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育教学变革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互联网+教育”让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开始凸显,我国高校围绕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变革实践正在进一步深化,智慧教育已成为指导这一变革的核心理念。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较大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变革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向“智慧教育”方向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当务之急,应是提交学校领导层对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深层次认识,推出与教育教学变革要求相适应的高校教师考核标准。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信息技术
1研究背景
2015年5月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教育部十三五规划纲要》对高校的信息化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新型教育教学体系的要求与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任务是我国高校现阶段开展教育教学变革的基本基调。这种变革主要是围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管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变革,本研究主要围绕教学结构变革展开论述。当下教学结构的变革应该是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变革,其根本性特点是教学结构向学习结构的变革。从目前的理论研究来看,肯定、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空间,从理念、资源、环境等与学习密切相关因素着手构建学习结构,方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1]。
2智慧教育为导向的变革思路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呼声越来越响,影响也越来越大[2]。但是,智慧教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并且已有的研究更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背景来展开。因此,目前的智慧教育更准确的说是在探索建立一套智慧教育系统。其功能和目标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等提供一系列差异化的支持和按需服务,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高校向智慧教育发展的探索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上而下的变革。特点是从理念上进行梳理、探讨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的研究、智慧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以及依托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顶层设计。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由点到面的探索,从实践层面探讨如何实现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智慧型课程的开发、智慧课堂教学、走向深度合作学习等。促进高校向以智慧教育变革,这两类探索都非常重要。相比已经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自下而上的基于教学实践的探索更加需要、更加紧迫。一项教学创新越复杂,应用范围越广,新的实践就无法逾越原有的应用情景与新的应用情景之间的鸿沟。基于教学实践,研究关键的情境变量,并总结每个变量对教学手段所产生效果的影响程度,对教学创新的推广和不断完善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3]。
3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变革实践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设和使用智慧教室,教学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智慧教室是为教学活动提供智慧应用服务的教室空间及其软硬件装备的总和。智慧教室是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室信息化建设的最新形态[4]。在软件方面,智慧教室应用的技术主要有物联网、云计算、多屏显示技术、学习分析等,从技术上基本保证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智能环境控制技术方面,智慧教室就是更多地基于泛在化环境,从光、温度、色彩和湿度的角度保证环境的舒适[5]。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智慧教室在高校的建设与应用在局部对促进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开始发挥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在智慧教室的建设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方面成绩较为突出且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首先,华中师范大学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高定位,即: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核心,以应用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抓手,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全国高校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引领者。其次,华中师范大学对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做了较为全面的顶层设计。以改革培养机制提高培养质量为目的重构了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构以智慧教室为代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学校自主知识产权的云端一体化教学平台,开发信息环境下课堂教学分析系统,变革教师评价标准,建立教师发展监测与分析系统[6]。基本实现了基于信息技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自上而下的系统的革新。基本实现了理念、模式与方法、资源、教师能力、环境以及评价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7]。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与力度,与学校领导的信息技术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教授,长期从事数字化学习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4基于教学、研究实践的理论探索
教育教学变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学习者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进行高效的、创新的学习,是达到学生发展目的的有力保障。与以往相比,当下学习环境最大的特点是“互联网+”。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这种破旧立新的现实情境对高校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带来新的挑战。
4.1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
身处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因为缺少知识而饥渴。这是很多互联网用户遇到的困惑,这种困惑也萦绕在不少大学生心头。基于对这种困惑的思考,王竹立教授及时提出了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知识零乱、缺乏系统性的学习体验是“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造成的,这是网络学习面临的两大挑战,针对这种挑战王竹立教授提出了以“七个关键词:情境、搜索、选择、写作、交流、创新、意义建构”和“一种学习策略:零存整取”为核心的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8]。《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发表至今被引达201次,下载达4332次,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该理论的时代价值。另外一种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学习理论是关联主义。该理论考虑了学习的趋势,学习技术与网络的使用,以及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是在综合了许多学习理论、社会结构与技术的相关元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联主义认为,学习(被定义为动态的知识)可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在一种组织或数据库的范围内)。我们可将学习集中在将专业知识系列的连接方面[9]。关联主义和新建构主义都对互联网带来的变化给予了深入的探讨,两种理论不同的侧重点。新建构主义侧重于碎片化向系统化发展,形成具有一定体系的知识结构,进而实现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关联主义更加关注学习的外部过程,如将不同专业节点获信息源的连接、重视非人的工具设施等。这两种理论都是指导网络时代的学习的重要思想,并且在知识创新和应用实践方面可以互为补充,相互融合[10]。现阶段,让更多的学习者学习和应用这两种新型学习理论较为迫切。
4.2课程创新与教学模式创新
