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理论基础,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信息社会跨入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网络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三通”工程的大力推进,为网络教学环境的创设及相关教学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网络教学环境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教师应立足教育教学发展现状,就网络教学环境下建构主义理论、“主导—主体”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理论做深入研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理论基础
网络教学环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环境。它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先进的、智能的、数字化的技术作为支撑,以多媒体的、数字化的资源作为教与学内容的载体,以促进教学的深层双向互动为目标,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新型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针对网络环境教与学的指导理论主要有三种。
一、建构主义理论
《鱼牛的故事》是陈述建构主义核心观的一个故事。青蛙向鱼描述牛:身体很大,长有斑点,有四条粗壮的腿,头上有两只角,爱吃青草……鱼边听边把牛的样子画了下来:一个大大的鱼身子,长有斑点,有四条粗壮的腿,头上有两只角,嘴里衔着青草……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学习不是“被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调动自己独特的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和重构的过程,学习者过去的知识经验与当前的学习环境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有根本性的不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同学、伙伴、同事)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对学习本质的界定。建构主义对教师的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呢?一是教师必须要遵循学习的规律,在教学过程当中不应该以“教”为中心,而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二是教师为了让学生去建构更加正确更加全面的知识的意义,必须为他们创设比较全面的情境。三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能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应该让学生通过协商、协作、沟通、交流、思维的碰撞等互动的活动,实现学生个体知识的增长和群体智慧的结晶。四是追求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达到对于某一种事物或概念的全面的意义建构。
二、“主导—主体”理论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融入我国的教育国情,顺应信息时代网络教学快速发展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理论。它主要强调两点: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不同于传统的以教为主、教师是教学核心掌控者的教学,现在要求教师的作用发挥在主导层面,更多地去做一些智慧化的系统教学设计工作。改变传统的就知识教知识的组织形式,而采用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诱发学生深度参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更充足、更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过程性的监控、各种学习的辅导支持、活动的组织;以及采用过程性的、形成性的评价,以评价的方式来引导、激励学生个性的发展等。也就是说,以前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舞台主要用来评价教师的教学。现在要求教师把舞台还给学生,退居到幕后去做导演,这个舞台核心地去体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首先要求他们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只有有了主动学习的心之后才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这种学习不光是以应试为导向的机械记忆和简单的知识复述及运用,更多的应以学生的知趣能力和综合发展为导向。同时学生也能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监控,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能进行不断改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学习的广度、学习的深度、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样一个理论指导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理论
这一理论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理论。这个理论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传统的教学和目前大多数的信息化教学都属于这个阶段。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组织方式都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还是被动的反应者,是被知识灌输的对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当中,信息技术只是在教师“教”的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对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主要发挥了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演示工具,二是个别辅导,三是交流传播。第二阶段是开放式的、以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整合。这是目前很多学校正在经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学的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资源,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由于信息技术使用的深入,这个层次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能力、基于计算机的协作学习能力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索创新能力。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的角色和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供资源环境,二是作为信息加工的工具,三是作为协作学习的工具。第三阶段,当信息技术与教学达到深度的融合之后,其终极目标是推动整个教育教学的变革,也就是实现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前两个阶段,实际上都没有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进行全面的改革和信息化。而最终的这个阶段,是当信息技术达到一种智能性的形态、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也得到充分发展与利用的时候,信息技术得以在教育教学当中得到更系统、更科学地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育发生重大的变革。而这种变革能够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组织架构等发生跨越式的发展,也才能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全方位整合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12.
[2]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D].广州: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11.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作者:周枫 董兴斌 单位:甘肃省武威第十五中学 甘肃省建设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