬业、专注”,“舍得死、霸得蛮”与“精益、创新”,其核心要素就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坚持,是把平凡的事干出彩的极致,更是“技以载道”的崇高精神境界。
(二)湖湘文化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标准和精神追求,在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承民族精神品格、塑造高尚人格修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许多切合之处。湖湘文化是湖湘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已经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系统,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具有丰富的生命力、感染力、凝聚力。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国产业正由“制造”到“智造”转变,德技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无疑是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育德、修技日渐成为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引擎”。然而笔者在教学与调查中发现,部分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其职业精神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怕苦怕累,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创新能力不足。在走出校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受功利价值观影响,缺乏心怀天下的远大理想,奉献意识不强,责任意识缺失。因此充分挖掘湖湘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能够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知、情、意的深度融合。从个人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的价值准则同时也是湖湘文化最具时代特征的精神内核。历史上的湖南地处“四塞之地”,曾被视为荆蛮之地。有着治国安邦抱负、忧国忧民胸怀的政治家们在受到诬蔑打击后,往往被贬谪、流放到此地。他们用诗文抒发着自己政治抱负,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主义色彩,其中屈原、贾谊等是促使湖湘文化形成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先驱,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湖湘儿女奋勇前行。近现代民族危机加剧,爱国主义得到进一步发扬,生于斯长于斯的湖湘子弟们心系天下、忧国忧民,涌现了一大批以抵御外敌、振兴民族为己任的仁人志士。“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左宗棠为了收复被俄侵占的边陲重镇伊犁,69岁“抬棺出征”传为佳话。谭嗣同以救亡图存、革新政治为目标,舍身变法,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责任与担当去唤起民众的觉醒。夏明翰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毅然写下了“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视死如归的就义诗。、刘少奇、蔡和森、、等为代表的湘籍革命家,胸怀天下,不畏革命艰辛,继续探索救亡图存与改造社会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一精神纽带将无数志士仁人凝聚在一起,奋发图强、抵御外侮,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湖湘文化涵养着工匠精神、家国情怀、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把这些文化精髓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湖湘特色主题课堂、第二课程实践等活动中去,密切高职课程与湖湘本土文化联系,帮助学生增强认同感,自觉肩负起弘扬湖湘文化的责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氛围
和谐的高职校园环境,是建筑、环境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反映了学校的发展特色和发展理念,能够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价值追求,激发人文情怀。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结合办学理念,打造特色校园景观,将湖湘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公共建筑中。可以通过对湖湘文化的加工凝练,打造湖湘特色文化景观园。例如艺术性展现湖南著名人物雕塑、人生格言、理想追求、传奇故事等等,这些元素也是熏陶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的绝佳素材;建立湖湘诗墙,将湖湘优秀诗词、书法、美术等精品汇聚其中,增强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眷念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还可以从细微处着手,在校园路标、宣传栏设计,学院教学楼、宿舍、图书馆等建筑物命名上,结合湖湘特色进行设计。这些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课程之外也能接受到文化的洗礼,陶冶情操,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湖湘文化。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还要着眼于精神层面的建设,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形成务实、创新、拼搏的学习氛围。例如定期开展湖湘名师、湖湘能手、工匠模范等评比表彰活动,通过校园报刊、网站、广播、公众号、宣传栏等方式,对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和学习;邀请湖湘文化名人、工匠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开展讲座,使“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的湖湘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大师们的湖湘品格和文化技艺,引导和形成蕴含湖湘文化的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二)构建融入湖湘文化的课堂教学,挖掘育人价值
湖南高职院校的学生,以湘籍居多,他们有着相似的文化和地域背景,对湖湘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因此将湖湘文化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其育人价值,能够帮助高职学生了解湖南历史,增加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为湖南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例如商学院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专业课程时,可以融入湘商文化内容,其中湖南品牌,湘商经商之道,湖南人的“狠劲和蛮劲”,的领导艺术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既有效传播湖湘文化,又实现了与专业学习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湘商文化中爱国、责任、创新、务实、诚信等方面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价值观,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整体道德素质。同时,湖湘文化还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育人资源。思政课教师可以挖掘湖湘文化丰富的政治、历史和思想内涵,将湖南历史人物故事、革命传统、民俗民风引入课堂,以更加灵活、丰富的方式实现湖湘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融合。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强化文化实践
第二课堂课外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学习、体验、交流、实践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渠道。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团学活动与社团活动,有助于学生内化文化精神,提高品格修养。高职院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学生中开展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等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党情,传承爱国传统,树立家国情怀。同时,可以结合专业要求,开展三下乡、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支教、义诊、关爱留守儿童、生态保护、湖湘文化宣讲、湖南经济调研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衡阳,作为中国抗战纪念城市,其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王船山、、夏明翰等湖湘文化名人的故乡,有着纪念衡阳军民英勇抗日的衡阳保卫战纪念馆,更是中国四大书院石鼓书院的所在地。要真实了解湖湘文化,我们还要结合课堂内容,带着思政教育目的和任务,带领学生实地探寻当地历史文化场馆。通过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真切感受到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将文化实践转化成育人实效。
作者:张硕勤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