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学改革实践(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为适应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的新形势,很多高校针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新标准,都在采取一些强化相应的实践教学的各种改革手段。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的发展特点,结合本校生物科学的实践教学开展了讨论,对实践性很强的生物科学的实践教学在新的一轮的改革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生物科学的实践教学在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应在加强学生的综合性、自主性、创新性、不断进取性等诸多方面加大努力。
关键词:
生物科学;野外教学;实践教学
在近几年内,很多人用心探索在新时代特征下,应合理、有效、有机地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不但使实践教学最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而且要在方法和内容上适应时代,以便更好地培养新时代综合型、创造型高素质人才。生物科学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带有鲜明的实践性。如何找到与当今生物科学的发展水平相匹配和与当前高校学生的文化意识形态相协调的生物科学的实践教学是我们当前应当努力探索的课题。在快速变化的当今时代,如何老戏新唱,让旧的知识继续保持已有的生命力,继续服务于新的时代成为一个新课题。
一、大自然———一个巨大的“实验室”
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尤其是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广阔的“实验室”。野外实习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加灵活多变的了解自然,验证和增长生物学知识,发展实践能力的更广阔的天地。成功的实习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长新知识,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另一种途径。多变的自然场景更要求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使学生更具有创新、创业精神[3]。再将所学知识外化为能力,同时使自身素质得到发挥和提高[2]。野外实习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内无法学到的实地考察、户外实验操作、实地数据采集及处理等多种特殊的基本科研能力。同时,野外实习也考验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互助互爱的品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同时培育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确保实习的质量和实习的专业性
从专业教学的角度来说,野外实习的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巩固动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观察和记录各种生态学现象,掌握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学会和尝试生态学的样方、样线的设置以及室内外统计记录和分析等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为确保实习的质量,应防范和避免习惯性地使实习转变成“参观式”实习或“旅游式”实习[6],几天的走马观花式的“走过场”[4],学生们在匆忙中除采集到一定数量的动植物标本外别无所获,这样的实习动作大,但实习内容单一,使生物科学的动植物及生态学综合实习停留在了动植物的初级分类学的水平,甚至在学生能识别100~200种常见植物时,就认为达到了教学目的的实习是一种对生物科学野外实习质量的颓变[5],事倍功半,创新教育的内容和训练不够[6],不能很好全面地达到实习的教学目的。学生在野外采集标本时的一个最常有的习惯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选择性采集,如有花和花好看的、形态特征明显的动植物更易作为标本采集对象而被采集,而无花的或不惹眼的动植物常不被采集为标本,这种选择性的标本采集使实习的专业意义大打折扣,学生能够识别的植物不但数量有限,而且偏狭。即使是对感兴趣的动植物标本的采集,也不能只满足于对一些动植物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水平,应当注重学生自身观察、鉴定、采集、制作、调查等能力的培养锻炼[9],使他们具备独立处置动植物标本的能力。另外对动植物的辨别不应仅停留在一般形态性的识别了解,其他多种识别手段也应尽力了解,如在植物标本的认识上可引导学生学会采用中医中常用的“望、闻、问、切”方式来识别常见植物[7],眼观、手揉、鼻嗅、折看、放大镜观察、查资料,甚至口尝等多方位的手段[8]的使用可增强学生识别植物的能力和兴趣。
三、有效利用有限的实习时间
