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影响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未来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未来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影响

摘要:

在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和全球化背景下,学校教学从目标到方法将迎来全新的改革。基于未来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角色将被重新界定。结合教学改革的未来趋向,并从婴幼儿的学习中得到启示,教师应成为“守望者”“学习顾问”和“评估者”,以帮助学生成为自我指导者,获得支持平台,并发展自己的智能强项,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走向终身学习。

关键词:

教学改革;未来趋向;教师角色

学校教学的危机往往源于人类生存的危机。21世纪以来,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和全球化为时代特征的社会变革速度加快,带来一系列人类生存的危机。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被彻底改变。新职业、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新知识、新信息日新月异。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仅仅依靠一次性学校教育、依靠固定的知识体系就可以终身够用并能够一辈子只从事一份职业,人们再也无法充满信心地把握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一个全新的变革时代和技术时代,为学校教学改革带来了动力和支持,并将最终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发生整体转换。

一、学校教学改革的未来趋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教学改革顺应时展,积极回应人类思维方式的整体转变,从教学目标到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从“目标教学”到“创造教育”“学案导学”,再到目前的“三性教育”“生本教育”———这些学校教学改革的追求和探索,尤其是在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领域实现的创新突破,帮助学校重塑了知识教学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并提升了区域教学的质量。综合集体视导、学校质量监测等途径获取的信息,结合传承并深化教学改革经验的需要,教学改革有四个方面的未来趋向。

(一)学校以“终身学习”为使命

学校担负的使命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快速变革的社会中,人们需要在越来越快的职业变动和社会变动中生存和发展。为适应这种需要,学校教学改革要把培养适应性人才作为首要的任务。“从今以后,教育不能再限于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应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他自己,如何和别人进行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自己。”[1]一个需要用终身教育来解决终身生存问题的时代到来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学校教学首要的变革在于走向终身教育,着眼于每一个人的终身学习。随着教育“顶层设计”的纵深推进,各学校在办学目标上有了比较清晰的方向,但是“让每一个人(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成功的终身学习者”,并没有普遍成为学校教学的新价值和新方式。以“终身学习”为担负的使命和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获得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拥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是今后学校教学改革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在变革知识观的前提下重塑学校教学观和师生观

曾经,“客观主义知识观”(也称“旁观者知识观”)主宰了整个知识领域,学校教学主要是对客观知识的教与学,并建立了基于行为主义强化学说的学习理论。这种适应于客观知识教学的强化学习理论忽视了作为学习者个体内在的学习动机、个人经验和个人化见解的价值。历经多次教改实验,我们发现,一部分老师对“知识观”的理解仍停留于此种客观主义知识的范畴,这种理解使其无法追求更高质量的教学。达尔文的进化论和20世纪末期出现的复杂科学推动了知识观的变革。新知识观(参与者知识观)不再是纯粹客观的、普适的简单规则,而是与观察者个人、与认识者个人的参与相关。个人的热情、个人的探究、个人的见解都构成知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知识本身就蕴含了个人系数,知识获得过程就是认识者个人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知识观变革的前提下,教学观的重构显示为“教学即对话”:在“对话”与“互动”中求知;学习即“知识建构”;教学就是让学生置身真实的复杂问题情境。而师生观的重构显示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是课程意义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新的师生观强调,教师要亲自参与学校课程开发,教师即课程行动研究者,教师成为“平等的首席”。“教学即对话”、学习即“知识建构”……教师对这些字眼耳熟能详,但是不少教师却未必知其所以然;而在实践领域,依书店售卖或网上下载的教案授课、不允许学生表达和不允许教师预设不一样的想法等乱象仍频频出现。引导老师关注知识观的变革并更新知识观、教学观及师生观,从而促使其教学方式的根本的整体转变,这仍将是今后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

(三)注重创设丰富、真实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视导和课堂展示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部分教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先前的经验;学生经常被训练去记住必要的信息,却很少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或含义;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大多数时候是为了外部的奖赏和认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情境化的,通常以复杂的方式统合运作;每一项智能都可以有多种表现方法;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采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如果找到了适合的学习方式,每一个学生都可能获得成功。新近的脑科学研究发现,脑是一个终身可塑的脑,丰富的环境不仅有助于脑的学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脑的生理结构。脑是一个情绪的脑、运动的脑、整体的脑,这说明适于脑的学习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整个人所处环境、已有经验、情绪状态和身体运动等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脑科学研究的支持,我们希望更多的老师理解并相信,学生必须以很多不同的方式接触学科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复杂而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比单纯的“讲授—接受”式好得多。基于新技术的教学设计,基于课堂情境的教学设计,基于真实生活的教学设计,基于小组学习的教学设计等等,都注重为学生创设丰富、复杂而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理解知识和表现知识。注重这些丰富的、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将成为今后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

(四)走向个别化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和脑科学的研究也表明,个别化教学是必要和可能的,统一的班级教学有诸多弊端。班级授课方式与新的教育精神也不相符。新的教育精神强调“自学”,要实现每一个人有效的“自学”,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近年的教改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规模”和“教学效率”的追求上,追求同步的、无差异的教学超越了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发展需求的关注。为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学校必须考虑并积极实践“分组教学”和“合作学习”。目前区内很多学校都在实践“分组教学”和“合作学习”,但是对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解及运用有很多误区。“分组教学”的基本策略是同质分组,实质是促进自学。“合作学习”是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以“异质分组、任务专门化、有互助合作的角色任务以及小组奖励体系”为主要特征。“分组教学”和“合作学习”将是学校教学变革的基本策略。由于大多数学校都完成了“校园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改造,信息技术将为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个别化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

