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传统工程教育在新时代产业发展中已面临严峻挑战。工程教育主动应对这种挑战,提出“新工科”的工程教育建设理念。“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工程教育的知识体系固化、课程设置僵化、校企合作不紧密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基于此,高职院校工程教育需要呼应“新工科”提出的新要求,重点在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更新、课程建设及质量规格及其他质量建设等方面推动改革创新。
关键词:“新工科”;高职院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新经济正面临着高速发展,新型工科人才对新经济的服务与支撑必不可少,需要高职院校对工程教育的建设能够面向未来,寻求更加鲜明和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提出的“新工科”建设也正从理论基础阶段转向付诸实践阶段,高职院校工程专业建设要紧密结合“新工科”的实施,进而重筑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新工科”能否对高职院校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新工科”的核心理念
(一)逻辑概念之“新”
我国对于“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可以理解为是在传统工科基础之上对于科学、工程科学、工程实践等应用科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将不同学科方向的传统工科进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从而形成新型的工程科学与学科领域。因此,新型工程科学与学科领域的出现与新兴产业的诞生、高速发展的经济密不可分。新型工程科学与学科在经历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成熟之后,继而向常规学科领域靠拢,成为传统工科,而后新产业的诞生促进工程科学与学科朝新的方向发展,经历同期的发展过程。故对于工科建设应以发展、动态、全面的眼光看待,运用辩证的思维思索新型工科的诞生朝传统工科的转变,推动工科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新型工程科学与学科领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新”,而逻辑概念的“新”必然伴随着不确定、甚至是模糊领域的出现,在工程教育研究领域中,需要从对“传统工科”的跟随、并行向引领“新工科”转变,逐渐引领在新型工程科学与学科领域中不清楚、不确定的空白领域,这是“新工科”建设所要面对的现实困境。
(二)目标定位之“新”
我国工程教育早期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以实践为导向,为我国产业、行业发展输送了大量工程实用型人才。但随着产业更新,实用型人才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技术技能落后、专业知识薄弱,这导致工程教育的后续发展出现疲态,难以解决复杂与重大的工程难题。因此,工程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发生了转变,走上了以学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之路,工程教育也逐渐被“学术”所替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工程教育可以忽视实践性的存在,也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实践发展理论。近段时期“回归工程”的主旋律逐渐在工程教育改革中唱响,“新工科”就是在“回归工程”的基础上衍生而来,“新工科”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在于此,必须面向当前及未来工程发展所需,实现从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新工科”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构建全方位、系统化、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综合素质能力包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及所学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以满足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模式之“新”
传统工科的培养理念是以学科为导向,依照专业设置按学科划分,人才培养模式倾向于解决确定、封闭、静止的工程问题。而“新工科”传达的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并以结果为导向转变培养方式。以结果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的培养理念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呼应当下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转变培养理念,育人模式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理念,重塑工程教育新模式;二是对接国际工程专业认证要求,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根据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分析未来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技能与职业素养等;三是结合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评估体系,确立整体化、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创新创造创业能力贯穿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四是遵照国家顶层设计,制定工程教育培养新方案,整合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内外部环境,推进教学与科研同工程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
二、“新工科”理念下高职院校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识体系的固化
高职院校工程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经济性和综合性。根据近5年我国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的得分(图1),在与亚洲各国的比较中,中国的相对全球竞争优势体现最好的是市场规模(MarketSize)、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体现一般的是高等教育和培训(HigherEducationandTraining);表现最弱的是技术(TechnologicalReadiness)。我国高职院校工程教育定位于培养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表现最弱的却是技术。其根源在于高职院校工程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的固化,限制了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由于我国在高中阶段实行的是文理分科制,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过早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进入高校之后,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专业而较少关注其他专业的知识。这使得高职院校的工程教育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通识教育不足等问题,学生过于陷入自身狭隘的单一专业领域之中。因此,高职院校工程教育人才知识体系需要不断完善,构筑全方位复合型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工科”时代。
(二)课程设置的僵化
基于“新工科”理念,高职院校的工程教育应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制定更加详细的计划,对目前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推动创新发展项目的建设时期,高职院校的工程教育在适应产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与国际接轨等方面均应有针对性的举措。从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包括金融、工程、咨询和研发服务以及信息服务)附加值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附加值达11?6万亿,一半以上来自美国、欧盟、中国和日本。而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只是处于中等水平,且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附加值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活动上;图3可以看出中国的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输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末端水平。随着我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推动创新发展项目的实施,高职院校工程教育在经济、法律、管理、环保及国际交流等课程设置中的不足愈加明显,且课程体系一直处于相对僵化的状态之中,专业设置相对独立,无法进行有效衔接,这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固化,无法根据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经济状态促进专业间的有效整合,自然也无法根据产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输出相应的人才供给,因此在国际市场份额中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产业的输出也只能处于末端水平。
(三)校企合作的间阂
