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教学理论及实践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信息素养教学理论及实践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信息素养教学理论及实践探析

摘要:本文对ARCS动机模型的内容进行了阐释,并将该模型应用于高校图书馆,以期改变目前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互动以及效率偏低等问题。本研究以ARCS动机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对ARCS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来验证其在信息素养教学中的效果。实践证明,ARCS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信息素养教学中的参与度,进而弥补传统信息素养教学模式互动性的缺失,从而提升信息素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学;ARCS模型;学习动机

0引言

信息素养的概念于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IA)的主席保罗•柯斯基首次提出,即“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四十多年来,随着信息环境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信息素养概念及教育模式也在不断的质疑声中艰难地寻求新的路径。传统的信息素养教学偏重检索技能的传授以及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是一种填塞方式的教学模式,未从分析学生的信息行为及意识出发,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与激情,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性,而这种通过灌输方式学习到的技能也很难应用到实践中,因此其效果也很难尽如人意。鉴于此,国内外图书馆界相关机构及学者一直努力打破现有的信息素养教学瓶颈并寻求新的突破点。他们制定和了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如美国大学与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ofCollege&ResearchLibrary,简称ACRL)于2015年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forInformationLiteracyforHigherEducation)》(下文简称《框架》),英国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学会(SCONUL)与2011年了《信息素养七要素标准(TheSCONULSevenPillarsofInformationLiteracy)》,国内较权威的相关标准为《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上述标准中都将“信息行为方式”作为衡量信息素养能力的维度指标,如《框架》增加了两个核心元素,其中之一便是“信息行为方式(dispositions)”,要求我们从行为上、情感上、认知上参与到信息生态系统中[2];《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也将“具有强烈的信息行为意识”[3]作为其标准的二级核心指标。故通过建立学生的信息行为意识,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信息素养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进而到达满意的学习效果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动机入手,以ARCS动机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适应于当下环境的信息素养教学激励模型,以此来唤醒学生的信息意识并激发其学习动机,引发其自主思考,使其对本身以及周围的世界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得到解答[4],从而改善信息素养教学的效果。

1ARCS动机模型及其应用现状

ARCS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凯勒(JohnMKeller)教授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教学设计模型[5]。该模型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关注如何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来调动学习动机。凯勒模式是以心理学的动机理论为基础,将动机理论、动机策略与教学设计理论相结合,并整合了相关动机研究的成果,如期望-价值理论、信念或态度、归因理论等等。ARCS模型由四类核心要素构成,每个核心要素又下分若干亚类。其中,四个核心要素分别为:A注意(Attention)、R相关性(Relevance)、C信心(Confidence)、S满意(Satisfaction)。它的主要思路是:为了激发做某件事的动机,首先要做的是吸引注意,即Attention,让人们对这件事感兴趣;其次让他们意识到所做事情与自身的相关性,即Rele-vance;再次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这件事,帮助建立自信心,即Confidence;最后体验到整个过程和结果所带来的成就感,能够感到满意,即Satisfaction。

1.1国外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国外基于ARCS的动机及激励理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相对成熟,尤其是在计算机及语言学等领域。谷歌学术搜索显示,截至2018年5月,凯勒所提出的ACRS模型已被1500余部著作引用。在ERIC数据库中对凯勒的ACRS模型进行检索,结果超过60部著作对该模型进行研究讨论。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领域,ARCS动机模型应用相对较为广泛。Jacobson和Xu在其论著《激励学生参加信息素养培训》(2004)中利用ARCS模型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6];Hess主张应通过ARCS等激励模型创造有意义且高效的学习环境[7];Small等运用ARCS模型对信息素养教学课堂进行了动机策略分类观察,以此来验证如何进行策略的运用已到达最佳的教学效果[8]。

1.2国内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与国外相似,国内方面对于ARCS动机理论在教学及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而在信息素养教学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源,以“ARCS动机”为关键词检索到信息素养相关论文5篇。其中,廖敏秀对ARCS动机理论在信息素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及相关实践[9-11];刘小威利用ARCS模型对兰州大学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来提高信息素养教学的效果[12];彭丽论述了ARCS动机模式在图书馆活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13]。此外,台湾的Chang和Chen在其论文中分析了ARCS模型对于混合式信息素养教学(在线及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14]。本文旨在在现有研究理论及实践基础之上,探索ARCS动机模型在信息素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基于ARCS模式的信息素养教学动机设计

在凯勒的ARCS理论中,除了4个核心要素,动机的设计也是该理论的重要内容。凯勒将动机的设计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对可能产生的动机行为进行分析;第二阶段为基于4个核心要素的动机策略的设计;第三阶段为策略的执行阶段;最后阶段为策略执行效果的评测。以凯勒提出的四个阶段为基础,结合信息素养教学的实践,笔者设计了如下信息素养教学各相关阶段所涉及的活动和问题。

2.1动机问题分析

第一阶段进行相关指标的一些确认工作。通过对收集到的学生的自然信息进行分析,推断出其可能产生的动机,进而进行相应的动机目标的设定。例如可根据学生的年级(如新生、毕业生、本科生、研究生等等)及所学专业的不同对其所可能产生的不同动机进行分类,并据此设定不同的动机激励问题,还可以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现有的策略进行调整。同时,还应确定相应的激发该动机的效果评测标准,为第四阶段的效果评价奠定基础,以此来检验动机策略模型在实践中的效果。

