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改革简述(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教学改革简述(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教学改革简述(3篇)

第一篇:校企合作下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本文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安卓基础应用开发课程为例,探讨了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有效促进校企合作,构建更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课程改革体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安卓基础应用开发;校企合作;计算机应用技术

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型人才,这些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期间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大量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成为IT精英为社会所认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目前大量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使得学生能够在系统地学习了基础知识之后、走向工作岗位之前首先体验下企业中进行软件开发的工作模式[1],进而进行有效的实践和总结,达到更好地锻炼效果。为了更好的开展校企合作,也为了在这种模式下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效果,作者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安卓基础应用开发课程开展过程中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总结。

一、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而不考虑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考虑学完这些理论后的实际用途。而针对安卓应用开发类课程,学生仅听取理论并不能有形象地认识和记忆,即使再认真的学生,也会慢慢厌弃这门课程。而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伴随动手操作,教师带领学生上机操作,把一个个学生平时使用的APP软件经自己的手开发出来,一定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做项目过程中将知识点消化掉,能够达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学内容上要做深入研究并进行改革,不光要有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多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嵌入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摆脱传统鼓噪的单纯理论教学的模式,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教师团队改革

传统模式下教学团队都是学校的专制教师,专制教师有自己的优点,比如教学经验丰富、更了解学生、教学方法较多等,但是有其局限性。很多专制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就开始从教师岗位做起,没有真正的企业开发的经验,因而实际软件开发经验有所欠缺,所以,应该对安卓开发类课程既配备专职教师指导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监督等,又要配备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做实习和实训的指导师傅,这样可以发挥专职教师和兼职指导师傅的双重优点,双优结合去教育学生,必定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主体改革

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可以称为“说教者”,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作用,因而效果不佳,尤其对于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效果更差,因而我们针对性地对教学主体进行改革。改革模式下,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参谋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不是被动参与学习,他们是主体,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去寻求新的知识[3]。比如针对某安卓项目的开发,可以让学生分组去进行需求分析,总体项目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小组探讨,这样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满足他们个人的心理成就感,进而引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导,不足之处加以指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等等。这样学习过程将成为学生们和教师一起探索的双向过程,进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无限潜能。

四、教学手段改革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进入课堂,给广大师生带来便捷。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更要大力推进现代化教学、计算机教学,教学过程中,要人手一台计算机,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项目的开发,并广泛利用网络资源,更高效地获取各种需要的信息和数据,从而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近年来,实践教学也在各高校被广泛开展,但是并未真正达到其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仅仅以小练习作为实践项目,并不符合实际企业项目开发的需要。真正意义下“实践教学”应以实际项目为驱动开展,那么“校企合作”正是良好的开展“实际项目驱动”的机会。我们将合作企业中实际项目带入课堂,从浅入深,带领学生真正进行实际项目的开发,不仅学到了开发的本领,也同时了解企业中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做的工作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高职课程改革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经多年探索和实践,将改革方法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已初见成效,相信在后期的进一步推动和研究中,一定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培养更多的移动互联网专业型人才。

作者:王咏梅 单位: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昌永红,付丽文.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实训基础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2]欧阳元东.基于Android课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电子世界,2014.

[3]欧阳浩,伍轶明.依托校企合作促进基于Android的移动计算课程教学改革[J].数码世界,2016.

第二篇: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

职业技能竞赛;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

近几年,职业技能竞赛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为职业院校教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在职业技能竞赛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大赛相关制度尚不健全、课程内容与大赛技能水平的要求不匹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略显不足、校企合作的功效还未显现出来等问题,笔者在市场营销专业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营造职业技能竞赛氛围,以课程改革为出发点,引领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真正意义的“双师”队伍;以校企合作为导向,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职业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教”的新局面;改变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观念,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在社会的美誉度。

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职业技能大赛,并将它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职业技能大赛使高职院校转变了以往的办学理念,有条不紊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方案,不断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意义深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职业技能大赛反映了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对高职院校深化专业改革有着建设性的作用。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近三年共参加各级各类比赛15次,获一等奖3次、二等奖7次、三等奖7次。其中2014年、2015年两次代表河北省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在实践中构建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了以项目教学的课程内容,完善了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职业技能大赛对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

