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0篇)

第一篇:酒店入职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一、目前酒店入职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酒店入职专业的基础课程理论部分比较多而且也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学生遇到的常见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缺乏对酒店入职基础课程专业基础重要性的认识。学生由高中步入大学,刚刚从高考的压力中释放出来,对于初入高校的学生来说,对自身和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第二,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迎接高考,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但是在大学酒店入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设置了一系列课堂讨论、角色扮演以及辩论等教学环节,而学生对于这些教学实践活动难以适应,并且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难以带动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学生对教师教学的配合程度不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三,在酒店入职专业教学改革上,教师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通常会有教师将酒店入职基础课程项目化与专业混为一谈,认为二者应相互结合在一起,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所教班级专业不一致,难以达到教学项目化的效果,况且课堂教学中严重缺乏学生的积极配合,增加了教学项目化的难度,甚至会出现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而又重新采用传统教学的僵化方式。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若在教学中坚持两个目标,将会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制约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现代旅游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探索出顺应当今酒店行业发展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三)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目前在高校中,旅游学科体系建设还不够成熟,前文已经提到培养目标模糊,这主要也是由于课程体系不够合理,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出现重复的现象,很容易误导一些学生认为酒店入职专业基础课程不应是主课,甚至有人认为这门课程无需开设。

二、项目教学环境下酒店入职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方式多样化,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从酒店入职课程本身来说,这门课程理论部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习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学生难以理解也是正常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采用都应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这样才能获得学生们的积极配合,取得良好的预期教学效果。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情景,采用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即教学中融入实践参观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提前感受到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让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成主动学习的状态,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种模式教学相结合,精讲多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要想更好地实行课堂教学项目化,首先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结构性和计划性,并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尽量做到精讲,精讲部分放在知识要点的重难点上,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并牢记,然后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自由讨论和探究,在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起码要留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项目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将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目光局限在课堂之上,要关注并督促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的情况,如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等。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不断锻炼和培养其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就是由于酒店管理工作更加注重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人才,所以在带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酒店入职基础这一门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教学内容要符合当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并且要适当加入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例如:参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在实践教学或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培养目标采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对酒店管理工作有一定的认识,为将来步入社会,参与酒店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五)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教学方法和模式选择的重要前提是教学基础设施,尤其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教师要想更好地使用先进教学技术,首先就要求学校有这些先进的教学技术设备,如多媒体教学技术、实践场地、模拟场所等,这样才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目前,有一些学校已经建立了专业实训基地,如客房、实训室以及咖啡厅等,这些都是供学生实践学习和活动的,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和基础设施,有力地促进了酒店入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促进酒店行业的发展,酒店入职专业教学项目化改革要不断推进和创新,这门课程是为酒店行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部分,我们在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要用创新的精神去探索,引导学生在酒店入职课程学习中,更加全面地了解酒店工作的流程,以及管理的范畴,在学习期间就对酒店行业的基本概况有所了解,促进其将来更好地步入社会实践。

作者:高莉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

第二篇:非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专业班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一般开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对于刚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脱离高中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和课下学习的能力较弱。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接受能力不强,直接导致对新课程理解不深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二)会计实训项目设置过少,课程内容讲授不够深入

人才培养在对于非专业班级会计学原理课程设置上,一般设置理论讲授课时,而不设置实训课时。专业班级在会计学原理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除了理论课时外都会按照1∶1来设置实训课程。通常会计学原理讲授完基本理论、复式记账法的具体应用后,开始具体教授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专业班级的学生会辅助实训课程的练习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而很好地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在将来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上手快、懂业务。但非专业班级的学生由于受课时内容和课时多少的限制,不能与实训相结合,在讲授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过程中仅从理论的角度讲解,缺乏实践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弱,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与社会的具体工作脱节。

(三)专业教师缺少实际操作经验

当前,高校的教师从学历上看都是具有博士或者硕士学位,理论知识扎实,但都是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园,相对来讲缺乏企业的具体实践经验,在给学生讲授具体知识的时候只能就书本的东西进行扩展,而对于企业实际操作就知之甚少,完全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用人的需要,这也是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要求有相应工作经验或者能够直接上手,而学生恰恰就缺少这方面的能力。而年轻教师在入职后受个人、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也不能随时进入企业参与实习实践,一方面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科研课题缺少具体的实践数据,不能很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一些贡献,产学研严重脱节;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学内容不能与理论相结合。

