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摘要: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自然融合为前提,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结合点。教学方案设计中以“工程案例”启智、“人物故事”感悟、“职业规范”引导为主线索,根据每次课的专业教学内容特点合理贯穿其中。在2017级新生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方案,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案例教学、开展课外自学拓展、实施过程考核,初显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课程思政教学获得成效的基础是有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关键是学生能切身参与体验和感悟,持续引导,才能达到价值认同的效果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工程案例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6年以来,我校积极探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选取29门试点建设课程(分为综合素养类和专业育人类),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土木工程概论立项为专业育人类试点课程,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改革与实践,初显协同育人效应。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是建立土木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的基础课。使学生入学就较全面地了解土木工程所涉及领域的内容、方法、成就和发展情况,了解土木工程的综合性、社会性及其在技术、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统一性,初步构建专业基础;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而逻辑的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在进行工程教育的过程中,初步树立专业思想和工程思维意识。

一、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才能真正在“教书”的同时彰显“育人”功能。不能简单地将“思政教育”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逻辑判断,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和理解,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1.了解专业,激发情感。通过学习土木工程行业、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最新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实例,了解专业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大国自信意识,树立为国家、社会发展做贡献的理想、信念和信心;2.工程思维,创新意识。通过对各类土木工程设施及其建设周期的学习,理解工程设计和建造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意识。通过对重点工程案例的分析,剖析工程智慧,启发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3.职业责任,敬业奉献。通过学习注册工程师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分析工程事故与责任心、职业道德的关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建立起社会责任意识和对职业的敬畏感,理解“热爱本职、敬业奉献”就是大国工匠精神的源动力,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课程的教学内容支撑课程目标实现的对应关系详见表1。

二、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一)“工程案例”启智

从土木工程的发展及其特征讲起,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用工程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以典型的优秀工程案例(例如都江堰、港珠澳跨海大桥、上海中心大厦等)为载体,展示技术进展,分析科学原理和工程智慧,联系生产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自豪感。初步建立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大国自信。以工程灾害和事故案例为载体,讲述质量不合格的工程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的严重损害,激发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分析产生灾害事故的原因,引发思考,让学生初步建立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感。例如在课堂上播放韩国三丰百货大楼倒塌的视频,简介大楼倒塌的主要原因,以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该事故带给我们的启示。从课堂到课后,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事故案例的详情,分析惨痛教训,切身思考,领悟遵循专业规范的重要性、感受土木从业者所肩负责任的重要性。

(二)“人物故事”感悟

分享詹天佑、茅以升、林同炎等结构大师的人生故事,从中感悟智慧和精神。介绍大师的代表工程(例如詹天佑的人字铁路等),分析其开创性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的智慧所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他们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和拼搏精神。每个工程从勘测、规划、设计到建造、使用、维护的生命周期里,需要无数建设者前仆后继投入大量精力。再优秀的设计图纸都需要施工现场的建设工作者一步步来具体实施和实现,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行,每个施工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都要肩负重任和责任,唯有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全身心地投入和奉献才能成就一个个“伟大”的工程,这就是“敬业”,而这一切的内在动力就是“爱岗”,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是“大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其实质是一种职业道德文化和价值取向,让学生从“千千万万建设者”身上学习“大国工匠”精神。同时让每个学生观察和关注自己身边的土木从业者及其职业发展,通过他们的故事延伸课堂空间,持续让学生深入了解土木工程行业,思考个人的发展,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一个真实的人生故事,远胜教室里的一节课,或许终生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职业规范”引导

注册土木工程师从事的是与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工作,担负的责任重大。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类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土木从业者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职业道德,廉洁自律,自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让学生充分了解注册土木工程师在享受一定权利的同时一定要承担起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工程决策一定要遵循科学和规范,绝对不能自以为是、以个人意志为中心,要做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

三、实施与体会

为了同时实现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在2017级新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挖掘合适的教育素材和课堂教学切入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课外自学拓展、实施过程考核,以多种形式保障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思考、感受和体悟教学内容所传递的价值取向,真正实现价值引领作用。

(一)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是基础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内容要做到“盐溶于汤”并非易事,既要实现教学目标还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需要教师课前“显性”备课,课堂“隐性”讲授,保证专业内容的讲授深度广度不打折扣,还能适当延伸课堂空间,赋予专业内容新的价值内涵。例如讲述土木工程在我国的发展时,以往授课多以典型工程的技术创新、工程智慧为主要内容,2017年秋季学期授课中引入了“辉煌中国”第一集“圆梦工程”的内容,通过课堂讲授,课后写观后感的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在土木工程各领域发展现状的同时,明显增强了“大国自信”意识,将自己个人的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

(二)学生参与体验感悟是关键

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效的关键在于学生亲身的参与、体验与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吸引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理解和认同教学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反复强化,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堂的授课时间有限,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课后拓展自学和作业的形式,延伸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再通过适当的作业点评进行引导和强化。从2017级学生的期末考核论文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职业使命和责任的理解明显要比往届学生深入。

(三)价值引领是成效

专业育人课程与综合素养课程开展隐形思政教育的主旨是强化对学生的品格教育和人格历练提升,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才能真正实现“协同育人”的成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逐步达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目标。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了解专业的第一扇窗口,在大学生活的伊始,教师就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是为大学“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迈出坚实的第一步。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为抓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大国工匠精神”为典范,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当然这一门课的思政教育只是起点和链条中的一环,只有在大学四年不断线的持续引导,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四、结束语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探索思政教育改革,给课堂增添了新的内涵和价值导向,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初显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但这只是起步,唯进步不止步,让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党的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工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把课程思政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丰富育人载体,创新育人方式,构建长效机制,写好课程思政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567):16-18.

[2]熊峰.土木工程概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4]朱漪.高校实施“课程思政”若干问题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2(185):38-40+63.

作者:彭亚萍 胡大柱 苟小泉 张小懿 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