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改革论文(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课程教学改革论文(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课程教学改革论文(6篇)

第一篇:安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安卓系统已经超越塞班系统,以LINUX为内核,主要应用于手机等移动设备当中。安卓系统还在不断的发展当中,手机游戏开发,项目开发等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因此培养出相关掌握安卓系统研发能力的计算机人才至关重要。而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就需要真正的高效的多样化的教学,以创新理念为根本,不断提高课程质量。黑龙江东方学院也不断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就安卓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安卓系统的简介、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有效的课改措施等众多方面进行了介绍。

关键字:

游戏开发项目教学;实际应用发展方向

1安卓系统简介

从技术角度讲,安卓系统是基于LINUX系统内核。在不断的开源代码丰富下,逐渐得到完善,收到相关开发企业的重视。进行了系统性的开发。目前为止,已经不仅仅可以应用于手机,还可以应用在IPAD、平板电脑等多种移动设备。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塞班的手机模型。目前计算机专业人员广泛应用在安卓系统先关开发方面。例如手机增值游戏的开发、基于安卓系统的应用项目的开发等等。

2安卓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移动设备硬件和应用软件的发展速度飞快。短短几年间,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昔日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光辉。这是因为,安卓系统超越了塞班系统。智能手机市场巨大。安卓还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当中。要培养出真正具备实践能力,能够具备开发技能的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就需要让课程真正的符合社会需求,符合未来就业的岗位需求。所以,安卓的课程应该与社会与岗位接轨,了解安卓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大学生在学习阶段有自身的特点,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对于传统的讲授,在九年义务教育当中已经习以为常。容易产生疲劳感,不利于学习。进行课程改革,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影视、声音等多个媒体素材,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先感官上感受系统开发后的状态,希望自己也能做出相应的作品或者完成类似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黑龙江东方学院安卓课程要努力找出符合自身特色的课程改革方法,做好安卓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开发技能。

3安卓课程改革的相关举措介绍

3.1采用符合课程特点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安卓课程有很多涉及到在移动设备上的代码开发,如手机游戏的开发等。这种课程侧重实践性,适合一些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先完成一个整体的任务模型的开发。可以是具备实际应用意义的,也可以根据时间,对模型进行缩减。展现主要功能模块即可。在这个任务模型中,应该具备最近这一时期课程应该讲授的重要的知识点。在上课的时候,以任务单的形式,传达任务的要求和相关准备。让学生准备并学习自主完成。当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应该是参与者、聆听者。当遇到困难时,老师可以指出关键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当学生将每一个小任务完成后,可以组合成一个相关的项目。获得成就感。这是黑龙江东方学院安卓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尝试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学生在任务模式下,对技能的掌握相对突出。基本在课程阶段,任务完成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自己的任务。

3.2安卓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者要开拓眼界,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知识点遗漏,知识脱节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因素,出现精神的分散以及无法及时课后复习,形成知识的脱节,无法连续的原因造成的。而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希望学好知识,把落下的知识重拾起来。可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难以满足过去知识点的重复。学生通过课下自学,想弥补遗漏,但是自学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否则会在自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获得解答。而充足的学习资源正好是学生自我印证,找出难点的做好媒介。所以课程改革中,要通过以下手段获得丰富的课程资源:首先,立足网络,动态搜集网站资源,可以建立课程的资源网站。不断积累学习素材、讲义、教案、项目开发经验等资料。其次,走入企业,通过实际的安卓系统开发工作,贴近客户需求,积累工作素材,为学生实践做准备。最后关注安卓的未来发展走向,对外来发展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例如安卓系统与互联网融合的可能,形成物联网相关的应用。再比如,安卓系统在交互模式上的发展等等。

3.3安卓课程改革,需要过硬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要完成好课程教学,进行好课程改革,都需要教师的参与,需要过硬的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黑龙江东方学院也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进修。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当然学位只是能力标识的一部分。要在教学中真正的下心思,多想多做多探索。做优秀的教师,成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员。

作者:张立坤 高婷婷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沈璐,李丹,石静,胡志明.基于android手机来电即时转移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新经济,2014(32)

[2]王美,任友群.从教学设计走向学习环境设计:学习科学视角下的教学变革[J].上海教育,2013(16)

