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1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化学专业英语作为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为前提的,一般安排在整个大学学习的中后阶段,如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部分打算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他们基本会持有毕业时用人单位只看四六级证书,学不学专业英语无所谓的错误态度.在完成大学公共英语的两年学习后,基本摒弃了对后续专业英语继续学习的热情.据统计学生毕业时的英语水平与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刚结束时相比,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普遍下降;另外部分打算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却将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考研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学习上面,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亦是漠不关心,大部分持有应付的态度,考试能及格,修到学分即可.按教育部关于21世纪人才需求及培养的要求,鉴于很多已经完成化学专业英语课程学习的学生,专业英语的读、写、译能力较低,不能顺利阅读和理解英文化学文献资料,甚至在毕业论文中写不出一篇比较规范的英文摘要,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授课教师在化学专业英语课程30左右学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教学方式与形式,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效果.
2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
实践探索经验基于近年来我校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实际教学,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新就业形势下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2)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3)改革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适应新就业形势;(4)完善化学专业英语教师队伍;(5)改革化学专业英语课程考核方法,以期在传授化学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既具备化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熟练掌握化学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全面技能的21世纪复合型人才,提高就业率.
2.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和体验.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所以对化学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具有头等重要的作用.另外,如前所述,由于该课程通常安排在整个大学学习的中后阶段,不管是打算考研或者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基本缺乏对化学专业英语课程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加之化学专业英语的学时一般较少,针对这些情况,在化学专业英语课程刚开始的几节课,任课教师必须对专业英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进行强调,让学生明白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将强迫学习变成自觉自愿的主动过程.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授一些英文简历的写法与注意事项、让学生试做一些研究生复试时或一些企业招聘时常出的化学专业英语试题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化学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
2.2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传统的课堂一般都是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相应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调,效果非常不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多年来,我们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组均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之中.除了常用的课堂提问,分组讨论外,学生每个学期都要自由组合做一次较大的专题训练,要求学生查找相关的英文资料(可以是化学英文专利、化学仪器英文说明书、或化学类英文期刊上的最新文献等),将其内容做成一个英文课件,并在课堂上用英语做演讲报告,同时接受同学或老师的提问.此外,我们还可以邀请一些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负责招聘的人员,来给学生做相关就业报告并进行一场招聘时的专业英语考试模拟.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活跃学习气氛,寓教于乐.
2.3改革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适应新就业形势
化学专业英语是一门非常富有活力,实时更新与发展的课程,严格来讲并没有统一的指定教材.所以,任课教师必须认真负责地备课,既体现基础内容的重要地位,同时又要将国内外化学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发展动态融入课程讲授之过程中.例如,我们可以从化学领域的权威英文杂志中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文章作为教学内容.这些新鲜的知识信息不但可以使课程更加生动丰富,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内容.学生接触该课程之初,由于专业词汇量大,新词不断涌现等,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因此,在教学初级阶段,教师必须给学生讲解基本的专业词汇及相关的构词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互动教学法.可以先给出一些词汇,让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找到有关前缀、后缀等的变化规律.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构词方法并具备一定的专业词汇量以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文献翻译、文献检索、文献报告、科技论文摘要写作等内容.总之,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由单一性向多样化逐渐转变,实时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世纪复合型人才.