二、未来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着眼于学校教学改革的未来趋向,教师的角色和任务需要重新界定。

(一)从“讲授者”到“守望者”:让学生成为自我指导者

人类最成功的学习当属婴幼儿的学习。婴幼儿学习受内在好奇心的驱动。他们主动了解这个世界,并且不辞劳苦,喜欢的事一定要玩到筋疲力尽为止。儿童既是问题的解决者又是问题的生成者。“儿童试图解决呈现给他们的问题,他们也在寻找新的挑战,他们不但要面对失败,而且通过对先前成功的建构,精心推敲以及改进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他们持之以恒,因为成功和理解是自我激发的。”[2]婴幼儿的学习,印证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E.詹森教授的观点:“学习者天生就拥有一种动机机制,无须老师传输或操纵就可用。我们的脑永远渴望吸收、整合、理解和记忆信息,并在适当的时候应用。”[3]儿童是一个主动的自我指导的学习者,这应该成为未来学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在婴幼儿的学习中,指导者(成人)往往作为一个“守望者”,让孩子享受在过程中。在指导婴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成人提供恰当的支持,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环境,帮助婴幼儿在新情境与熟悉的环境之间建立联系,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在互动的过程中,婴幼儿经常能看到成人耐心的示范、积极的鼓励与反馈,成人与婴幼儿保持同样的兴趣和投入。孩子就是在这种有效互动中,保持持续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并不断得到发展。婴幼儿的学习给教师以深刻的启示:学会引领比学会讲授更重要,要成为一个“守望者”!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成为课程资源开发者,引领的同时给予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充满信心地鼓励、欣赏、分担与期待。同时,为免于学生丧失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还要避免出现下列行为:强迫、控制和操纵;很少或不正确的反馈;反复的机械学习;不恰当或有限的学习方式;讥讽、贬低;用单一媒介呈现内容。

(二)从“知识权威”到“学习顾问”:为学生提供支持平台

在婴幼儿学习过程中,成人(父母)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帮助儿童建立起新情境与熟悉情境之间的联系。“他们通过引导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的经验结构化、支持他们的学习意图以及规定信息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来维持儿童的好奇心和坚持性。”[2]未来教学,教师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就是像婴幼儿的父母那样,尽量帮助儿童建立起新的知识情境与所熟悉的真实生活情境之间的联系。如果学生和教师善于运用社区的既有知识基础,并将校外经验与课堂经验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更富有成效。如前所述,知识是蕴含个人系数的知识,学生从一开始就将他们的信念、理解和生活实践带进知识学习中,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意义。因此,教师还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体验,信赖其学习能力,乐于质疑和纠正不成功的教学方法,并致力于继续寻找新的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另外,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也给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面对课程资源极大丰富、近乎泛滥成灾的情况,教师更要保持清醒,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亲自经历的事件与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开发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辅之以尊重、宽容和赏识,让每个学生参与对话并注意聆听,而不论学生的表现如何。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不仅需要对本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也要更新教学手段———超越学校场景,扩展课程资源,设计更加个性化和更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让每个学生获得更真切的体验和理解。为促进积极学习,教师开始转变为所有他们可支配的重要的教育和人类资源的组织者!综上,未来的教师将不再是知识权威的拥有者,而是成为“学习顾问”———运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持平台,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三)从“监测者”到“评估者”:激活学生的智能强项

“所有的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是独特的、丰富的、具体的。不过,遗憾的是,尽管大部分学生对很多话题都有一些有意义的见解,但却缺乏同等的展示或发展他们特有能力的机会。在整齐划一的教室中,这种情况更是经常出现。”[4]改进这种情况,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智能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独特的学习方式,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估。“让评估靠近儿童”,是多元智能理论的一大贡献。它强调在多元智能情境中的真实性评估和个性化评估———提供一个材料丰富并能够激发儿童多元智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可以参加不同领域的活动,并真实地展示自己的智力光谱。为此,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需要引导儿童涉足更多的学习领域,以识别儿童的强项领域,并利用儿童的智能强项改善其整个学业表现。“与辨识儿童智能强项同等重要的是为儿童提供支持。例如,为了培养儿童在机械—建构区的智能强项,教师可以全天开放此区域,经常更新材料;还可以鼓励儿童进一步探索、开发新的项目;与其他人分享他们的经验;把他们的作品贴在学校走廊的墙上或者家长接待室。”[5]教师还可以通过邀请儿童担任其强项领域的“管理者”来培养其强项,并把儿童的智能强项告诉他们的父母,让家长为儿童强项领域的能力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0.

[2][美]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8.

[3][美]E.詹森.基于脑的教学:教学与训练的新科学[M].梁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5.

[4][美]艾伦•韦伯.有效的学生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87.

[5]陈杰琦.多元智能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0.

作者:付燕 单位: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