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 教学改革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昆虫学》 教学改革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业昆虫学》 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针对《农业昆虫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着重从理论授课、实践改革、考核方式、教书育人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理论知识掌握、提高动手能力。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1前言

《农业昆虫学》是农学、种子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农业害虫的发生、发展、消长规律及防治措施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主要包括两篇内容:上篇为总论,主要涉及昆虫体区构造、发育和行为六足总纲分类、农业昆虫及螨类重要目科、昆虫预测预报、农业昆虫防治原理和方法等基础内容;下篇为农作物害虫,分多章介绍各类农业害虫。可见,该课程内容多,任务重,实践性强。本文立足贵州大力解决“三农”问题的省情,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当前课程在授课方式、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期顺应时代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助力贵州乡村全面振兴。

2存在问题

2.1学习热情不高。《农业昆虫课》是植保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贵州师范学院为非植保专业的选修课程。大部分学生认为是选修课,可以不选或者选修后只需拿到学分即可,要求不高,学习热情也自然不高,导致学习氛围不好,学习没有动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2教学内容繁重,课时逐年减少。近年来随着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农业昆虫学》课时量逐年减少。课时减少,教学内容不会减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会减少。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并达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2.3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传统填鸭式教学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掌握理论知识,由于知识繁多,内容细琐,容易混淆和记错,造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经不起考验,甚至考试不及格,不能完成基础知识的考核。

2.4动手能力差。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鉴于非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时少等因素,该课程一直被忽视,动手能力更是差。

3教学课程内容改革

3.1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针对选修课这一特点,改变以往填鸭式灌输式讲授,多元化教学方法融入课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首先,在授课过程中,插入野外调查高清图片,配图讲解农业害虫形态特征、危害状等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并将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昆虫调查做成录像,在上课过程中播放,让学生真切体验身临其境的意境,精心设计,图文并茂,丰富课堂内容。其次,农业害虫各论部分,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选取部分章节,通过课前准备资料、小组讨论、制作课件、授课,课后教师总结,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激发学习热情。再次,把最新的学科发展动向及研究进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为该学科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2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随着课时减少,教学内容要精简,要有侧重点。根据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服务于地方发展。从近几年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农业局、化肥农药厂、农科院、植保站等。这就要求我们授课的重点应该从贵州特色作物和果蔬的害虫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环境与发生的关系、综合防治方法等方面入手。茶叶、辣椒、刺梨等种植面积全国第一,李子、蓝莓等重点单品种植面积位居全国首位,这是我们授课的重点。

3.3实践教学改革

首先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相对简单,重点和难点是昆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方案的制定。

3.3.1修改实验大纲。该课程学时从48学时缩减到32学时,实验课时始终是8学时,我们要利用好这仅有的8学时实验课时。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使课程实验成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场地,减少验证性实验学时,增加综合性实验学时。主要是增加学校周边作物的虫情调查实验、危害状观察、防治方案制定的实验,代替室内观察农业害虫形态特征的实验。

3.3.2结合毕业实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毕业实习是检验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一种形式,也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个演习阶段,参与实际工作,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业务上、思想上得到全面锻炼。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老师带队并指导学生到贵州省茶园、辣椒、刺梨、李子、蓝莓种植基地实习,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实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加深感性认识,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3科研反哺教学,让学生参与科研。科研项目反哺教学,一是科研资金支持教学,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促进资源共享,改善教学条件;二是科研专家提供技术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增强专业认同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4完善考核制度

3.4.1完善教学大纲,调整分值构成比例。大部分课程教学大纲中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为平时测验及作业30%、期末考试70%。这样的比例,导致大部分是一次考试评定学生的成绩,更容易忽视实践性、地域性、综合性的课程特点。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修改教学大纲,平时成绩增加课堂提问、实验课态度及表现、实习成绩,并将比重调整为70%,期末考试30%。

3.4.2转变命题思路,新建试题库。传统考试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论述为主,为了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真正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更能体现课程特点。我们转变命题思路,增加实验设计和案例分析题,并且建立试题库,每年由其他任课老师抽取试题进行考试。这样既保证了试题的保密性,也能真正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增加了对实践能力的考试。

3.5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观和社会责任感。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要求,培养学生“三农”情怀,让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将思政课程内涵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作者:郑延丽 刘蕊 张其芳 范晶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 贵州省地理国情监测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