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缺失,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完整教育体系的缺失
(一)目前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现象严重
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布局不合理。长期以来,受地域、交通、经济等因素制约,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布局分散,曾出现“村村建校办学、校校无力达标”的现象。二是师资力量薄弱。编制失衡,城镇城边学校教师超编量大,农村边远学校教师缺编严重,学科配置失衡,基层学校的学科带头人相对减少。三是办学条件投入不科学、标准化程度低。目前,部分学校电教实验、图书资料标准偏低,达不到新课程的实施标准;有些学校没有操场,运动场地狭小,不能满足学生运动需要,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不足,生均比例明显偏低,跟不上现代化教育发展。四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学校举债运行。五是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办学效益不高。由于各校区域差异和师资力量悬殊很大,加上独生子女生源的增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导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促使学生流动量逐渐增加,出现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不平衡状态。教育质量低下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也影响教育办学效益的提高。六是“超大班额”现象严重,影响新课改的实施。
(二)应试教育体系严重制约农村的深层次发展
一是应试教育体系对义务教育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公共事业薄弱,农村居民根本没有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不少的农村学校的老师也是给学生灌输类似的思想。农村的文化精英没有回到农村,现有的农村教育实际上是为城市输送精英的教育。二是应试教育体系脱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农村教育都受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现有农村教育的师资堪忧。一方面城市或异地的教师不愿来农村学校教学,另一方面城市教育发展对农村优质教师资源有着巨大的诱惑,从而很多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三是应试教育模式制约农民素质的提高。尽管国家早在1993年就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但至今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仍是“高烧不退”。农村中小学更是忽视素质教育,仍然把应试升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教育体制问题思考
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的农村教育却滞后于农村的发展,农村教育与农村实际应用脱节、农村教育体系与新农民素质内涵要求不和谐、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等问题依然严峻,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一)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教育体系
当前农村真正需要的是种植、养殖、培育、防虫、防自然灾害的技工。要提高农村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为农村培养出足够、合格、愿意扎根农村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要改革当前的农村教育体制,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民教育体系。
1、改革完善基础教育体制并增加农村职业教育内容
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包括物质成本和时间机会成本,其中物质成本指农村家庭所支付的学杂费用和生活费用,而时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子女读书而无法给农村家庭带来收入的机会成本。随着我国施行教育产业化,教育的物质成本逐年增大,如何减少农村家庭的教育物质成本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减免农村学生学杂费等活动也着实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教育物质成本;相对而言,时间机会成本却受到了政策制定者和全社会的忽视。要解决农村教育中这些突出问题,必须改革完善基础教育体系。
(1)农村教育学制改革为五四学制。小学5年,技术初中2年,技术高中2年,仍然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主要学习认字和基础数学计算,初中开始学习适应当地的农业技术知识,诸如选种、种植、养殖、病虫害分析及处理、食品加工、农产品市场营销等,立刻可以学以致用回报家庭,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亦可增加农村家庭对孩子学习的支持度。把农村教育体系中所有的普通高中、职业中学、职业学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成人教育等合并改造成为技术高中,技术高中采取大学校、选修课、学分制教学模式。大学校是指学校规模大,招生数量多,这样可以保证开设更多的职业技术选修课,使教育资源集约化,便于政府投入管理。除了必要的基础文化课,其他职业技术课程全部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自由选择,在规定时间内(如3年)修够积分即可取得技术高中毕业证书。
(2)科学设置课程。基础文化课只保留语文、数学、政治、科学四门。语文增加实用性的日常文书、公函合同等内容;数学降低难度;政治包括思想道德、时事要政、历史经验、法律常识等;科学融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实用学科。整个基础文化课结合五年小学课程,按照九年一贯制来设计。英语课只需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可以选修,无须列作基础文化课,因为根本没有必要全民学英语,特别是相当数量的农村孩子可能一辈子并不需要依靠英语就能生存和发展地很好,因此,强制性地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学习一门可能根本没用的功课是极其不必要的。
2、建立针对农村实际应用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
农村家庭对孩子进行读书教育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让孩子学会认字和算数。学会认字,外出打工能知道地方,能写信回家报平安;学会算数,钱物往来不受骗,这是农村读书的基本目的。二是希望通过考上高等院校从此离开农村,只有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或者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村孩子才能有这样的追求。通过这样一个独立的农村教育体系,农村孩子用9年时间完成包括基本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完整教育,且由于均是国家承担学杂费用的义务教育,农村孩子的教育成本大大降低,相应地他们对完成教育步向社会时的期望值也会降低。现在劳动力市场技术工人缺乏的根源是城市孩子不愿学也不愿干,付出巨大代价完成大学教育的农村孩子也不愿干,而愿意学愿意干的农村孩子又读不起书或者过早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无法迈过这道技术门槛。通过这样一种农村教育体系帮助农村孩子克服技术门槛的恐惧,分流部分毕业生来满足工业化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留在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和文明。