“新工科”理念下高职院校工程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是形成一种双赢模式,既有利于改进高职院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升高职工程教育的内涵,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而当前企业界还未真正融入高职院校参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工作,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还未出现在课堂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工程教育的部分知识体系甚至远远落后于产业技术的发展,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新经济产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不相匹配的阶段之中。[1]高职院校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除了依靠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高校的学术研讨之外,还必须要重视行业、企业的支持与扶植。在“新工科”的引领下,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求参与工程教育兴致高、氛围浓的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目前,新经济正蓬勃高速发展,高职院校和企业需要共同制定工程教育新课程与新课件的开发促使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发展同步。
三、“新工科”理念下高职院校工程教育改革
(一)“新工科”理念下的“双师型”教师
1.知识融合能力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稳固发展,高职院校的工程教育专业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但要对所教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技能、理论方法、教学设备做到游刃有余,并且还要对当下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用人标准及企业文化知之甚详。如今,科学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工程领域更是如此。不同学科领域的融合造就了“新工科”的诞生,且这种情况在未来的发展中更是势不可挡,所以高职院校工程教育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单单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与专业领域内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具备捕捉、吸收、运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转向多专业、交叉专业深度融合的学习之中,全方位地掌控多视角、大视野的知识维度。
2.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性是高职院校工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根本属性,而实践操作能力是“双师型”教师任职的基本条件。“双师型”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真实、多样、专业的实践操作经验,可以改善高职院校工程教育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性,运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模式,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性指导。然而,高职院校工程教育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仅具备本专业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在“新工科”建设中已远远不够。“新工科”的产生是由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引发新经济、新产业的出现,而新型行业、产业的出现也是依靠不同学科的交汇、专业的融合所形成的。故高职院校工程教育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还需具备与本专业联系密切的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等专业的实践经验与实践技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将多种学科进行有效衔接,实现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新工科”理念下的“新常态”
1.新理念
高职院校工程教育的建设要深入贯彻“新工科”的教育理念,刷新高职院校工程教育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观与方法论,以全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广阔视野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以新的方式创造性地运用工程原理和研究性知识,运用已有的材料、技术或者流程以改良或新的方式重筑工程教育新内容。能够在多专业交叉的环境下进行项目管理,在专门性技术知识方面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二是培养具有综合性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了解工程技能在实践中的问题(如职业道德和对经济、社会、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知晓专业工程实践和狭义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在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诸方面涉及的因素与应承担的责任,在工程实践中适当考虑公共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理解和遵守工程实践中的职业道德、责任、规范及履行责任,能够在多样性技术团队中作为个体、成员发挥出实效性的作用。三是培养具有广阔视野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首先,应立足当前需求,针对工程活动,应用适当的技术、资源和现代工程及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和掌握其局限性;其次,要面向未来、面向国际,通过足够的“持续职业发展”活动拓展个人能力,应对未来企业、行业的需求。
2.新要求
高职院校工程教育培养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行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当前,高职院校在传统工程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已无法满足新兴产业需求。“新工科”的提出,就是为了转变工程教育模式,这对高职院校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毕业生素质、职业能力均提出了新要求,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对课程设置的要求。以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如程序数学、数值分析、统计学知识),专门性工程知识,显性工程实践知识,工程实践中的问题(职业道德、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相融合为目标,实现从专业课程僵化、知识体系固化转向多学科、交叉学科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工科知识体系的单一性,在专业交叉、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新工科”建设。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工程知识、设计,开发解决方法,现代工具的应用,工程师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道德,个人与团队,终身学习等方面。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对此,高职院校工程教育应积极主动将多种专业交叉、深度融合以及某个特定专业的工程知识应用于广泛的实践工作中。在社会和环境大背景下,理解和遵守工程实践中的职业道德、责任及规范,且在专门性技术知识方面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个人必须达到一名合格的工程技术员应有的标准。“新工科”背景下,在问题分析、工程管理、决策责任、对区域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要求我国高职院校工程教育针对工程实施的具体环境和管理条件,理解和运用工程技术知识,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保障工程实践中公共健康和安全,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
3.新质量
国家围绕新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发展项目,目的就是为了把新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化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标准。高职院校的工程教育应针对新经济的发展,面向国际、面向未来,创建与之发展模式相匹配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考评体系。从院校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工程教育质量标准与考评体系应在“新工科”的理念下进行重塑。各高职院校在制定本校工程教育专业的质量标准与考评体系时,应符合或高于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因此,高职院校的工程教育专业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质量标准与考评体系的制定,在保证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对本校工程教育专业质量标准与考评体系的制定进行深化与创新。从国家层面看,“新工科”建设不单只满足国内对于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新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为确保高职院校工程教育的高质量与高水准,我国高职院校工程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认证标准应向国际认证标准看齐,甚至超出国际认证标准。[3]从高职院校工程教育发展的前景来看,“新工科”建设对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带领我国高职院校工程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高职院校应加强工程技术人才创新性、创造性及创业性的培养,以多角度、广视野、全方位的眼光看待“新工科”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促进“新工科”建设朝着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1-22.
[2]李梦卿,姜维.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双师型”职教师范生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8(4):72-73.
[3]顾佩华.新工科与新模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6-18
作者:何剑飞 章国平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