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改革分析(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育改革分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教育改革分析(4篇)

第一篇:创客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改革

[摘要]

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如美术教育中的文化缺失、教学体系陈旧、师资建设有待完善和教学硬件建设不合理等,进一步提出应从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型美术教育环境建设、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创新型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育;创客;创新;改革

我国高校科学化、系统化的美术教育开始较晚,“五四”新文化运动才促使中国美术教育开始转向科学、民主的发展方向。新中国成立以后,美术教育主要采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又引进西方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并加以改进,以期促进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坚持“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更趋向于大众教育和实用教育,更注重教育的创新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待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第一,美术教育出现大众化趋势。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开始追求“精神美”。“美”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美术教育让每一个普通大众都能感受到美的熏陶,由此带动了全社会审美修养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虽然看重经济效益,但从自身文化内涵发展和形象品牌提升的角度考虑,也需要美化和宣传,由此加大了对高校美术人才的需求力度。第二,反思“艺考热”。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美术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美术人才,人才培养规格也转向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不相适应,学校供给量增大与社会容纳度减少之间存在矛盾,因生源质量降低而影响了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近几年,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改进措施,给“艺考热”降温,更关注艺术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2.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我国正处于多元化经济发展时期,各行业对美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行业除了对美术人才的艺术修养、学识水平、人格品质等有相应要求外,也非常看重美术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美术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更趋于主观感受,选择方式更灵活多变,缺乏稳定性,跳槽率也普遍高于其他专业学生。

二、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育中的文化缺失。我国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高校学生普遍缺少对文化经典的敬仰和学习,重专业、轻文化的问题在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美术专业学生对高考文化成绩的要求较低,入学后从事文化课学习的课时较少,对文化学习的要求偏低,加之学生缺乏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主动性,导致美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能画不能书、能书不能文的现象。美术教育需要丰富的人文知识作为支撑,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作为底蕴。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既是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文化和精神源泉。近几年“创客行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发展很快,就是将文化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美术教育不应仅仅传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应对世界各民族的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进行学习与吸收,取人所长,补己之短。每一个美术专业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文化的积累,才能塑造高素养的品质;只有文化修养的提高,才能创造优秀的艺术作品。

2.美术教育的教学体系陈旧。第一,教育理念滞后。一些美术院校没有把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结合起来,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与国外先进美术院校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绘画基本功比较扎实,但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薄弱。第二,教学方法单一。美术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判断能力和创新精神,但部分教师的教学思维还比较传统,仍按照“技法教学”的思想来教授学生,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部分教师或学生不注重基础训练,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向名家名派学习的传承意识和深入钻研技巧技法的精神,这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创作、深造,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课程和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美术教育受西方美术教育的影响较大,各美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相似,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基本相同。有的美术院校长时间没有改变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存在教学计划随意性、学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有机整合的问题。有的院校大一就分专业,没有建立跨学科和弹性教学体系,导致学绘画的学生不懂设计,学设计的学生造型能力又不强。虽然高校一直强调实践,但由于教学管理和经费等原因,部分高校学生从事实践的课时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仍较少。

3.师资建设有待完善。第一,师资结构不合理。以某高校的美术学院为例:(1)职称结构是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占20%,讲师占50%,助教占30%;(2)学历结构是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60%,具有研究生、博士学历的教师占40%;(3)年龄结构是45岁以上的教师占30%,35~45岁教师占20%,35岁以下的教师占5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校美术专业教师的职称以讲师和助教为主,学历以本科为主,年龄以青年教师为主,中青年骨干教师比例过少,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难以建立起老中青的学术梯队。第二,缺乏复合型美术教师。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美术教育专业和美术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直接来到学校工作,没有专业实践经验,不了解专业行业的发展现状。第三,教师“外引内培”的力度不够。一些美术院校引进社会人才和输送教师参加社会培训的力度不够,导致师资管理难以走上正常的轨道。

4.教学硬件建设不合理。美术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包括设备申报、评估、采购、使用、评价、反馈等过程,专业教师难以全程参与,往往会出现报上去的设备与采购回的设备差距较大的情况。还有的美术院校不尊重实际情况,不考虑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现状,只考虑短期效果,建设一些难以持续发展、利用的实验室,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三、创客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改革之举措

