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型农村教育体制的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当前河南农村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初中教育辍学现象严重
针对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现象,笔者曾分别到豫南、豫西和豫北的四所乡镇初中进行调研,对在校学生总数作了统计比较,发现初一升至初二时,学生流失率平均为14%;初二升至初三时,学生流失率为42%。42%的学生没有真正完成义务教育就辍学,他们的处境和未来农民的素质可想而知。调查发现,没有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学生分三类:一是主要分布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考虑到自己升学无望,学习积极性骤减。二是农村部分留守儿童,因为隔代、单亲和寄养教育的原因,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和习惯不好,他们弃学厌学,过早辍学。三是城镇中少量外来务工的流动子女,他们因城市入学政策、居住、生活、经济等因素,不能正常接受义务教育。
(二)高中教育“瓶颈”问题凸显
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稀缺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据统计,河南全省每年约有70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30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两者之比为1∶0.43;上高中比上大学还要难,这就形成了所谓高中教育的“瓶颈”问题。2004年,笔者曾调查的乡初中升学率约为18%,而同年高中考大学的升学率达到55%,可见当时制约农民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瓶颈”问题就已严重存在。本次调查发现,由于各地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逐步扩大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加强,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的升学率已超过30%,然而,与高中毕业生高考近80%的录取率相比,高中教育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发展滞后的困境。
(三)职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
尽管每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困难,但多数学生仍然不愿就读农村职业学校。尤其是部分公办职业高中,体制不活,机制不新,办学专业与市场难以接轨,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门,严重影响招生数量。生源不足必然引发招生大战,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工资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每况愈下,整个学校面临生死存亡。部分职业中学的老师首要任务是招生,其次才是教学。调查发现,目前农村有三分之一的职业学校已经倒闭,有三分之一处在生死抉择、咬紧牙关往前走的状态,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势头良好。其中,农村民办职业学校相对较好。
(四)家庭教育弱化甚至缺失
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社会教育滞后,难以与学校教育互补,农村子女成长缺乏良好的环境。其中,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是近年来农村教育日益突出的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许多孩子的教育和监护陷入真空,出现“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现象。与城市父母重视家庭教育、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特长班相比,农村的家庭教育近乎缺失。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农村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及时有力的引导,导致一些农村青少年染上玩游戏、赌博等恶习,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身体健康。
(五)学校教师编制问题突出
首先,教师编制供应不足。农村学校在推行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中困难重重,专业的体、音、美教师十分缺乏,却又招不进来,只好以原有的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影响教学质量。其次,编制的缺乏使在职教师的工作强度增大,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是一个萝卜几个坑,工作压力很大。第三,现行的教师评聘制度主要以人事部门为主进行,造成许多学校招聘教师却无法参与其中,影响了招聘教师的质量。第四,现行的编制制度是以学生人头数来确定教师的编制,但这一做法无法适应农村学校规模小、较分散的特点,造成了一些农村学校政策性超编、结构性缺编的现象十分严重,使学校在开全课程、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受到极大的制约。
二、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源探讨
(一)经济因素
农村教育日渐枯竭,问题繁多,主要是因为教育投入不足。国家拨付经费难以完全到位,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够,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得不到落实。就河南来讲,多数县级财政只能维持教师基本工资的发放,对于改善办学条件、改造学校危房、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消除高中教育“瓶颈”问题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现有教育投入的使用结构也不合理。全省现有的教育经费投入90%用在了基础建设方面,5%~10%用在了软件方面,只有1%~2%用在了师资培训与管理方面,这一经费使用结构严重影响了农村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文化因素
农村教育问题表面看主要是经济因素所致,从深层剖析,则是农村特有的社会文化因素在起作用。这种社会的、文化的或心理的因素长期积淀后就形成落后的心态和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式、价值取向,进而形成顽固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在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基本要求是懂得农村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和劳动技能,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不需要专门的培训或理论指导,通过观察或长辈指点即可习得,教育改变生活的示范和刺激效应难以显现。尽管农民自身也认识到教育是子女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但鉴于农村文化教育落后,自身素质较差,无力辅导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者甚少。家长在预期到孩子考不上重点高中或大学时,就会默认孩子辍学,甚至不支持孩子去职业高中就读,认为职业高中无法真正改变孩子的命运。
(三)市场介入
市场机制介入教育领域使得农村教育遭受严峻挑战。教育竞争导致农村学校和弱势人群雪上加霜,优秀教师和生源逐渐流入城市和强势学校,并展开新的升学质量竞争,甚至偏离教育原则以获取教育利益为目标。教育的市场化导致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失衡,国家的教育政策在市场机制运作下失灵,高中教育资源的稀缺阻止了大多数农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市场经济和收费教育更为有钱人和地位显赫者开辟了道路,为社会强势阶层敞开了大门。在高等教育中,尽管高考升学率逐年升高,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却日趋下降。清华大学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农村新生比例最高时也不超过1/3。显而易见,市场经济导致教育分层功能式微,底层农民通过教育改变阶层身份的途径受阻,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农村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现象。
(四)理论解释