第二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舞蹈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有些非常大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不但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对舞蹈的创新意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且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美的形体和气质之外,还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有助于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舞蹈教学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全年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因此,舞蹈课程不但可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舞蹈课程也是他们未来从事幼儿教育的一块基石。

关键字: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改革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定位不准,目标不明

根据现在的状况而言,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办学的水平,对专业培养方式进行了改革,在实施过程中进去了误区,在办学方式上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而是一味地效仿“211”和“985”等高层次普通高校的专业培训方案进行办学,而对于自身的办学性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生源的等却忽略与高校相比较,本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起到理想的效果,除此之外,学生不能够明确的知道自己未来的就业市场前景以及就业方向。比如对于一些舞蹈比较好的学生而言,由于由于自身具有一定的舞蹈功底,这就促使他们幻想自己的未来会成为舞蹈家,学校却忽略了稳重踏实的教导,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式,这显然不能够满足。

2、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合理性

舞蹈学科是一门专业技术比较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够更好的掌握舞蹈技能,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安排足够的课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只是设置一周两个课时,一学期最多也就三十四个课时,学校不能够合理的设置舞蹈专业可是,传统的设置课时是远远不能够满足舞蹈学习。一些院校往往只重视总体的培训计划,不能够合理的设置舞蹈课时,对于存在的问题只是在宏观层面上去努力,却忽略了课程的针对性、合理性、细化、量化等一些细节问题。造成教学方式不科学,对于教学的效果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

3、教学在规范和创新层面上的不足

教学在创新和规范上还需要完善。1)学前教育在发现的过程中常常不顾及自身专业特色,盲目扩大数量,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建设,导致了学院教育教学没有目的,甚至有的学校并没有按照规定,安排相应的专业课程,没有体现幼儿舞蹈的教学特点,教学安排不合理,目的不明确,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2)教学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忽略孩子的自身生理,心理特点,根据高校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缺少对对象的规范性教学,教学课程理论过剩,实际不足。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4、课程设置的不稳固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心理学和教育学是授课重点,舞蹈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这就导致了后续的学前工作中,教师对孩子教学缺少实际的指导,偏重理论,不能起到舞蹈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1、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准确定位

为达到准确定位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根据当下的实际就业情况,选择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能够发挥实际的分析能力,有效的根据招聘单位对人才选拔的侧重点制定课程体系,以及教育教学目标,并配合目标,根据院校课程安排制定详细教案,做到高效、针对性的授课。2)把教学技能作为主要教学点。对学生的知识层面进行准确定位,学前教育的专业限制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在各小学或学前教育机构,因此,在专业课程安排上要符合本专业的特色,找到本专业的重点应用知识。针对教育对象的生理、心里特点作出相应课程安排。比如,幼儿音乐和舞蹈等方面。

2、课程教学改革内容合理性

学校在安排舞蹈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身体素质。比如在开学初期要打好基本功,那么课程就以基本的压腿、手位等基本的调节身体柔软程度的训练为主,然后再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教学。课程安排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发展规律。

3、积极地创新方法

1)积极用模拟授课法进行创新。

通过语言的表达以及教学设计的方法进行模拟教学,如模拟幼儿园的舞蹈课堂活动,就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表达以及组织能力的提升。

2)积极用多媒体教学法进行创新。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是目前教学的主要趋势,舞蹈教学如果在课程设计中,恰当的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立体感知能力,增加思维的想象力。

3)积极用示范讲解法进行创。

对于某些知识或者动作不好理解的,老师应该言传身教,即做示范,反复示范标准的动作来让学生了解和体会。

4)积极用小组学习法。

小组学习即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均匀分配优秀生,以达到互帮互助,带动成绩差的学生进行学习。

4、构建适当的教学环境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死硬模式,要把它的趣味性贯穿于整个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首先从舞蹈的音乐入手,以音乐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音乐中得到放松;其次,慢慢引导学生表达肢体语言,从而让学生在音乐的带动下,感受舞蹈的形体美、力量美以及神韵美。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舞蹈专业还存在教学缺乏创新意识、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以及定位不明确等缺陷,阻碍了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不断完善教学缺陷,提高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培养合格的、优秀的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人才。

作者:杨红丽;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

参考文献

[1]包斯琴;刘青;李冰;;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对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教育学术会议暨2007年国际口腔医学教育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02).