2.4完善化学专业英语教师队伍
化学专业英语是大学公共英语与化学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化学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因此,目前高校内担任该课程的教师通常不会选英语专业的教师,而是首选那些有丰富的化学专业课教学经验且英语水平较高的年轻教授或博士.授课教师在熟谙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学文献专利、仪器检测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熟知英语的构词方法及语法结构等,具备较强的英汉互译能力,英语口语较好,参加过大型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这样才能够胜任新就业形势下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
2.5改革化学专业英语课程考核方法
严格合理的考核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制定与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有效考核方法.学生的总评成绩绝不能简单地由期末考试成绩单独来决定,而应该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有机组成共同决定,尤为重要的是要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出勤率、小组活动、专题练习、课堂综合表现等都记入平时成绩,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明白课堂上每个环节的表现都会影响到最终成绩,这样会引起学生的重视,课堂上才能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种以过程考核为主,注重能力的综合考核方式,将有效减少那种平时不努力,临考靠突击的弊端,能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
3结论
化学专业英语是一门旨在提高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在化学领域实际应用技能的课程,在新的形势下,通过该课程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可以培养出既具备丰富的化学专业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砝码,提高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作者:邵从英 熊赛霞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第二篇:专业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探析
一、改革教学观念
首先,确立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其次,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具有双重属性的,这双重属性是指一方面高职院校具有高职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教育的功能,将这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实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全面发展。再次,创新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高质量人才的依靠,正因如此,高职院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创新教育制度,实现教育制度的不断更新,为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指明培养学生的方向。最后,应当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教学的客体逐步向教学的主体转变,还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避免一言堂,不要照本宣科的讲述书本上的知识,要做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
二、改革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将“教”与“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以及学生的学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操作实例讲述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穿插学生的动手实践。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制造相应的、教学需要的情景教学模式。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往教学方式中所不能够达到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篇的贯穿项目教学,进一步培养软件团队的合作开发的技能。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全国IT企业的、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而实用型人才的典型特征是其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具有非常熟练的操作技能。那么如何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呢,他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贯穿项目教学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毕业后,以零磨合的条件下,迅速的投身到工作岗位当中去,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职院校软件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在软件设计专业中,将相关的多门课程划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在模拟企业实践项目,这种方式,有效的实现了“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单一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将学生视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多多鼓励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等等,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积极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还能够打破传统授课模式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够学习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高职院校软件设计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对于进一步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在教学过后,推行“顶岗实习”制度。应当在整个高职院校的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安排相应的企业实习,有学生和企业双方签订正式的录用证明,证明该学生正式被企业接受成为顶岗实习的工作人员。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公司应当派专门的、经验丰富的员工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能够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深刻的明白行业需求,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当撰写相应的实习报告,记录自己实习期间的心得体会。实习结束后,企业的工程师应当以学生在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班主任应当根据实习情况给出实习成绩。
