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效课堂走进农村教育的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初中语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学科,对学生智力发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极高,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已经成为必然需求。本文主要分析“高效课堂”如何走进农村教育,希望能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效课堂;农村教育;有效措施
随着高效课堂逐渐走进农村学校,为农村教育教学指引了一条新的教学思路,彻底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调动课堂氛围、强化学生合作意识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滞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模式来教学,过于注重导语、作者背景、划分层次、分析课文、归纳段落大意和概括中心等知识点的讲解,课堂气氛沉闷、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长时间发展下去,极易对语文产生反感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学生缺乏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注重教感悟、技能和习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习成绩。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训练单一、选题不精,过于注重教学的“多多益善”,而不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背离。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
(一)课前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课前准备主要包括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明确教学目标等两方面,其中课前备课,要求教师备教材、学生、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方法,而教学目标则是为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完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做铺垫。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前预习落到实处,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1)大致浏览课文,思考小弗朗士对法语的态度与认识有了什么样的改变?(2)找出有关语句。(3)让他改变看法的原因是什么?(4)韩麦尔先生有什么古怪的举动?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课文,并适当讲解,学生就能确定本次学习的方向:(1)从开始的天真贪玩、不爱学习、无忧无虑、不懂事和害怕老师,到最后的热爱法语、热爱祖国,留恋、同情、敬爱与理解老师。(2)上学迟到,分词不会念,想逃学去玩。画眉唱歌,普鲁士士兵操练觉得有趣。可是当来到学校,发现不同寻常的情况后感到意外,再是羞愧,后是吃惊。听到宣布是“最后一课”时,他“心里十分难过”,产生了“多么懊悔”的心情。(3)被教师的爱国情怀所感染。(4)穿上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黑丝帽。
(二)情景再现,教学互动
课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创作的情感,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春》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达成共识,享受春天的美好,并从内心深处产生赞美之情,教师可让学生细读课文,讨论春夏秋冬的变化,在脑海中初步形成知识框架,待到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音乐《四季之春》,让学生随着音乐慢慢进入到江南如诗如画的春景中,去感受、体验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从而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营造气氛,构建高效课堂
愉快的环境能够让人感到自由、安全与依赖。在这样的气氛下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播放瀑布从悬崖上倾斜直下的视频,发挥学生想象力,体会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紧接着,让学生描述自己对瀑布景观的见解,以活跃课堂氛围。然后播放从网站中搜集与紫藤萝花盛开有关的图片,供学生观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本次所学知识导入,详细解读作品当时创作的背景与作者弟弟身患绝症死去后,作者看到紫藤萝瀑布的所思所想,让学生体会文章中崇尚生命、珍惜生活和珍爱人生的重要性,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课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师必须遵守新课程改革的有关原则,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与快乐,从而提升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简明秀.浅谈构建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精讲精练[J].教育管理与艺术,2014(6).
[2]张为学.打造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5(3).
[3]李锦花.农村小学语文和谐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3).
作者:覃桂凡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拉仁镇拉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