3、建立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农村实施终身教育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一个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地不学的学习型农村,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农民在过去只要能扶犁掌耙、播种育秧就行了,而如今要掌握各种栽培新技术、现代化机械操作、市场营销、病虫害防治等多种知识,如果没有终身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必须发展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培养新型的学习型农民。
(1)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措施。一是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构建完善而具体的保障机制。目前我国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一批退休教师、教授、学者、专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不乏身体好、精力充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他们无疑可以成为重要的师资力量;还要挖掘乡土人才,将农村的行家里手变成农村终身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确保农村开展终身教育的质量,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一支从事农村终身教育的专职队伍。还要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农村终身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组织这些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撰写、编辑各种通俗易懂、为农民所需的实用农村读物。
(2)农村终身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传授农民生产和加工技术。组织农民学习当前急需的种养技术、加工技术及其他实用技术,学习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农产品的深加工、环保及可持续农业,提高生产、加工、包装、推销产品的技能,尤其是要学习国外的农产品出口限制规则,以适应国际农产品的激烈竞争。二是传授农民市场经济与营销知识。组织农民学习市场经济和营销知识,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和国际贸易规则,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学习管理理论尤其农村管理、农村小企业管理,提高管理能力,增强管理效益,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三是传授农民城市生活知识。农民转移到城里,要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要想在城里顺利找到工作,就需要学习与农村种养殖不一样的知识,如工业技能知识、服务行业知识、礼仪知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城市生活知识、农民工如何维权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这就是进城务工前的主要培训内容。四是引导农民学习时事和政策。组织农民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时事政治,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思想素质;学习《民事诉讼法》、《婚姻法》、《土地法》、《合同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增强广大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参与的能力。五是引导农民学会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也是农村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引导农民学习医疗卫生、优生优育等基本常识,提高健康水平;学习子女教育、家政理财、科学消费、膳食营养科学、家庭安全、保险消防知识、礼仪修养、待人接物、破除迷信、消除黄赌毒六合彩等知识;学习文体基本知识和时尚科学的休闲文化,丰富农民休闲生活内容,改善农民休闲生活方式;学习老年教育的知识和内容,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六是培养农民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对农民进行信息采集、市场预测、科技引进、商机捕捉、营销方略、公平竞争等新思想、新技能、新观点的教育。尤其要进行创业教育。
(二)实现农村教育的公平与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大力促进和逐步实现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作为一个社会理想和奋斗目标,教育公平具有历史性、相对性、复杂性。所谓历史性,指教育公平是发展的,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内涵和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所谓相对性,指任何国家和地区、任何历史时期,教育公平都是相对的,绝对的教育公平和没有差别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所谓复杂性,正如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公平与效率这对基本矛盾一样,实现教育公平也无法回避普及与提高的矛盾。
1、解决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既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也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的比重一直没有达到4%的目标,基础教育阶段政府投入比重偏低,中央政府已经决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体系,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这将从根本上实现“农村教育农民办”向“农村教育政府办”的转变。但要看到,在广大农村,办学条件差、公用经费不足、不能正常运转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因此,要解决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必须同时采取多项措施:一是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教育经费预算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体系。二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对教育财政供给能力较低的地区,要适当给予经费补助。三是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教育债务问题。农村学校的债务,有的是过去“普九”的欠债,有的是学校为解决教师工资之外的福利、津贴所欠的债务,有的是学校为维持运转所欠的债务。四是以多种途径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供给。除改革完善农村教育经费预算体制外,还要采取多种途径来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供给,比如:将统筹优质公办学校的部分借读费和择校费“反哺”农村教育,盘活公办学校的闲置资产并将收益投入农村教育,财政状况较好的乡镇节余的财力和村集体经济的收益用于农村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教育资金投向农村地区等。
2、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育质量有直接影响。农村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很大程度是由于教师素质存在差距。“有一位好教师,就出一批好学生。”因此,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建立“导师团”,送教下乡。各级教育机构建立由特级教师、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导师团,定期下乡上公开课、开办讲座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学科基本功、师德师风等培训。
(2)实行城乡学校挂钩制度。城区中小学分别与1到2所乡镇中(小)学挂钩,加强业务交流学习,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校长、学校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实行转任交流;对它们的教学管理实行“捆绑式”评价,实现城乡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