(四)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课程缺少兴趣

很多高校的学生毕业的时候都会有相关的要求和规定,比如学生毕业时要相应的获得一些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专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的学生要考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市场营销专业要有市场营销师;工商管理的学生要考人力资源师;等等。那么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需要考会计师,而非专业的学生通常学习完会计学原理后都不再学习其他相关的课程,这样对于会计学原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就会相对减弱。

二、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的建议

(一)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在刚入大学校门后对于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不了解,这就需要利用军训期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介绍。召开相应的主题班会,与学生介绍本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引导学生加强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组织专业技能展示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增强对专业知识的兴趣。

(二)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1.加强学生实训室建设与学生实习基地的联系。

积极为学生建设专业实习实训室,积极联系校外学生实习基地,重点建设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建立企业经营模拟实训室,使学生可以在仿真环境下,全程序模拟工作流程,而且实训室的建立和完善,可为地方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员工提供质量更高的培训。

2.邀请企业家进课堂,让学生广泛地了解企业。

让当地企业家走进校园,组织“与企业家面对面”活动,让学生在增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企业,同时取得很好的育人效果。让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参与实践,认识企业经营流程,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职业适应能力。

3.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是加大实践课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各专业实践课时的比例要占总学时的20%。二是强调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强调“应用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运用案例分析法,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三是为适应社会需求修订了会计实验实训大纲,规范了会计学原理的训练项目、考核标准。加强非专业班级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兴趣,适当加强实训项目,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对于非专业班级的学生适当提高课时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

(三)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努力培养“双师型”人才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按照学院学校的教学质量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管理及监控。要在高校建立一系列的质量监督体系,如: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及学生信息反馈制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的关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验实训的课时,让学生对会计学原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鼓励教师经常深入企业。

鼓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教师要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和经历。让教师在企业中任职,对于年轻教师,应当每年安排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可以服务地方经济。

(四)结合专业特点,突出强调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

1.加强专业建设的能力。

制定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会计学专业建设的发展目标。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将人文观念深入到具体的教学中。在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课程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灌输商业道德、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尤其是从事会计工作,需要讲诚信,树立契约意识,恪守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等。

2.通过专业教学,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创新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在四年的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会单独或组成团队进行大量的企业案例分析、研究,撰写营销策划、商业计划书、创业计划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毕业后要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大学中所学的知识是一个沉淀的过程,在上学期间时间比较充裕,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不应当仅强调专业对口,应广泛学习充电。

作者:刘启云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篇:高级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一、高级日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级日语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高级日语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模仿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模式,按照“词汇详解、语法详解、课文讲解翻译、练习讲解”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级日语课程课堂教学犹如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则充当了观众的角色,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高级日语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将极大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学生养成不爱思考、不愿意开口表达的不良学习习惯,给教师与学生双方带来沉重的“教”与“学”的负担。因此,笔者认为在高级日语课程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每一位执教老师面临的首要课题。

(二)高级日语课程的总学时不足以完成《日语综合教程》的所有教学内容

我校高级日语课程采用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发行、谭晶华教授执教总主编的《日语综合教程》。该套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新世纪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之一,共有五、六、七、八册。其中,第五、六册教材由小说、诗歌、随笔和论说文等不同体裁的12篇课文构成。第七、八册教材均为10篇课文,选用的文章更加注重文章体裁的多样性和题材的广泛性。在《日语综合教程》的总序中提及“本套教材……可以说几乎涵盖了当前我国日语专业所开设的全部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三年级上下学期、四年级上学期的学时均不足以完成《日语综合教程》(五)(六)(七)的教学内容。并且,因大四下学期不设置相关课程,《日语综合教程》(八)往往只能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如此,高级日语课程教学将难以在教学内容上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如何有效利用高级日语课程的每一个学时来充分吸取教材的精华,并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每一个执教该课程的日语教师必须思考解决的难题。

(三)高级日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应试需求脱节

一般情况下,日语专业的学生会在三年级、四年级参加日语国际能力测试1级考试(简称N1)和全国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简称NSS8)。通过这两个考试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是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理想工作岗位的敲门砖,因此,学生非常关注这两个考试,甚至有人将其视为最终学习目标,为之努力学习。然而,高级日语课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直接涉及N1和NSS8的内容并不多,这就导致了高级日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高年级阶段的应试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因此,高级日语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在完成计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与N1、NSS8相关的练习题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级日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建立高级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积极使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任务型教学法