从我国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以来,职业技能竞赛的赛项越来越广泛,规范化和制度化越来越强,也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职业技能竞赛也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活力,并为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1.1职业技能大赛在项目设置上更加贴近市场

职业技能竞赛的赛项设计、赛事规范,以及大赛的裁判都是由行业、企业与教育专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的。大赛的竞赛内容也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岗位需要提炼出来的,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将行业内的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充分地论证。这样设计出来的比赛更适合市场的需求,也受到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的追捧,例如市场营销技能竞赛就是以市场分析模块、营销实战模块和情景营销模块组成,这些模块的设置凸显出了紧扣社会人才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这样既可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要,又可以让职业院校参与企业的人才培养。

1.2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加快推进课程改革

技能大赛促进了实践教学的改革,技能竞赛的目的是通过竞赛这个平台培养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自己擅长的行业,并为之做出贡献。通过竞赛来检测课改的效果,将技能竞赛的知识点进行分解,逐渐转化为课程的任务点;将专业的每门课程以竞赛为标尺,进行项目、任务、活动的分解,与职业技能竞赛相匹配;将学生在今后职场中的工作作为一个载体,通过设置工作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今后职场的工作环境。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技能,迅速寻找到最优化结果的途径。同时也衍生出来了考试模式的改革,以赛代考,让学生真实的技能水平得以实现,促进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1]。

1.3职业技能大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综合实力为导向,以岗位任务为出发点,使其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更加务实、高效。这样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使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都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来[2]。因此,对职业院校原有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本着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互促进的原则,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让专业捕捉到行业的前沿资讯,根据行业的需要对现有专业进行定位,在课程的内涵建设以及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真正发挥技能大赛“做中学”的平台作用,相互取长补短,通过行业、企业、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

2职业技能竞赛尚需解决的问题

2.1大赛相关制度尚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了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要性,积极地参与职业技能竞赛;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竞赛的一些限制,职业院校只能有选择性地参与技能竞赛,使得技能竞赛与教学管理是脱节的,并没有有效地进行融合,使得大赛并没有制度化和常态化,落实的效果很差。一些职业院校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并没有很好地将其制度架构搭建起来。学校没有好的制度进行引导,而只是简单地寻求好的结果。由几个学生组成集训队,在缺乏一套精细化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支持下,开展了漫长的训练之旅,在训练过程中,对指导教师、学生的引导也没有达成很好的效果。

2.2课程内容与大赛技能水平的要求不匹配

技能竞赛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既可以检验学生学的效果,又可以检验教师教的效果;但是课程设置的内容与技能水平不匹配,也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案要求。首先在课程的内容上并没有凸显其针对性和实用性,尤其在专业课设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导致与岗位的要求脱节,学生在技能竞赛训练的时候手忙脚乱,对比赛的规则不熟悉。其次实践的课程相对较少,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弱,再加上实践条件的限制,教师的指导跟不上,导致学生对整个比赛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浅层次考核的认识上。

2.3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略显不足

职业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师资的要求也随着职教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对教师的实践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职业院校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还是受到了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理念与实践之间并没有做好平衡,职业院校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就从事教师行业,无实践经验,而且这个群体还非常地热衷理念式的传统教学,这与国家一直倡导的“双师型”和职业技能竞赛的赛项要求是相违背的。一些职业院校开始有意识地引进企业教师来弥补这个短板,但是对企业的教师学历要求很高,再加上企业教师日常事务又很多,很难有效融合。

2.4校企合作的功效还未显现出来

大赛是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有效形式,很多职业院校也推崇这种模式,校企双方合作育人。在实践过程中,很多的校企合作只是形式上的合作,一些学校和企业找不到平衡点,培养的目标不能很好地落实。职业院校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一部分职业院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所打折;而有些企业为了满足自己的用人需求,把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工作的热情很难调动起来,造成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其真正的功效没有凸显出来。

3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推动实践教学改革进程

3.1引领社会各界与职业教育深度合作

职业技能大赛集合了社会的各种资源,不仅有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企业家的参与,而且还吸引了国际的关注。通过技能大赛,使很多行业、企业认识了某所学校或某所学校的某几个学生,尤其对参赛的选手、获奖院校更是情有独钟。将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一个窗口,可将职业院校进行推介。企业主动联系职业院校,表示合作意向,进行“订单式”培养。通过技能大赛这个平台检验后的职业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这对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一些配套的政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实现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