野外实习的一项限制因子是时间不足,来去匆匆,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多项实习任务是一件有难度的工作,古人说“先易后难而渐入”,没过动植物的识别关,生态学野外调查等内容就较难进行。对生物科学野外实习如何克服时间不足的问题并非无路可寻。推行动物学、植物学及生态学三位一体的野外实习体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样方中采集动植物标本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迫使学生较系统地对实习样地标本无差别地进行采集,获取较系统的动植物区系数据,避免学生们漫无目的选择性标本采集,只采大的、显眼的、特别的标本,忽略不起眼的、平常的动植物标本,甚至到最后连实习样地的数量巨大、随处都是的建群种、优势动植种是什么物种都搞不明白,因为它们常常是看去普通的禾本科或莎草科植物,或某种蝶,常引不起人们的特别兴趣。生态学知识主要是研究动植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等[9]。同学们在采集动植物的标本的同时就可以融入生态学观察的内容[10]。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了解动植物与对应环境的关系,了解动植物所处的群落类型,从简单的观察就可获得一些生态学的感性认识,要适时提醒学生保持生态学意识[11]。有人指出生物学野外实习活动不能简单以动植物的识别及分类为基础,精准的数量数据更能探明生物多样性、土壤学特点、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征[12]。生态学实习可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上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3]。围绕这样一种思路,可以设计很多不同的生态学实习内容。如在进行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和分析时可进行最小面积的测定;动植物种的频度及多度测定;地上及地下生物量的测定;盖度、冠幅、冠长、树高、枝下高等的测定;种群及群落分布格局的测定;熟悉样方法、祥线法、样带法、样点法等植物群落测定方法、手段;合理进行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密度、重要值,种间关联,生态位的分析计算等;要注意科学合理地了解记录相关内容的数量特征和原始数据的野外记录方法。
四、通过完善实习的考核体系激励学生完成实习预定任务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监控和考核体系。考核体系的最终宗旨是督促学生完成相关的实习任务,通过明确各项内容的分值比重明确强调各项任务的重要性。有人指出,过去的实习考核不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不足,常常以考核学生对动植物名称记忆多少为主,而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知识总结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考核[14]。有很多实习教改文章对建立更合理的全新考核评估体系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考核不应当以简单地由野外实地考察和标本制作两部分的考核成绩组成[15],为确保实习的各项任务均等有效地完成,应制定更细化的评分方法,如将有人指出的平时成绩(约占50%)再细分成动物学、植物学及生态学内容的分值,评判依据可根据标本的质量,样方的统计数据记录的质量等为标准。相关知识的考试成绩(约占30%)和实习报告水平(约占2O%)之间应更合理地分配考核分值。一个方法得当、公平合理的考核对实习参与学生的行为具有鞭策和约束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投入和更专心地完成实习任务。不论如何,公正、合理和规范是十分重要的[16]。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最终反映实践教学的教学水平,实施方法的选择则更多地和实习教学的教学目的发生联系,良好的管理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工程。
作者:姚庆智 宝力道 吴凯峰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晓夏,王国庆,冯家勋,等.生物类本科生综合性实验设计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6:116-118.
[2]刘雨芳,孙远东,肖璐.生物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00-102.
[3]胡廷章,肖国生,黄小云,等.优化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4:68-69.
[4]赵格日乐图,苏亚拉图,哈斯巴根,等.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5):148-151.
[5]方海涛.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生物学专业实习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阴山学刊,2010,24(4):94-99.
[6]齐光,佟伟霜,彭舜磊,等.新形势下生态学开展野外实习的新思路[J].读与写杂志,2013,10(3):59.
[7]李秀英.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9):67-68.
[8]刘健,孙国荣《.植物与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中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29-4330.
[9]刘畅,李易衡,黄乐乐,等“.望、闻、问、切”在植物学野外实习导入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3,38(11):18-19.
[10]闫明,白聪,要元媛.生态学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5):1577-1578.
[11]张规富.生物专业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4:183-184.
[12]龚红梅,李卫国.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5):171-174.
[13]郑建芳,张艳贞,齐恒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野外实习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139-140.
[14]冯图.地方本科高校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模式构建[J].大学教育,2013,11:97-99.
[15]徐驰,刘茂松,杨雪姣,等.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58-161.
