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是我国当下音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学者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分类观①,目的是便于我们对其进行更为系统地研究与教学。我们应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才能有效地传承与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笔者将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方法论原则、教学的具体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传承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为己任

在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改革潮流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问题已越来越被音乐教育学界所关注。传统音乐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大力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保存、民族精神和气质的弘扬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当代学校中,确立合理的传统音乐的课程设置,立足校本教研,探索传统音乐的教学法,将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传统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编写成系列化的教材,同时开发和利用民间与校外的传统音乐的课程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传播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等,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当下最为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2.以音乐的实践为导向

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过程应始终保持以音乐的实践为导向。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引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审美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体味传统音乐的美和内在精神魅力,更应强调其对传统音乐的整体认知与把握,将中国传统音乐置于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语境之中,从多重角度解读我国传统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会蕴藏其中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我们更应强调“行动”,强调过程,让学生能够在不同方面去体验和理解音乐,无论是学习演唱民歌还是戏曲唱腔,无论是学习演奏旋律乐器还是打击乐器,都应在演唱演奏中学,做到“反思于行”②,通过亲身的表演来体悟五彩缤纷的传统音乐。

3.重视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也是引起个人愉快地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的先导,因为没有兴趣作为基础,我们的教学任务是难以完成的。有了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主动愉快地探究它,享用它。在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中,教师应将学生自己熟悉又喜欢的传统音乐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安排他们的学习,这样必将产生巨大的课堂效应。

二、方法论原则

笔者认为我们应从直观性、模仿性、审美性、创造性、合作性等等方面入手,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即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语言的形象描述或学生对所学事物的直接观察来引导学生产生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提高认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利用直观性原则,可以促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更加精确地掌握民歌演唱或乐器演奏技能。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应该伴随着直观形象教学方式,因为不论是民间歌曲的演唱还是民间器乐的演奏都是建立在技能的基础之上,没有直观动作示范和语言的形象讲解,是无法完成的。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理解和辨别正确的歌唱和乐器的音色、音高等概念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操作乐器和语言直观描述的双重方式,让学生在脑中建立正确的音色概念,形成准确的“声音”表象。如艺人在潮州筝中按“以韵补声”的原则得出的“轻三六,重三六,活五”、在吹管类乐器中通过改变指孔面积大小而获得的音高色彩变化等,所追求的都是在相对音高基础上的一种“意韵”,它与传统音乐在特定的民族地域、风俗、审美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直观性是我们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应首先遵循的原则,它将为我们深入剖析与认识我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奠定扎实的基础。

2.模仿性原则

模仿性原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某一技法或技巧进行重复效仿,直至使学生基本掌握这一技巧。在我国数千年传统音乐的传承中,“口传心授”早已成为最主要的教学传承方式。民间艺人在传艺过程中,弟子跟着师傅模仿学习,师傅奏一句,弟子跟着模仿一句,如果走了调,立即纠正。在“口传心授”传承状态下的模仿学习中,我国民间产生了一大批的音乐能人。因此,笔者认为在当下对于学习传统音乐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在对技能的学习方面,模仿还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的原则与方法,它既可以省掉许多盲目摸索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避免走许多弯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使用模仿原则有助于深入感知传统音乐的内在神韵,有助于形成一种具备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当然,我们所谓的模仿原则,并非纯粹的模仿,它包含了在模仿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融入个人的思想、见解等因素。

3.审美性原则

审美性原则,即教师在音乐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认知和欣赏不同品种的传统音乐,参与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力和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民歌或戏曲唱腔的演唱、民间器乐的演奏等实践活动,以提升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千百年来,无数带有社会普遍性情感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一直在感化着人们,如凄凉哀怨的管子独奏《江河水》、婉约缠绵的琵琶独奏《月儿高》等作品无不表达着人们普遍的情感体验,它们是对社会文化内涵的精准表达。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牢牢把握审美原则,选择这些既有着丰厚文化内涵,又有着完美的音乐结构、同时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对学生精神的升华与灵魂的涤荡是不言而喻的。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旨在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启学生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音乐设计或作品。从人类的进步过程及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学生身上蕴含的创造性潜能开发出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为学生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不断地创设出更多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新模式,如在课堂中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并分析我国传统音乐中富于特色“声腔”“曲牌”等现象,用民间器乐中的“板式变奏”“借字”“五调朝元”等旋律发展手法训练学生们的旋律写作,鼓励他们大胆创造、大胆想象,引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化品质。