3.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2.1引领培养模式的转变

在技能竞赛中要求运用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参赛学生要掌握专业综合技能与核心职业技能。在实践层面上,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挑战。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实行与探索各种具体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要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要相互协调,技能训练点与企业岗位要求要一致,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确定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2.2引领专业课程设置,转变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

在技能大赛的每个项目中要多方面地协作配合,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调整[3]。通过市场来引导职业院校的发展,结合行业的需求,以及职业技能竞赛的表现形式,使专业设置、课程改革落地性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接地气。

3.3引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完善技能竞赛项目的同时,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对参赛队的指导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拓展指导教师的视野,在质和量上落实高标准、严要求,真正地让指导教师受益[4]。在这个过程中加快“双师型”教师建设步伐,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如脱产或半脱产等,让专业教师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真实项目中,并对项目进行落地实施和跟踪,增强实践技能,优化“双师型”的结构要求。也可打通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闭合的状态,引进企业的专业人才[5]。这样既能满足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又有学术背景人才的引进,保证数量充足的专业师资,可以大大缓解竞赛与教学之间的冲突。因此,一套完备的师资培养方案,有助于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4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要紧贴行业的变化,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进行人才方案的调整,践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通过大赛,学校可以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深层次接触并开展深入合作,基于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突出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6]。依托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来,既可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得到部分酬劳,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4结语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职业技能大赛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融合得越来越彻底,市场营销专业依托职业技能竞赛也发生了新的教改方向,由之前的粗放型发展向着内涵型发展,市场营销专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要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及时更新职教理念,积极主动地推进专业改革,强化学生实践技能,使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上新的“台阶”,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职业教育新局面。

作者:王永钊 程扬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恒.动漫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作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88-91.

[2]曹庆旭,王贵生,吴文勇.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1(23):22-23,26.

[3]杨建良.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9-24.

[4]李艳梅.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导向功能[J].职教论坛,2012(14):14-15,18.

[5]陈卫华.以技能竞赛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3(23):41-43.

[6]于万成.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助力搞好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0):5-8.

第三篇:慕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摘要:

“慕课”教学潮流正在全球范围内汹涌澎湃,给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慕课”理念下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应该在专业整体发展规划、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

慕课;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资源也步入全球化的快车轨道,“慕课”便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而实现的教育网络课程。“慕课”的共享性、开放性和自主性,对各种层级的传统教育都构成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一、“慕课”给高职院校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慕课”对传统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挑战

虽然高职院校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本质特征的,但是,任何职业技能的形成都是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作为前提的,所以,各高职院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大都维持在1:1左右,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围绕实践性教学而进行,理论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就这点而言,确实没有太大的突破。而这种讲授式教学的效果一直不是很好,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生而言,他们对理论教学一直有畏难情绪,甚至是抵触心理,专业教师也是苦不堪言,尤其是高职文科专业。而“慕课”教学所带来的开放性、共享性、自主性无疑会极大地冲击传统教学模式。

(二)“慕课”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冲击

首先,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形成一定的惰性思维。他们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认为教师讲的就是重要的,没有形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其次,“慕课”教学的学习效果与学生自我学习的投入程度成正比,虽然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呈现方式也更为灵活而生动,但如果学生不在课堂外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获取,那在课堂上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教学组织会显得松散而毫无章法,最终沦为“打酱油”;第三,海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不成系统,需要学生从中梳理其机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一定要求。

(三)“慕课”给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慕课”教学是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教学模式,所以,对各专业教师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和网络信息处理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网络教学视频的录制技术和网络信息交互技术。而且,“慕课”教学的教学组织相对松散,对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因为网络信息的共享性,专业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并把每个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教学小视频,而每个教学小视频又相对独立成“微课”,备课难度比传统教学反而更大。