1.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通过挂职锻炼,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和建设;第二,引进优秀人才,带动整个团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第三,做好“老带新”人才梯度式培养,使教师结构协调发展;第四,安排在职教师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第五,做好对外交流、参与合作,增强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第六,聘请有成就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参与教学科研建设,并聘请创业成功者到校授课,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

2.创新型美术教育环境建设。创新型教学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主要指工作和学习的氛围,硬环境主要指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设施设备及空间环境等。对硬环境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建立校园“创客空间”,营造滋养“创客”的公共空间、学习环境,为创客进行独立创新和参与社会建设提供有效帮助。第二,推进专业实验室建设,如雕塑制作室、陶艺制作室、服装制作室、产品模型制作室、综合材料制作室等,并配备一些必要的小型桌面制作机器。第三,围绕专业方向或教师特色组建教师工作室。工作室一般由一个或多个专业教师组建,学生可自由选择工作室进行实践学习。第四,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充分利用基地的设施设备,了解工作流程,并得到行业专家的及时指导。

3.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第一,优化美术专业课程结构,构建合理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一要优化课程组合结构,打破传统的课程逻辑关系,融入交叉课程,如在油画专业中开设设计课程、在设计专业中开设油画课程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二要关注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对人才规格不断变化的新要求,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实用型人才。三要增加创业就业课程内容,注重课堂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由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渗透创业就业思想,并聘任社会创业成功人士做创业指导或开办创业就业讲座,引导学生及早树立创客的自觉意识。第二,探索创新型教育教学方法。(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初步理解,再根据已有的理论、经验和收集到的信息,运用发散式和聚合式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尽可能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观念、新方法以及产生的新作品,最后要用艺术的要求和市场的标准来进行检验评价,看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合作的创新精神。(2)开发实战和虚拟的教学模式。实战教学就是与企业合作,引进项目,在课堂上或校外实践基地,按项目要求完成任务的教学活动;虚拟教学就是假定项目而设计的专题性教学内容,通过虚拟的项目技能训练来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3)开展丰富的校园“创客教育”活动。如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画展、“创客”设计大赛,开设“创客集市”展示、“创客”电视栏目等办法来推销创客成果,鼓励学生开展以移动互联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特色专业化创业活动。这种“以展促学”“以赛促学”的方式,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进入艺术领域的自信心,也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市场的探路石。

4.促进创新型平台建设。第一,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客平台。一是各美术专业院校应积极开展“创客教育”,把创新型艺术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结合起来。设计类可以把设计的创意模型与批量生产和市场销售联系起来,建立“产、学、研”为一体的创客培养模式;二是一些艺术机构积极参与扶持富有天赋和潜力的在校艺术人才;三是“创客”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搭建推广平台,宣传自己及作品。第二,搭建艺术大专业平台。综合院校可利用艺术学科齐备的优势,整合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搭建艺术类大专业平台。针对不同专业水平的学生,进行专业化和综合化培养,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习管理,使学生在专业之间可以转换,从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出发,采用专业结合辅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作者:刘忠 单位: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晓,张勇.站在艺术教育制高点:世纪初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经验与理想[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美)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萧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于平.教育“规划纲要”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职业教育[J].艺术百家,2010(3).

[4]钱初熹.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J].艺术百家,2010(3)

第二篇: 高校教育改革学生管理制度创新

摘要: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话题。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体制仍旧沿袭的是以往的中专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已然不再适合当前新形势中的管理需要了。

关键词:

学生管理;创新;改革

一、高职院校进行改革的研究

近年来的高职院校体制的改革与扩招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课题,此前学校中的教学管理往往是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特色化的办学。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发展,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的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个性明显,束缚式的发展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很多学校借鉴了先进的国外发展经验,从自身的实际发展出发,进行教学实验,效果良好。在未来高等院校的评估中,高校的教学引发了很大的反响,这促使了很多学校开始进行自我审视,不断加强教育,提升教学质量。

