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教育问题综述(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三峡库区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交通状况,还是师资队伍、信息化程度等,都与城镇同类学校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不让库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文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村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三峡库区;农村教育;问题;对策
三峡库区农村由于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农村中小学的撤并而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农村孩子缺少父母监管,多由祖父辈代为照顾生活,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出现人格偏差。①学校离家远,学生将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往返家与学校之间的途中,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与休闲,即便是生活在农村,也缺少生活经验,更没有时间了解社会。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较差,致使这些孩子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完全处于劣势。本文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村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1三峡库区农村教育的问题
1.1家庭教育缺失严重
第一,三峡库区农村孩子的父母多数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祖辈代为照顾生活,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监管,甚至于从孩子进校到毕业也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家长与教师之间没有沟通与交流,这些孩子接受的教育与城镇的孩子相比有较大差距,与经济发达地区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差距更大,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第二,因为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农村孩子长大后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较差,适应社会的能力较低;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农村的孩子长大后对他人同样缺少关爱;因为长期受到祖辈的溺爱,在为人处事过程中只考虑回报,很少考虑付出,人格怪异。
1.2生活能力低下
因为农村孩子所就读的学校离家很远,周末往往需要回家里取粮食,得不到正常的休息,祖辈只能照看孩子的生活,不能带孩子了解社会,也很少与孩子交流思想,孩子除了与同学偶尔有些交流外,也很少有玩伴,加之祖辈的溺爱,孩子们很少参与家务劳动,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另外,因为城市化导致农村中小学撤并较多,农村一个乡只保留了一个中心小学,几个镇才有一个中学,六七岁的孩子要到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的中心小学接受教育,有的孩子便选择住校,但是孩子太小,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其祖辈监护人在学校附近租房照顾孩子的生活,这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
1.3教学条件较差
首先,库区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较差,艺术、体育、音乐等设施与城镇中小学差距很大,生均占有电脑的比例较低,学生对于音、体、美方面的很多设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②其次,三峡库区农村的中心小学往往在比较偏远的集镇,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可以说成熟一个走一个,没有走的都想走。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找关系调离这些学校,导致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与城镇小学差距较大,在义务教育的杠杆下,考入较好中学的学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只能选择一些保留的初级中学就读,这些孩子要想考进高中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只能外出打工了。于是在农村中学的墙壁上会出现“要打工,读初中”的标语。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原因如下:(1)农村中小学条件艰苦,远离城镇且交通不便,教师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家庭,甚至于单身青年教师找对象都比较困难,工资待遇却比城镇同类学校的待遇差很多。(2)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工作调动没有硬性规定,通常要找关系,没有形成健全的激励机制。(3)没有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服务的相关制度,没有充分体现教育公平。(4)师资不足,诸如英语、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学科没有专业教师,而是由数学教师或语文教师临时顶替,使得农村孩的音体美素质十分低下。最后,农村中小学软件环境落后。三峡库区农村中小学没有实现网络全覆盖,学习软件很少,教师也只能到特定的计算机室去上网查阅资料,学生们几乎不可能上网查资料,在线学习与交流更是奢望。总之,这些孩子不能享有城镇学生同样的信息资源。
2解决三峡库区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2.1政府要扶持农村中小学教育
政府可以每月为这些农村中小学生补助适量的生活费,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这样就可以免除他们频繁往返家庭与学校,同时也使他们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学校在双休日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参加一些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尽量避免在起跑线上和城镇孩子有太大差距。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请照看这些孩子生活的祖辈来学校,要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会如何管理和监督这些孩子的学习,如何与他们进行交流,要让他们尽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这些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学校要规定学生必须按期与自己的监护人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也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2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要改善三峡库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作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如下对策:(1)制定依年限逐次调动的措施。