冷丽敏在《关于“综合日语”课的问卷调查报告——探求重新审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中指出:“外语教学的理念在逐渐转变,即:从传统的重视教师的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关注学习者,重视学习过程,特别是强调重视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理念之下,日语教师应当相应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充当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和点评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笔者在高级日语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并在五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反复修改,最终形成“课程导入——作者、作品介绍——文章讲解(穿插词汇、语法)——文章结构分析——练习讲解”的教学新模式。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积极使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任务型教学法。史小华在《试论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高级日语”教学》一文中指出:“任务型教学具有独树一帜的特征——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任务的选择、设计和组织力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他们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为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相互交流切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笔者主要采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任务型教学法。比如,《日语综合教程》第七册第2课《辛夷花》中出现作者为了赏花,被暴风雪困在“木曾路”的情节。为促进学生自主查询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知识,在“课程导入”环节可以给学习小组布置相应的任务:请制作相关课件,在课堂上用10分钟的时间以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木曾路”的地理、历史知识。要完成该任务,学生首先需要在网络上充分查找相关资料,其中包括文字说明、图片、地图、视频等等;其次,学生需要在充分梳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作课件;最后,由学习小组选派一名或多名同学以导游的身份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查询并梳理资料、制作课件、课堂发表等一系列的任务,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历史、地理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表达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查询相关先行研究资料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在教材范围内重新编排组织教学内容

大学本科日语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是已经具备一定学习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级日语学习者,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投票选出想要深入学习的课文在课堂上精讲,其余的课文则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大三下学期即第6学期的高级日语课程共计64学时能够完成《日语综合教程》(六)7课到8课左右的教学任务。在教学顺序上,笔者根据这些课文的难易度以及体裁进行了重新编排,注重课文由浅入深的学习,避免学生因连续学习同一体裁的文章出现审美疲劳。并且,在大四上学期的高级日语课程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投票可以完成《日语综合教程》(七)(八)的重点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们的反馈显示,重新编排的教学顺序让他们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之间转换,使他们对下一课的学习内容充满了期待,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三)在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与N1和NSS8相关的练习题

高级日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应试需求脱节的现象,为解决该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补充与N1和NSS8相关题型的练习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实现高级日语课程教学内容与N1和NSS8接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大学本科日语专业的学生通常在三年级上学期的12月开始参加N1考试,并在四年级上学期的12月参加NSS8考试。因此,教师可以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高级日语课程教学中,分别按照N1和NSS8真题题型编辑数套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并利用课堂时间详略得当地进行讲解。因为在课堂上讲解练习题会花费一定时间,所以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和教学任务等因素决定使用几套练习题。比如,日语专业三年级的高级日语课程课时紧,教学任务重,笔者在每完成一篇文章的教学任务后补充一套日语N1练习题。与此相对,日语专业四年级的高级日语课程课后练习题大量缩减,课时相对充裕,于是笔者每个星期都要求学生完成一套日语专八练习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2010级日语专业学生的NSS8通过率高达87.5%,比全国平均通过率61.69%高出25%。

(四)相应地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课程评价体制

目前,高级日语课程采取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考核评价机制。在高级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下,任务型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那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的情况,如课堂发言的情况、课件的优劣、团队合作精神等,都应当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并且,为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的民主化,不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打分,其他聆听发言的所有同学都可以给发言的小组打分。具体执行办法是由小组组长统计组员的打分情况,并取其平均值,报告给任课教师。教师收集所有学习小组的评价分数后,再取其平均值作为所有聆听发言同学的评价分数。这种全体同学共同参与评价的评价方式保证了评价的公平公正性,同时对发言小组的同学认真完成发言任务起到了督促作用。此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时间完成N1和NSS8练习题,并以作业的形式提交自己的答案。要求学生提交作业一方面可以将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认真负责地完成练习题。总之,进行高级日语课程教学改革后,应当相应地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课程评价体制,将高级日语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下学生的表现如实地反映在其平时成绩里,实现平时成绩的量化,确保平时成绩的公平公正性。

三、结束语

本次高级日语课程教学改革举措主要来自于笔者的高级日语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可以说是从教学实践到教学理论的一次升华,相信对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将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作者:钟芸芳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第四篇:新时期新课程体育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一、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在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育课程教学是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变动与更新,这也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学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才能与新课改精神相呼应。由此看来,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必须顺应形势,在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二、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教学思想,淡化竞技教学模式

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竞技运动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设置体育课程的目的是要学习运动技能,教师应当围绕运动技能这一中心内容展开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应当多元化和多样化,而不能仅仅依靠一种教学手段,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必须改革以往过于注重竞技运动教学的现状,建设多元化的体育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贯彻落实新课改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

