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理论对农村教育工作启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心理韧性理论对农村教育工作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心理韧性理论对农村教育工作启示

〔摘要〕本文利用心理韧性理论,通过分析“感谢贫穷”一文中所阐释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提出了对待贫穷的观念对农村学子在学业上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影响这一研究问题。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贫困是一种危险因素,但感谢贫穷这一观念所体现出的自立自强、乐观豁达,有意识地忽略外部环境的危险因素,将注意力放在完成目标,并相信自己能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的心理韧性上,这成为农村学子在高考中取得阶段性成功的保护因素。本文最后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角度,为运用心理韧性理论加强农村贫困生教育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心理韧性;农村教育;高考

一、引言

2018年高考,一位河北省农村考生王某以707分的高分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她的一篇申请北大专项招生的旧作“感谢贫穷”在网上被公开,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王某出生于河北省枣强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母亲体弱多病,姥爷卧病在床。她从小学开始就承担家务,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农活。作为家中的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弟弟,一家六口的生活全靠种地和父亲做零活补贴家用。虽然家境贫困,王某的学习始终名列前茅,在读书期间获得各种奖状证书,高中三年一直任班长,多次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王某的“感谢贫穷”在网上引起热议,一种声音认为,贫穷不值得感谢,贫穷会造成苦难,应该感谢的是她在家庭贫穷的情况下坚忍不拔的精神;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正是贫穷塑造了她坚毅的品格,让她在逆境之中涅槃而生,向风向阳,因此应该感谢贫穷的环境。本文旨在介绍心理韧性理论,并以此分析王某的案例,探讨看待贫穷的观念对农村学子在学业上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影响这一研究问题。首先分析王某在“感谢贫穷”一文中所提到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然后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角度提出对国内农村教育工作的启示

二、心理韧性理论

心理韧性理论用以理解在逆境条件下仍能在学业中取得成功的学生[1]。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教育学研究中。在教育领域,它被用以研究为什么一些学生能在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处于劣势的条件下,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而来自同等条件下的其他学生却难以成功。研究将具有心理韧性的个体特点形容为坚强、难以受到伤害、不能被征服[2]。心理韧性被看作是一种个体的保护机制,用以应对危机条件,或在负面人生经历中做出调整[3]。贝纳德(Benard)[4]指出,拥有心理韧性的孩子通常具备以下四种个人特征: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技巧、自主性及明确的目的性。麦克米伦(McMillan)和雷德(Reed)[5]指出其他与心理韧性相关的因素,包括个人品质(例如动机、目标导向性、正确利用时间),家庭的支持和期待,以及社会和班级学习环境(例如设施、技术应用)。心理韧性的个体差异在应对压力和逆境时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6-7]。值得注意的是,心理韧性并不是固定的个体特质,它受环境的影响,并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7]。尽管个体在一个时期能成功地调整并度过心理危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很难判断个体是否仍会继续做出调整,应对不利的挑战。判断个体的心理韧性,可从分析个体的保护因素(protectivefactors)及危险因素(riskfactors)入手。保护因素可定义为促进积极结果的因素,例如良好的亲子关系、高智商,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增加他们的社会联系,等等[8-9]。而危险因素则被定义为增加消极结果的因素,例如坏脾气,会降低困难情况下的社会适应性,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贫穷、家庭暴力、早孕、吸毒,来自单亲家庭,等等[10]。研究认为,在困难条件下拥有心理韧性的学生,不论他们的背景或现状怎么样,拥有什么个人特质、性情和信念,心理韧性都会推动他们的学业成功[7]。拥有心理韧性的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和信念,认为成功源于他们的个人选择[11]。心理韧性特指一些因素和过程,可以制约与压力有关的消极行为,即使在充满挑战与危机的情况下也能适应环境。

三、基于心理韧性理论的案例分析

心理韧性理论是一种基于优势进行分析的理论结构,探讨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研究表明,保护因素有能力保护个体免受消极的结果,或在某种情况下消除风险因素[12]。从王某的案例入手,本部分旨在分析保护因素如何战胜危险因素,使王某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见表1。在“感谢贫穷”一文中,王某多次提到在物质匮乏的同时,个人坚守精神的极度充盈的重要性。当与玩具、零食和游戏绝缘时,她感恩的是拥抱了更美好的世界;当没有芭比娃娃时,她怀念的是农活时偷偷玩水的快乐。这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理状态,体现了王某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成熟的心态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成为了她在面对逆境时的保护因素,形成了她的心理韧性。这充分体现了有心理韧性的个体个性坚强、不容易被征服的特点[13]。研究表明,有心理韧性的个体性格坚强,有领导力、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明确,并坚信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有心理韧性的孩子能选择性地忽略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并将注意力放在自我的提升与精神世界的建设上[14]。这与王某在文中提到的选择坚守精神的极度充盈十分契合。王某在文中提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于你能忽略那些不完美,并尽力地拥抱自己所看到的美好与阳光。”有心理韧性的孩子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并有着极强的控制力,能享受自我,并有着更高的自尊心。他们能将现在所做的一切与未来的目标密切联系,并坚信能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15]。王某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和坚信能够通过个人努力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决定了王某能在高考中取得成功。王某多次在文中提到母亲的帮助给予她的鼓励和支持。当被同学嘲笑衣着时,是母亲引导她“踏实做事就好”。上学食宿费太贵,母亲在崎岖的乡路上用自行车接送姐弟俩,来来回回就是三年。母亲的坚持和努力成为了姐弟俩生活上的保护因素,减少了环境所带来的危险因素和压力。每一次母亲在王某遇到负面情绪和困难时的及时疏导,成为了培养孩子乐观向上、自信豁达心态的契机。母亲教幼年的王某学习唐诗和算术,王某在一岁时就能背下很多唐诗。王某提到,从母亲的教诲中,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很小时便深深地扎根于她的心中,使她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激励她一路向前。母亲在生活和学业上的支持贯穿了王某的教育成长经历,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早期的启蒙教育成为王某重要的保护因素,为平衡来自社区和家庭中其他的危险因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社会关系中,还要关注社区和学校在王某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感谢贫穷”一文中提到,王某所在的县作为省贫困县,人均收入极低。王某升到小学三年级时,要去一公里外的乡里上学,交通上的不便给上学增添了许多曲折。这些环境上的危险因素极有可能造成农村学子的辍学,成为心理韧性中的危险因素。但教师的关注和培养、学校和社区的帮助都成为王某成长的保护因素。“感谢贫穷”一文中介绍,王某在高中期间一直担任班长,并在高三誓师大会上代表高三学生发言,这些看似与高考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学生工作经历,锻炼了王某的领导力、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社会关系中来自学校的保护因素。王某所在的高中学校也给予了她和弟弟贫困生补助,帮助他们的学习生活。因此学校和社区在农村学子成长过程中的有力扶持,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保护作用。