[16]王长宝,杨洪升,张海军.植物学野外实习考评体系研究[J].科技视野,2012,32(47):13-14
第二篇:综合性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
随着近些年我国教育界改革程度的加深,使得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综合性高校作为我国高校领域中的重要组成,由于其内设的专业数量比较多,而不同专业由于其教学科目种类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其对于有机化学这一课程知识的需求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样一来,就使得如何解决有机化学这一科目的教学质量,成为了综合性高校首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此,以综合性高校为立足点,就其改革有机化学教学的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和实践十分必要。
关键词:
综合性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0引言
作为当前影响我国综合性高校化学课教学效果和效率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将会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水平和化学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明确各学科教学目标,结合当前自身教学情况,制定合理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措施便成为了此类院校的首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1更新教材内容,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综合性高校需要按照“强化知识理论基础教学,突出教学重点、加强实践教学,整合优化教学手段”的准则对有机化学的教学情况进行改革,所以,其最先整合优化的都是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和整体性的整合,按照各个同化学知识相关的学科特点,分别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次,为了使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更具特色,相关人员可以按照一课多纲制度对有机化学的理论教学知识,以及其在不同课程中实际应用的知识范围分别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以便使有机化学知识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科的具体需要。再次,为了保证各个学科所需的化学知识都能够得到满足,教师还可以结合不同科目对化学知识的需求量,以及其课时安排情况来设计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最后,在制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为了每个相关科目的有机化学知识教学和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讲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也需要带有本学科的特色。
2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做好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
2.1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作为化学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中频繁使用的方法,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近些年教学改革程度的深化,使得教育界的相关人员也开始逐渐认识到了化学实验对化学课程教学的作用;并且,在科学技术水平和计算机技术不断提升、现代化设备数量逐渐增加的今天,化学实验已渐渐发展成了一门具有极高生命力实验科学。因此,课程改革人员应该学会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同新的化学教学方式相结合,通过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来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独立性,并在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同有有机化学课堂知识教学存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基础上,不断的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形式,使其能够同知识教学成为一个新的教学整体,从而构建出一套新的有机化学教学体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2.2构建科学合理的化学实验考核形式
一直以来,考试和考核都是检查和验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所以,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和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也是十分必要的。但随着我国教学制度和理念的转变,使得传统的考核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发展的需要,改革化学实验考核形式十分必要。在改革这一考核形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力度,在期末考试中增加对学生实验技能水平的测试内容,通过调节平时考核成绩、笔试成绩、技能设计成绩以及设计类实验成绩在学生总考核成绩中的比例,来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2.3细致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最好备课工作
作为影响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又一因素,做好备课工作对于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按照化学教学纲要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以便在保证课堂教学内容和质量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为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供保障。此外,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重点分析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思考、探索和解决这些知识点;并且,为了保证学生化学知识基础的稳固性,教师还需要对这些重点的难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以便能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做好旧知识点巩固,从而做好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
2.4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既课堂知识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对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教学后,可以组织部分知识基础好,且对于化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较为浓厚的学生展开一些有关于课外化学知识的教学和探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实践训练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求更多有关有机化学的知识内容,并鼓励学生自主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以便在提升学生化学素养和知识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综合性高校不断发展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对其内部的有机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说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工作。基于此,我国综合性高校中,无论是教育工作的管理者,还是教师人员,都应该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通过创新管理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的方式,建立起一流的化学课程教师队伍,为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有机化学的教学水平。
作者:陈奉英 单位:新余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公春,侯旭锋,鞠志宇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03):38-40.
[2]商红岩,姜翠玉,吕志凤.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140-141.