三、积极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引导,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指导教学过程的根本。在新课程改革方针的引导下,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当顺应新时期的课改理念,积极转变观念,落实行动,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具体说来,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当改革以往“重教轻学”的教学主张,从教师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被动状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潜能,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全面发展;第二,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没有树立生本意识。在新时期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转变重传授而轻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全方位发展学生的情感、智力与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在技能传授中更加注重过程。以往很多体育教师仅仅是教会了学生特定的动作,而没有教会学生为什么学习这些动作,以及这些动作有何作用,学生虽然学会了特定动作,但却对其知之甚少,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丧失了兴趣。对此,应当让学生全面理解这一动作,并教他们如何运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顺应课改要求,努力转变角色

在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教师也应当积极转变角色,清楚地认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方针,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具体而言,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角色:首先,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应当积极参与到课程制定与决策中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需要完全依照体育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在教学顺序和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主权。新课改的出台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体育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一个主动的课程建设者与决策者。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加以调整,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其次,由传授者到引导者的转变。以往的体育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教师必须在指导学生学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并充分重视学生在体育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再次,体育教师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训练学生体质,更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在新时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不单单是要训练学生体质,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教师应当提高认识,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运用适宜于学生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五、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方式

在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应当转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运用切合学生兴趣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积极踊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来。教师要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兴趣为引领,让他们积极地在课堂中探索与发现,让他们在不断探索与自主学习中提高自身能力,获得终身锻炼的意识与能力。

六、结语

在应用上述体育教学改革策略的基础上,体育教师还应当注重评价方法的改革,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应当转变传统体育教学中过于注重选拔与甄别的评价方式,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积极转变评价理念,更新评价体系,不以学生的分数高低作为判断学生的唯一标准,运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体育教学评价实施过程,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与积极性。

作者:王玉柱 单位:呼伦贝尔市体育运动学校

第五篇:高校水电站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1《水电站》课程特点和转型要求

《水电站》是一门与工程实际情况贴合度较高的课程。该课程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度和综合应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水轮机和水电站建筑物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还要熟知相关规范,能够着手各建筑物的设计,并将各设计数据合理、规范地反映到工程图纸上。而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形势下,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

1.1课程特点

水电站是水、机、电的综合体,是将水能转变为电能的设备和建筑物的总体。因此,这门课程教学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即水电站输水系统、水轮机和厂房。在输水系统中,主要介绍进水建筑物、输水建筑物、平水建筑物等的构造和特点,尤其是压力管道和调压室中的水力计算和设计,各建筑物的设计均需严格遵守有关的水利规范;在水轮机部分将介绍水轮机的类型、构造和工作原理,重点讲解水轮机的特性和选型方面的内容;厂房部分主要讲述各类厂房的布置设计。在水电站初步设计中,这三部分内容缺一不可,应绘制出与各部分相对应的工程图纸。基于上述教学内容,《水电站》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实物图片多、设计计算公式多、规范复杂、涉及众多基础知识、学习难度大、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高的特点。

1.2转型要求

《水电站》作为一门专业课,结合课程特点和学校的转型发展路径,为了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设置授课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内容,让学生有光明的就业前景,毕业后在该行业中迅速适应并发挥重要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学校转型发展期间,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1.2.1教学内容与执业资格考试挂钩

学生作为未来的水利水电工程从业人员,势必会有一种学习方向,就是考取建造师执业资格证和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执业资格证等。尽管在校期间不满足考试条件,但学生可以提前学习相关内容,一旦条件满足,便可取得相应证书,为个人从事工程活动和在企业提升资质提供依据。但是,多数高校并不重视此类资格考试。水利水电行业执业资格考试的试题会涉及水电站方面的知识,而且偏重于实践,以实际工程为案例,考核的就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各大高校《水电站》教学方式也仅仅是按照教材讲解分节知识点,尚未开启系统的专业知识案例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知识点的偏移,做好行业储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在转型形势下,各高校陆续引进、任用“双师型”教师,有此类教师的参与,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1.2.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水电站》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帮助学生通过工程师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工程思维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完成水轮机和水电站建筑物的初步设计,并绘制工程图纸,为学生将来从事水利行业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科研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但是,以往的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知识,不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认为“学”与“做”无关,所以,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的能力差,与行业用人单位的要求脱节。在转型形势下,学校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1.2.3与其他课程的交叉教学

