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结合省属本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从师资保障、学籍管理制度、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省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省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在高等学校中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省属本科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学校数量多,而且在校生数量大,着力为地方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省属本科院校长期以来以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其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通常重在“应用”,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综合素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有所欠缺,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在省属本科院校中的大力实施更加迫切、更有意义。
一、省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起步比较晚。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由此开始;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9所院校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创业教育逐渐在国内高校中开展起来。而各地方省属高校直到2010年前后才陆续进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开启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此外,省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标准以及配套软硬件设施等尚不完善,管理方法、手段相对滞后,经费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实行创新创业教育须强化实践教学,深入开展大创项目,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与各类学科竞赛,促进成果落地转化,举办各类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开放实验室、工作室,方便学生运用学校设备、仪器,进行成果加工制作等,因此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更多政策和资金保障。同时,强化师资,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扶持大学生创业等方面,也需要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此外,为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加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信息化也势在必行。而国内较早开启创新创业教育的部属高校,其教育方式、管理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于地方省属本科院校。我校是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几年也在逐步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2012年按照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精神,开始实施大创项目,正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初步建立了大创项目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但是,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我校也普遍存在,其中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师资保障、人才培养体系,实训实践平台,以及制度、政策等管理层面。
二、省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策略
通过修订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及学分管理办法,实施导师制,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新、创业、科研活动,均有导师进行指导。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引入企业高管、工程师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校外指导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创新创业专门课程,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引入慕课、微课等网络相关课程,丰富学生的教育资源。进而形成以创新创业课程、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等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结合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这些都可以为省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以导师制为抓手,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但知识储备的不足对学生形成了严重的制约,他们迫切需要老师的指导,这一问题在大创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尤为突出。而导师制的设立可以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导师不仅自己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而且可以合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牵线搭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帮助和指导。而如何通过管理政策、制度等调动导师和其他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则成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由各相关职能处室和部门共同参与,研究制定、完善符合国家政策、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管理办法,从人员配置、师资培训、组织协调、保障机制、评价标准、监督办法、奖励方案等方面着手,明确分工,规范流程,强化监督,形成导师和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保障机制。
2.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学籍管理规定。结合教育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与省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学生能力、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条件、经费投入等,把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中,将创新创业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并对学籍管理规定做出相应的修订,鼓励学生创业。考虑到创新创业学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还需要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的积累与转换制度,给学生以相对宽松的空间。
3.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并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管理入手,建立逐级深入、循序渐进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采用包含慕课、微课等在线课程在内的多种教学形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规划、管理、经济、法律等基础知识完整而全面地覆盖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此外,可配套多样、灵活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如大创项目、学科竞赛、技能培训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企业管理等相关讲座、培训,形成与企业的联合培养。足量、多样、灵活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保证每个学生获取创新创业学分、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同样至关重要。
4.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发工程训练中心的创新创业模块。按照我省教育厅召开的省属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的精神,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纳入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其中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信息化也已列入其发展规划子项中。通过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过程脉络,整理参与部门、参与人员之间的关系,在我校现有的正方教务管理系统中开辟或者重新搭建与现有管理系统兼容的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设定创新创业学分申请与认定模块、大创项目管理模块,并根据相关政策、制度等,形成管理平台的操作流程,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从管理制度和政策上加以保证,如教学安排、奖励政策、师资配置与培训等。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在传统的机械加工、电子实训的基础上,开发并有效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创新创业实训模块,如虚拟仿真、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机械创新等模块,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创新思维,进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总体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省属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师资保障、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及管理制度、政策导向等方面。因此,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保障师资力量,构建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以及多方位构建和完善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管理体系,是省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查腾飞,吴小明,杨柳.关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223-224.
[2]安婧,沈雁华,姚小林.黑龙江省属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研究[J].文教资料,2018,(25):165-166.
[3]张琤,常晓明,陈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6):9-11.
作者:侯锦丽 孟锋 张洛红 万明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