二、“慕课”理念给高职院校教学带来的新机遇

(一)“慕课”理念赋予了教学更多的活力

由于“慕课”的教学资源主要是由世界知名高校、教育公司聘请专业领域内权威的学者、专家、教授讲授的最前沿、最实用的教学内容,往往集中展示了该专业领域里最新的发展成果和动态,知识的实用性大大增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各高职院校教师囿于个人本身的专业能力所导致的知识片面性、局限性等弊端。不仅如此,这些“慕课”教学内容呈现的方法极为丰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板书或PPT展示,广泛地采用现代教学语言和手段,传播内容的形象化程度和精彩程度大大提升,颇具人性化,或图标,或文字,或音频,或视频,或游戏,或实验,知识不再单一而枯燥,学生当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慕课”理念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式,即授课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查阅各种资料,选取合适的知识以讲授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慕课”则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在课前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各种教学资源,查阅大量资料,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进入课堂,有针对性地学习,由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能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由封闭式课堂转变为开放式课堂,也创造了新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授课教师明知道学生不感兴趣,但又不得不讲,可以说,“慕课”改变了授课教师疲于应付理论知识的尴尬局面,可以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转向于答疑解惑,课堂教学的效果大大提升。

(三)“慕课”理念重新确立了教学关系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慕课”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首先主动去参加网络课程学习,无论是学习内容的信息量,还是学习方法的选取,他们都拥有绝对的主动权,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节奏也更为灵活,这种开放、民主的教学方式创新了教学相长、以学为主的师生关系,学生能主动把握学习的进程和节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更为明显,主体地位更为突出。而且,因为更强的参与性、选择性、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学习心理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观能动性大为增强。

(四)“慕课”理念为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参考数据

借助于网络平台和各种云数据,全球范围内的专业教学资源能够轻松共享,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都能借助“慕课”资源而获悉,专业发展的不足和短板也能在全球视野内得到呈现,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院校能够更明确地判断各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现状,专业教学改革可以少走弯路,少搞重复建设,少做无用功。专业教师也能直接看到自己与世界级的专家、学者在知识视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的差距,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积极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迎头赶上去。

三、“慕课”理念下的高职教学改革

当前,高职教学改革正向内涵建设的纵深阶段进行,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化,甚至是与国际接轨,而“慕课”的普及恰好给各高职院校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平台,在全球化的专业视域下,专业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会有较大的改革空间。教育部2015年曾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鼓励“更多高校积极参与探索和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多种类型在线开放课程应用”。[1]

(一)“慕课”理念下的专业整体发展规划改革

“慕课”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美国和其他欧美教育大国,诸多“慕课”教育资源直接来自于世界一流高等学府的一手教学资源,代表了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因此,国内高职院校可以广泛借鉴和参考这些免费的在线学习资料,把专业建设放在一个更高的国际视域,重新思考和梳理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瓶颈”问题,尤其是专业整体建设“往何处去”的方向性问题。没有明晰的专业定位,没有着眼于未来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建设就会变得杂乱而毫无章法。比如,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生命力不长,年年申办新专业,申办下来如何发展却是“两眼一抹黑”,人才培养方案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这都是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短视”行为所导致,不但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浪费,也使专业教师的焦虑感增加,最终拉大与世界高校的发展差距。

(二)“慕课”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慕课”教学对中国传统教学最大的主要冲击是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也是评价者,教学关系始终还是教师主导和学生配合的关系,教师唱主角,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并不大,也不大需要。而“慕课”教学则创造了“翻转”课堂,学生是主体,在大量微视频的观摩中既对课程内容了然于胸,又能及时反馈自我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专业教师也可省略千篇一律的知识性讲授,舍弃整齐划一的教学路线设计,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化表现其实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主观学习状态。所以,“慕课”的实质其实是创造了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学习关系,而这种良性互动的学习关系是我国传统教学中一直想要突破但又未突破的。

(三)“慕课”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改革

“慕课”给高职院校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全球海量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平台,信息的碎片化存储,使得每个不同个性的大学生都能自由选择愿意接受的信息资源,教师也可选取更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同时,这个平台具有快捷性、交互性、形象性的特征,对于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新生代大学生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亲切感和时代感,他们更乐意也更认同这种线上教学的方式,教师便可把这种“线上”观摩、交互的方式与“线下”专题讨论、个性化指导相结合[2],实现课堂内外的衔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慕课”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是传统教学方式之外的有益补充,在实际操作层面还应该灵活对待。

作者:肖俊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Z]教高[2015]3号.2015-04-13.

[2]肖俊.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项目设计及保障研究[J].求知导刊,2016(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