2.2动机策略设计

第二阶段最为关键,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即基于4个核心要素进行动机策略的制定。通过对动机问题进行分析整合,以此为基础,围绕4个核心要素,结合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环境,选择并制定最佳的动机策略。此部分将在后文进行详细论述。

2.3动机策略执行

第三阶段为动机策略的具体实施阶段。基于第二阶段所制定的策略,准备相关的材料,并通过不同的形式,有简入难、由浅入深的进行策略的执行。

2.4动机效果评价

最后,依据第一阶段所定义的效果评测指标进行策略实施效果的评测,对评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所实施的策略进行验证性保留或是修改,以期得到最佳评价效果。

3ARCS模式在信息素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设计

ARCS动机模式是一个开放式的模式,其4个核心要素又下分3个亚类(见下表2),每个要素都包含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教授者的不同教学风格进行相应策略的选择。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并结合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学实践,针对ARCS的4个核心元素及亚类设计了如下相关策略。

3.1引起注意的应用策略设计

3.1.1引入新奇或不确定的事件和情景

可以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故事或是幽默作为开场,以此激起学生的兴趣,再进行相关课程的讲授。例如,可以在信息素养教学中引入与课程相关的故事,并说明故事与所要讲授的信息检索技能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技能如何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可以以一个简短的小测试或是问卷开始一节课,使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或是常识掌握情况有所了解,通过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行探究的唤醒,以此来引发其学习动机。

3.1.2变化教学的要素及方式

“变化”作为核心要素“注意”的亚类,也是策略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信息素养教学实践中可通过变化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表达风格以及教学手段等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引入慕课、微课;教学模式上也可以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的模式,可以引入翻转课堂的形式,通过课前相关题目的布置,让学生转变为教师的角色,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动机。

3.2建立相关性的应用策略设计

3.2.1目标与任务结合

将课程目标与具体学习或研究任务相结合是建立相关性策略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在课程开始之前,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明确该目标的价值及实现途径。例如,在信息素养教学中,可以开设论文开题、专科文献或是定题文献检索等内容的课程,从与学生切身相关的需求出发以满足其特定的需要,以此建立起学生与课程之间由自身需求所引发的相关性,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动机。

3.2.2与专业课程相关联

信息素养教学中,也可以通过与院系相关教师进行合作,进行嵌入式教学。通过与合作的相关院系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以了解学生当前信息需求,针对专业课程所布置的作业进行相关信息素养教学内容的设置,从而实现相关性的建立。例如,以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为例,通过其相关导师了解到目前正在进行完成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调研的相关报告,故可以以联合国文献为主题,进行相关文献及其查询方式的介绍。因与其正在进行的研究相关,可以由此建立起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激发起学习动机。

3.3树立自信的应用策略设计

3.3.1学习内容难度的设定

既要有难度,又要有完成的可能性,以此来提供一种可被征服的挑战,从而树立自信心。信息素养教学中,可以基于个体化的差别,如学习风格、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等等,设定一系列差异化的的目标,激励学生选取对于自身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来尝试实现。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的引导,以此来辅助目标的实现。这样,在学生完成目标的同时,会树立完成下一个挑战目标的自信。

3.3.2归因理论的应用

适当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而不是运气,同时鼓励学生无论对成功或是失败都作出恰当的归因。例如,在信息素养课堂上,对于未能完成目标而沮丧和态度消极的学生要通过归因理论引导其认识到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自身努力还不够,而并不是题目太难或自身的能力问题,鼓励并帮助学生完成目标的同时也建立了对自身的信心。同时,对于完成目标的学生也应正确引导,使其认识到,成功的原因是自身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运气和偶然,并通过对其能力及努力的肯定树立其自信。

3.4提升满意度的应用策略设计

3.4.1奖励

外在形式的奖励有助于提升自豪感与满意度,奖励的形式可以是物质上及精神上两个方面。对于课堂表现积极且优秀或是对于取得进步的学生不要吝惜口头的激励与表扬。此外,也可以通过一些物质上奖励如证书或是小礼品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通过物质上收获的满足来激发其学习的动机。

3.4.2分享经验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满足感的获得方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人的认可程度。所以,可以通过与他人进行成功经验的分享,从而得到他人的认可,进而获得自身的满足感。在信息素养教学实践中,可以鼓励取得进步或是有想法的同学进行与他人进行经验的分享。一方面,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进行表扬;另一方面,鼓励其他人积极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来,并进行评价。这两方面的反馈与认可使得学生的满足感得以建立,进而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动机。

3.4.3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建立,这也正是《框架》中所倡导的。在信息素养教学实践中,可以在课程结束后通过提出类似“今天课程的学习对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的问题来鼓励学生对当日课程中的学习经历进行反思,这有利于使其将所学应用到自身的学习及生活环境,从中发现所学技能所带来的改变,从而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ARCS动机模式与如何设计教学模式紧密相连,国内外相关实践也已证明其有效性。本文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并提出了该模式在信息素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不过,正如凯勒所言,该模式以启发为主,而非一成不变的方法,因此只提供一种启发式的指导。在实践中,需根据学生群体、教学内容以及所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设计行之有效的激励模型。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发相关学者对该模式的关注,以此促进该模式在信息素养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改善当前环境下信息素养教学的效果。

作者:周小萍 唐维 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