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高校思政教学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高校思政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高校思政教学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着不以学生为主体、不重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和忽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诸多问题。高校思政课要提高教学效果,切实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作用,就应当科学借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协调好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构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理念

随着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述

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应当以学习者获取知识为重点进行构建。其倡导自主学习,认为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极为重要,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以“顺应”其学习路径,快速推动学生知识结构重建,最终达到教学高效化目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内容主要分为:基于学生的教学环境构建;基于实用性的教学内容编排;顺应学生的学习经验;鼓励学生互动,并由教师进行引导;重视及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思维、理解力的培养。从上述七个方面可看出,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理解、认知、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的构建,重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从而达到不断挖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1]

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

(一)不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在传统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强调教学难点及教学重点,并要求学生牢记此类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创新能力培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往往更注重教学大纲内容灌输,缺少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不予重视,这样会给学生思维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其看待问题和研究问题都具有自身的看法,也有自身的标准。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一味进行灌输式教育,势必会带来反面效果,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受挫,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遏制了其学习天性。[2]

(二)不重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

人生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及自我价值。人生价值可通过以下公式呈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二者联系紧密,缺一不可。社会价值侧重于个体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社会价值的实现必须基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前提,社会越进步,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就更加彻底,同理反观亦然。个人价值是指个人在对社会作出贡献后社会反馈回来的尊重与回报,当一个人获得的社会尊重越来越多时,其所作出的社会贡献也就越多,反之亦然。因此,教会学生认识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正确关系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三)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几乎独占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主要角色,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造成了学生被动听课,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强制授课,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不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会使学生难以主动加入到教学活动中,而且会引起学生厌学情绪。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不重视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难以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倡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教师从旁引导。在学习环境营造方面,要更多去创造情景,通过互动协作、对话等方式建构起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协调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地位

教学活动最终目的是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地位,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自己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倡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精髓所在。因此,要把握好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地位关系,教师与学生不仅应当平等,而且应当和谐互动。教师如果没有充分意识到教与学的平等地位,是难以真正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的,也难以真正地将教学活动做到高效化。所以,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重新思考师生之间的关系,坚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

(二)建构良好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环境有别于教学环境,身为高校教师应当深刻理解二者区别,这对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很重要的。学习环境注重自主学习,而教学环境更偏重于控制与支配。因此,想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那么就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及主动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支配。而要让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学习主动性和任务支配权,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学环境设计首先都是基于教师的教学需要为前提,而不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教学环境即使设计得再好,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极为有限。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认为,学习环境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主性的场所,也只有在此环境中,才能够提升自身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才可以发挥出自主能动性,自觉地对学习资源进行利用以达到自身获取想要知识的目的,最终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要高度重视建构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

(三)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培养社会化人才方面责任重大。所谓社会化就是指学生在校园内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沟通技能,并在思想上形成信念、人生观及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通过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获得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形成独特的人格,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存在辩证关系,个人价值无法与社会价值分离开来,反之社会价值也无法脱离个人价值而存在。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之所以难以满足现代教育要求,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未充分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来看,思政课教学如果非常注重个人价值的培养,而将社会价值放在次要的位置,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学习的真实意义,认为所学知识与社会适用性差距较大,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不仅难以进行知识学习的意义建构,而且更谈不上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注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洞察问题的敏锐性、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性,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严格的要求,学习者要想达到这项要求,就必须耗费大量时间,而现实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都有严格规定,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是限定的。所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现实教学应用中也有其需要改进之处,各高校思政教学要基于自身教学状况考虑,在教学探索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努力在改革创新发展中寻找到最佳的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辛自强.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特征[J].早期教育,2006(8):44.

[2]李淑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引探自学,主体发展创新”课题的研究报告[J].教育革新,2004(2):20.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8.

[4]王楠.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促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改革[J].科教资讯,2015(8):157

作者:许宝泉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