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海岛城郊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乡村振兴下海岛城郊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乡村振兴下海岛城郊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摘要]振兴海岛渔农村基础教育是海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海岛城郊农村基础教育是舟山群岛渔农村基础教育的基本组成。调研发现,海岛城郊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较为重视,在子女学业、课外兴趣方面有所投入,他们期望子女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关心孩子的健康、思想和心理状况,他们更多地将子女教育的成败寄期望于学校和老师。91.86%的受访者认为学校老师对孩子教育起关键性作用,80.23%的受访者希望进一步完善“家校互动”机制,93.02%的受访者希望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村教育问题。海岛乡村振兴需要优先振兴海岛渔农村基础教育,海岛渔农村基础教育要立足海岛之实际,可以尝试从海岛城郊农村入手,着力构建符合地方特征的农村基础教育可推广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海岛;渔农村;基础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素质逐步提高,基础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进一步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关键,农村基础教育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新问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指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等问题,便于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体系。振兴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深入农村基层,深刻剖析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构建可推广、可借鉴的农村教育模式。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夯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海岛渔农村和海岛城郊农村教育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海岛渔农村基础教育和海岛城镇基础教育仍存在不小差距。舟山群岛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海岛渔农村和城郊农村在产业结构、人口构成、人文特征等方面与大陆迥异,要振兴海岛渔农村基础教育,必立足舟山群岛之实际,切实构建独具特色的可推广模式。鉴于此,笔者以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城郊盐仓街道农村为例,对海岛城郊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调研,以期为研究海岛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材料。

1调研实施

城郊农村的地理区位、教育资源相对于偏僻海岛具有极大优势,基础教育的质量处于城镇和偏僻海岛之间,海岛渔农村基础教育可推广模式的构建,可以尝试先构建城郊农村教育模式,再进行优化、推广和反馈。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舟山市定海区盐仓街道农村学校学生家庭,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86个农村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梳理。

2结果与分析

2.1海岛城郊农村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

被监护人的父亲和母亲为本地人的分别占45.35%、48.84%。被监护人父母的职业是公职人员的分别占8.14%、5.81%,是私企员工的分别占15.12%、10.47%,是农民的分别占30.23%、12.79%,是个体户的分别占20.93%、20.93%,是自由职业者的分别占22.09%、31.4%,无业的分别占3.49%、18.6%。被监护人父母的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分别占93.02%、94.19%,大专及以上的分别占6.98%、5.81%。从家庭经济状况自我评估来看,被监护人父亲和母亲认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分别占46.51%、39.53%,认为一般的分别占39.53%、44.19%,认为较差的分别占13.96%、16.28%。从负责接送孩子方面来看,受访者表示以祖辈为主的占15.12%、父母为主的占41.86%、托管机构为主的占9.3%、孩子自行返校回家的占33.72%;受访者认为家到校的距离很远的占4.65%、较远的占23.26%、较近的占51.16%、很近的占20.93%;其中,有22.09%的家庭有祖辈帮助照顾孩子起居生活。结合访谈可知:一是,除了本地居民外,城郊农村学校还有较大比例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数学生居住在学校周边,较多学生往返学校有家人接送,家长更倾向于亲自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二是,被监护人父母的职业多样化,城郊农村学生不等同于农民子弟或民工子弟,多数家长认为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尚可,但监护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相对较低。三是,受访者思想普遍较为活跃,对生活持乐观的态度,对于子女教育的问题,他们乐于同调研组成员交流,对孩子的教育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四是,部分受访者表示,父母、祖辈与孩子存在一定的代沟问题,因为自身时间精力有限,家长对孩子督促和引导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

2.2海岛城郊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情况

从家庭育人氛围方面来看,受访者认为非常好的占20.93%、比较好的占51.16%、一般的占23.26%、不好的占4.65%。从受访者身边青少年家庭育人氛围方面来看,认为他人家庭育人氛围较浓的占70.93%、一般的占20.93%、较差的占8.14%。从受访者对孩子教育的关注情况来看,非常关注的占52.33%、比较关注的占26.74%、一般关注的占18.6%、较少关注的占2.33%。受访家庭中,孩子正在就读幼儿园占8.14%、小学占41.86%、初中占50%。受访者认为孩子自我约束能力较好的占43.01%、一般的占46.51%、较差的占10.48%;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中上水平的占34.17%、中等水平的占53.16%、中下水平的占12.67%;认为严重偏科的占16.46%、一般偏科的占29.11%、各科均衡的占50.63%、不明确的占3.8%。从家长对孩子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的掌握情况来看,受访者表示孩子较少使用的占10.46%、使用程度一般的占15.12%、较多使用的占52.33%、很多使用的占17.44%、使用成瘾的占4.65%;从孩子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的主要用途来看,用于辅助学习的占25.58%、资讯影音等娱乐休闲的占32.56%、打电子游戏的占41.86%。结合访谈可知:一是,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及周边青少年家庭具有较好的学习教育氛围,家长能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放在第一位,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偏科情况、使用电子产品情况都有详细了解,认为农村家庭普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二是,尽管受访者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高度重视,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方式存在很多困惑,部分受访者明知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也知晓移动电子产品对孩子学习的负面影响,但管控力度不强、管控效果不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普遍存在“考虑较为周全,行动相对欠缺,效果不佳”的矛盾。