如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偏远的学校尽职尽责工作若干年后可以申请到离城区较近的学校任教,而且要采取梯次递进的方式进行安排,对于那些不尽职的教师,可以增加年限以示惩戒。在制定这些措施之前要广泛调研,要征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意见与建议,也可以采取积分制等形式。(2)建立激励机制。对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给予交通补贴、生活补贴等,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至少不比城镇同类教师的待遇差。对那些长期扎根于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和一些在农村中小学做出成绩的教师,要给予特殊的奖励,比如提前调动或其它。每年分配职称指标时要优考虑农村中小学,要让这些教师感觉到广阔的农村大有前途。(3)建立短期支援机制。建立城镇教师评定职称之前或之后,要到农村中小学进行教育帮扶,而且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比如所有城镇中小学新进的教师必须有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经历等等。(4)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的投入,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部分主要有:学校交通工具、道路;校园绿化率;教学仪器设备如电脑、实验设备与器材、运动场所、体育器材与用品;音乐教室、音响设备,艺术用品;师生娱乐设施等。软件部分有:音乐、体育、艺术类教师队伍;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程教师配备;网络建设、各种教学软件的配置。(5)足额配置师资队伍。要按照城镇中小学的标准及教师的专长,足额配置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不能随意顶替,在加强文化课程教学的同时,还要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音体美素质,力争做到全面发展。
2.3农村中小学教师也要逐渐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三峡库区中小学教师还有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培训,虽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是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存在着后劲不足的缺陷。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新形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引导:(1)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函授学习提高其文化素质,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适当给予经济资助。(2)请教育专家进学校。组织本地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到农村中小学进行短期一帮一辅导,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请进来的教育专家要尽量接地气,要切实了解农村学校的薄弱环节,并针对这些教师的不足而采取相应的措施。(3)“走出去”学习教学、管理新方法。轮流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到本地区的师范院校或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接受短期业务培训,指定教学能手或管理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作为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
2.4农村中小学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政府为我们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提供了与城镇学校相当的优质教师队伍、提供了较好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之后,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也要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在德、智、体、美、健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要树立信心,虽然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们同样可以营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农村学生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作者:李巍 单位:重庆市奉节县永安中学
注释
①李巍.经济落后地区中学数学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亚太教育,2016(5):43-44.
②龙安邦,范蔚.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和特点[J].现代教育管理,2013(1):16-21.
第二篇:农村教育问题研讨管窥
一、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金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全面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加大了公共财政中教育的投入,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另外就是目前农民的收入来源仍比较单一,且收入有限,无法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杜琳娜认为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观念"城市化",教育经费投入短缺,农民教育负担重,师资流失较严重。柳方提到当前我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存在着县级财政份额过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难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等诸多问题。邵锋也提到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应建立多级分担,规范高效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范先佐发现: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农村中小学教育保障条件大大减弱;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仍不能得到较好解决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本解决县级政府的财力结构与其负担的义务教育责任不相称问题。针对农村教育财政短缺的问题,首先应该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供均等化的教育服务。其次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教育投资的积极性。第三:建立和完善测算制度及经费监管机制,将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和使用置于公共监督之下,进一步调整加强政府责任意识和能力。第四:继续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间接提高农民教育可投入资本。
