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改革发展是落实“双减”的根本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教育改革发展是落实“双减”的根本,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论教育改革发展是落实“双减”的根本

摘要:“双减”工作事关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不仅是一个现实任务,更是一项长期政治使命。“双减”是为了构建健康教育生态,规范校内外教育教学行为,减轻家庭负担,提升育人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教育初心和使命的再一次回归。有效落实“双减”工作,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是关键,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是根本路径,家校社协同育人是重要保障,发挥教科研人员作用是重要助力。

关键词:“双减”;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协同育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此次全面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心与力度空前。有学者统计发现,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相继出台中小学减负政策35部,其中针对减负的专项政策11部,相关政策24部,并将减负政策变迁划分为四个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纠正时期、素质教育推进时期、新课程改革时期、全方位减负时期[1]。深入研究后可以发现,以往的减负更多地指向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此次“双减”政策将减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政治高度,不仅是一个现实任务,更是一项长期政治使命。“双减”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重要政治任务,事关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与使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克服短视化、功利化教育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作出的重大决策。

一、“双减”工作的根本目的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凸显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大关键词:“规范”和“质量”,强调依法治教,维护教育秩序,消除各种教育乱象,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结合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例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我们更加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科学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健康教育生态,规范校内外教育教学行为,减轻家庭负担,提升育人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双减”可以说是教育初心和使命的再一次回归,减的是负担,增的是效能,回归和践行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的初心使命。

二、如何有效落实“双减”工作

虽然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大刀阔斧、力度空前,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减负”是为了“增效”,“双减”意见的出台,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提高质量、增加效能,提质增效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负担。学校的办学生态面临新的政策与社会格局,教育改革发展是有效落实“双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之策。打击校外培训机构容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供给侧结构、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等教育综合改革却有很长的路要走,深水区的教育改革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一)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教育既是民生,更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和有力支撑。一是全面加强党对“双减”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进一步巩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成果,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纳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任务,加强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落实。二是在中小学校以及幼儿园,深化领导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全面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设,中小学校党组织要认真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全覆盖,成立党委、各级党组织,加强党对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以及更广义的社会资源的统筹和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充分转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

(二)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是关键

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不仅要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促使其依法依规办学,更要理顺教育培训服务的市场供需关系,从加大和优化学校教育供给角度出发,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让学习回归校园本位,而不是过度追求校外教育培训资源[2][3],对校外培训的需求少了,市场调节下,供给自然会减少,治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因此,落实“双减”工作的关键是优化供给侧结构,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统筹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统筹课内课后两个时段,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一要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严格规范教材使用。科学做好幼小、小初衔接,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这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底线。二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与身心发展规律,精准把握学科特点、知识原理、思想方法,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落实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优化教学方式,积极推进“空中课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建设,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这主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三要切实做好作业管控、课后服务。在作业管控上,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和年级组作业的统筹,控制作业总量,合理调控作业的结构;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明确作业设计科学化、多元化、层次性、个性化,切实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提升、学情分析作用,减少低效能作业;将作业纳入教研体系,让作业更聚焦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上,而不是简单地会做题,更不是通过大量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做对题;教师应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对作业应批尽批,留多少批多少,能批多少留多少,并丰富批改方式,做好统计分析,及时反馈,做好讲评与答疑辅导,科学、有益补充课堂教育教学。在课后服务上,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加大对课后服务教师和人员的激励,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整体规划设计,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资源,拓宽服务渠道,例如,可适当引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外培训机构,聘请校外优秀教师,实现校际师资、资源共享共创,全力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制定服务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切实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服务质量,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主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需求。四要推进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发展,积极开展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积极探索、推进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充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教育全要素有序流动,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与育人能力,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力争让学校教育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

(三)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是根本路径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校内校外治理联动,标本兼治,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根本上健全制度化环境,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一是要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导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与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以评价促教育质量提升。二是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家长和学生对于培训机构的狂热追求,根本原因在于考试评价体系,考试制度不进行变革,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将难以解决。各地要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不断深化高中招生考试方式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考试命题质量,科学设置题目,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依据不同学科特点,改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形式,减少考试次数,降低考试压力,提高考试效能,做好考后数据分析与诊断;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试排名等行为,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杜绝短视化、功利化教育行为。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是重要保障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021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教育改革发展、有效落实“双减”需要各方联动,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坚持政府主导、各方联动,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一是校内教师要协同,协同好作业,协同好课时,协同好课后服务,协同好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二是家校要协同,进一步明确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高效能的教育供给,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教育部门要会同妇联等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指导学校建立定期家访制度,完善家长培训体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成才观,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三是校内外教育要协同,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校教育体系,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同步深化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坚持校外培训的公益属性,注重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使校外培训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四是要与新闻媒体等更广义的社会资源协同,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要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发展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减缓教育焦虑和教育内卷。各方联动,育人为本、统筹推进、稳步实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多边合作当中创造最优质的供给,走出“短视化、功利化”教育的困境,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五)发挥教科研人员作用是重要助力

教科研人员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关键少数,要切实发挥教研人员、科研人员的智库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教科研人员要树立大教研观、大科研观,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科研人员要有全局意识、团结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育人能力;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教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意识和能力,鼓励、推动其将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毓珣,刘健.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小学减负政策变迁及走向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1).

[2]高惠蓉,郭姝娟.国外规范与治理课外补习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21(8).

[3]薛二勇,李健,张志萍.校外教育培训治理的形势、挑战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8).

作者:穆铭 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