近些年在我国乃至世界,最引人瞩目的教学创新就是课程创新。开放课程、微课、慕课(MOOC)、私播课(SPOC)等新的新型课程先后走进学习者的视野。新型课程的大量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当前的教育资源,也引发了一系列教学模式的创新。从2010年开始网易公开课和新浪公开课先后创建,截止目前,网易公开课汇集了来自国内外名校的数以万计的视频课程,但其呈现形式多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课程创新的代表,截止2017年4月,中国大学MOOC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已经与包括118所211、985高校在内的近400家知名教学机构合作,呈现了近2000门课程和15万课程视频。同时平台注册用户近750万,选课人次近2500万。另外,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学习资源移动学习资源在近些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质量教育APP的大量开发,使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资源的应用方式多元化。智能终端良好的用户体验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交互的需求。目前,教育APP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已经拥有优质的资源和良好的口碑的教育资源平台,他们通过APP的开发,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教育资源高效、大范围的传播。如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等。另一类是基于新理念、新资源而进行开发的。从2010年至今,教学模式的探究的焦点是“翻转课堂”。笔者以“教学模式”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结果显示“翻转课堂”出现频率高达1486次,仅次于关键词“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翻转课堂对我国传统课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智慧教育的特点,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但是翻转课堂能不能在中国落地开花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还需要教师进行更多因地制宜的探索实践。随着我国高校网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教师与学生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我国高校的移动学习环境基本成熟。与此同时,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4.3学习科学的发展
在国内外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是否真的能让教育发生质的变化?不少学者对此仍持怀疑态度。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人究竟是怎么学习的,怎样才能促进有效学习?”这一根本性问题依然未得到彻底解决[11]。学习科学是一个研究教与学的跨学科领域。它研究学校课堂里的正式学习,也研究发生在课堂以外的非正式学习,是一门新的科学,旨在为教育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脑科学与学习、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和技术增强的学习等学习科学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发生变革[11]。
5围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争议
5.1高校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关于学校会不会消失,顾明远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未来的教育是会发生很多变化,但教育的本质不变。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无论是个性化学习还是集体协作学习,学校都是最好的场所[12]。尽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争议,比如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未来随着人才发展需求的变化、民间灵活的教育教学机构的成熟,现行学校制度会消亡。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地位和国家统筹规划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应该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应大力促进高校教学资源、学科实验室等相关要素的建设,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融合,发挥高校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引领作用是国家强大、社会进步保障。
5.2网络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资源可能沦为数字废墟”[12],这种基于以往经验的顾虑时刻警醒着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者。从我国教育部及高校自身的资源建设部署来看,网络教学资源数量问题将很快解决,但网络资源的更新、维护,可持续发展、利用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及机制的保障。人们应该尽可能地合理地继承和发展网络教育资源,以避免资料沦为废墟的命运。
5.3保障教育教学变革的评价体系
从我国高校的学生规模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上了大众化、普及化道路。高校学生人数众多这个现实问题就与以促进学生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教学改革有些冲突。如:大学生个性化学习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复杂性思维教学难以实现等[13]。尽管在技术方面,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感知、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能够实现学习内容的个性化推送、教师的个性化辅导及学习结果评价。但现实中,无论是技术还是教师自身的因素,任何一所高校都能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冲突。因此,每一所高校结合自身的不断变化的条件及时提出、及时更新评价体系,甚为关键。
5.4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
现在有种奇怪的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但用人单位却找不到想用的人。这种情况的发生足以说明,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没有实现有效对接。2014年提出新成立的本科院校要转型为应用型科技大学,以及正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但转型和培养的核心是教育教学的变革、课程及配套资源的变革。因此,利用信息化明确社会用人需求,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课程内容十分重要。可喜的是,我国高校近些年已经围绕社会用人及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课程内容建设等方面开始了很多的探索。高校教育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将更加明确、有效,企业在创新发展战略的要求下,应该积极主动与高校一起探讨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培养所需人才[14]。
6结论
通过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取得的成果的分析、现阶段信息化水平的再认识,欣喜地发现,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向“智慧教育”方向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接下来,高校教师对这种变革的认同与投入程度,将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关键因素。教师们的观念影响认同,利益分配影响投入产出。资源可以是多维度的、信息无序化、碎片化的,但人的认识是线性的,先接受的信息会直接影响对后面信息的选择与接收。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学校领导层对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深层次认识,推出与教育教学变革要求相适应的高校教师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沈书生.从教学结构到学习结构:智慧学习设计方法取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8):99-104.
[2]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_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3]主编.来凤琪主译.21世纪的学习和教学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4]聂风华,钟晓流,宋述强.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7):5-8.
[5]李康康,赵鑫硕,陈琳.我国智慧教室的现状及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16(7):25-30.
[6]刘清堂.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学科发展[C].北京:2017年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2017.
[7]杨宗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
[8]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3.
[9][美]西蒙斯,李萍译,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5(8):9.
[10]王竹立.关联主义与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5):34.
[11]尚俊杰,庄绍勇,陈高伟.学习科学:推动教育的深层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5(1):6-13
作者:李彦刚 单位:嘉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