2.教育公平问题。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城市学校资源雄厚且“人满为患”,而一些边远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差,生源少,师资缺,造成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何东亮认为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人都有平等的上学机会。我国目前的教育公平问题涉及到教育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阶层差异等多个方面,而在教育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结构等方面的城乡差异问题是影响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正最为显著的因素。李方强认为师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因素。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优质中小学教师资源向城镇流动,不合理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使原本就尖锐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越发突出。袁犬提到应当下农村教育公平难题亟待破解,它已严重阻碍了教育均衡发展。要想实现教育公平,最关键的是人才外流的问题。教育越不公平,人才外流现象越严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将“城乡一体化”确立为我国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政府就必须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其次保证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最后还要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各级政府要积极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体制,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实现教育公平。
3.农村教师问题。
农村教育的开展落实到根本还是要靠教师去实现。因此农村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是也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核心。廖其发总结农村教师队伍现状为:量少质弱,待遇较差。王世忠,王一涛认为农村教师的总体素质不高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小学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问题严重。针对农村教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刘勇认为要清醒认识农村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愿景中的重要地位。把好入口关,健全培训、轮训、互访制度,不断提升农村教师的职业素质健全培训、轮训、互访制度,使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经常化、规范化。秦玉友提到要让农村教师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第一,严格农村教师准入标准;第二,审查当前教师的任职资格;第三,重新确定教师编制标准;第四,要普遍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综上,我国政府解决农村教师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大农村教师的招聘工作,并为之落实编制。其次通过政府组织考试、严格筛选,保证教师队伍的素质。再之,各级政府要保证落实教师待遇和保障机制,切实维护教师权益。最后各级政府还要实行教师统一标准,消除城乡教师待遇差异。
二、农民职业教育是新世纪农村教育的必然选择
我国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农产品大量在中国登陆,国内的农产品竞争力增加,而我国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和农业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这也是农村教育顺应时代为农服务的根本途径。余永德认为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看法现在也已得到了农民和农村工作者及广大教育者的共识。
王贤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能人才,提高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大的生源市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要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之相适应。李水山认为农村职业教育中农民的职业教育是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首先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财政投入和宣传投入都需要加大,保证和鼓励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其次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各部门要注意使用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作为一种渠道,开展远程教育。还可以开展农民的岗前培训、科技下乡等活动。通过多种手段保证农民接受到教育。
三、目前的研究成效和不足
首先,研究者对政府管理视角下的农村教育中的问题分析已经分析比较全面,对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解题之道。其次,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各个方面比如教育资金,教育公平、教师问题,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等,研究者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极具创造性和前瞻性的建议。再次,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保证。许多研究者的研究和分析都是建立在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但是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理论的证明必须靠实践靠时间。