[2]许冰;;论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区音乐教育中的开发利用[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05).

[3]李建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音乐艺术专业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01).

[4]刘蓓;;浅析新疆地域特色高职舞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研究——基于新疆高职音乐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建设[J];北方音乐;2013(11).

第三篇:中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电子技术在各种行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教育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作为电工类学生的必修课,中职生自身的素质、课程的难度、教学设备之间的矛盾平衡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改革方法。

关键词:

模拟电子技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一、中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现状

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

(1)知识特点。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电类和计算机类教学的基础课程,也是相关工科专业的课程,在电子技术等专业领域应用极为广泛。它是专业基础课,是为将来专业课程打基础的课程,在工程技术中又是电子系统中必要组成部分,所以它在学习中应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技能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注重技能的培养,大部分专业技能是建立在眼手协调上面的,练习的是熟练程度,比如焊接、机加工等专业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技能学习的特点在于模拟电子技术是模块化的学习,每个小的模块有自己的功能,学生需要掌握每个小模块硬件电路的原理,并能在电子线路板上实现这一功能。

2.学生特点

中职学生好动,好奇心强,但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不高,对原理性的知识不愿学习,但对动手焊接实际电路却有浓厚兴趣。其中也有一部分学生抱着就业的态度来的,希望什么都学会,给自己造成了不小的学习压力。

3.现有教学资源及教学效果

现阶段采用教材多是大学的简化本,理论性强,注重分析原理,而忽略技能培养和实际应用。实训课程的内容少,并且都是现成的模块,操作的结果并不像实训指导书中的结果,致使学生不爱学,老师教得辛苦,效果也不好。

二、改革办法针对现状,笔者提出以下中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办法。

1.任务驱动

以掌握实际应用技能为原则,以理解电路基础知识为前提,在模拟电路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抽象的教学目标变成实际的任务,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驱使他们完成眼前的任务,在任务中掌握抽象的技能。

2.明确教学目标

中职学生大多学习习惯不好,但并不能说明他们不聪明。笔者认为,如果教学目标选得合适,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每个学生都会有进步,并且会提高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制定要采用任务驱动,避免“照本宣科”,而且对学生要注意分层对待。模拟电路课程本身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应达到的水平:能明白整个电路的原理,知道电路要实现的功能;能认识并且判断出器件的管脚;能用分立器件在万能板中搭出整个电路。中级应达到的水平:在掌握初级的水平上,能明白电路原理中的每个器件的作用;会计算电路中调试点的电压、电流等关键参数;会使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交流电源、万用表等设备对电路进行调试。高级应达到的水平:在掌握中级的水平上,由教师提供电路功能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手里的器件自行设计出电路并能自己用万能板搭出电路实现功能,即具有初步设计电路的能力。目前,对于中职的学生,大部分达到初级、中级的水平,已经能够满足未来的工作需求。学习习惯好、悟性高的学生可以达到高级应用水平。

3.教学环节的改革办法

目前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中职模拟电路课程的需要,教材是大学的简化本,教材中的电路没有参数,学生学完也不会应用。针对这个问题,采用笔者编写的校本教材替换了劳教社出版的教材。这本教材中所有电路都使用了实际电路,每个元件都有参数,让学生感觉到从实际电路学东西,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此外,学校的实验台可以搭成电路,可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不同,用实验台搭成的电路,信号的传递受到了很大的干扰,往往很难得到正确的波形,基本很难实现电路功能。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向系部提出,用实际元件和万用板的组合代替了试验台的元件,学生自己用电烙铁焊接,搭成实际应用电路。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重视实践环节,多动手动脑

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由该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绝不能是纸上谈兵。让学生用不动手的办法去学,用纸上谈兵的办法去学,就会越学越觉得枯燥,越学越觉得没有信心。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始终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要让学生愿学、爱学。这里的关键就是强化实践。有的人把强化实践理解偏了,看低了,好像实践就是随便动动手,简单操作一下。其实,对于中职生来说,实践和理论同样重要,理论要紧密联系实践。一个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最后都要通过实践表现出来,让实践来说话。