二、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中的问题

(一)学生的管理效率不高

当前,学校的管理人员在管理中的时间越来越多,但是更多的重点放在“管”上,而没有“理”,多半的学生对于老师是填鸭式的服从。填鸭式教育模式源于苏联,曾在中国沿用多年,这种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被动的学习。因此学生的情绪很难调动,学习的效率也不高,有时候甚至会有抵触心理。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发展,使得学生在面对不熟悉的状况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此外,学生在填鸭式的模式中只能按照老师既定的教学目标被动的学习,也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教程。这种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想象力,在当前新型化的教学中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忽略学生的主动管理

当前的高职院校管理中专门的学生处,对学生和辅导员的管理可谓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专业化与主动化管理。在高职院校学习的时候,学生在知识的接受以及心理的发展中往往与学校设想的相互背离。只有当学校的管理能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匹配时,才能教学相长,良性循环下去。因此,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机制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迫在眉睫,只有能让学生成长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

三、如何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

(一)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传统的高校管理是以学生毕业为主导,并且设立了很多相应的条件,通过外在施压获得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此外,每位任课老师教的课程比较多,时间比较紧张,学生比较难和老师进行深入的沟通。这种重管理轻培养的观念滋生了相关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此外制度化的管理缺乏人性化,使得学生缺乏自觉的维护制度。当前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这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学生的管理经验,集中培养目标。当前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职业化的素养、塑造专业技能、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职业化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目的性与持久性,这给学生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成本损耗。职业化的行为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通过学生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能够实现自我成长,培养个人能力。在当前越来越细的社会化分工中,求职难度增加、竞争激烈,通过实践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此外,学生终身意识的培养需要重视培养学习的持久力。在学生的学习中,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正确的引导认识到学习的精髓。

(二)构建学生的企业管理下的自主能力

在班级的管理模式构建中,需要建立一套比较有效的管理考核规范,构建结合日常考勤、团体协助以及任务考评的指标体系。其中日常考勤包括学生的自习出勤率、上课的出勤率、班级活动的参与度、有无旷课现象等等。任务过程考评包括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及活动任务,比如学习的质量、班级文体活动的参与度。学习考评包括能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有无反馈与总结。每周、每月纪律委员将团队成员的一些成绩汇总搜集,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算出总成绩,然后将考评结果每月做一次总结。在班级量化的管理中主要运用的是企业的管理模式,而高职院校的管理还应当与企业的管理有一定的差别,结合高校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当前的管理,促进数据发挥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

(三)在创新模式下的学生应用评估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中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从客观角度分析,学生的管理包括体制性、家庭、个性方面的因素。其中高职院校的管理仍需要遵循行政方面的要求,同时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学生的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是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的,这在模式的使用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革新、发展。从主观角度分析,创新模式下的发展与学生的自身理解息息相关,比如创新模式的内容超越了高职学生的理解,当前的学生管理模式仍然处于过渡阶段,在基础教育中尚未有足够的发展期。此外,高职院校的学时不长,对于个体的适应能力在增强,创新模式能否有效实施与学生的参与度息息相关。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主力军是95后,他们身上有年轻人固有的一种反叛性的特质,对于自身的想法非常执着。95后的学生却大对于生活的认知,在自我判断有着一定的成见,对于实践活动意愿强烈。此外,在高职院校不断涌入新生力量后,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需要了,这就需要不断变革,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高职院校管理中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提升管理能力以及学习动力,在学生管理中不断解决现实问题。在未来的高职院校管理证需要尽量多培养专业性的人才,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多样化的管理手段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作者:周慧 单位: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岳阳.论当前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J].中文信息,2013,(10):110-110.

[2]周元培,严先琴.影响高校教育管理的因素及改革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2015,(9):101.

[3]李姝妍.浅析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创新改革[J].现代交际,2014,(6):41-41.

