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对教育改革的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要:自黑龙江省教育改革以来,不断的涌现出一些新的思想、政策、方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理论、建议、问题也越来越多。而在当代西方影响深远的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同样对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其寻求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建构后现代积极的人格、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学生共同体四个核心思想亦是教育改革中不断追寻的目标。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改革;趋势;启示

后现代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其价值理念不仅在很多著作研究中得以深刻地体现,更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绪。后现代思想的蔓延式扩散,不但说明了人们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客观思维方式来分析现代性情绪的不断高涨,更体现了人们对超越现代性思维方式的期待。虽然对于教育的定义,每位学者有各自的观点,但无论是哪种观点,本质都是为了培养人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而现阶段教育又处于一种纷繁复杂的状态,随着改革不断地深化、创新不断地持续,现代教育暴露出愈来愈多的问题。如何透过这种混沌的迷雾来开辟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教育路径,无疑建设性后现代思想所倡导的多元化、生态化、信息化、本土化、民族化等教育方式为教育乃至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启示。

一、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内涵

“后现代”作为相对“现代”的一种概念,是基于对现代性的批判、继承与辩证而产生的更高维度的思想。它既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一种建筑风格、一种艺术品质、一种思维方式[1],“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2],也是一种以移动、变化的方式来认知世界的视角,“后”并不是如同线性发展、次序关系与时间的“后”,而是指否定、摒弃、融合、超越的“后”,它所否定的不是现代性的存在及其优点,而是其霸权性和局限性。如果说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是以毫不留情的批判、反思、否定、颠覆现代性为手段来达到目的的一种思想。那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相对温和、辩证与积极,其是以怀特海的有机哲学为指导,担起了深刻批判、选择性摄入与全面超越的责任,努力构建一个融合优秀传统、现代精华与先进的后现代性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后现代世界[3]。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建立在有机联系概念基础之上鼓励历险与创新、推崇多元和谐的整合性思维模式。它是传统、现代、后现代和当代现实的有机整合[4]。 建设性后现代教育作为一个概念,是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与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实践的统称,是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是运用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研究教育问题的结晶[5]。它在不断的分析、批判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建构性的提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产生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建构是一个无限的循环与重塑以达到一个极限的过程(所谓的极限是宽维度的极限,并不是那种狭义单一的极限)。其内涵不仅是运用建设性的视角重建教育理论,更是运用后现代的思维方式来实施教育实践。具体来讲是以建设性后现代哲学方法论结合社会时代背景反思教育弊端与问题,积极的建设发展与人的生长更加和谐高级的教育形态,不断建构自身思想来进行实践的完善过程。

二、黑龙江省教育改革与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内在同一性

自《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来,形成了以“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工作方针;以“德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为主要任务;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为制度保障。作为教育发展中“极端重要”的教育改革工作不仅是其内在驱动力,亦对其具有定向导航、凝魂聚气、评判调节等功能。虽然学者对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各有见解,但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和谐教育;二是创新教育;三是合作教育;四是生态教育;五是审美教育。建设性后现代所提倡的“批判”、“选择性摄入”、“全面超越”、“可持续发展”、“五育并举”与我省《纲要》提出的工作方针、制度保障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所倡导的多维、双向的全面发展与我省《纲要》提出的发展任务具有同一性的内在要求。

三、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对黑龙江省教育改革启示

(一)对教育改革逻辑的启示

如果将建设教育强省看作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战略逻辑,将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治理逻辑[6],加大教育的经费投入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保障逻辑。那么更具建设性后现代思想特点的逻辑给教育改革带来更多的启示,如:以信息化为依托是新时代教育的改革的技术逻辑,供给侧机构改革是新时代教育的内在逻辑,培养核心素养的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价值逻辑。这也意味着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逻辑体系正在朝着建设性后现代思想迈进。

(二)对教育目的的启示

虽然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但是仍不能否定的是有效仿西方教育模式之嫌,教育体系不能脱离社会主义而根据资本主义来建设。怀特海认为教育目的是“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 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 引向深奥高远之境”[7]。根据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追求,在教育改革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个性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培养有文化的人,也要培养个性的人。在现代教育中强调分数至上,工具主义的盛行,不仅磨灭了人的个性,也使得学生成为机械学习的产物,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主张人与人的和谐生长,重视思想建设。二是发展体育、美育、德育和谐统一,体育锻炼是身体素质发展的有力保证,关乎于人的“硬件设施”;美育教育是培养人认识美、爱好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必要条件,关乎于人的“灵魂层面”;德育教育是培养“和谐人”的必要方式,关乎与人的“精神层面”。三是培养富有创造性、接纳多元文化、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建设性后现代思想认为创造性是人不断进步完善的动力,多元文化接纳性是促使人取长补短的源泉,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是摒弃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进化的必经之路。

(三)对教学过程的启示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并未真正的领悟生态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各学科渗透与交互比较局限,将生态教育仅仅停留在打扫卫生层面;将本土课程仅仅停留在剪纸、根雕等技艺特色本身层面上;将课程设置仅仅停留在必修、选修、活动课程层面上。建设性后现代思想注重多样性的课程内容设置、注重各课程间的衔接与交互、注重文化的传承性与生态性、注重知识的生成与学生的体验。教育应尊重人的个体差异,也应顺应差异性的课程要求,所以我们应使课程有深度、有意义、有层次、有关联;课程与社会、生活、文化相关联;使课程可生成、可体验、可融合。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一是倡导平等对话的“师生观”,平等旨在强调师生关系平等,不论是“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都是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建构的产物,而建设性的教育应是学生在不确定的教学结果中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则是在相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领悟建构知识的意义。对话旨在强调以“学习共同体”寻觅、探究来激发学生想象力。二是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家校共建观”,使其不仅仅局限在家长会等层面,而是要与学校身边实际的社会、文化、经济因素关联起来。

(四)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反对文化价值观背景下“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传统的教学评价,反对将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好坏的绝对尺度,而是将教学评价作为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其倡导教学评价应指向人文精神、应着眼于终身教育、应立足于社会实际;主张教师自评与互评相统一、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统一、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统一、上级评价与下级评价相统一、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统一、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统一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四、结语

无论是“个人本位论”还是“社会本位论”,教育都应遵循的基本使命是: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8]。教育改革不仅是立足于当下的教育发展,也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突破。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不是也不可能是对现代性的颠覆,恰恰它是对现代性的深化和拓展。在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中,我们要透过建设性后现代思想言辞的背后,看到的是其真正指向的是教育改革要面向生态、面向多元、面向公平。

【参考文献】

[1]王治河,攀美筠.第二次启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3]刘璐,温恒福.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目的观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17,33(3):9-13.

[4]温恒福.建设性后现代教育论[J].教育研究,2012(12):23-28.

[5]高书国.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内在逻辑与政策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8-13.

[6]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7]朱益明.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N].光明日报,2018-03-12(015).

作者:徐海鹏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能源与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