一个科学的结论要经过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反复循环过程并在实践中反复得以升华。许多学者的理论只是个人总结,缺少实践。因此一些理论可能无法在实践中得以实施。再次,缺少因地制宜的思想,很多理论都是建立不考虑环境背景之下。不了解东西部地区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差异以及农业的教育不同,完全是不分地区,不分层次的分析。农村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竞争不断的新形势和发展不断的新农业,我国政府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积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农民,保证农业的先进发展。政府要保证农村教育全面推进,扩大普及面。还要加强职业化教育和继续教育,保证农民教育素质适应发展需求。要积极与国际接轨,努力使中国农村教育走向世界。
作者:宋申猛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三篇:经济学视角下农村教育问题探索
摘要:教育是国家重要的公共资源,理应由全国共享。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公平却越来越难以接近,特别是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教育跟城市教育相比,存在着许多的掣肘因素,这不仅仅跟资源的分配有关,也跟政策、经济的实行以及农村家庭本身的原生属性有关。当然,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异,这是不可消弭的客观事实,但我们需要去追问,造成这种根源在哪里。
关键词:经济;农村教育;城市
农村教育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深刻的话题。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你认为最好的国家里都真实的存在着,你消失了他们都不会消失。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资源与资源的差异,教育之间的差异,这是不可消弭的客观事实,一个没有层次的社会是不真实的。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一切都将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
一、教育资源要素供需不平衡
(一)城市具有比较优势
城市与农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配置稀缺资源的机制,而当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时,经济的不同决定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资源争夺战中城市已具有比较优势。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下,教育的天平早已向城市倾斜,而农村教育只是作为输送生源的工作间。同时许多孩子涌入到大城市就读,让学校的“大班额”问题日益突出,而农村学校却慢慢出现“空心化”的现象。另外,由于城市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导致了我国的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地扩大,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流动,由此造成了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了城市,但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由此导致留守儿童的产生。他们的存在,必然加剧了农村教育的负担,尽管国家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却仍然未能根本性的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师生比例悬殊的局面。有的地方只剩下“留守”教师在苦苦支撑着,而一旦这些教师有什么特殊情况,学校就无法正常开课。
(二)教师作为“经济人”独立的存在
对于教师本身来讲,大多数教师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当在教育活动中面临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选择机会时,教师作为理性群体,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城市机会。这决定了在农村教育中,师资匮乏,流失的必然性。另外,对于城市来讲,教师有完善的社保体系,有完善的五险一金,对于老师来讲,进入这样的一个地方,可以相当一个公务员的待遇。而进入农村,尽管也是体制内,可在待遇上跟城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农村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并且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的普遍水平根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农村孩子与老师之间更多的是进行知识被动地传递和接受,这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积极性。相反,城市的孩子更懂得如何与老师进行更好地沟通,学科基础比较好,由此观之,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教师更偏向于选择后者。
(三)义务教育的矛盾性存在
近年来,我国开始大规模推行中小学布局调整,撤点并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更好地普及义务教育。然而合并后,却逐渐出现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博弈。许多人认为,撤点并校容易鱼龙混杂,这也是很多家长宁愿花高价也要让孩子去私立学校上学的原因,而此时,接受综合素质教育的多寡和质量,就变成了家庭与家庭之间经济实力的相互博弈,直接导致了本来应该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义务教育越来越市场化,本来应该是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义务教育一旦市场化,竞争也就会随之出现,各个方面的争夺也会变得异常激烈。前面我们说过,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因此,竞争一旦出现,农村的劣势就会显露无遗,从而导致了校际办学条件差距增大。条件好的学校环境优美,建筑气派,设施完善,个别学校甚至显得豪华。薄弱学校基本上是陈旧房,甚至还有危房,校园显得破败。
(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投入不平衡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重心越来越向高等教育转移。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获得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从越来越多的大中专院校建立,高校膨胀扩招的现象可以看得出来。从财政角度来讲,基础教育是属于纯公共物品属性,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属性,在基础教育阶段政府应该加大对整体资源的投入比例和完善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补贴制度,而对于高等教育,其支出应该更多由市场来承担。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单从基础教育本身来讲,中央对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并没有体现出教育公平。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一部分是以税收返还为主要形式,这容易造成富裕地区分的多,而贫困地区分的少的问题。而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者来说,基础教育的人均教育经费远低于高等教育的人均发展经费。除去中间环节的种种克扣,实际拨给农村的教育补助根本不足以从本质上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