三、小结

以上是笔者在模拟电路教学中的一些看法。模拟电路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学生的学情也在发生变化,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也要与之适应才对。

作者:杜钧 单位:衡水科技工程学校

第四篇: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

【内容摘要】

视唱练耳是一门兼具理论和技能的综合性学科,课程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音乐学习基础。文章回顾了视唱练耳课程发展的历史,分析了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对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对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视唱练耳;教学改革;专业素养;教学形式

在音乐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国内很多院校将视谱和唱谱的教学实践统称为“视唱”,并给予高度重视。视唱是一门兼具技能与理论的音乐学科。因此,在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更应该得到一定的音乐专业教学模式的训练,以保证视唱练耳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音乐能力的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教学问题,教师需要逐一解决。

一、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音乐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利于总结与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同时完整概括与系统归纳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视唱练耳课程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音准节奏和演唱能力,最早起源于18世纪中叶的欧洲国家,并在法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近代以来,我国从西方国家引进了视唱练耳课程,但是就目前发展的状况而言,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20世纪20年代,中国引进西方国家的视唱练耳学科,同时成立了上海国立音专,但课程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相当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积极发展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课程,积极改革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地的高等艺术院校纷纷设立了视唱练耳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专业训练与自学能力培养,提高了高校的音乐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视唱练耳课程中,培养了音乐素养,音乐语言得到积累,识谱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音乐听觉和音乐语汇的专业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目前,我国各地高师音乐学校的视唱练耳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教师音乐教学的专业训练。教师通过运用专业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音乐听觉能力和诠释音乐作品能力的培训,进一步改革视唱练耳教学课程,对于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解决。

二、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方面

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说,视唱练耳是一门帮助音乐学习者打下良好基础的学科,培养听辨能力和视唱能力,是掌握音乐构成旋律、培养音乐情感的基本要素。目前国内大部分音乐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学,只着眼于视唱、听记以及听觉分析这三方面偏重技术性的训练,时间久了,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技术性训练是视唱练耳学科的基础,也是挖掘学生深层次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石,而综合的理论知识才是让视唱练耳学以致用的桥梁。视唱练耳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技术的“高、精、尖”,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手段,让学习者具备良好的听辨能力和读谱能力,从而为其在专业领域更好的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着眼于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明确每一项技术性训练的目的,在训练中掌握构成音乐的综合要素,把握学科交叉的特点,注重对综合要素的分析,如曲式结构的分析、和声听辨、配器法、乐器法、复调、音乐史及音乐美学等方面。

(二)教学形式方面的改革

在视唱练耳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多样化和音乐风格多元化,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多元化。钢琴一直是视唱练耳校正音准和视唱伴奏的主要教学工具。但是在教学中,由于钢琴的摆放位置相对固定,使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中的交流受到限制,时间久了,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弊端,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困难等。另外,上文提到过,视唱练耳是一门音乐基础性学科,该学科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的。对于声乐、器乐、民族乐器等专业的学生来讲,单纯依靠钢琴校正音准来训练听辨能力是不够科学合理的。伴随着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多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不断在教学中出现,其中就包括如合唱、重唱、乐器合奏、重奏等演唱或演奏形式。在视唱练耳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教师单纯使用钢琴作为教学工具,很可能不利于学生多声部听辨能力的养成。由此,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成为丰富视唱练耳教学内容、适应当今多元化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一进行交流学习,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而通过改进后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互助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全面展现自我,在提高学生视唱练耳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结语视唱练耳,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由多门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视唱练耳课程,遵循学科的自身规律,完善视唱练耳教学的形式,加强对学生综合音乐能力、音乐想象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以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袁奕桦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易山.精品视唱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2]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赵海鹰.对视唱练耳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

第五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药理学教学改革

【摘要】

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出发,在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药理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基础药理学理论教学进行了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探索,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药理学;理论教学基础

药理学是制药工程专业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任务是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提高药物疗效、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的科学性,为开发新药或新剂型提供实验资料。应用型本科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能力,培养目标不再是单纯的研发人员,而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结合的高级人才,才能满足行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1]。目前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改革和为制药行业提供合适的应用型人才,基础药理学理论教学应该围绕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满足广大企业的用人需求。