四、心理韧性理论对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贫困毫无疑问是一种危险因素,但“感谢贫穷”所体现的豁达乐观的精神,和相信自己能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的心理韧性,成为了农村寒门学子在高考中取得成功的保护因素。这种保护因素,与家庭良好的亲子关系、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和来自当地政府的帮助,为王某提供了强大的保护,抵御了危险因素的侵袭。本文通过运用心理韧性理论分析王某的案例,对家长、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给出了以下启示。

1.家长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家长要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激励学生依靠自身努力取得成功。家长可以配合孩子将目标具体化,分阶段化,通过设立明确的目标,将周围环境对孩子的不利影响进行弱化,使孩子的精力集中在通过努力完成目标上。在学业上小目标的实现,也会加深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和自尊心,强化自身可以通过努力完成既定目标,实现学业成就的信念,而这种信念也是心理韧性的基石。

2.家庭尽力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的参与是培养孩子心理韧性的关键。当今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严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家庭给农村儿童的成长带来了许多问题。家长要明确自身在孩子成长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成长过程中多陪伴和鼓励孩子,在为孩子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基础的同时,注重孩子的心理建设,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领导力和抗挫折能力。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让孩子在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与父母沟通,使很多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成为心理建设和心态调整的基础。同时家长自身也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应树立积极的心态,自立自强,尽力在现有的条件下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压力因素。

3.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培养

学校与教师是培养孩子心理韧性的有力支撑。农村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教师培训等方式了解心理韧性理论,并在学生中积极宣扬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事迹,鼓励贫困学子培养依靠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例如在美国,已经有机构开展提高教师心理韧性教育的项目(PedagogytoImproveResiliencyProgram),帮助教师区别拥有心理韧性和缺乏心理韧性的学生表现,分别给予指导和关注[15]。教师可以邀请顺利考入大学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回到母校,通过演讲分享自己在读书期间的经历。亦可以加强德育,与学生一起观看并分享依靠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电影故事,例如《摔跤吧!爸爸》《风雨哈佛路》《当幸福来敲门》《叫我第一名》等励志题材的教育类影片,鼓励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通过观看这些电影及讨论,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控制的策略,增强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逐步向自身目标迈进[16]。教师要对农村贫困学生树立较高的期望值,让学生明白老师对自身的期待,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17]。通过引导,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困难只是暂时的,是可以经过努力改变的,而改变的机遇就在于能否抓住现有的机会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同时,教师也应多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学生心理上出现压力与负面情绪时给予倾听、理解和疏导。对于家庭条件贫困但成绩极为优秀的学生,老师也要给予他们机会担当班级里的领导角色,培养学生的领导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让学校成为孩子在逆境中的保护因素。在全校范围内,也应提倡和发扬拼搏不息、自立自强的精神,营造一种关爱同学、互助友爱的氛围[18]。

4.社会应给予寒门学子更多的助学保障

社会保障作为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关键的一环,对农村贫困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在贫穷条件下自立自强的精神是值得赞颂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应意识到,贫穷的环境仍是制约大多数寒门学子取得学业发展的危险因素。在“感谢贫穷”作者王某在学业上取得阶段性成功的背后,要看到依然有不少学子因为贫困的因素直接或间接辍学,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会和政府应给予更多的助学政策,挨户排查,做到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家庭条件失学。对待家中亲人有重大疾病且家庭困难的学子,学校要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进行补助。政府要与学校密切配合,使助学政策的信息能快速有效地传递到学子与家长手中,扩大助学政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学校也应与企业和社会机构联手,为寒门学子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明星资助、福利彩票等机构和方式也应参与到对贫困地区学子的保障中来,联手为寒门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并进行下一步的深造增添一臂之力。

五、结语

农村教育工作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通过研究在逆境中坚持取得成功的拥有心理韧性学生的成功案例,本文探究了看待贫穷的态度与农村学子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关系这一研究问题。对于农村贫困学生来说,对待贫穷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体现出的心理韧性,将注意力放在提升自我,并坚信命运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信念,成为他们在困境中的保护因素。然而,我们依然要意识到,贫穷本身是制约农村贫困学子发展的危险因素,一方面,我们应保护孩子,将各项危险因素降到最低,通过助学金、奖学金、社会制度保障等方式减少贫困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家庭在面临贫困时对孩子的心理和态度调整,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树立他们在逆境中的自立自强、乐观向上,减少贫穷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和消极影响。

作者:杨帆 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