二、教育观念的缺失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缺失
在经济学中,存在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意味着教育报酬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而减少,而在农村人眼中,他们更渴望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尽管农村教育的机会成本越来越低,可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农民认为尽管让自己的孩子受到高等教育,他们的孩子也不一定能够带来很大的反哺,毕竟,在这个机遇涌动的时代,普通人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十几年的精耕细作,连续稳定的正向积累,脚踏实地的点滴付出。换言之,在农村,教育功利性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很多农民家庭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无法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回报时,即预期收益低于他们认为投入的成本时,会让孩子选择放弃教育,亦或是不支持他们继续求学,毕竟,对于这些家庭来说,他们认为赢得起,但输不起。而城市的家庭则不一样,跟农村家庭相比,先不说他们是否能够负担得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单纯从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投资的远见上看,他们就远远高出农村家长一筹。农村孩子的“被期望值”相对于城市的孩子要高出许多,而城市的家庭,家长更多地明白教育只是为了让孩子发现生命的更多的可能,而农村家庭则更多地追求结局的圆满性,旁人无法用教养、素质的提升去说服他们。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家庭及家庭所处的阶层背景才是教育质量中最重要的因素。并且,随着教育成本的日趋上升,会出现不同的家庭结构而导致教育选择能力不同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家庭与家庭之间极为普遍。比如,一些开工厂或者小工业作坊的大户,他们的孩子大多在市区,至少是在县城上读书,而那些小家庭的孩子则基本上都是在本乡本村上学。这也造成农村教育内部也出现分化问题。
(二)孩子受教育观念的缺失
孩子受教育观念的缺失,体现在他们追求知识的兴趣正逐渐的在减弱。这种情况在00后的部分农村孩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们这一代,读书已经不是唯一实现梦想的平台,这个时代已经赋予他们太多的平台,让他们能够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他们陶醉于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幻想之中,看到了很多前人不需要接受太高的教育也同样能够逆袭,认为学校已经成为束缚他们的地方,他们更渴望放任自我。走在乡村的路上,你会发现现在学生言语的轻浮,他们大谈自己在学校违规的“英雄”事迹,很多男孩子嘴里叼着一根烟,认为这就是自我个性的体现,恋爱、网络、游戏在他们看来才是标配的学生,读书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在学校的学生更多等的是长大和一张毕业证,于是读书就成为可有可无,当然成绩就更不用提了。在这里,教育显得无力,而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似乎更显得任重道远。
三、“二元化”下自我和社会剥夺
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使城乡教育产生严重差别的社会制度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制带来的“重城轻乡”的管理观念,导致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拉开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是有其自我和社会的原因的。
(一)自我剥夺
对于现在的很多农村孩子来说,很多不平衡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源自上辈的落后,有些是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而产生悲惨的一代,但他们需要被迫的接受,被迫的改变。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他的文章《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里面提到:当北上广深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商场饭店人声鼎沸时,那些西北落后地区可能连一度电都是奢侈品。当提及梦想时,北京男孩要的是一架波音飞机,不是玩具飞机;而西北的小女孩只是想要一双白球鞋。本来是单纯美好的梦想,现在却因为经济和环境变得如此沉重和无力,许多农村,特别是山区的孩子为了追求仅有的渴望,不得不放弃选择教育的权利,这也是许多农村孩子学历不高的原因,同时也是经济能力弱“连累”到自我剥夺的问题。
(二)社会剥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持GDP稳定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而伴随收入差距的拉大,一方面会扩大不同阶层居民接受教育的距离,导致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另一方面又迫使人们千方百计想办法提高收入,积累财富,缩小差距,而由于工作不同,收入也就随之不同,要提高收入,就必须找到好工作,要找好工作需要有好的敲门砖,即好的大学文凭,而好的文凭一般需要上好的中学、小学,这就是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问题。而许多农村的孩子连基本的生活保证都跟不上,游戏规则刚定下就输了,如何参与市场竞争。教育本来是应该促进社会的流动,但由于社会竞争、贫富规则的优胜劣汰,却导致了社会阶层分野来得更早更快。有能力的人挤破头要进入城市的名校,他们的孩子将来也要让他们上好的学校,没能力的只能老老实实的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让自己的孩子上本土的学校,然后几代人都难以跳出这个怪圈。在这种阶层与阶层的代沟之中,蕴含着农村教育的无奈与艰辛。
参考文献:
[1]范先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148-157.
[2]胡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政府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李北方.从高考“减招”谈教育公平[J].南风窗,2016,(12).
[4]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71-75.
[5]范先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若干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2-8.
[6]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J].南风窗,2015,(19):94-95.