第三篇:高校有氧健身操课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有氧健身操与我国高校全面施行的素质教育核心理念相符,呼吁学生积极参与有氧健身操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能满足学生的日常运动需求,培养其创新精神。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思想观念的束缚,有氧健身操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微弱,因此,相关教学者必须积极探索有氧健身操课堂教学的创新途径,革新其课程体系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其教学价值充分体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我国高校学生身体素质调查结果
按照我国高校大学生体测项目,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身体素质测试,其中,女生的测试项目包括坐位体前屈、视力以及仰卧起坐,男生的测试项目包括坐位体前屈、视力以及引体向上。参照大学生体测标准,男生每分钟需要做满26个引体向上方为满分,每分钟11个,为及格。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约2%的学生可以达到每分钟26个的标准;及格的学生数量仅为总数的11%;近50%的学生每分钟只能做3~5个引体向上,甚至有些学生每分钟只能做0~2个;存在近视等问题的学生数量约为总数的59%;坐位体前屈总体检测效果偏好。按照大学生体测标准,女生每分钟需要做满52分仰卧起坐,方为满分;每分钟28个为及格。经检测,发现只有1%的女生可以达到满分标准,其中及格数量也仅为总数的23%;存在近视等问题的学生数量约为总数的62%;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总体偏好。
2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的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知识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学生及家长越来越注重文化修养,越来越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生自小开始,便需要参加大量的培训班,例如,表演班、乐器班、奥数班、英语班以及其他艺术班等。孩童时期是学生形成基础运动技能的主要阶段,如果此时学生没有充足的运动机会,将导致其运行技能与习惯一直处于萌芽状态,无法进一步发展。学生步入小学教育阶段后,为了提高自身的升学率,多会片面注重德育,体育课也多数被文化课所取代。加之学校“保障学生健康安全”观念的束缚下,很多教师会禁止学生课间下楼、玩闹,这种教育管理方式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天性。学生步入中学教育阶段,繁重的课业导致学生每天放学后都需要选做大量练习题,或是备考,学生的空闲时间被最大化压榨,根本没有运动时间。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运动技能发展、培养运动习惯及形成运动素养的关键时间,而学生却往往在繁重学业的压迫下度过。学生进入大学教育阶段后,由于学业相对来说较为轻松,学生此时极易萌发运动意识,进而会付出相应的实际行动来培养自身的运动习惯。只有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才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这对学生的意志力是非常巨大的考验,很多学生由于无法忍受锻炼的苦累与枯燥,常常坚持极短时间后便放弃。加之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学生的手机片刻不离手,阻碍其体育锻炼的同时,也严重危害了其视力。要想有效转变高校学生体质现状,学校必须从多个方面革新课程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与生活习惯,促使其积极参考体育锻炼,提高其身体素质,最终实现学生活泼、健康发展。
3高校有氧健身操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3.1构建有氧健身课程体系
(1)高校教师要革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创新其课程体系结构。有氧健身操的核心点为有氧,因此,在实际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融合有氧运动以及健身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全新理念,激发学生对有氧运动的好奇心,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触有氧运动。有氧运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健身理念,还可以帮助教师达成健康为主的体育教学目标。
(2)教师要对优秀的教学案例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案例的示范效应,以此培养优秀典型。现阶段,我国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尚处于初步探索时期,先进的典型案例有利于教育者塑造全新教学理念,继而促使体育教学实现全面改革。它不仅可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还能促使其课程体系结构趋于完善且更加合理化。
(3)教师要有机结合有氧健身操的课外群体活动以及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在课程教学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组织各类有氧健身项目,例如,团体操表演等,并选拔优秀运动员,代表学生参与其他有氧健身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有氧健身操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有氧健身操的教学效果。
(4)教师还要借助网络技术,构建一个互动平台,促使有氧健身操资源实现全面共享,进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借助网络平台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沟通自身的实际教学体验、互享教学资源,进而取长补短,促使有氧健身操课程教学体系逐渐趋于完善,使其教学价值充分体现。
3.2调整教学顺序与内容
一般情况下,有氧健身操动作多包涵了运动方位、上肢动作以及步法等内容,难度系数较大,很多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均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信心将会大幅度减弱,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合理调整其教学顺序与内容。例如,学生初学时,教师可以教授其基本步法,例如,踏步类、迈步类以及跳步类,此时并不对学生的上肢动作进行规范。这些基础步法不仅便于学习,且具有较强的变化性以及多样性,学生练习过程中,不易产生困难厌烦、枯燥乏味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完全掌握步法后,教师再向其传授套路动作,此时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步法,教师只需要对其上肢动作进行规范即可,这样学生学习过程中,便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热情。学生学习套路动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其分析套路动作的组合编排,这样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套路动作,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套路动作的掌握程度,还有利于学生自行组合套路动作,提高学生有氧健身操运动的综合素质。最后,教师向学生讲解编排集体表演队形的基本方法,告知学生常用队形,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套路动作自行变换队形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有氧健身操学习以及运用的灵活性。
3.3改革考核评价模式
教师可以采取单独考核+小组考核的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单独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个人能力,而小组考核主要是考察小组成员的整体水平。小组考核有利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相互帮扶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团体精神以及责任心,这样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风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结语
随着社会知识化建设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越来越差,要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要对有氧健身操教学课程进行改革,还要强化教师教学水平,确保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辅导,并严格控制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教学节奏与氛围适宜,既不会让学生产生惰性,也不会让学生承受巨大压力。
作者:杨志仙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颖.高校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
[2]杜治华.山西省有氧健身操教练现状调查与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1(2).
[3]何磊.浅谈高校有氧健身操与俱乐部有氧健身操的差异[J].中国科技信息,2010(11).
[4]黄咏梅.高校健身操课“有氧健身法”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3).