2.3海岛城郊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情况

从辅导孩子学习方面来看,以父母为主的占40.7%、托管机构为主的占33.72%、孩子自学为主的占25.58%。在祖辈帮忙照顾孩子的家庭中,受访者认为祖辈较关心孩子教育的占57.89%、非常关心的占42.11%,并有极个别祖辈尝试参与到孩子学业指导之中。从孩子父母对孩子学业辅导效果方面来看,父亲和母亲表示较好的分别占20.94%、22.09%,中等的分别占41.86%、45.39%,较差的分别占24.42%、24.38%,很差的分别占12.78%、8.14%。从每周课外学业辅导的投入与效果来看,受访者表示无额外资金投入的占4.65%、有一定额外资金投入的占36.05%、有较多额外资金投入的占59.3%;课外补习一门学科的占53.48%、两门学科的占33.72%、两门以上学科的占12.8%;认为课外补习效果较好的占32.55%、认为有一定效果的占51.17%、认为效果较差的占16.28%。从参加学业课外补习的动机来看,受访者认为无明确目标的占32.56%,认为根据孩子需求有针对性参加的占67.44%。从家长尝试为孩子报课外兴趣班的情况来看,未参与的占6.97%、有所参与的占30.23%、积极参与的占62.8%。结合访谈分析可知:一是,受访者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孩子学业辅导之中,能认识到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与家长所接受的教育存在迥异。其中,超过95%的家庭能积极为孩子参加学业课外补习创造条件。二是,家长能对孩子的成长状况保持动态关注,多数家长能够积极与学校保持沟通,以掌握孩子的真实学业情况,尽力做到有针对性地投入资金与精力。三是,城郊农村家长对子女素质教育较为重视,超过90%的家庭尝试过为子女选报课外兴趣班,支持孩子拓展课外兴趣爱好,重视孩子个性化发展。

2.4海岛城郊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期望

从受访者对孩子成长的期望方面来看,希望孩子全面综合发展的(48.84%)>当前阶段学业第一的(26.74%)>孩子自行发展的(12.79%)>明确希望孩子拥有高学历(8.14%)>希望孩子掌握有用职业技能的(3.49%)。从受访者当前阶段的正向关注点来看,关心孩子学业的占94.19%,关心孩子良好品行养成的占79.07%,关心孩子心理健康的占59.3%,关心孩子综合适应能力的占40.7%。从受访者当前阶段的负面关注点来看,担心孩子生命健康安全问题的占95.35%,沉迷网络休闲娱乐的占88.37%,沉迷电子游戏的占80.23%,品行不端的占75.58%,思想观念扭曲的占68.6%,交友不慎的占47.67%,性知识缺乏与行为失范的占43.02%,心理疾病的占33.72%,生活不适应的占26.74%。受访者认为海岛城郊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教育质量差距较大的占50%、有一定差距的占47.68%、不明确的占2.32%。受访者认为对孩子教育起关键性作用的角色是:学校老师(91.86%)、父母(83.72%)、课外老师(59.3%)、祖辈(5.81%);受访者认为孩子教育起主要限制作用的因素是:家庭经济状况(75.58%)、学校环境(68.6%)、孩子自身(56.98%)、家长文化水平(53.49%)、家庭氛围(43.02%)、时间投入(24.42%)。从校方是否有针对性地同家长沟通孩子教育问题方面来看,经常沟通的占12.79%、有所沟通的占81.4%、沟通较少的占5.81%。从受访者是否了解地方政府关于农村青少年教育相关政策方面来看,知晓的占40.7%、有所了解的占56.98%、不明确的占2.32%。从社区举办关爱青少年的有关活动方面来看,受访者认为较多的占37.21%、一般的占50%、较少的占12.79%。从近年来学校是否重视青少年教育方面来看,受访者认为越来越重视的占79.07%、保持现状的占13.95%、不明确的占6.98%。从受访者是否愿意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建言献策来看,非常愿意参与的占56.98%、比较愿意参与的占43.02%。从是否希望各级部门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措施来看,非常希望的占77.9%、希望的占17.44%、不明确的占4.66%。受访者中希望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占76.74%,希望社会团体参与农村教育事业的占63.95%,希望教育主管部门更多政策支持的占84.88%,希望进一步完善“家校互动”机制的占80.23%。从社会舆论方面来看,受访者希望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村教育的占93.02%,能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关注社会各界探讨农村教育问题的占89.53%。结合访谈分析可知:一是,受访者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辩证性思考,家长对孩子未来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有所关注,清楚知道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长远的发展,故他们更关心孩子当前接受教育的有效性,希望孩子当前阶段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希望孩子健康平安,希望孩子在思想状态、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能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二是,受访者认为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师长角色和所处环境非常重要,认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好的人生导师,能正视自身在教育引导孩子方面的局限性,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依赖学校和老师。三是,受访者渴望农村教育问题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希望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社会各界能够凝聚合力,缩小农村与城镇基础教育之间的差距,希望农村学校也能够得到好的教育资源。