作者:张松均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问题研究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教育的公平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测量尺度。然而在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都和城市有着巨大的差距,其中农村教育的缺失更重。农村教育质量、农村学生重点大学录取率等问题都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打破我国现有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更是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缺乏等问题提出了有效途径。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财政支持的增加,我国已全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居民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并不容乐观。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财政支持、教学质量等问题一直伴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1.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简陋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城市教育设施的先进和完善相比,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的校舍过于陈旧;大部分农村学校地区的教学设施还不健全;农村地区学校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乐器、计算机等教学设施还比较缺乏。在一些农村学校,学校的基础设施只能维持学校基本教学。教学设施陈旧、体育设施老化、校舍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成为影响部分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2.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与此同时,城乡的教师工资和待遇也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一面是城市老师的高工资高待遇以及现代的生活,一面是乡村老师低工资低待遇以及贫困的生活。工资待遇的差别使得更多的高水平老师走向城市学校,留在乡村学校的非正式民办老师占据了乡村老师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而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老师因为工资待遇比较低,生活和家庭的压力使得他们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农村师资水平可想而知。财政对城乡学校区别性对待,使得乡村学校受到的财政支持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农村地区学校的财政支持除了维持学校日常运行和维护外,很难有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农村教师去进修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得城乡师资力量差距逐渐拉大,即使农村有个别老师能力突出,也会想办法去城市学校教学。特别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后,虽然提高了农村适龄学生入学率,但也使得农村学校的资金更加缺乏,这都会使得农村学校的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3.农村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矛盾明显
由于城市中居民区较为集中,生源分布也比较集中。但与城市生源分布不同的是,由于农村地区各个村庄的分布比较分散,居民点也十分分散,因此,生源分布也显得相当分散。但出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考虑,政府会减少学校的数量,使得农村地区平均几个村甚至十个村才能有一所学校。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学校学生的数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比较分散的教学资源集中起来使用,以减少农村地区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在这样的生源分布与学校布局的情况下,农村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之间的矛盾很明显。虽然这样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集中使用了教学资源,但是却间接增加了农村学生的上学成本,同时由于学校离一些居民点比较远,也使得学生的安全问题变得比较突出。在财政支持一定的情况下,学校分布的集中化和学生生源分布的广泛性变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除非增加财政资金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否则这一矛盾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二、农村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农村教育设施落后、教学质量较低、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的矛盾等诸多农村教育事业问题的形成,既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教育事业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深入分析农村教育困境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城乡二元体制下,相关政策影响的惯性
建国初期,中央政府为了很好的进行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实行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严格区分的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下,更多的资源和财政被集中到城市。在教育领域,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强大的师资和丰富的资源都涌向了城市学校,促进了城市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对城市学生的全面培养。在农村地区,由于受财政上的制约和人们对教育的不重视等诸多原因,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均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城市。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体制逐渐得到改正,政府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开始增加,但短期的投入已经无法有效直接的去弥补历史上留下的短板。再加之政策制定的惯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虽有所强化,但还不能有效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财政和资源支持都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减少学校数量、提高学校质量、农村地区集中办学的办法,也就成为了比较可取的方案。
2.经济导向下,优秀师资向城市聚集
人具有经济人的属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要趋利避害和追求理性和最优的生活工作方式的。作为老师也不例外,在日益物质化的时代里,我们很难要求教师只考虑奉献而不去考虑维持自己和家庭生存的工资福利待遇。而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很难为教师在工作上提供优越的环境,也很难对教师的生活待遇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再加之城市重点学校花重金挖掘优秀师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优秀师资向城市聚集,使得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差距逐渐拉大。在优秀师资流向上向城市集中的同时,由于城乡学校条件的不同,在教师能力培训上,农村学校没有城市学校做的好。“城市偏向”的价值取向使教育资源配置政策与制度一直存在着缺位、错位现象。“所谓‘城市偏向’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上以城市为中心,集中国家各种资源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并设想在未来以先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带动农业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模式。”[1]在农村学校,由于学校财政的问题,教师培训的人数、时间和内容都不能和城市学校教师培训相提并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师资自身水平就与城市师资有一定差距,教学环境也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师资的培训还跟不上。最终就导致了农村教学质量较差的问题。