第四篇: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
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文章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分析了学科竞赛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提出了学科专业竞赛与实践教学互动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学科竞赛;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积极组织各级各类的学科专业竞赛,影响比较大的竞赛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是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方法、技能的基础上,以学科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协作的工作能力,并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1,2]。竞赛内容紧扣当前高校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体现基础教学知识与综合能力的结合。学科竞赛是联系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的重要纽带,对高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全国主要大学生化学化工类学科专业竞赛类型
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学科专业竞赛主要分为校级、市级、省部级、国家级和国际级五个级别,全国主要大学生化学化工类学科专业竞赛类型见表1。以上学科专业竞赛,在全国高校有极大的影响力,如2015年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预赛分华东、华南、西北、华中、东北、西南和港澳台八个分赛区进行,总决赛在天津大学举行,全国共有今年共有238所高校的920支参赛队伍参与竞赛,比上届增长20%。200多所高校近2000支队伍报名参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安全设计大赛自2013年举办以来,短短的三年时间,以化工安全为主题,得到了社会及全国各高校的广泛关注,2015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安全设计大赛,吸引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厦门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10多所高校近60多支队伍参加竞赛。学校专业竞赛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实践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领了实践教学的改革。
二、学科专业竞赛在高校实践竞赛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高校学科专业竞赛具有的实践性特征,其在高校实践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5]:
1.开展学科专业竞赛,有利于引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由灌入式向启发式转变,由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联系实际转变。
2.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可以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高质量的学科专业竞赛引领着当前专业和课程改革,好的竞赛项目可以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因此,参加学科竞赛,特别有利用于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作用。
3.开展学科专业竞赛,有效促进学校各级各类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学校各级重点实验室、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类专业实验室是学科专业竞赛的重要基地,通过学科专业竞赛,可以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和管理制度,充放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4.开展学科专业竞赛,有利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通过竞赛,了解了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动态和方向,组织学生参加竞赛,也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积极开发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项目,自主研发实验仪器设备服务于教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学科专业竞赛与实践教学互动主要途径
(一)把学科竞赛活动和常规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实践教学体系则是实现这一蓝图的重要环节,而学科竞赛则是实现这一蓝图的促进剂。桂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设计了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基本技能层次”、“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次”“、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次”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将学科竞赛融合于实践教学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实践训练模块。“基本技能层次”与“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相结合,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将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的具体要求作为“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实验项目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完成这些基本技能实验项目的同时,得到了参加实验技能竞赛的训练机会,并以学生完成基本技能实验项目的成绩,作为选拔学生参加“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的重要依据。“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次”与“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相结合,着重训练学生的工程应用和设计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重组“化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将大赛题目与课程的基本知识相结合,以竞赛题目作为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化工设计基本过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针对化工设计大赛,开设“化工流程模拟与CAD-大型软件应用”、“化工技术经济学”等选修课,为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获得好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次”与各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相结合,通过改革专业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将教师的课研课题转化为设计性实验项目,经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等类似于科研全过程的训练,提高了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完成“挑战杯”科技论文的实验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将学科专业竞赛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环节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重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认真执行《桂林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将第二课堂学分(6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实践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以获得第二课堂学分,并给予奖励。将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作为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鼓励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并实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取得较好的竞赛效果。自2010年以来,专业学生在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奖30余项,在全国“挑战杯”、广西区“挑战杯”、广西区高校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广西区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优秀论文及设计竞赛、广西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2项。
(三)与企业联合举办学科专业竞赛,构建实践协同育人平台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积极探索企业介入学科专业竞赛的新机制。校企联合举办学科专业竞赛,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将产品研发项目和技术革新项目作为竞赛题目,学生通过完成竞赛项目,不出校门,就接触到课堂教学以外的生产知识,获得了“真刀实枪”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而专业通过与企业共同组织竞赛,将实践教学落实的实处,有计划地培育了参加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竞赛项目的选手,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竞赛,选拔人才,有的学生通过参加竞赛,获得了与企业签约的机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与桂林优力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优力特杯创新设计大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赛代考,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
目前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有效的衡量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将学科竞赛与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相结合,构建以赛代考的考核模式,以获得对学生真实能力的考核结果。我们将专业课程设计的成绩与学生参加全国化工大赛挂钩,学生准备参加大赛的过程,作为课程设计的平时成绩,最后的竞赛结果,作为课程设计的考核成绩。这种以赛代考的考核模式,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全国化工大赛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竞赛实践中,增强了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多种,学科竞赛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学科竞赛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科竞赛的结果给学生的创业和就业带来机会,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刘峥 李建平 李和平 潘宏程 刘军 尚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桂林优力特医疗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丁璞.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互动,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5(9):60-62.
[2]赵英娜,张艳博,李娟.学科竞赛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131-132.
[3]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3+16.
