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现状浅论(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教育现状浅论(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教育现状浅论(6篇)

第一篇:农村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经过了2005年“两基”验收和2007的“普实”工作,我镇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小学的危房都已推倒重建,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正逐步完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也逐步改善,中心小学还在每个教室都装上了多媒体。学校图书及各种教学仪器也不断充实,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然而,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面临着许多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为此,笔者对我镇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和初步做法。

一、全镇小学教师现状

(一)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学观念陈旧

2011年我镇仍有13所小学,66个教学点。除中心小学外,现有村级小学教师174人,30岁以下的教师仅有10人,所占比例为5.7%,31-45岁的教师仅有93人,所占比例为53.5%,46-50岁的教师仅有27人,所占比例为15.5%,51岁以上接近44人,所占比例为25.3%,全镇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3岁。

全镇农村小学老教师偏多,他们都是八、九十年代转正的民办、代课教师,文化知识偏低,大部分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到各学校任代课教师,在职到马山县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学习,他们凭借自己目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习惯在本村小学任教,不愿到其他地方交流工作。他们教育理念落后,面对新一轮的课改,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学工作缺乏活力。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新生力量得不到补充

近几年来,由于吸收了大部分代课教师入编,县政府不可能再接收新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致使农村小学教师虽然十分紧缺,却无法补充新的年轻教师。少数年轻的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他们或参加公务员考试,或想方设法调往县城学校,或全部挤到县城附近交通便利的学校。偏僻的村小学实际成了优秀教师的实习基地和培养基地,刚分配来工作的教师少则两年,多则三五年,一旦崭露头角,要么跳槽、改行,要么就被条件好的学校招走。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县城小学或中心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相当艰苦,老教师不断退休,又没新教师补充,造成农村小学教师非常紧缺,大部分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或上公开课的教师都找不出。

(三)工资待遇偏低,教师无心奉献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虽然现在已执行了绩效工资,但教师这些收入根本跟不不物价的步伐,财政下拨的公用经费只能用于学校公务开支,学校无其他经济来源,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教师的津贴标准大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制定的,班主任压力大、责任重、工作累,每月的津贴一直沿用70年代的3元、5元、7元、10元的标准,这些已经与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由于学校管理缺乏激励机制和相应经费,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教师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

(四)专业教师缺乏,副科形同虚设

全镇农村小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学科严重缺乏,语文教师教体育,数学教师教英语,班主任教体育,学校基本无歌声。课程表上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只能以语文、数学课程为主。

(五)教师师德滑坡,缺乏敬业精神

在农村小学中,不少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已退化,即使有充足的时间,他们也不愿钻研业务,少备教案,少批改作业,对学生缺乏爱心。他们有的不愿意上公开课和竞赛课;有的不愿意参加听课、评课和讨论学习;有的在接受工作时,拈轻怕重,讨价还价,等等,影响了教育的长足发展。

(六)工作条件艰苦,生活压力过大

农村学校工作条件艰苦,部分学校地处偏远,业余生活单调,文化生活贫乏。教师课时多、休息少,责任重、压力大,许多农村教师系单职工家庭,忙完工作后忙农活,上有老下有小,生老病死开支捉襟见肘,买房购物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县城学校,农村教师子女求学不便。

(七)各种其他工作繁多,教师无力应对

学校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校车安全要排查、各种疫情要晨检、防控保辍不能松、检查评比天天有,学生管理责任到课任教师,营养午餐轮流下厨,安全责任零报告制度等等,让教师的工作任务一半在教学,一半在协作各上级部门的工作,教师成了全能的人才。

二、对策

(一)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

2011年9月,我们撤并了全镇所有的教学点,所有学生都要到所在的小学就近就读,杨圩学区(杨圩小学、石丰小学、新杨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全部到杨圩小学寄宿;其他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全部到中心小学寄宿,优化了教师队伍。