文化资本的获取是通过早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途径实现的。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孩子会禀赋父母优质的文化资本并代代传承,同时选择资源较好的学校,获取精英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最终转化为适用的经济资本,成长为社会精英阶层。农村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有限,在学校教育极端失衡的今天,教育所具有的合理分层功能式微,农村孩子获取文化资本的渠道受阻,农村大学生日益减少,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政府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中心就是降低家庭背景和经济资本的重要性,弥补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之间的差异,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流失,大量初中毕业生辍学,高中教育成为精英加收费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就业难的教育状况日益加重和彰显农村教育功能的衰减,农民继续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此,我们也可用北美著名学者维克托•弗鲁姆的激励和期望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该理论认为,激励水平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M=∑V*E。M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表示目标价值,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E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这个公式说明:只有当V、E都高时,M才高。对于农民来讲,子女受教育的目标是跳出农门,实现阶层向上的社会流动,即目标价值V高,而当前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很小,即期望值E低,所以动机M较低,激励水平很低。如此看来,大量初中毕业生的直接流入社会,乃是农民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的理性选择。
农村教育问题直接导致农民素质低下,农村经济落后,甚至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大量的童工出现及权益保障问题。解决当前河南农村教育问题,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必须构建新型的农村教育体系,尽快保障农村学生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保障教育的分层功能在农村社会继续凸显,增加农民的教育投资热情,切实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人口资源强省和中部的崛起。
(一)解放思想,全面优化农村教育资源
首先,教育部门要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积极挖掘整合本地资源。对生源极少的村小学应予以停办;为加强辐射和管理,每乡设一所中心小学;对人员居住较集中、交通较方便、校距较近的,进行改扩建,成为有寄宿功能的规范学校;应下大力气盘活农村闲置校舍,查处乱占用和校产流失问题,发挥农村教育资源应有的作用。其次,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争取资金支持,优化学校硬件设施,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说:“河南要构建中原经济区,必须有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要重点发展河南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培养和引进各种人才。”要解放思想,运用“大学生村官”办教育的思路,广泛开展“大学生村教”活动。让大学生走进基层乡镇,延伸到村级小学,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第三,村委会和教育部门联合,利用乡村闲置的校舍、编余的老师举办成人教育和家长学校,传授先进技能,提升农民素质和家庭教育功能。
(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教育,让教育政策尽快惠民,教育阳光普照农村。农民需要教育,穷人更需要教育。教育门槛太高只能使贫富差距拉大,国民素质两极分化,教育不公平愈演愈烈。实践证明,高中教育是更重要的基础教育,是奠定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关键时期,任何人不容错过。首先,各级政府要把高中建设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解决资金、土地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其次,要加大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促成十二年义务教育政策尽快出台。最后,要结合本地实际,鼓励民办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各类高中教育竞相开花,共结硕果。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现有的学历教育中,多数农村孩子上不了大学,难以融入城市主流社会。要解放思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成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目前,应以民办职业教育作为办学方向;以市场需要作为专业导向;以企业需求作为就业指向;以全面发展重组教育资源为根本宗旨,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就业,以质量和就业吸引招生,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同时,在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过程中,通过订单培养、校企联合来培养大批的农村技术人才,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农村投资办厂,是一种农村的技术、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的有机组合。充分利用城乡资源重组,就地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留守问题,增添新农村建设的新鲜活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四)着力解决农村教师的编制问题
建议省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对各市、县、乡教师编制比例进行全面核实,重新核定编制数,并实行编制动态管理。对于因政策性缺编的地方,及时给予补充。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生源分散、规模较小、成班率低等特点,合理并适当放宽编制标准,实行城市教师编制以学生总数为据,农村以班级为据。当前,农村中小学要重点配备外语、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要通过新师资的引进,逐步改变农村基层学校师资(主要指转正的民办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老化的不合理状况,让这些提前退下来的教师作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及生活教师。
(五)提倡“省域范围”统一的教师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有利于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城乡教师统一的工资标准,有利于教师的城乡流动,关系着大学生、师范生到农村任教的积极性,也关系着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继续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工资待遇,完善绩效工资制度,认真解决“三金”问题。下乡教师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城市教师,使其安心农村、扎根农村。在教师培训经费、名额等方面,尽量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重视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严格教师招录制度,不适应教学工作的人员及时退出教育系统,吐故纳新。
(六)提倡“人民教育社会办”的现代办学理念
“人民教育社会办”是解决农村及经济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过去提倡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导致政府承担责任过小,人民负担加重;后来加大了政府责任,主张“人民教育政府办”,但政府财力有限,特别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仅仅维持吃饭财政的水平。在此情况下,要想对当地教育给予过多的投入也是不现实的。总结河南省内乡县穷县办教育的经验,可以得出“人民教育社会办”的思路,即由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家长多方参与,联合起来成立教育管理委员会,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弥补公办教育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经济洼地”筑起“教育高地”。
作者:崔学华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