(3)启动“农村教育人才”工程,采取积极措施留住农村学校的教学骨干和优秀校长、中层干部。农村学校教学骨干和优秀校长、中层干部的流失,对农村教育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4)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积极推进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和支持农村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层次。要充分利用当前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教师相对宽裕的有利时机,结合实施新课程,对农村教师普遍进行一次轮训,以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3、积极发展远程教育
早在2003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就已经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要求“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农村教育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教学手段等,与城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将外部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多种方式输送到农村中小学,并同时实现远距离教师培训,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保证农村广大中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缩小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径。
4、教育立法问题
加强教育立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已经颁布实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也将陆续修订。此外,《学校法》、《考试法》、《教育投入法》等均在起草制定中。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健全和法治化的教育决策、执行及监督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必将大大改善教育的内外部环境,一个城乡教育和谐发展的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三)确立适合新农村发展教育的内容与品位
1、依据新农村建设战略方针定位新农村教育内容
(1)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来源于国家财政,属于资源再分配。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贫富差距比较大的国家。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大约为0.4250~0.426,接近国际警戒线。富的很富,穷的很穷,贫富差距比较大。在效率优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靠市场运作是不可能缩小贫富差距,只会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政府介入,依靠强硬的体制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才可能缩小贫富差距。国家对农村教育进行投资,是实现缩小贫富差距的一种方式。“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作为收入再分配形式的农村教育投资,为避免不和谐声音的出现,创和谐的大好局面提供了可能性。
(2)确立适合农村实际需要的教育内容。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一个世纪后的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仍然把应试升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全部目标。由于教育内容的单一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使没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因此,农村教育内容的改革必须突出三农方向。具体说应该解决如下问题:首先,充分发掘农村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知识,是农村教育内容改革的应有之意。我国农村有着优良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维持农村稳定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是农村所特有的资源,农民本身的淳朴忠厚和勤劳耐苦是现代社会最珍贵的文化传统,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多得的资源。因此,农村的文化教育不可忽视这一部分珍贵的本土资源,要充分利用他们向下一代进行教育,只有在教育内容中加入这些农村传统文化和本土资源,农村学生才会不忘农村本色,农村教育才有农村特色。农村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本土资源和文化特色,进行农村的文化教育,培养自己本土的农村人才。其次,选好农村实用的现代科学知识,为科技兴农打好基础。农村教育离不开现代科学知识,应该让农村的孩子充分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农村教育的内容必须有农村特色,必须为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农村教育在注重劳动力转移,为城市培养人才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为农村培养现代农民,要重点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业产业化知识,为科技兴农打好基础。因此,要选好农村实用的现代科技知识内容,这些科技知识必须是现代最新的、又是农村能用得着的东西,农村科学知识教育应该有农村特色,让农村的每个孩子都学习造火箭和航天飞机是根本不现实的要求。农民的孩子首先要能务农,要能种田,不可能一双眼睛盯着城里,长大都跳农门。因此,选好合适的农村现代科学知识作为农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再次,增强学生为生的技术能力,培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现代农民。农村学生考不上大学也不要紧,因为他们在学校能学到自己喜欢的职业技能,能够练好生存的本领,农村每个孩子都有通过学习找到工作的希望。因此,农村教育的技能知识不必千篇一律,但是要能实用,能为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技能知识,使农村学生学了能以之作为谋生的手段。最后,灌输必要的现代市场知识,为现代化的农村培养市场经济人才。市场经济是我们时代的潮流,势不可挡。因此,农村教育的内容要结合现代的市场知识,使农村学生了解市场规律,熟悉市场操作的规则,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使农村教育避免走独木桥而走现代市场的阳光大道。
2、与时俱进提升农村教育的品位
一是要均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别。均衡发展有三个领域:区域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这要通过各级财政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淡化等级标准和等级评估;不同群体之间受教育的公平的机会。通过加大助学力度,各种免费的政策,帮助一些弱势群体能够接受教育。特别是现在采取了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要通过现代远程教育,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跟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二是要优化组合农村教育资源。
三、结语
总之,农村教育的内容要为三农服务,就必须改革过去农村教育内容中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业需求,脱离农民需要的内容,使农村教育为农村的发展和振兴做贡献。
作者:刘颖伟 庞玉娴 单位: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