(二)制定跟班学习方案,组织各校领导跟班学习

2011年秋学期,我们制定了古零镇农村小学骨干教师跟班学习方案,第一批跟班学习的对象为各村小学教导主任,跟班学习结束后,到本校指导各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中心小学选出一对一帮扶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教学上对跟班教师起引领的作用,不仅要提高跟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而且要指导他们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他们开展教学研究。指导教师还要制定辅导计划并交中心学校备案。以后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期骨干教师跟班学习培训。

(三)英语教师实行走教制度

今年,我们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全镇所有小学三年级以上都必须开设英语课程,我们撤并了教学点后,只有12个村级小学,由于各小学之间均通柏油路,交通便利,并且校与校之间距离不算远,在中心小学和杨圩小学富余的英语教师中,选派教师下到各村小学走教,以缓解各村小学英语课教学中教师不足的现象。体、音、美教师以自愿为原则,可以跨校兼课,打破了学校之间的严格界限,对于这部分教师,在评优和评聘职称均优先考虑。

(四)建立师资培训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形成农村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努力解决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本学期,我们得到世界宣明会马山项目办的支持,出资建设了我镇教师多媒体培训教室,并多次聘请县市级优秀教师或专家下乡指导教学,重点对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学习。

第二篇:农村教育现状浅谈

很多人都知道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近年来有识之士对农村教育的认识,也包括我国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重视。即使是这样,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使我百思不得其解。

一是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国家每年都会对农村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近几年,可见国家对教育乃至农村教育的重视。可是,在农村的情况并不那么乐观,虽然现在的孩子都有学上,但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良禽择木而栖,许多成绩稍好或者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就会到城市中去上学。当然这是学生的自由,如果学生到城市中去上学,学校的条件比在家好,教师的水平高那也行,对孩子好吗!可是有一部分学校并不好,教师的水平也不高,就图一个好名,这样值得吗?这弄得原来学校的学生人心惶惶。现在家长外出打工的人特别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随之也衍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和爷爷奶奶留在家里,想怎样就怎样。当爷爷奶奶的不敢说,只管孩子吃饱不生病就行了,作业写不写根本不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在学校还能按时完成作业,一到星期天,就怎么也不写作业。

二是教学观念的问题。现在有很多多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强调精讲细练,有的反对使用多媒体。在这些不同的主张当中,都有一个词:适当。怎样做才是适当?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去贯彻一种教学观念,总害怕有人批判说是错。

三是对教育重视的问题。现在的人都重视孩子的教育,这种观念只适用于城市,在农村很多人都认为经济比知识重要。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曾做过一个实验:在星期五的时候发给学生每人一张试卷,让他们在家人的监督和帮助下完成,并让家长签名。结果,到星期一我检查时,有6个同学拿了白卷,但上面签了父母的名字,也有做完家长却没有签名字的。有两个学生告诉我,自己忘了,还有7个学生告诉我说家长不给签。其实做这个实验不是我突发奇想,而是在日常发现了一件事,有一部分学生的作业在学校都可以完成,可一到家里,第二天作业肯定没写完,肯定有人认为我作业布置太多,我布置作业如果认真做的话5—10分钟就可以完成。通过我的观察和家访,使我发现了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并不关心或者只是口头上的关心。

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我感到困惑不已,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今天,依然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又该怎样去解决呢?

第三篇:对当前农村教育现状的反思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视,给农村教育带来不小的变化。但从农村教育现况来看,不容乐观,农村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等现象依然存在。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的。

1.社会因素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开始上升。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另一方面,媒体对教育的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只是片面的,没有全方位地宣传。在农村中能得到媒体的宣传教育的少之又少。所以在农村许多人教育意识薄弱,对教育的重要认识不清,对国家进行的“普九”不理解,认为“普九”只是学校的事。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农村贫困地区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不少人思想观念陈腐,认为送孩子(尤其是女孩)上学是一大损失;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家长都认为读书无用,对子女的学习放任自流,只要混完初中就行了,没给子女树立一个目标,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

3.学校因素的影响

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加上农村偏远地区的班额设置不合理。很多班级超编严重,初中班级人数多达60人以上,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纪律管理、教学方法、作业批改都增加了难度。这种班额现状对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冲击很大,因为较为适当的小班设置才能更好地展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谋求人的全面和个性发展等教学理念以及探究式等教学模式的优越性。许多农村学校由于条件比较差,教师待遇偏低,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教师不是超编,就是缺编,在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什么课程都要教,如此,造成一些课程教学质量低下。