3.农村生源分布的广泛性制约农村学校质量的提高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村庄分布不具有规律性,也不集中,较为分散。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农村的生源分布就呈现出分散和广泛的特点。在这种特点的生源分布下,为了照顾到绝大多数的适龄儿童能够安全方便的上学,政府只能在几个比较集中的村设立一个学校。这样农村教育就出现了“学校数量多,每个学校就读生少”的情况。由于需要照顾到每个学校,农村地区有限的教学资源又被分给若干个学校,这样就直接阻碍了教学资源的集中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政府教育部门为了在财政和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问题,只能实施合并学校的策略,把比较分散的农村学校集中合并为主要的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走读生的安全问题、住宿生的食宿问题都成为学校需要考虑的事情。因此,学校分布情况与生源分布情况和学校教学质量成为农村教育事业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城乡一体化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出路
城乡一体化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策略。在城乡一体化的指导下,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工农协同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重要发展格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也必须按照成效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去发展,也只有实现教育事业的城乡一体化,才能真正的不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1.加大农村教育事业财政支出,保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资金
较为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是一项社会事业良好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教育事业财政预案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城乡一体的指导思想,城乡共同对待,特别要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改变以往的只重视城市教育而忽视农村教育的错误做法,使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获得充足的财政支持。“事实和研究均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它直接关系到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的健康成长。”[2]因此,加大对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投资尤为重要。
2.以城带乡,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帮扶计划
实施以城带乡,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帮扶计划。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一对一帮扶计划,加强城镇重点中学与农村落后学校的联系,学校间进行教学经验与方法的交流、城乡学校教师进行交流教学。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实施大学生农村教学计划
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比较完善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方案,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对于那些为农村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模范代表应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使得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能够维持其日常的生活工作需要,只要这样,才能使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去。政府应实施大学生农村教学计划,制定大学生农村教学定向培养计划。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精神和物质奖励来激励广大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去发展。通过制定大学生农村教学定向培养计划,对于有志于去农村地区学校教学的大学生实施减免学费和其他激励措施。
4.继续推动希望工程等慈善事业发展
“希望工程”实施以来,已经帮助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实现了求学的梦想,也有力的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充分说明希望工程等慈善工程对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政府部门应该引导企业、社会和慈善个人发展教育慈善事业,特别是有关农村教育的慈善事业。通过慈善事业的帮扶和资助,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水平,从而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于泽乾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第五篇:解决落后地方农村教育问题
按照“两个趋向”的科学判断,中央再度出台了一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庆市委专门召开全委会研究“三农”问题,充分体现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高度重视农业、真切关注农村、真情关心农民的精神,标志着我市“三农”工作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作为身在“三农”工作一线的区县领导,我们在对“三农”问题深入调研后,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发展农村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人口压力转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但目前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已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一是严重影响农民增收。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边缘化造成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直接影响其经济收人的不平等(一般农户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其现金收人增加3.5一5.5%;若参加培训可增加30%左右)。以石柱县为例,农民(巧周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6年,远远低于全国全市的平均水平,农民素质仅达到小学毕业水平,受过专业技能培训者不到5%。由此形成了缺乏知识的农民对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单个弱势的农户对有组织的企业的不利局面。这部分人由于缺乏知识这个改变贫困的支点,绝大多数只能在低端就业,在建筑工地、车站码头、餐饮行业从事“傻大笨’,的繁重体力劳动,转移容易转化(市民)难。而随着社会的转型,这种靠拚体力、透支青春来求生计的简单的劳动将会越来越少。长此以往,由农村进人城镇的绝大多数打工者,必将面临因知识没别人多、头脑没别人活而成为城镇的“边缘人”,必将埋下城乡、区域、阶层矛盾的隐患,最终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是严重影响农业增效。以石柱县为例,一方面,尽管绿色生态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黄连、长毛兔、辣椒、药菜等绿(特)色产品基地,但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深,对优势资源的规模开发不够,始终无法摆脱“逢贵就赶,逢贱就徽”的经营盲目性。始终无法打破“千家万户的生产、提篮小卖的贩销”的传统产业模式,致使石柱县县域农村经济尚未形成可以抗御市场风险的“航空母舰”,绿色资源优势没有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结构调整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优势资源缺乏深度开发的意识,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停留在生产和出售初级农产品上,农业产业化推进不快,产业链条难以延伸,农业效益难以提高,农业专业化、集约化、一体化进程推进缓慢.