1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基础药理学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作为本科制药工程专业药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基础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运用了生理学、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多学科知识[2]。一般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并未开设相关基础学科,如解剖生理学、免疫学等。因此,结合专业特点、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经过7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校最终选用了朱依淳编写的《药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作为教材。同时,指定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庆柱主编的《基础药理学》和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端编写的《药理学》(第六版)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特点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针对我校采用的十二五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理学》第七版,该书适用于108学时的理论教学,而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药理学学时仅为48学时,存在着教材内容多,授课学时少的问题。所以,应根据制药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对基础药理学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科学提炼优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教材内容分为重点章节和一般章节,重点章节又分为代表性药物和一般药物。在分析每类药物共性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代表性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药理作用和禁忌症等,再通过比较,辨别出同类的其他药物的特性。一般章节内容比较简单,可采用学生自学加课堂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基础

药理学涉及多学科知识,所含内容丰富,各章节间关联性较差,且药物的种类很多,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等容易混淆,而且制药工程专业方向偏向应用,开设的医学理论类的课程较少,学生掌握的相关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反映药理学许多内容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教学方法对提高基础药理学教学尤为重要。

2.1多媒体辅助教学

基础药理学理论性较强,一些概念、知识点比较抽象,如何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使学生容易理解,是药理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单靠教师使用黑板讲授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面向应用的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药理学的教学要求。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能把复杂难懂、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直观、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3],有助于展示基础药理学所需的相关医学知识和深奥难懂的教学知识点,如在讲解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多媒体展示心脏的解剖图及心脏正常的泵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以及大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的理解。例如讲授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时,其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困难。可以利用Flash动画将G蛋白偶联受体进行信号转导的过程形象的呈现出来,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此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过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由于信息量大学生反而不易把握重点,容易跟不上教学节奏,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发挥二者优势,相互弥补不足。

2.2引入PBL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式学习(PBL)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协作完成的形式共同解决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在实际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且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5]。以往的教学中,大多采用“满堂灌”的单一教师讲授教学方法,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太多,枯燥难懂”。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情况,在药理学课程中选取部分章节如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物进行PBL方法的实践,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3结合热点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时事新闻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一些医学案例报道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报道,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基础药理学的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巩固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看到所学药理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6]。如近年来药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从毒胶囊事件,到儿童药“优卡丹”有副作用,还有乙肝疫苗注射相继出现致死事件。这些事件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学习药理学的积极性。

3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考核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重要依据,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以往我校基础药理学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期末成绩占70%,过程性考核环节较少,比重仅占30%,难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对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根据课程的阶段性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单元测验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以督促学生在课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考核内容减少了对课本里记忆性内容的考查,增加了对创新性和实践性内容的考查,注重测试学生应用基础药理学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加强自主拓展学习的能力,深化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4结语

总之,结合我校应用型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材和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并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来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药理学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李伟伟 史建俊 单位:黄山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2]朱依淳,殷明.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

[3]张萍波,蒋平平.多媒体在绿色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1,38(5):275-277.

[4]邱秀华.浅析PBL教学对改善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意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15-16.

[5]郑杰,赵肃清,杜志云,等.PBL在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广东化工,2011,38(4):214-215.

[6]张宇雯,高旭.激发兴趣,优化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效果[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9):659-660.

第六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施扩招,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为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地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选择。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就业教育的主要平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下,正在发生改变。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

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施扩招,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都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随着扩招规模的逐年递增,扩招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开始慢慢凸显,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就业困难问题。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受到地方经济条件状况的影响,使他们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方面处于劣势。在支持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凭借学校自身能力去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学校本身而言显然是力不从心的。面对这样的环境,多数高校开始转变思维,错位发展,将自己定位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对学生的培养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较快地培养自己符合社会需求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在地方高校走向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过程中,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正在面对的难题。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手段,也是实施就业教育的重要途径。该课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大学生求职技巧;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给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实践参考及改革建议。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影响生活品质的诸多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教学模式便是如此,人们已经越来越不满足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式教学模式,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教学模式都寄予了更高的希望,尤其在社会竞争日益剧烈、就业压力逐步增大的环境背景下,这样的希望就显得更加迫切。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必定是能够为实践服务的,不具备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是空洞且无用的。从客观角度来说,教学模式的确立影响到高校能够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人才。创新与改革是促进教学模式不断适应社会市场环境以及学生成长变化的动力因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就是对传统132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ofJilinProvinceEconomicManagementCadreCollege2016年2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理论思想教育为基础,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为目标,遵循科学规范的培养要求,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搭建适合社会、适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来说,对比于国内“985”、“211”工程院校,地方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与研究调查能力方面稍有差距,而实践能力又比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略高。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成应用技术型大学,而转向注重知识的有用性和实用性的传授,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也更适合地方市场需求。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影响高校开展就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得以实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课程内容也要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与时俱进,保证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具有时效性。

