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职思政教育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职思政教育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职思政教育改革

摘要:现阶段,伴随着新课标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级学校逐步树立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主导的核心教育思想,为学生进入其他领域工作和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以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法等方式,对我国普通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的创新改革进行分析探索。

关键词:高职思政教育;教育改革;推广应用;创新发展

一、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

虽然思政教育在高职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但是由于其自身在建设过程中受多种限制性因素的影响,高职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发展较为缓慢,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从社会环境来讲,高职教育虽然隶属于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但是由于招生标准、就业范围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其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特别是生源以学习基础相对较弱、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员为主体,给社会公众造成了“不好的学生才上高职”的不良印象。从学校建设方面来讲,由于受可利用资源投入较少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对于思政教学的规划与设计上的倾斜度较低,学校的重点发展方向则放在了职业专业学科的建设发展上,忽视了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综合技能提升的重要作用。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年龄已接近社会工作人员的年龄,他们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年龄性格特征上相对灵活多变,对于政治思想类等相对固化的教学内容学习兴趣不高,不能够在培养思想意识方面引起共鸣。

二、加强推进高职思想教学的必要性

针对加强推进高职思想教学创新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教育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讲,当前,为了进一步适应快节奏的社会发展建设步伐,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开始了教育变革。在此影响下,针对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实施了以新课标为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新教育体制创新,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由于投入少、教育质量不高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加强推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升级成为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之路。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升,电子科学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使得对于专业操作技术人员的需求和标准进一步提高。智能化、高效率的工作就业岗位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工作方式成为当下社会的主流趋势,而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受外界干扰产生思想波动较为明显,这也促使加强提升高职思政教育的紧迫性日益突出。

三、新时期加强高职思政教育创新改革的主要措施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样,推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体系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高职思政教学,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实现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正确价值导向的树立,应当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创新升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从教育体制的规划建设上,一方面要求国家及教育行业领域重视对高职教育的建设发展,重视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力度以及普及认识程度,让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建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逐步为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建设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在前者的基础上,加强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力度,包括教育资源、网络化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要与时俱进。其次,从高职思政教育的内容建设上,针对高职思政教育中所体现出的教育思想性、教育性以及时代性特征,要在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选择方面紧跟时代的步伐,与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保持一致。例如,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加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为思想行动导向的认识,以工匠精神为思想动力,重点突出高职院校教育职业化、专业化的教学特征,让学生时刻保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状态,逐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材课本中引入“会议”内容,让学生及时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深入了解与探讨。最后,将多元化元素融入教育改革过程当中。如今,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信息数据的传递效率和范围,对于各行业创新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高职思政教育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数据等技术领域,进一步加快创新建设效率。综上所述,由于高职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思想观念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对于高素质专业技术操作人员的需求标准提升,促使思政教学开始了创新改革。为此,应当在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规划、教学内容以及科技网络化元素加以应用,为高职思政教学的建设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坤晶.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职教通讯,2016(16):32-35.

[2]熊晓琪.多元文化视角下高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探讨[J].当代旅游,2017(13):211.

作者:杨红旗 单位:沧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