[4]王喜鸿,王良成,周密.论以学科竞赛促进理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J].实验室科学,2011,14(4):1-3+6.
[5]唐立国.论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9):166-167
第五篇:地方高校声乐课教学改革方向
[摘要]
地方高校不仅背负着培养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实践能力与组织能力的21世纪新型人才的能力,而且,还肩负着传承地方特色声乐文化的义务。文章通过对地方高校现行声乐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从培养目标,教材选择,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等几个方面着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课程设置
地方高校由于大多照搬地方音乐学院的做法,而并未考虑自身所需,从而在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上出现了很大的不合。而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声乐理论基础的夯实以及相关理论的培训,一方面,使得学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才;另一方面,类似于口口相传的模式容易使得学生只关注表面,而不去深究,既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更有违学术的严谨性。同时,在教材的选择方面,按照专业音乐学院的一整套,直接照搬,不加改革更新,也不融入地方特色曲目的做法即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不负责。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声乐课的教学方式也过于单一,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由此种种,地方高校声乐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地方声乐课教学现状分析
地方高校声乐课自开展以来,发展时间尚短,各方面准备也过于仓促,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发展得过于盲目,虽然已经经历几次课程改革,但依旧隐藏了很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
一方面,地方声乐教学只注重照搬普通音乐学院的一整套模式,埋头培养,并未真正反思,社会需要何种人才,而学生需要哪些能力,这些能力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能够实现。另一方面,统一的大类培养,根本无法适应逐渐多元化的社会人才需求。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需求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对于普通高校的声乐人才的需求从一开始的单一的教师方面,慢慢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普通高校的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再像过去一般只执着于教师一个方向,而应该多向培养,将社会的需求转化为培养的目标,为部队,敬老院,企事业单位,文化艺术团体等培养拥有更高综合素质与音乐修养的人才。
2教学模式太过单一,无法适应新的培养方案
地方高校的教学模式大多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上,缺乏对实际社会需求的认识,单薄的书本知识,课堂教学形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而且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实际的需求产生较大的偏差,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相互的借鉴与交流。只有打破课堂教学的禁锢,才能更好地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更富有创造力的音乐人才。
3教学方法过于偏重于专业技能,忽视了对于学生声乐理论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一个较大的弊端,就是过于强调声乐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声乐理论的重视,有点类似于民间早期的口口相传,学生在上声乐课时,不仅应该知道自己如何控制发声,呼吸,更应该知道自己身体以及乐器的结构,产生的共振,发声的原理,以及伴奏时乐器与人的最佳配合方式,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否则,纵有再多声乐技巧也无法传授,与培养目标相悖,而且,丰富的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的方向,只有摸清原理,才能突破瓶颈,得到更好的发展。
4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首先,课程内容过于单薄,课程门数相当有限,只单纯的注重对学生声乐技巧的提高,单纯的开设少量的声乐专业课程,而未对其他相关联的课程做出相应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教学能力,举一反三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其次,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音乐修养的音乐美学鉴赏类的课程过少,只一味的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使得学生丧失了对于音乐原有美感的把握;最后,课程设置过于笼统,没有足够的细分,无法进行更深入的详解,更无法据此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对学生因材施教,深入诱导。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方向
1培养方案的明确与定期更新
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兴趣情况,制定更加切合社会需求,也更加科学详尽的培养方案,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安排相应课程以及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音乐素养的人才,并紧跟社会需求的步伐,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更新,保证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
2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与隔离性,无法很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入手,所谓“引进来”就是地方高校在开展声乐课教学时,不仅局限于自己学校的教师,多请社会上在声乐领域颇有造诣的人来给学生授课,传授声乐教学经验,工作心得等,对于路途较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教学,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激起了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将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带进课堂,让学生在未踏入社会之前,提前接触了解相应信息,对日后的职业生涯早做筹备。而“走出去”是指在教学模式上,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多带学生进入社区,企事业单位,敬老院等,举办各类活动或对他人的教学,演出过程进行观摩,思考。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可以提前了解社会所需,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制定适宜的职业规划。