(一)更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方面的要求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高,这也将会给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带去更高的挑战,并产生某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而及时对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让知识与职业技能紧密联系,将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培养目标职业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目标职业化作为培养目标之一,课程改革应在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方面做进一步努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在就业和竞争环境日益严峻的现实社会中,做好个人职业规划意义重大。学校通过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来架起正确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目标的桥梁,从而明确专业学习目标而实现良好就业。

(三)培养方式个性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抛弃“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方式的个性化与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这对大众化的就业指导课程提出了挑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需要重新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提高的关系,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地方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路径

(一)科学合理定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就业指导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能不能将知识理论服务于社会实践,关键要看就业指导课程是否进行科学定位。高校发展以及专业的不同,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定位应该表现出差异性。譬如,重点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各种条件存在某种程度的区别,就业指导课的定位也应该有所不同。相对于处在中心城市而拥有雄厚师资、财力及齐全的图书资料的重点院校来说,地方本科院校则由于办校时间不长,人力物力财力仍比较欠缺,通过四年的教育让学生从事对科研或者技术能力较为严格的岗位,相对而言比重点院校更加困难。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可以转变观念,对学生的培养应更注重提高其动手应用能力,可将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基层和城镇地区,从而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专业及学校的优势和劣势,以求顺利实现就业。

(二)强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之路离不开执行者的帮助,执行者能力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能否实现改革目的和成效。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就是执行者,他们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向学生传授学而可用的知识,带领他们逐步走向职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实用性与专业性并重的学科,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熟悉当前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热点、用人单位对求职人员的要求等,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有实际作用,能真正用到实处,对于教师的要求总体较高。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任教师,任课教师大多是由二级学院分管就业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或是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组成的,这类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及相关行业的实践阅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就业指导的教学实效。地方本科院校正在成长发展阶段,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需要一支有责任心、有热情且拥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强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挑选本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且相关经验比较丰富的辅导员或是专业课老师;也可以邀请当地企业成功人士、具有这方面特长知识的优秀校友与国内人力资源专家担任实践课程老师,不定期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和咨询服务。

(三)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特殊的且融合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任课教师应该定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当前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以便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此外,学校应主动为学生创造条件,建立实训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加职业体验实践以及见习参与式实践活动,丰富社会资本。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就业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就业技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具备一定就业技能的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力量,才可以顺利进入职场,获得较好的发展。就学生而言,就业技能的获得需要去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校内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校外兼职以及社会服务工作等等。

(四)借助公众信息平台了解学生就业观念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应仅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应该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端正择业态度,养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观。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形之下,多数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感到彷徨、压力巨大,如果没有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很可能忽略了国家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悲观地看待就业,从而错失就业机会。公众信息平台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学生足不出宿舍,就可知校园内外、国内国外的海量信息。例如,微博微信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任课教师应当在客观准确分析当前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现实例子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择业观。

四、总结

教师借助公众平台,开通微信微博,或者“易班”账号,通过此渠道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传播关于就业、择业和创业的正能量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氛围,让其保持平衡心态,平稳度过毕业前面临就业的烦躁时期。

作者:雷国慧 单位:百色学院招生就业处

参考文献:

[1]陈智理,郭静婕,李健.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J].广西轻工业,2011,(07):197.

[2]李定坤.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创新探析——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8):74.

[3]张雪辉,唐蕊,李朝霞.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问题及对策[J].邢台学院学报,2013,(01):143.

[4]赵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3):190.

[5]傅新华,曹为民.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