3对策与建议

3.1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机制,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继续坚持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针对海岛渔农村以及偏远山区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一是,确保政策的落实,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监督、考核、促进机制,切实保障农村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引导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为全面落实农村教育政策创造条件,既要保障农村学生能够在现有政策制度下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又要针对农村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供制度保障。二是,优化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农村教育和城镇教育协同发展,不断将城镇教育的优势资源向农村覆盖,着力缩小地方不同区域农村与城镇教育之间的差距,为农村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三是,立足农村社会、家长、学生的诉求,进一步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切实落实国家关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所指出的师资力量要“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政策,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保障海岛城郊农村和海岛渔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与生活福利,同时采取措施解决好农村学校周转房等教师关心的最基本保障问题,以留住农村学校教师。

3.2构建地方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多渠道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区域差异大,农村教育依靠一个模式、一种思路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立足区域经济社会特征,不断创新、创立、推广颇具特色的农村教育模式。一方面,要精准把握基础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打造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教育可推广模式。在打造地方基础教育精品模式的基础上,要立足当地农村实际,构建农村教育可推广模式,实现“城镇-城郊-海岛”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以点带面全面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条件保障是根本,交通、校舍、教学硬件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在此建立一支包括学校教师、海岛农村基础工作者、志愿者等在内的基层农村儿童教育服务队伍,加大对这些人员的定期培训和能力建设力度,并将培训常规化,特别是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具备相应服务技能的志愿者队伍,使关爱服务海岛城郊农村教育行动更加规范化。值得注意的是,海岛城郊农村家长和孩子对第二课堂和素质教育有较强的诉求,地方政府应着力为农村孩子在素质教育方面提供更多的可能,如将优质可持续的音乐、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第二课堂开进农村学校、农村社区。以此为例,地方政府在如何实现家长和孩子所想所期方面有巨大的拓展空间,做到分阶段、有序、有效的投入,为农村孩子接受素质教育建立基地、提供资源,完善运行保障机制,确保具体项目落实。

3.3解放思想凝聚合力,建立家校联动、全社会参与的育人模式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学校是开展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阵地。当前阶段,农村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精力时间投入有限,家长更多地将孩子教育成败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如何构建有效的家校协同育人模式需要各农村学校做出有效的探索。一是,学校要深入学生家庭,倾听农村学生的真实诉求,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状态,针对具体家庭、具体学生构建科学的育人互动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纠偏机制,要统筹考虑个体与群体的特征,切实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二是,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当前阶段农村教育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高质量的教育产出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的投入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要凝聚“学生家长-学生本人-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合力,激发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农村教育非一蹴而就,政府、学校、家庭都存在局限性,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农村教育的补充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参与、帮扶互助的良好氛围,汇集各类优势资源,打造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四是,要贴合时代发展特征,深入研究当今时代学生个体差异,剖析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尤其需要重视互联网和移动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影响,规避其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张毅.新农村建设中教育问题之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7),14-15.

[2]黎红.新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电子世界,2013(12):175.

[3]徐胭脂.妇联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浙江省建德市的调研[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7.

作者:蓝敏婧 全金梅 金梓慧 杨磊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东海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