一个水电站枢纽包括枢纽建筑物、发电建筑物和发电设备等。枢纽建筑物在《水工建筑物》课程中讲授,发电建筑物和发电设备的水利机械部分在《水电站》课程中讲授,而发电设备的电气部分在机电工程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中讲授。鉴于此,为了使学生能够连贯学习,不影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电气部分知识不应与教学内容彻底脱节,所以,要尽量聘请机电类有经验的教师讲授若干学时。另外,在介绍各发电建筑物部件时,教师可以结合英语教学,为下学期的专业英语教学作铺垫,也为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查阅外文文献打下基础。

1.2.4引入先进技术

部分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水电站运行管理方面的工作,所以,为了确保水电站能够长期稳定、高效地运行,减少水电站运行管理值班人员的数量,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实时管理,很多水电站已经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因此,教师在讲解《水电站》课程时,可以利用2~4学时或以开展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介绍先进的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让他们了解水电站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过去《水电站》课程多采用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当前,《水电站》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理论教学方面存在学时不足的问题。因为课程内容多,在转型形势下,理论学时一再被压缩,所以,教师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讲完内容并让学生听懂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学生学起来也比较难,不易掌握。另外,不管教学所选用的《水电站》教材是哪一版,都存在内容老化的问题,缺少水电站建设的发展动态。从当前水电站的发展情况来看,建设的中小型水电站比较多,但教材中少有介绍。同时,课堂上多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学方法不能随着教学内容而调整;教学内容的凝练度和精讲度不到位;多媒体课件中动画效果较少也是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②课程实践环节重复性大,缺乏创新。《水电站》课程的实践环节采用课程设计结合参观实习的方式。课程设计集中安排在1周内,相关内容在教材中并未涉及,课程设计题目大多也不是真实的案例,而且并非一人一题,重复性极大。在设计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图纸绘制不规范,图纸中的数据与设计计算部分无法准确对应,各种理论概念混淆,厂区布置方案不合理等;而在参观实习中,大多时候学生也仅仅是参观,听听电站负责人的介绍,参观完毕后写的实习报告雷同度极高,报告内容描述工程概况居多,而自身领悟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比较少。③考核方式太单一。通常情况下,都是以试卷形式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导致学生只注重考前复习,死记硬背,这考的是他们的记忆力,反映不出他们的理解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现存考试模式与执业资格考试模式脱轨,执业资格考试中考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涉及到公式、规范类的题目居多,而教师在出题时,因为需要考虑及格率或卷面成绩正态分布等问题,反倒会避开一些公式复杂的题目,这样会在先期给学生产生错误导向,让他们认为这部分知识不重要,造成知识点的缺失。

3适应转型发展的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学生在学习《水电站》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现有针对性地从以下3个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3.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分别从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4个方面展开。

3.1.1教材

教学内容的安排依赖于教材,它是以教材为中心展开的。针对教材内容老化的情况,学校可以自编教材,或在现用教材(刘启钊,胡明,著,《水电站》,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的基础上及时为学生补充学习资料,尤其是执业资格考试中涉及到的内容、目前水电站的发展动态及趋向、水资源开发规划相关的国家政策、设计规范及手册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到更新、更实用的知识。

3.1.2多媒体课件

《水电站》课程中包括各类建筑物和水利机械的内容,教师要想向学生介绍各部件的组成及其细部构造,就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应用网络技术可以使CAI课件成为多媒体教学的热点。CAI课件可以直观地对比、展示二维、三维图像,使学生对空洞的教学内容有更形象的认识,同时,也可在PPT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通过鼠标操作从不同视角展示各部件,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学生觉得图片、动画等比较新颖、有趣,所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CAI课件,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1.3教学内容

《水电站》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但是,理论学时被压缩。教师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教懂、教会、教好学生,就要凝练和优化教学内容——精讲重点、难点内容,对于学生容易领悟的部分,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学完成,同时,教师还要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知识。比如,我校学生多为吉林省内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省内水电站,比如丰满、红石、白山电站作为典型工程案例,实行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出重要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的英文名称,适当添加发电设备电气部分和计算机监控技术的内容,适时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或高级工程师来校作专题报告,为学生普及最新工程建设动态,水电站设计的新理论、新技术,科学实验研究的前沿成果等。

3.1.4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及时调整。在绪论部分,可以多引入课程发展趋势和教师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进展,引导学生查文献,追踪国内外最新研究动向,并要求学生将其研究成果以PPT形式汇报给大家,鼓励学生尝试写综述类小论文;在水轮机部分,可采用SOLIDWORKS等软件制作三维模型;在水电站输水系统部分,可以结合水工建筑物方面的知识点,对比讲授,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融会贯通的能力;对于厂房部分,可制作3DMAX动画,并录制现场实习的影像,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3.2实践教学