4.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其中的改变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活动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长期以来,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他们中的大多数,苦读九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农民感受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同时,乡镇企业却面临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的尴尬局面。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改变现在农村教育的弊端,走出现在农村教育的困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地方政府必须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应取消升学考试,让小学生上中学完全实现“直通车”。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每学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做好辍学情况统计,统计工作要真实、客观。一经发现在校生辍学,立即发出复学通知书,责令其复学。对16周岁内辍学而拒不复学的学生,可依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其监护人采取行政措施,或依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4.合理开发农村基础教育课程

现行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具有明显的“城市中心”倾向,在这个倾向下课程开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一味地迎合中考,而忽视学生的意愿和兴趣,没有真正地研究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要,没有给予学生真正发展的空间,脱离农村实际,缺乏农村特色,因此迫切需要富有实效地开发本土性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就在于它“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为了不使相当一部分农村毕业生升学无路、就业无技术,学校应该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宗旨,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对学生发展需要做准确的评估后设置课程内容,切实增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适切性。总的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第四篇:边远农村教育现状浅谈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

【关键词】农村教育;素质;失学;教师;体系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农村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与长治久安。作为具有9亿农民人口的农业大国,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因此,搞好农村教育,关系到社会稳定乃至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可是分析农村教育现状却令人担忧。

1边远农村还有大量文盲半文盲

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数65%,大部分农民素质低,全国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约占2.19亿,小学文化程度者约372%,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为约4名,3/4以上文盲半文盲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这是为什么呢?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低水平的、是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

2学龄阶段孩子入学率难以提高

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约1982万人,约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流动儿童失学率达9.3%。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还有更多六周岁下的儿童没有入学。究其原因,导致学生辍学有“三大石”。

2.1子女教育费用在国民消费中排第一:近年来中国教育费用持续攀升,绝大多数家庭为供养子女读书,不得不省吃俭用,抑制其他消费支出。大学收费更高,普通大学年年收费动辄五六千元,一些名校名系高达万元。还有一部分学校学生“买分”读书。供养一名大学生约等于4.2个城镇居民每年纯收入,或13.6个农民每年纯收入。贫困家庭面对入学通知书一筹莫展,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已不是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说,子女教育费用在国民消费中排第一,超过养老和住房,也超出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准。子女教育成了大多数农民心头最大的疼。“家里有孩子读书”是他们提及率最高的贫困原因之一。

边远农村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因此,在普遍实行两孩化的低收入家庭,昂贵的教育支出,迫使一些农民不的不作出人生最艰难抉择:保一个孩子上大学,迫使另一个孩子辍学。

2.2高考迫使部分学生失学:现行农村教育的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遍教育模式,这与农村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在全国实行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孩子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几十分之一。

由于学校结构失衡,学生除了每天的文化课外,德、智、体、美、劳得不到全面发展。一些学生和家长往往只注意成绩优秀的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又由于高考给教师与学生带来的压力,使差生失去学习积极性,甚至辍学。

相当部分的农村教育仍然把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不是力图学生智力均衡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几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育一直无法走出的应试教育怪圈。究其原因: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拿初中升学率,小学毕业会考优秀率,合格率,中小学非毕业年级凭调考成绩进行统一排名,学生成绩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级加薪。同时,人事管理制度又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农村很多学校严重缺少音、体、美等科目的专业教师,一些课程无法开设,于是,教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了。

2.3读书无用论导致学生辍学:虽然我国宣布在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到2005年,在我国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实现。学生失学常有发生,特别是在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失学较多。家庭贫困,少部分家长不重视教育,特别是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就无法就业,相对而言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没什么用,使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学生小学都没有毕业就辍学了。