作者:朱蕾蕾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分院
第三篇: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社会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紧缺,缺口量大
重庆市渝中区、北碚区是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笔者走访调研发现,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语言艺术类专业人士非常稀少,占所有专业业务干部的比例不到10%;而且各级需求量大,上到省部级的专业艺术院团,到地区一级的艺术馆、再到乡镇一级的文化站,大量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现有的人才结构不对称,乐器干部、声乐干部、美术干部、舞蹈干部众多,语言业务干部非常少,比例不协调。
2、能力不足,专业模糊
现有的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专业配比不合理,专业技能不拔尖、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专业能力显得尤为不足,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知识结构不完善、学历普遍偏低。有些业务干部是民间艺人,复员军人、自学成才的工作者,文化基础薄弱。现有人才队伍存在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高校“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培养在《播音创作基础》中的教学问题
1、偏重理论阐释,忽视能力掌握
传统《播音创作基础》课程,分为理论阐释和录音两部分。在理论教学中,往往将“备稿六步”、“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言复述”、“即兴口语表达”等理论条目的阐释置于重要位置。而忽视了实际方法技巧的掌握环节。往往是:能够明白“重音”的定义是:根据语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而给人以强调。但是却无法在稿件表达与创作中,找到语句、文本的重点,选择重音、传递思想加以呈现。动手操作掌握的能力不足。
2、学生人数较多,参与实战量少
分析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后发现,一个年级的播音学生在百人左右,各个班级的实际人数在26~28人之间。相较于音乐学院的声乐5人左右的小课教学指导,播音班的学生人数偏多。在录音课教学中,分配给学生的任务,学生也只是“任务性”的录完,即使布置课后的录音作业,也难以有高质量的作品呈现。加之环境的闭塞,大部分学生更是无法在播音创作录音中得到提升。
3、教学场地封闭,辅导人数受限
现有的《播音创作基础》的课程教学,基本依托于录音实训室,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录老师听,课堂教学显得死板,困顿于录音室,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加之学生人数较多,辅导落实到每一个同学的时间有限、精力亦有限。
4、学生底蕴欠缺,教学内容单薄
学生在经过一年级的核心专业课“普通话语音发声”后,进入到二年级的播音创作专业课训练。主持人比拼到最后,是“文化综合实力”的较量。学生在《播音创作基础》中的学习,对稿件的感受、体会、认知非常浅薄,情感的传递做作而且肤浅,表现呆滞、木讷、空洞,这是源于对稿件的理解不深刻,追根溯源是学生文化底蕴的缺失。在《播音创作基础》中,传统的教学内容核心是“有稿播音的表达”、“无稿播音的表达”,更多是论述技巧及方法,内容显得单薄局限。
5、视野范围狭小,脱离行业教学
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播音学生处在极为尴尬的处境。视野不开阔,呆板,没有表现力,比试表现力和才艺难超音乐学子,PK文化底蕴难敌文学院和历史学院同学。播音系同学人数众多,专业能力良莠不齐,实践机会极少,感受到的专业见习氛围少,与行业接触也不多。教学脱离行业,大部分学子恐难胜任媒体工作。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课堂主题演讲。
每节课的重心下降至学生,每次专业课要求2名学生自选“题目”、“角度”做5分钟的主题演讲,并依据表现打分,算入学生期末的课程考核成绩。帮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练习口语表达的能力。演讲结束,其他同学点评,训练学生归纳观点、学会赏析的能力;老师做最后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我观点,并进行有效的传播。
2、指定书目阅读。
每月指定阅读书目,并定期开读书交流、分享会,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积累口语表达素材,让学生明白,在有声语言艺术的表达中,“说什么”比“怎么说”更加重要,成为一个“有内容”的人。
3、完成课堂作业。
布置的课堂录音作业统一上交,公放视听,查找学生录音作业存在问题,答疑释惑,调整状态。让学生明白自身专业问题所在,并把问题落实到可以解决的层面。给出修改调整意见,再次录音,听改变。掌握“有声语言艺术”表达的“有稿表达”、“无稿表达”的创作方法、作品演播的能力。
4、单元作业评比。
每单元的的课后作业,进行全班评比,挑选最有代表性质的作品,进行颁奖。例如“最佳进步奖”、“最佳用声奖”、“最佳作品”等,调动学生积极性、认真对待实战作品。
5、多元教学内容。
只会用声播,远远不够。在此项目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加入舞台教学,舞台演绎、表现等的相关内容。加入“戏剧曲艺”艺术的熏陶学习,感知中国传统艺术文艺、提高学生语言艺术表现的能力、改善播音学生呆板、不善表现的状态。加入“讲解员”的口语表达训练,将学校展览馆、校史馆、风景点等都可以作为依托地点,培养“有声语言艺术”的应用型人才——讲解员;加入拟态“人际传播”的训练方式,运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方式,辅助教学、练习。
6、完善考核方式。
组织实施期中期末的舞台考核,课程成绩构成由“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演讲”、“期中展示”、“期末汇报”等综合构成。用舞台展现表演的形式,增加学生的现场实战感,不仅了解理论定义、更要会面对镜头、面对话筒将“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演绎。
7、树立“三颗心”。
教学改革也是学生重新养成习惯的过程,培养学生耐心;强调技术训练,培养学生信心;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恒心。
8、坚守“三个多”。
让学生多练、多听、多记。
9、团学合作创新。
加强与校团委学生会的合作,整合平台资源,积极创造实践平台,举办“主持人大赛”、“朗诵大赛”、“演讲大赛”等专业活动,利用校艺术团、协会等团体,团学一体,创造学生校内专业实践平台。
四、总结
通过研究“有声语言艺术人才”培养与《播音创作基础》的教学改革,达到提升学生有声语言的创作能力、作品演播能力、表达能力、解说能力、舞台表现能力、文化素养等的目标,引入课堂实际参与、任务研讨、主题演讲、模拟实战、观摩交流、话题讨论、与行业结合、加入新型元素等,为学生之后的就业提供帮助。
作者:刘广亮 吴樾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