第三篇:高校舞蹈教育审视教育改革探讨

摘要:

中国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主张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对高校学生实施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是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舞蹈教育带入大学课堂,既可以普及舞蹈文化,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但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校舞蹈教育还存在一些困惑,本文将系统分析高校舞蹈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

教育改革;高校舞蹈教育;素质教育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进步,舞蹈教育也被纳入了高校教育中。舞蹈教育在艺术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艺术素质教育的效果,但是,舞蹈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及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希望对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高校舞蹈教育的作用

舞蹈是一种艺术文化,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舞蹈,例如新疆舞、德国的华尔兹、意大利的芭蕾舞等,普及舞蹈教育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和学习外来文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艺术修养,增进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舞蹈文化的交流。学生在观赏舞蹈或者跳舞的时候都可以愉悦身心,享受艺术。学习舞蹈的时候一般都有音乐伴奏,可以培养学生的乐感、节奏感和灵巧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舞蹈教育具有美学教育,刚柔相济的舞蹈动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气质,改善学生的协调能力,保持轻松愉悦的心理,也可以使学生保持匀称和谐的身体外型和优美的体态。舞蹈中有许多双人舞、集体舞,跳舞的时候,只有配合默契才能表演好,由此可以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观念。舞蹈是通过优美的音乐、协调的动作、姿态和表情来表现内心世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由此会更加热爱生活,并能欣赏美、体验美。舞蹈教育不仅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还有益于身体健康,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据医学研究表明,舞蹈是一种有氧运动,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呼吸,增强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功能。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身体各组织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舞蹈可以全面性、综合性的刺激肌肉张力,可以进行全面的运动,学生在平时的运动中,基本用不到小肌肉和小关节,而在学习舞蹈的时候,小关节和小肌肉的运动比较多,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性格更开朗,身体变得柔软,舞蹈训练还可以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练坚强的意志。

二、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1、舞蹈教育没有完全普及

很多人都认为从事舞蹈专业的人才都是从小就学习舞蹈,只有学习艺术的学生才需要学校舞蹈,所以对舞蹈教育不感兴趣。很多学校还像传统教育那样,只注重学生的文化理论教育,忽视了艺术素质教育。大学生的身体机能都已经成熟,很多没有舞蹈功底的学生都不愿意学习舞蹈,觉得学习舞蹈会造成肌肉拉伤。而且,很多高校虽然把舞蹈教育作为必修课,但只是着重培养舞蹈特长生,没有让舞蹈教育面向整体学生。学校对舞蹈教育的投入资金也比较少,很多学校没有练习舞蹈的专业场地,也没有为舞蹈教育购买相关设备,例如舞蹈表演用的手帕、扇子和服装等。

2、学校只注重舞蹈教育的表演艺术

舞蹈教育是一项集合了音乐、体育和美学的综合性艺术教育,而很多高校的舞蹈老师只注重把舞蹈教育作为一种表演,侧重于学生的舞蹈动作是否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艺术情感培养,没有提升学生的艺术思维,舞蹈教育只是单一的舞蹈表演,而不是倾注了情感的艺术文化。

3、舞蹈教育缺乏基础性和规范性

任何教育都需要从基础教育做起,都需要一个规范的教学纲要,舞蹈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很多高校的舞蹈教育偏重于舞蹈特长生,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缺乏基础性,舞蹈功底弱的学生难以学习舞蹈的基础动作,舞蹈教育也不能普及。而且,很多高校没有舞蹈教育的纲要,缺乏规范性教育,造成舞蹈教育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按照标准纲要来进行教育。没有规范性教学纲要,舞蹈教育就不能普及。

三、改革高校舞蹈教育的建议

1、普及高校舞蹈教育

要做好高校舞蹈教育,首先要普及舞蹈教育,让舞蹈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注重培养舞蹈特长生。舞蹈老师实施舞蹈教育的过程中,要普及舞蹈知识。很多学生会跳华尔兹,但是并不知道华尔兹起源于德国,会跳探戈的学生不一定知道探戈起源于西班牙。很多高校都在教学生学习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舞蹈《相思树》,但是并没有告诉学生《相思树》所讲的故事,没有普及舞蹈的文化内涵。因此,作为舞蹈老师,理应普及舞蹈教育和舞蹈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2、创新舞蹈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舞蹈老师不能只把舞蹈教育当作一种表演艺术,开展舞蹈教育的时候需要创新。舞蹈老师在进行舞蹈教育的时候,不能把侧重点倾向于学生的肢体动作上,要提高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舞蹈教育中倾注艺术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思维。很多舞蹈起源于民间传说或者童话故事,例如舞蹈《天鹅湖》起源于童话故事《天鹅公主》,作为舞蹈老师,应该钻研舞蹈文化,从各种传说和童话故事中汲取舞蹈精华,编制舞蹈并创新舞蹈。