过去,实践教学一直不被重视,在转型发展形势下,高校积极转变教学思路,致力于增加实践学时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因为我校水工大厅尚未建成,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参与相关课程试验——水力发电模拟试验、水击试验、调压室水位波动试验等。鉴于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先通过CAI网上教学实验课件预习、复习,写试验报告。课程设计部分是实践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有自己的设计题目、设计任务书和设计指导书,教师要给出学生每天完成的工作量,同时,要在当天课程设计结束前做好检查工作。同一组成员可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但是,必须保证有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设计后安排答辩,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CAD图纸中不合理的地方。现场实习部分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有助于巩固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可以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实习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任课教师一起带队,每位带队人员负责若干名学生。在实习开始前,要做好动员工作,为学生安排好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在参观时边思考边提问。实习结束后,实习报告中务必要写出心得体会和自己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领悟。

3.3考核方式

《水电站》课程的传统考核题目(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和计算)应结合课程设计和现场实习遇到的问题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相应的实践内容知识点,同时,课程考核可以模仿执业资格考试,在传统出题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一种题型,即案例分析。从实际工程案例或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库中抽出一道题,配以一系列的问题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度和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与国家考试形式挂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答卷中学会分析问题,并能有效解决问题,为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4结论

本文结合《水电站》课程的特点,指出转型期高校《水电站》课程教学应满足的要求,针对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革措施,使学生获得水电站的设计原理、方法和运行管理等理论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样做,经过相关考核后,他们就能与执业资格人员接轨,毕业后便可成为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快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作者:刘喜峰 张瑞 崔德芹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第六篇: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

一、教学现状分析

(1)目前很多很多高校采用单片机实验箱来讲授,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做的实验全是验证性的,不能够真正让学生学会单片机的开发。有的学生拿现成的程序下载到单片机实验箱上去看下结果,根本不去自己编程去实现。

(2)由于实验箱里每个实验都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只会机械性的去按照步骤去操作,而不去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3)很多学生很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殊不知单片机这门课程有其独特的特性,需要亲自动手做实验,明白PCB板的制作,电子元器件的焊接等等。

二、整体教学思路

针对目前单片机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队单片机的教学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改革。主要是抛弃了传统实验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开发板,首先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这就要求学生会使用Protrel、AltlumDesigner等电路设计软件,让学生明白PCB板是怎么来的,接着要进行电子元器件的焊接,焊接后就可以在Keil下编写程序进行测试了,这里既可以采用C51来进行程序设计也可以用汇编语言进行设计,考虑到学生在大一已经学习过C语言了,这里主要让学生用C51语言来开发单片机。

三、开发板功能设计

开发板的设计要结合理论课程来,也要考虑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理论课的进度,在每次实验课之前,该次的实验主要原理内容要在理论中讲授给学生,要不然学生下一步的实验只会照猫画虎,不能够明白其所以然。每个实验的学时分配、类型如表1所示。每次实验之前老师要此次的实验目的和要达到的效果明确告诉学生,要讲清楚电路原理,让学生掌握根据原理图来写程序进行控制。

四、总结

本文首先总结了目前单片机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接着提出了单片机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作者:刘小 张宜浩 刘万平 刘超 黄贤英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七篇: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

一、xx学院《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1.重视理论知识灌输忽视实践操作历练。

在现有的教材中所呈现的相关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少之又少。缺乏实践锻炼。更者有些教师只是按照书本照搬,按照教材讲授《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采用填鸭式教学,要求学生记住即可,对于实践操作采用的漠视态度。可实际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不单纯的是记忆理论,更是技能操作培养,还有职业观念,学习态度全方面综合的课程。

2.只注重就业临时包装,忽视了其中的内涵。

XX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制定出了一些包装服务以此来解决大学生求职面试。就业之前的包装就像我们以前考试“临阵磨枪”“临渴掘井”。但是包装毕竟是表面功夫,虽然外表光鲜,但是忽视了就业单位本身对人才的需求,这样也就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组织能力、心理素质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阻碍了自我提升的能力。毕业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还得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就像我们平时上课学习的知识一样,都是日积月累下来的。

3.重视规划共性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从现实情况看,XX学院积极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大多数老师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学、单板的教育模式,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只着眼于全体情况,而忽略个体现象普遍存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主要是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探索《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要精心选择、有效整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既要结合专业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同时也要符合《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所选取的理论、知识、案例、故事等教学内容要反复斟酌,进行合理编排和有效整合,使教学内容结构合理,层次明晰,便于课堂讲解,同时又要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探索《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要创新设计、富有感染力。要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上成富有感染力,能够鼓舞人心、激发想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状态、点燃学生规划人生的激情、鼓舞学生放飞心中的梦想,并引导学生为之积极行动起来,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