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重大课,轻小课模式,改为大小课的互补协调模式,小课虽然方便教师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与矫正,但大课可以让学生们聚在一起,拥有更多样的交流,对同伴的演唱扬长避短,更好地促进共同进步。另外,多组织实践活动以及现场观摩,通过写下对演唱者的优缺点,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改进,学生们在一起相互探讨,从而减少了日后遇到此类问题的概率,也对声乐的运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教师一方面通过学生的探讨,对每位学生理解,运用声乐知识的能力以及应对相关问题的能力,进行相应的了解,从而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听取学生的解决方案,总结出更适合学生的矫正方法,为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4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随着声乐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地方高校的扩招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招回的学生数量庞大,各方面能力水平良莠不齐,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应对,只能进行培养方案的细化分流,根据学生自身能力以及兴趣所在,结合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能力,定制适宜的培养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分类培养之后,对于教学考核方式也需要做相应处理,统一评定的同时,也要有所差异,要看到每个学生的能力所在。
5对课程设置进行彻底改革
一方面,对大类课程进行细分,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学生兴趣所在,在全面了解学习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另一方面,适当增加一些关联性课程。在开展声乐技巧与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关联性学科课程的开展,将更加有利于音乐的美感与透彻的表达,如通过开展声乐与心理学的联系,给观众更好的听觉体验,另外,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在经历大量的声乐教学培训之后,很难再保持当初的热情,开音乐鉴赏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静下心来,纯粹的欣赏音乐的美感,来唤起学生心中对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其独特美感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激情。
三、普通高校改革的其他注意事项
1加强教师创新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培训
地方高校由于招生规模扩大,人才较为紧缺,在教师的选择上有些放松,但由于其所教授的学生,将来大多会成为教师,所以,对于教师人才的培训一刻也不可松懈,一方面,应当多组织教师去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进行深度观摩学习,从优秀教师的案例中举一反三,增强教学能力与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多研究他国先进声乐教学先例以及声乐发展史,选择适宜的进行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既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防止学生思维模式的僵化,又可以使得学生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多有借鉴。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时,专业水平不低,却缺乏组织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开始的一两年内无法较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与其等走入社会后锻炼误人子弟,不如在学校内就做好相应准备。相应的锻炼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尽量多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工厂、敬老院等,进行演出或是教学,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开展学生课堂,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机会,互相授课的好处在于,学生与老师两种角色的不同体验,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也慢慢学会了如何清晰的表达,提高了教学能力。
总之,就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当前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足之处,主要原因还是起步较晚,发展较晚所致。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需要培养的是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才,务必要严谨对待。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以传播地方音乐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将带有地方特色的声乐文化曲目纳入教学内容,加以传授,发扬光大。
作者:符茵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吟.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初探[J].艺术教育,2008(5).
[2]徐恩煊,彭一敏.地方院校音乐现状分析[J].大家,2011(4).
[3]崔颖.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
[4]朱佳.普通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析-以海南省高校为例[J].琼州学院学报,2014,21(1).
第六篇:互联网+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改革
摘要: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彻底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现代的大学生,早已经是网络熟悉的名词,他们是网络的主力军,因为他们都是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的90后,然而这种对网络的依赖,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受到冲击,传统的公体武术课教学面临改革,而微信群,QQ群在学生中的普及,却也给公体武术课改革带来契机。
关键词:
互联网+;公体武术课;教学改革;微信群;QQ群
1传统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不能突破一位老师,一间可是的时空界限,在这种环境下,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这种封闭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独立创造性,不足以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课程由你挑,老师任你选,从教育意义上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丰富课程内容,改变学习方式,构建网络学习平台等具有划时代意义。