3、建立规范的舞蹈教育纲要

教学纲要是教育学科的主线,没有完备的教学纲要,舞蹈教育难以普及,所以教育部门必须建立规范的舞蹈教育纲要,只有建立完备的舞蹈教育纲要,才能为舞蹈功底弱的学生提供基础性舞蹈教育,从而推动舞蹈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且,学校需要广泛的吸收非舞蹈专业的学生,扩大生源,避免舞蹈专业化现象。

4、学校理应支持舞蹈教育,开展舞蹈文化活动

很多高校虽然开展了舞蹈教育,但是对舞蹈教育的投入资金比较少,支持力度不够。所以,要做好高校舞蹈教育,学校必须大力支持舞蹈教育,并定期举办舞蹈文化活动,例如交际舞大赛、民族舞大赛或者独创舞比拼等。这样既可以普及舞蹈教育,也有利于让舞蹈面向大众化,调动全校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

四、结束语

舞蹈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艺术文化,舞蹈教育是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普及舞蹈教育,深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力度,舞蹈老师要创新舞蹈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教育部门需要建立规范的舞蹈教育纲要,而且学校应该大力支持舞蹈教育,定期开展舞蹈文化活动,促使舞蹈教育走向成功。

作者:谢迟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鄂晶晶;审视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舞蹈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2]刘忠华;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路径以及发展战略的若干研究[J];大舞台;2015年11期

[3]邹婉妮;高校舞蹈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戏剧之家;2014年11期

第四篇:高校教育改革专业竞赛探索

摘要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广泛开展的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专业竞赛促进了教育创新的推进,对于教学改革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如何发挥专业竞赛更大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开展专业竞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关键词

创新;高教;竞赛;探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创造大学生实践创新实践和训练的主要教学模式。学科竞赛则是用来检验学习与创新的主要形式和措施。因为学科竞赛可以不同于试卷或者论文考核,学生可以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①同时也使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对于高校教育改革来说,学科竞赛的组织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竞赛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学科竞赛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学科竞赛是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理论知识或新技术应用,学生通过完成创新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自主研究的主动性;在竞赛完成过程中亦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创新精神。如果能结合学科竞赛和课堂教学,在完成日常教学和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到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把专业学科竞赛融入人才培养计划,将有利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实高校质量建设要求、培养创新人才。

2学科竞赛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参加与自己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学生竞赛有很高的积极性,因为这样的竞赛有别于普通课程,没有枯燥的讲解和千篇一律的作业,参与竞赛更加自由灵活,对于接受长时间课堂教学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过程更像“大学”的学习。学科竞赛在高校当前学风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2.1专业竞赛对素质和创新教育的作用

学科竞赛举办的初衷正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该以“立足于学生、见效于学生”为出发点,这样也可以促进学风建设,同时专业竞赛的成果可以是衡量学风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之一。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兼具的高素质人才。这就意味着学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就是培养素质全面、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可以培养促进社会进步的人才。

2.2专业竞赛对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作用

现代高校教改方式在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主要采用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设,这样的教学研究改革也是教风、学风建设的需要,因为只有教师深入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模式,采取适应时展、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提高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积极主动探索专业知识以及应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

2.3专业竞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从近年来高校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在慢慢普及;另一方面,中国高考的重要性决定了大学之前的教育最终目标是高考和大学,高分和名校是许多人的理想,而大学却完全不同,相对初、高中而言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容易使学生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失去前进的动力,失去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也说明竞争性可以促进学习风气的建设,失去了目标学风的重要因素可能被弱化。学科竞赛所倡导的竞赛文化赋予了校园文化新内涵,既推广了竞技性为取得知识的新思路,又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在校园学习中融入更多的竞争性,使学生找到新的追求目标,使学风建设有了一个有效而有力的推进器。