四、探索《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形式多样、力求生动。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教学,达到调动、感染和鼓舞学生的目的,就需要更多地采用新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引导课文法、张帖板法、讨论法、案例法、自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引导他们积极对专业学习、职业与人生加以思考和规划。

1.引导课文法。

引导课文法。引导课文教学法就是一种由教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是行为引导教学法的一种。在引导课文教学法中,老师关键的工作始始终起着引导和主导的作用,学生通过回答引导课文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学习。引导课文也意味着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只是的不足。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各自提出的难点。在讲授:“个人简历”内容时,提出“如果制作个人简历”问题。在教材的知识链接内容中设置了引导课文“个人简历需注意哪些方面”,在本课程的引导下,学生需要去网上查询这方面的资料,回答老师在课中提出的问题,完成“个人简历”的制作。

2.张帖板法。

张贴板法是学生把有关讨论内容写在卡通纸片粘在张贴版面上,然后添加、移动、删除或更换卡通纸片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讲授“职业能力中能力和知识的关系”内容时,提出了“能力和知识”哪个更重要,让学生选择?把学生分几个小组进行讨论问题,让他们把讨论结果写或画在卡片上,由各学生组长贴在张贴板上。老师和学生通过添加、移动、取消、归类和分组等方法,将卡片进行整理合并、系统化处理,得出必要的结论。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讨论、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在讲授“人物访谈报告”时,布置学生课外作业。各个小组先需要先确定需要采访专业老师对象,然后由代表去拜访老师形成访谈报告,根据访谈内容提交到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和专业老师的对话和内部小组的讨论,加深同学对职业的认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对职业的规划,通过讨论,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

4.案例法。

案例教学法是例举例子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在讲授“求职材料”内容时,举例一些典型个人简历和求职信的案例,使学生了解求职材料的基本内容,学会根据求职目标,制作个性化的求职材料。

5.情景教学法。

是指在教学中,让学生模拟将来可能担任的职务,在与实际工作场景相似的环境中,制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测试题目,由学生来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素质、职业能力是否符合职业需要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角色,选择该角色在某一天实际工作情境中的一些特点片段进行职业特点展示表演,可选择同学辅助表演,小品相声朗诵哑剧等表演形式不限。

五、探索《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评价

解注意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发展;在对他们学习成果关注的同时,更要注意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和变化。评价手段和方法应该是不同的多变的,要把过程和结果相互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和个性不同,进而把教学评价更好地运用和发挥,做到能启发激励学生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我院高度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改革,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教学实际,探索一条符合该学院办学特色的就业指导途径,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来引导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前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及创业。

作者:陈丽敏 单位: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基础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构筑教学体系

构筑教学体系即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持续精简教学内容。针对内容的更新,首先要求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积极地参加学术研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的前沿发展和最新的实践应用,将最新的理论、技术和成果添加到教学体系中,同时要剔除一些过时的知识和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有用。针对内容的精简,一方面出于学科内容不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学习课时不断压缩的被迫要求。在精简内容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线,同时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生物化学的应用中,并实时补充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教学内容的精简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不仅是构筑教学体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接下来将阐述具体的精简措施。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对只需了解的内容,课堂教授时一笔带过仅作简单介绍;对需要熟悉的内容,课堂讲授时要做到讲解详细;而对需要掌握的内容,则需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并且需要定时的对学生进行考核。其次,可通过引导学生课下讨论和课前预习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和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课堂的教授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化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传统式的填鸭式教育会显得尤为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急需我们对当前的教学方式做出改革,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而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师生之间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刚好能够满足需要,所以可考虑将启发式教学引用到当前的教学体系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主导、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时需综合考虑和规划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到基础化学的教学中时,可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下的时间,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穿插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启发式问题,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而在课下,教师也可以留一些带有启发式的作业,最好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从而使得他们充分吸收和消化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

三、重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这并不说明多媒体技术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采用传统模式与多媒体模式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需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板书模式的优缺点,传统的板书有利于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能够将某一个知识点、重难点以及某一类问题讲解的更透彻,但是传统的板书往往给人枯燥刻板的感觉;而多媒体技术容易将一些结尾抽象和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和图示化,且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多,但也具有容易使学生分心的缺点,所以要将两者综合起来使用。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应该按照讲课的思路来组织幻灯片,并适当加入一些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的元素,使其成为讲课时的辅助,而不是仅仅将课本内容和备课笔记罗列幻灯片上;在教师讲课时,则要注意将幻灯片和板书相结合,幻灯片用来统领教师讲课的思路,当遇到重难点时,还是要用板书的形式来为学生详细讲解。