1.1教学方式单一,难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武术作为一项高级运动项目,其复杂技术动作决定教师必须言传身教,因此也奠定教师的绝对权威。传统的工体武术课教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由于武术动作多,在一节课内要完成教学目标,不可能留给学生太多的独立思考空间,这是武术项目特点决定的。正因为这种被动式学习,学生或是压抑地去接受武术动作学习,违背学生意愿的教学导致学生的独立性跟主动意识差,造成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局面。
1.2忽视剖析技术原理,理论学时缺乏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其套路不单纯是简单的技术组合,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攻防知识。笔着在走访部分高校的公体武术课堂时发现,大多数武术教师都是只对技术动作进行简单的叙述,示范,却极少教师对武术动作的攻防,技术原理进行详细的剖析。以高校公体太极拳的教学为例,太极拳讲究“含胸拔背”:含胸着,使气沉于丹田,利于脚跟浮起,拔背者,力由脊发,所向无敌,这是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的。另一方面,太极拳包涵丰富的健身理论跟养生知识,教师应多安排理论教学内容,以扩大学生对武术的知识面,大多数公体武术课教师只注重对技术的教学,甚至从来不开设理论课,这种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学习,难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别说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了。
1.3教学内容少,不能满足学生习武需求
选择公体武术课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对武术感兴趣的,他们希望能在公体课中学到更多的武术知识。站在学校的角度,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公体课开设的内容以初级长拳类和刀枪剑棍的套路教学为主,对于对抗性的散打课程,因安全因素,极少会开设,对于民间传统武术,考虑到师资力量跟水平,基本不会涉及这方面的教学。对于学生,特别是受到武侠电影的影响,总以为武术是那么神秘,他们到公体武术课来,一定能学到很多武术的东西。然而站在教师角度,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情况,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很多武术套路是不可能的,武术动作比较复杂,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短时间内很难领会到武术的精髓,因此,更多地是选择教授简单的套路,教学内容极少。总体而言,现在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的内容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习武需求的。
1.4课堂气氛僵化,违悖快乐体育原则
开设公体课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然而公体武术课的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的系,他们除开平时的上课学习,很少有时间聚在一起交流,这是导致课堂气氛僵硬的主要原因。虽然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间互不认识的局面时有发生,这种陌生的学生,师生关系常常弄到课堂气氛尴尬,因为他们互相交流时间真的很少。这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是不利的,学生间应互爱互助,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以达到共同的提高。本来上公体武术课是一个快乐,放松身心的过程,因为同学间不认识,难以体会到快乐的身心感受。
2互联网+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改革新尝试
根据传统公体武术课弊端问题,结合时代互联网的技术,为公体武术课的改革开创出路。基于现在微信群,QQ群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教师可利用这些网络平台提高公体武术课教学质量。
2.1改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公体武术课班级为单位,建立专属微信群、QQ群,这种由网络搭建的虚拟学习平台,却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传统公体武术课教师由于教授教武术动作没能给学生留太多空余的时间,那么在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群上畅所欲言,倾听下学生心声,当学生对武术动作的见解,对课堂的感受或是对教师上课可能出现的教学错误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发给教师时,教师一定能体会到不同的感受,这对课堂质量的改进会提供很大帮助,也真正意义上体现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内心想法得到教师理解时,上课效率,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上课积极性,养成自觉锻炼习惯有一定帮助。
2.2完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当公体课武术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开设理论课时,互联网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这跟上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一样。教师在网络上搜索与上课内容相关的ppt课件,武术的健身,养生理论文章,通过打包,压缩,以文件形式上传到微信群或QQ群,供学生下载学习,学生也可以搜索相关的理论,或是对武术动作的体会,发到群上相互交流,教师加以指点改正,那么对于上公体课缺乏理论教学的这一块便会迎刃而解,只有技术跟理论同步进行,学生才能体会到武术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武术的魅力,才会真正投入到公体课学习中去。
2.3充分利用可视化视频,鼓励学生创新
如今网上可以搜索到大量的武术视屏,这些资源大可为师生利用,教师鼓励学生在网上搜索相关视屏,上传微信、QQ群,与同学一起分享,另外可以自己录制视频,发送给老师给予纠正,结合线上线下的学习,学习成绩会提高。学生也可以在群上晒自己的武动作照片,视屏,这种迎合90后生活风格的做法,学生积极性肯定会大大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相互间的交流,学生上课时再也不用感到很尴尬了。师生间的感情因此也会慢慢变好,课堂氛围的活跃,师生的上课心情,上课效率会大大提高。另外教师鼓励学生对武术动作进行创新,然后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自学及自练的能力。
2.4搭建网络考核平台,突破场地气候界限
期末的技术考核是检验一个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后阶段,然而遇到下雨天等恶劣天气,考核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是室内场场地影响不大,但高校不可能提供充足的室内场地供教学的。此时网络的微信群,QQ群恰巧能搭建一个考试平台,学生可以录制自己的视屏上传给老师,老师对动作加以评定,这样就能突破时空的界限,使学生在宿舍也能考试,提高考核效率。技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对技术加以利用。在21世纪,技术就是金钱,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这种通过互联网与教育逐渐融合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改进,学校只有迎合时代要求,教育才会生生不息。互联网+高校公体武术课是一种创新,利用微信群,QQ群进行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师学生应不断加强学习,使网络技术真正融入学习,融入生活。
作者:童桂文 单位: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