3学科竞赛的开展形式

3.1学科竞赛结合专业课程教学

当前信息交流的渠道多种多样。图书、杂志、学术交流尤其是网络资源,使我们能够及时、便捷、高效地了解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第一时间得到相关的竞赛讯息。当前国内外各个行业十分活跃,各种等级的竞赛络绎不绝,竞赛的数量多,类型多样,与教学的各个时段能够自然地匹配或者吻合,这为我们将竞赛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挥才能和知识运用的契机。

3.2自主组织团队参加竞赛

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对于基本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课程考核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所以学习的方法以识记为主,枯燥乏味,当前学分下降和这种教学考核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后续通过网络资源、图书等手段,了解掌握业内发展前沿,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解决专业问题的初步能力和需求,但是他们苦于没有表现的机会,不能展现自我的专业才能,所以竞赛可以提供学生展示才能、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可以展示学生的创造力。高校的课程安排疏密有间,多数专业课程授课在前半学期完成,到了后半学期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如果利用这个时间段完成一个专业竞赛,既深化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有可能获得相关奖项,一举多得。

3.3课程或者教学内容的设置结合竞赛

设计竞赛虽然只是一种组织形式,但是这种形式主要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以及教学内容的掌握检验,而且由于竞赛内容的可选择性强,内容比较灵活,因此比教学大纲更加灵活,而且没有矛盾之处,甚至可以弥补课堂、书本教学和大纲内容的不足,与教学具有良好结合性和互补性。学校可以针对某些专业竞赛和课程之间的相近关系,设置部分课程或者教学内容,定期组织学生选课,完成竞赛,这样教学的目的也得以完善,符合当前全民创新的实际。

3.4小结

和普通教学中的课程设计、作业相比,专业设计竞赛的要求往往更高,具有创新性,设计难度大,通常涉及复杂的专业问题、解决实际的问题办法;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弥补现有教学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应对复杂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国内国际的设计水平与设计方法。

4学科竞赛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占有主体性的重要地位,如果不能提高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要建设良好的学风始终只是一句空话,没有主体参与的教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也促使了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向学期望与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高校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中绝大多数是抱“学有所用”的心态,而且要以很快的速度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他们力求获得那些有应用价值的知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既包含基础教育,又驾驭基础教育的系统工程,根据专业以及科学教学过程侧重于理论的一般性的描述,如果一味强调应用、实践也不一定能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学科竞赛所强调的,就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运用基础知识到实际的完美结合,从竞赛中,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并发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也只有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内容是自己渴望和需求的知识,是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发展有着现实意义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目前高校专业竞赛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高校各专业举办的大小竞赛不胜枚举,从建筑类相近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及风景园林等几个专业来看,在江苏高校以及全国范围建筑类的专业竞赛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比赛内容,各种专业竞赛在定期开展,学生、学校的积极参与和宣传,影响范围在逐步地扩大。建筑学学生参与的有:“霍普杯”全国建筑设计大赛、全国绿色建筑设计大赛、“蓝星杯”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等竞赛等;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参与的有:江苏省材料力学竞赛、全国的实验力学竞赛、江苏土木工程结构建模大赛、江苏省测量大赛等竞赛、江苏省大学生工程管理创新、创业与实践竞赛;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参与的有: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城市综合实践调研报告”课程作业交流和评优、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竞赛等相关竞赛。从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参与竞赛的情况来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由于师资力量较强,所以在各级别的竞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获得过国家级力学竞赛的三等奖、省级测量竞赛一、二、三等奖,结构建模大赛的一、二、三等奖,而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程管理专业是成立较晚的专业,所以参与竞赛还没有形成习惯,参赛成绩也不理想,从而也阻碍了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教师也没有组织和指导竞赛的习惯。

6结语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专业竞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积极探索科技竞赛管理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整合优化资源、加强载体建设,切实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水平,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生专业竞赛是检验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能顺利开展相关的专业竞赛体系,学生、教师就会建立创新实践的意识,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就会时时刻刻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专业竞赛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作者:康锦润 陈萍 单位: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何铭锋.以设计竞赛驱动工业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2(6).

[2]唐艳娟,江煜,曾晓云,金瑾,陆红梅,夏多田.西部高校培养工科创新人才改革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

[3]何鑫,张梅.学科竞赛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