5.发现性原则

发现性原则具有时代特征,即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并充分发挥不同学生智力和特长。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发现性”原则体现在师生“教”“学”的双方面。教师应该采用发现性原则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发现性的教学原则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发现,通常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理论、欣赏或演奏实践,让他们相互探讨、相互辩论,大胆地提出猜想。遵循发现性原则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求新精神。在课堂中对具有历时性、共时性、类型性、变异性等特点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如果不坚持发现性原则,学生便难把握一个歌种、一个乐种、一个曲种或一个剧种等内在的模式结构与形态规律。

6.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即我们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师生相互配合,完成相应教学内容。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合作性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掌握最新的传统音乐及其研究发展的动态成果,组织辅导学生学习。在传统音乐学习的方式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等的看法,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把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而是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掌握知识。在合作性教学原则中,就是要强调师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默契配合。比如我们在进行民歌、曲艺或戏曲的学唱、工尺谱的唱念、民族器乐的奏演等教学时,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心领神会与师生之间的精细合作。

三、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包含着教师的教授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发挥出最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传统音乐的教学方法,我们应从中国传统音乐所产生的历史、文化的角度去深刻把握,真正形成合乎自身规律的一套方法。深入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是我们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法的根本,也是我们建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基石。笔者通过对本人多年从事传统音乐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具体教学方法:

1.理论讲述

“理论讲述法是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以口述语言向学生传授传统音乐形态知识一种教学方法。”③教师要具有颇具魅力的语言表达,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归纳能力,还要具有对学生爱的情怀、高度的耐心、渊博的学识以及敏锐的感觉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比如在传统音乐形态分析的教学中,对旋律发展手法、宫调特征、织体、曲式结构、配器等知识点就应该以理论讲述为主。因为这些知识点如果不从理论分析入手,单从音响欣赏,难以全面把握与理解,传统器乐中的“借字”“七宫还原”“五调朝元”是旋律发展的常用手法,教师应在课堂中对于这些手法从理论的角度深入剖析,并辅之以音响、影像、乐谱的分析,才能让学生全面认知及掌握。

2.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是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作品分析教学包括听赏、分析、价值判断等环节。欣赏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音乐的旋律、宫调、曲式、织体等的特征。分析环节就是要求学生从旋律、曲式、宫调、配器织体等角度出发,判断出它的结构模式与类别。进入到价值判断阶段就是让学生对所选音乐作品从社会、文化、审美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也即音乐学分析,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要表达对传统音乐的真实的感悟,还应解释作品所产生的文化、社会、历史、地域等背景和作品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及社会价值等。

3.现场聆听与示范

现场示范能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获得更直观的理解和现实性的把握。这一方法强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听觉、视觉感知与实践演奏相结合的重要性,它有助于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更深层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当我们学习到民间鼓吹乐艺人常用的“五调朝元”或“七宫还原”的技巧时,可通过民间演奏家的现场演奏,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唢呐表演者由“七宫还原”技法而产生的调性对比,全面体悟传统音乐中犯调变奏所带来的色彩变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传统音乐技法的热情与兴趣。

4.创作即兴

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即兴能力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使用传统音乐中旋律发展的手法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中国音乐的创作能力是最有效果的。比如放慢加花是民间艺人常用的一种板式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教师在讲授了其手法的基本要领后,就可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即兴创作的旋律进行难免有些“幼稚”,甚至“不通顺”,但教师不能横加指责,否则将损伤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创作即兴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化品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四、结语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是一个需要长期以理论和实践来反复印证的课题,系统地整理提炼和把握我国自己独特的传统音乐的教学法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梦想。时至今日,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此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在当下也迅猛发展,这为我们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文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方法论原则、教学的具体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笔者在此只是抛砖引玉,相信日后会有更多的音乐教育学者对本课题进行深入地探索与研究.

作者:傅利民 单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