三是严重影响农村繁荣。由于知识的缺乏,石柱县的部分农民民主法制观念淡薄,依法办事、用法维权的意识不强,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议事的氛围不浓。尤其是少部分接受教育较少的农民对事物缺乏正确的理解判断,不善于通过正规的程序和合法的渠道来处理解决问题,且无理纠访缠访,甚至个别以此为己任,乐此不疲,导致农村信访稳定形势比较严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依法治县和政治文明进程。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是事关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程。为此,石柱要紧紧抓住当前全国全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机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义务教育的城乡统筹,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自力更生与谋求政策支持相结合,加快建立教育“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立足当前就是要充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切实把自身条件用尽用足。“三农”破解难,千难万难,归结为一个难—就是难在缺少知识和技能这一支点上。要抓住这一支点,就要充分整合贫困地区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劳动力转移培训、库区移民培训、高山移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培训资源,让留守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成为现代农民;让外出农民掌握职业技能,成为技工、专家,用脑挣钱。同时,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创建学习型农村,使农民处处能学、时时能学,全面提高农民的生存能力、发展致富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谋划长远就是要积极献言献策,努力谋求政策支持。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把农村教育纳入国家的基本国策,突出农村教育的基脚性地位。国家虽然出台了《义务教育法》,但实际上很难操作。而解决农村贫困子女的就读问题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公共职能,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与和谐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国家进一步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农村工作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农村教育法》和《高中教育法》,并把农业职业教育纳人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政策和法律的导向作用,真正建立起农村基础教育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孩子达到12年教育年限,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和谐。
二是要尽快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建议国家建立新的义务教育财政负担机制,实行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制度。对现有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应逐步建立由中央政府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考虑到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第一步可先在全国257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实施。对欠发达地区(包括省级贫困县)则主要由省(市)里承担(中央适当补助);对发达地区可由县市自己承担。具体可先在民族贫困地区试点。以石柱县为例,2005年,全县共有83475名农村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按杂费、课本费及服务收费农村小学学生每人每年628元、初中学生1092元、普通高中学生1556元、职业高中学生1900元计算,仅需资金6887万元。以此类推,全市5个民族贫困县约需3.4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市财政收人的1.2%),全国257个民族贫困县约需177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国财政收人的0.67%),国家和市级财政是基本能够承受的。建议国家财政按补差原则加强对农村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公用经费的转移支付,真正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
三是要科学把握农村教育的发展走向。研究制定农村教育的对策与措施,必须与解决“三农”问题一并考虑,纠正农村教育的应试性、城市性和离农性,真正形成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新教育制度。建议在试点的基础上,对农村初中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前提下,加强农村学生职业、创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为学生升学、进城就业和务农创业打下能力基础,同时满足农村适龄学生的升学目标和就业目标。要坚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方针,制定保护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政策,鼓励农村教育在为城市培养人才的同时必须为“三农”服务,为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提供人才,这既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又是农村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是要建立贫困地区高中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制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新一轮人学高峰的到来,需要大量经费投人。以石柱县为例,如果普及高中教育,到2010年要达到国家评估验收标准,尚差12000人左右的教学设备设施,需教育经费约2亿元。这是贫困地区根本无力承担的。建议国家和市上建立贫困地区高中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制度,确保贫困地区发展高中教育的经费投人。
五是要统筹规划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布局调整、新校舍扩建和师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规划布局调整时要结合城镇化发展布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校危房改造和新校舍建设,努力满足农村学生“有学上”这一基本需求;同时,建立贫困地区师资建设专项经费制度,满足农村学生“有好学上”这一强烈愿望,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公平,促进农村教育的和谐发展。
六是要建立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的教育“一对一”对口支援协作制度。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实行东部三大经济区与西部贫困地区结成双边或多边的对口帮扶对子,从政策上鼓励东部地区对西部农村教育开展一对一对帮扶,尽快缩小东西部巨大的教育差距。同时,针对我国国情,为有效破解农村教育资金短缺瓶颈,应充分运用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手段,鼓励社会和民间资金投资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建设农民能读得起书的“平价学校”,这也是发展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势在必行、势在快行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