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角色转变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程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角色转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程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角色转变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正在各高校中逐步展开,文章针对地方高校工程教育的现状,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了教育理念,利益导向,教学方法,教学团队交流,专业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程教育;地方高校;角色转变

一、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经济的全球化日益扩大,在经济建设中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目前我国的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又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日趋下降的趋势[1],因此近几年国家教育部主导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国际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组织和推动下,逐步进入了地方的各类高校,旨在进一步规范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满足地方经济的建设,在国际化的专业认证体系中难免处于后知后觉的状态,甚至出现抵触的思想,如何引导教师进入正确的角色转变,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保证。

二、工程教育的内涵

在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培养中倡导的工程教育认证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项积极措施,它是在《华盛顿协议》实质等效的框架下,围绕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七个方面推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认证机制,认证的内涵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从自身出发,可以把如何教好做到极致,但没有过多关注学生是否有好的学习体验,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知识内容,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等,而工程教育推行的是在培养过程中,如图1所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引入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作为新关注的内容,把“教学”这个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思想转为以学为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二)以产出为导向(OBE)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采取了很多的过程监督机制,比如教学督导,听课,各种教学过程的规章制度等,教师按照课程内容把课讲完,讲课内容主要围绕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于每门课程的最后结果,往往就是以书面考试为主,及格就可以拿到学分,学分拿满就可以毕业,至于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教师很少去思考学生将来的职业和自己所授课程是否有关。而工程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展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是为了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保证,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团队合作交流和终身学习习惯等方面,培养出的学生特征如图2所示,衡量学习效果的依据是学生毕业后在社会工作中的贡献和能力体现。

(三)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通过内外结合的“评价-反馈-改进”闭环体系,形成如图3所示的持续改进机制。传统的教育以内部评价体系为主,特别是地方院校,往往参考国内“985”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根据地方条件,因人设课,生搬硬套,形成以人为主的课程体系,无法真正支撑毕业要求,也就谈不上毕业要求反馈给课程体系的改进,更缺少外部对培养目标的反馈。工程教育要求构建“逆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培养体系。

三、地方高校教师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大,教师队伍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不断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的年轻人都是博士毕业或者经历博士后工作后引进的高端人才,这些人才的理论知识很深厚,科研能力很强,但对于本科的教学理解,特别是工程教育方面的经验非常薄弱,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不断深入,这种不足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缺乏工程教育的理念

我国推行的工程教育标准[3],是在国际化的华盛顿协议的框架下总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套认证标准,首先各专业要自顶向下制定培养目标,满足通用标准的十二条毕业要求,毕业要求的细化,构建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制定课程的大纲,考核标准,持续改进等,其中培养目标指的是毕业生毕业5年后达到的目标,然后从十二个方面对我们培养的学生提出毕业的要求,而这十二条的要求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必须要有相应的可量化的材料来支撑要求是否达成,这些要求的达成又是由教师主导的各门课程来完成,传统的高等教育只关注自己担任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按时按量完成即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完成了教的任务,而学生学得怎么样,是否达到了学习的目标,考核内容是否能对应大纲的要求,后续是否需要改进等没有得到重视,学生毕业后的反馈,用人单位的意见等这些信息也没有很好的收集,持续改进没有依据。总之教师对整个工程教育体系认识比较模糊,或者认为这个体系太复杂,不想深入去理解,不想增加自己的工作负担,没有真正承担起作为一个教师的本质工作。

(二)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利益导向现象严重

目前地方高校普遍推行的绩效考核奖励措施中,对科研成果的指标考核非常重视,比如,申请基金项目等在考核中占比很大,同时在职称评定中也以科研项目申请和成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这也导致了广大高校教师的日常工作以科研为主,上课教学只是一种应付,只要不出现教学事故,就能安稳的度过每个学期,而面对工程专业认证中教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在每门课程上都要去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评价教学的效果,如何改进教学机制等问题,必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在短期内教师自身的收益很少,长期不利于教师自身发展,这种科研和教学的矛盾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

(三)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大学课程有相当一部分的理论内容,这部分课程的教学自然以理论的理解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应用型的课程,或者工程型的课程,由于大多数教师自身没有参加过工程设计,没有相应的工程经验,在承担这些课程的授课时,往往是纸上谈兵,以原理为主,相应的实践教学也仅仅是实现了原理部分,而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由于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的不足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体现,这样的教学效果满足不了工程教育认证中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指标要求。