在与家长交流时,当老师提到农民子女应该多读书时有的农民说:“读书有啥用?花钱又多,将来也不分配,还不如种地放牛,或打工赚钱。”这是大部分边远农村农民的思想表现。边远农村农民之所以有这种思想,是因受传统思想影响和对现代就业制度不了解,认为大学毕业不分配,现在社会竟争激烈,即使几年大学后仍旧找不到工作。怀有这种思想的农民也会这样教育孩子,使孩子失去读书的兴趣,从而辍学。

3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使教育滞后

中国约有800万乡村教师,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可是农村教师数量正在减少。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衡,学历层次偏低和职称比例失当等问题。

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持续拉大,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仍在扩大。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不同地区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再者,因为教师工资低,教育工作艰苦,农村教师辛苦工作十多年却没钱买房,没钱让孩子上好学校读书,所以太多青年教师告别两袖清风的教学生涯而走上其他工作岗位。与此相对应,农村又大量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地方财政和农村中小学宁愿用代课教师也不用师范学校毕业生。可仔细分析,代课教师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部分代课教师学历低,找其他工作无门,缺少应有的教育技术,因边远农村环境较差,经济不发达,生财无门,家境困难,拿低微的代课费贴补家用;另一部分代课教师有较高学历,随时准备去考调其它工作岗位,边远农村这艰苦环境是留不住他们的,低微的代课费也是养不活他们的。所以代课教师工作缺少积极性,没干劲,更谈不上以身献教的伟大志愿。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农村教育将仍不断滑坡,必将失去持续发展的形势。

4征对农村教育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4.1建立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建立优质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是重中之重。这是基础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我们搞九年义务教育不能“挂羊头买狗肉”,要脚踏实地,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送到农村,真正消除青壮年文盲,在农村办好各种职业技术学校,使浪费的人力资源有事可做,从而改变落后经济,并激发起农民的求知欲望。加强示范教育,使他们从心底有学习的需求,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4.2留住骨干教师在边远农村安心工作:每年增加教育经费主要用于解决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问题、公用经费偏低问题、危房改造问题。准时足额发放农村教师工资,使他们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让农村教师享受一定的比城镇教师优惠的政策,从而留住骨干教师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安心工作,鼓励音、体、美等科目的专业教师到农村,使农村的孩子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改善和增加必要的教学设备,缩小边远农村与城镇的教学设施与硬件上的差距。

4.3减免收费,从而提高入学率:有了钱,可以给农村孩子提供更靠近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有了钱,农民子弟可以不因贫困而辍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从经济上落实体现。除了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外,减免高中到大专、本科的收费,让贫困家庭的农村孩子不因钱的问题而辍学。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免除“用钱买分”的大学门坎费。

4.4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正确对待高考问题:在近阶段消除高考政策可能不现实,但希望教育管理部门调整教育结构,走出应试教育怪圈,调整好科目结构均衡关系,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来,不要让“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在农村教育中又“隐身而退”。

重视农村教育不仅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农业发展事关国脉民生,还更为关键的是目前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转型正处于一个“潜力大,压力更大”的爬坡阶段。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竟争力差是造成“就业层次低化,收入长期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彻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国民素质就永远不会提高。那么“三农”问题的解决就遥遥无期。要大力提高国民素质,除了搞好农村教育外,别无它路。

第五篇:农村教育现状之浅见

冬去春来,花谢花开,转眼之间,我已扎根农村教育了五个年头了。以前从各种媒体中了解,说农村教育是多么的困难,多么的落后。但是在我的家乡,特别是我参加工作的这五年中,我发现农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就简单的来阐述一下。

一、农村教育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教育,采取了很多切实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使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的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特别是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陆续下乡。我家乡所处的省市是山东省青岛市,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一点。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才的大量流入,对于老师的选拔也是越来越严格,这样就提高了教师的师资力量质量。同时,从2004年开始,青岛市的大部分市区,采取了本科生下乡的政策,使教师力量向农村倾斜,保证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扩大。特别是在2010年,研究生也开始向农村分配,我所在学校就进入了两名研究生。这两年,学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越来越明显,现在教师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像音乐,美术,计算机等专业化老师的增加,保证了学校课程的顺利开展,为发展孩子的兴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且在近几年的初三专业课考试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2.辍学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很多报告中称“据调查,近年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比例有上升之势。”但据我的观察,我们学校的辍学现象却是越来越少。经调查了解,简单地总结为一下几方面的原因:

(1)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市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地提高。农民兄弟认识到要从简单的农业中走出来,缺少知识在这个社会是不行的,所以必须加强孩子的教育,为其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再次,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就不需要孩子过早的帮助家长赚钱,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独生子女的娇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意识的普遍提高,很多人逐渐接受了一个孩子,最多俩个孩子的现实。由于孩子的缺少,家长们都出现了溺爱孩子的现象。当孩子初中毕业的时候,大部分是十五、六的年龄,家长心疼孩子,都不愿意让孩子过早的进入社会,都会让他们进入学校去继续学习。所以在我们这里,孩子辍学的现象几乎是微乎其微。

3.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力度增大。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现在农村孩子的上学费用,特别是用在书本上的费用,是少之又少。可能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的教育投入有所增加,但要看到,主要是用在哪些方面的。单纯的课本费用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4.现阶段农村教育乱收费的现象也几乎不存在了。由于是信息社会,很多家长很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对于教育上的条令也是很清楚,所以学校的很多工作都处于家长的监督之下。乱收费的现象在逐渐消失。

5.农村教学逐渐呈现规模化。随着适学年龄孩子的逐渐减少,很多乡镇开始合并中学和部分小学。这样就集中了教学的资源,师资的力量,加强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很好的节约了国家的整个教育资源。

二、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农村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总结为以下几点:

1.对孩子的娇惯导致对师长的不尊重。教育资源力量涣散,学校教育孤军奋战。教育按照实施主体的归属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农村中小学目前的现状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社会教育真空状态,学校教育形同孤岛。家庭和社会不仅不能为学校教育推波助澜,反而常常起到相反作用。由于孩子的缺失,中国普遍出现娇惯孩子的现象,这种不良的行为,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阻力。特别最近几年提倡的鼓励教育,使得现在的孩子都批评不得,在学校里如果老师批评一点,也会遭到家长的疯狂的反攻。我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该让学校教育何去何从。很多学生的家长都发展的不错,有钱的,或者是有权的,这样的学生,对于老师很多是轻视的。古语说的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可现在的孩子,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不尊重教师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课堂上违反纪律的现象越演越烈,之所以会这样,因为孩子心理清楚,你最多唠叨几句,反正你不敢把我怎么着。这样,老师们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发展下去,等到实在是很乱的时候,老师就吆喝一声,不要说话了,能暂时的平静一下,但不多一会,又会重复以上的情形。长此以往,不知道教育将如何发展。

2.教师间不合理的巨大差距。没有哪一个农村教师在向别人呈述自己从事的职业时感到多么自豪。农村现在有不少青年教师是二二一式的家庭结构,家庭负担之重不亚于城市教师,虽然农村消费水平低一些,但对这些青年教员来说,他们的工作担子更重,挣取“外财”的机会几乎为零,针对城市里一些教师的滚滚财源,真是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与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远远大于他们,职称评聘、继续教育方面都远没有他们收到的照顾和优惠多。生活上,老教师的子女多半已经成家立业,他们的经济负担很轻,而且这时,他们的工资却是最高的,面对高高的工资,他们总是显出更多的自得和惬意。就素质能力而言,这一代在职的青年教师掌握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现代教学能力。他们中的出类拔萃者,比很多城市教师都要优秀一些,工作态度也要认真一点。所以,社会应该更多的关注一下农村青年教师的发展情况,毕竟,他们的发展状况,也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大局。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教育要现代化,首先离不开农村教育现代化。在国际竞争激烈的今天,必须不断加强农村教育建设。当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上面所说的几点,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第六篇:浅析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现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我们更应该正视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教育的城乡差距也日渐突出,出现的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客观分析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对策,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当前,农村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社会,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亟待解决。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生源数量锐减