(四)教学团队缺少交流

地方高校教师资源相对紧张,一人多课普遍存在,但一课多人却只停留在形式上,挂名的多,实际执行的少,教师承担的课程相对比较独立,因此互相交流就少,课程知识体系的链条是否出现脱节或者重叠,没有很好的梳理和优化,学生反馈也很少,但在工程专业认证框架内,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每门课程的设置都有指标的分担,大部分课程都有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教学团队内部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如果没有充分的交流,很难构建一个满足专业认证的专业课程体系。

(五)教师对专业建设发展方向不明确

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要注重地方的特色,如何突出专业的特色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重要的部分。在专业建设规划中,地方高校一般都参照国内985高校的做法,结合国家制定的专业标准,大部分课程都是照搬照套,没有充分理解地方企业的需求,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同时每位专业教师没有深入思考和调研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不足,将来要往什么方向发展和完善,以为这都是部分院系领导的事情,和自己无关而置身事外。

四、地方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

以上的几点现状,是地方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为适应当前新工科形式下的高等教育改革[6],这种现状必须要改变,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积极参加认证协会举办的工程教育讨论培训,深入学习国际化的工程教育思想,深入理解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任务,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制定细致的教学计划,合理的教学大纲,关键在教学课堂上要转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学习效果,能力掌握的情况,课程结束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合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并不断改进。

(二)工作重点的转变

高等教育应该以本科教学为本,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己任,积极适应国家战略的发展,首先在学校领导层面应该出台鼓励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学上,并保障他们的利益,加大人才培养的政策倾斜,对人才培养成果给予充分肯定,教师才能真正在教学中投入主要的精力,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做好教学的每个环节,让大学老师回归本分,回归初心。

(三)加强自身工程实践的训练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要求,大学老师不再只满足于会讲的水平,学生也不满足于会听的阶段,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是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原理的理解和工程的实践有极大的差别,比如电子信息领域中对一个微弱信号的数据采集,在原理上主要考虑如何对微弱信号进行放大,采用何种AD器件来满足采集的速度,精度要求等,而在实际工程中,除了原理上的要求外,还必须考虑信号现场和传输中受到的各种干扰,针对干扰采用不同的抑制措施,而这些抑制措施可能就涉及到电,热,光,机械等多领域的处理方法,这些方法的实施就体现了一个复杂问题的解决,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相应的工程经验,就很难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复杂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出台相应政策来进一步保证和提高教师的工程背景知识,比如可以专职深入企业学习,参加企业培训,兼职企业项目研发等多种灵活形式来提高教师自身工程实践经验。

(四)积极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一般采用自顶向下的方式制定,先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再分解成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的任务;因此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基础部分,一个专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不是靠培养目标的完美制定,也不是靠毕业要求的合理分解,而是课程体系的实施;只有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完成了相应的教学指标和学习任务,才能对毕业要求进行支撑,才有培养目标的达成,教师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积极参与进来,充分理解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的知识链是如何串联的,自己承担的课程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起到什么作用;只有理解了整个课程体系和自身课程之间的关系后,教师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大纲,在教学中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任务,才能明确自己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

(五)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和服务地方经济息息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如何更好的满足区域和地方经济的需求,不是个别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能完成的,每一位专业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到专业的建设中去。教师应该以主人翁的身份从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开始,积极参与专业与企业的交流,获取企业的需求信息;积极参与专业与用人单位的交流,获取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情况,发展情况;积极保持和毕业学生的沟通,获取他们毕业后的去向和个人的职业情况。通过收集反馈的数据,认真分析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胜任情况,发现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短板,积极提出持续改进的方案,把毕业生质量和自身责任联系在一起,群策群力,才能把专业办出优势,办出特色。

五、结束语

在刚刚结束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明确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7],这不仅是中央部属高校的发展方向,更是地方高校前行的指路明灯,切实履行教育部的指导方针需要一线教师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进一步带动教学改革的洗心革面,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集中精力培养出更优秀的国家建设人才。

作者:赖松林 单位: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