今天的重庆市万州武陵中学是由三所中学合并而成,最近的一次合并就发生在2002年。同时,在2011年,昔日的武陵片区并入了国本片区。这种农村学校的校校合并,教学教研片区的合并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无论是从学校的合并还是教学教研片区的合并看,都显示出农村学校生源数量在锐减。

究其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流动量剧增。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同时也将其子女带到务工地,并把他们送入了城市农民工子女学校接受教育。二是城乡教育差距日益加大,很多家长,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农村学校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的学校里接受教育。

(二)生源质量不高

由于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因此“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这就造成这一类学生的求学兴趣不高,行为习惯较差。他们在小学时就没有打下很好的基础,进入初中,随着科目增多,课程难度系数加大,他们的厌学情绪也就更甚。班上的学困生给其他同学造成了不良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学生们的求学兴趣。同时,随着部分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城市学校造成的生源流失,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学校的生源质量。

(三)学校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很多农村学校只注重外部环境的美化,而忽视了与学生、与教学息息相关的硬件设施的完善。武陵中学花了大量物力、财力在文化广场等等面子建筑的修建上,只要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就是漂亮的运动场和大气的文化广场,而教室里的教学设施却让人看了心酸。

一是现有教学设施维护不到位。由普通教室安上投影仪摇身一变的多媒体教室里,很多投影仪投影出来的图像模糊不清,连接线不能正常使用,音响不能正常使用,导致许多多媒体教室形同虚设。

二是教学设施亟待更新。武陵中学的很多教室里面的讲桌摇摇晃晃,课桌椅高低不一,材料不一,完全忽视了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状况。

三是教学设施亟待完善。学校目前拥有的多媒体教室,都是缺少电脑的。老师想要使用多媒体,就必须自带电脑。不仅如此,绝大多数多媒体教室都没有窗帘,天气晴朗时,尤其是夏秋季节,根本无法用多媒体上课。

(四)师资力量仍较薄弱,教师待遇偏低

由于农村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艰苦,因此很多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城市教师也不愿调入农村工作。目前扎根我国农村任教的主要人员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公办教师、少部分的中师和非师范类的毕业生,农村教师的平均学历偏低。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均衡,一些学科的专业教师短缺。

二、关于解决策略的一点思考

(一)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专款专用

目前国家预算中,对教育的投入仅占4%。即使是这样小的比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还在缩水。这直接影响了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硬件设施的更新速度。每年,教育部门拨付给农村学校的资金十分有限,这就导致农村学校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不得不面对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因此,像武陵中学这样只重视面子工程,而忽视内部硬件建设的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二)借助社会力量,实现农村教育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在教育上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实现了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可以通过合同承包、服务购买等方式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提供参与农村教育创造条件和空间,实现供给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实现了教育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当前,我国政府对于教育的财政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教育的供给,作为政府教育投入的补充是解决农村教育资金短缺的一剂良方。可以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或私人资本合作供给、社会投资、村民自筹等多种筹资方式进行提供,同时国家对捐资、集资办学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或个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多渠道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既是发挥了农村社区和私人组织的作用,也是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极好的补充。

(三)强力推行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对农村教师要强调待遇留人。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他们理应得到较高的工资待遇作为补偿。因此,可以让农村教师的工资略高于同级别的城市教师,对长期扎根农村的教师要加大教龄补贴,在职称评定、退休年龄上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其次,要大力吸引高素质大学生下乡从教。对各高校优秀师范类毕业生志愿下乡从教的,要给予一定奖励,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最后,实行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加强城乡师资交流,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完善教师考评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

目前,很多农村中学的教师消极怠工,不愿深入研究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究其原因,是因为实行绩效评价以来,由于制度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学校单纯地按照教职工的职称评定绩效,从而忽视了教师承担课程的数量和地位。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影响了部分老师的积极性。因此,完善教师考评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刻不容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力争将二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从而提高不同职称级别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胡林.浅析西部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

[2]刘宗宝.浅论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北京电力专科高等学校学报,2010(9)

[3]薛媛.农村学校教育发展新探索[J].读与写杂志,2011(2)

[4]王华,魏风.公平视角下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