四、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课在基础化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利用课时时间,可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对于基础性实验,可以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而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验证性实验,由于其大多枯燥无聊,以减弱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可适当地减少;而对于综合性实验,由于它的复杂性,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可适当地增多综合性试实验。

五、实施多元评价

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学习、改善教学活动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传统的课程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仅用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不仅不能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向应试教育和高分低能的方向发展。所以应该采用一种更加多元和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评价目标上来讲,要能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从评价过程来讲,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最终考核相结合,并且平时表现要占有较大的比重。

六、结语

对于医学院的学生,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和以后参加实践的基础。通过构造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方法和实施多元评价等多种措施,可以提高基础化学的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实践能力,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打下了基础。

作者:周俊萍 杨舒晗 单位: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九篇:课程小班制教学改革探索

一、小班制改革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一共有十一个问题,发放对象是学院经历过小班教学的2013、2014级本科生。两个年级共回收问卷156份,2013级回收问卷82份,2014级回收问卷74份。对有机化学小班制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显示:74位受试者对小班制教学满意,占受试者人数的98.65%。有超过半数(51.35%)的受试者认为小班教学相对于传统大班教学更具有教学优势,仅有2.70%的受试者持反对意见。对于课堂教学形式,有59.46%的人认为小班教学需要课上讨论,但实际上大多数(82.44%)受试者表示有机化学小班教学的课堂上并没有经常进行课上讨论。在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方面,71.23%的受试者认为小班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有超过77.20%的受试者表示分班授课的教学质量会因为老师的水平以及进度的不同而受到影响,大部分(82.43%)的受试者认为小班制强化了教师对班级管理的能力。在小班分配方面,受试者们更倾向于自由选择小班(70.27%受试者支持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小班);在小班间的教学质量比较方面,有22.97%认为自身所在小班的教学质量与另一个小班相比较会差一些,9.46%的受试者则认为自身所在小班的教学质量比另一个小班会更好,但是大部分(67.57%)的受试者觉得两班教学质量相比并无较大差异。在考勤和考核的问题上,大多数(72.97%)的受访者表示小班教学应当在这方面做到完全相同。整理药物化学小班制调查问卷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调查结果显示:82位受调查者对小班制教学制度持满意态居多,占总被调查人数的87.65%。在问卷调查中,36.25%的受试者认为小班教学相对于传统大班教学更具有教学优势,有21.25%的受试者持反对意见,但仍有较多的受试者(42.5%)认为两种教学方式差异不大。在涉及到课上讨论的问题上,有60.49%的人认为小班教学需要课上讨论,但有66.29%的受试者表示药物化学小班教学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经常进行课上讨论。在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方面,55.55%的受试者认为小班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有超过60.49%的受试者表示分班授课的教学质量会因为老师的水平以及进度的不同而受到影响,但是65.85%的受试者认为小班制加强了教师对班级管理。关于小班分配的问题,受试者们更倾向于自由选择小班(64.63%受试者支持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小班);在小班间的教学质量比较方面,有23.17%认为自身所在的小班的教学质量与另一个小班教学质量相比较会差一些,28.05%的受试者则认为自身所在的小班的教学质量比另一个小班会更好,但是有48.78%的受试者觉得两班教学质量相比并无较大差异。在考勤和考核的问题上,大多数(76.83%)的受访者表示应当在这方面做到完全相同,以保证公平性。

二、小班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两门课程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小班制教学还是认同感较强的。尽管目前的小班教学实施处于尝试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的、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这种改革方式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有机化学小班的受访者大多对小班制教学持较满意的态度,而药物化学小班的受访者则是基本满意小班制教学。前者为大一本科生问卷结果,后者为大二本科生问卷结果,该结果的差异并不能说明小班制教学不适用于高年级教学。下一步应该具体分析学生不满意的原因,在课程设置和形式上更丰富,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两个年级的问卷都提示我们学生对于课堂讨论比较重视(有机化学小班59.46%、药物化学小班60.49%认为小班教学需要课堂讨论),老师在这方面的教学有待加强,应多发动和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82.44%和66.29%的受访者表示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课堂没有经常进行课堂讨论)。在分班问题上,两个班的受访者大都(有机化学小班70.27%、药物化学小班64.63%)希望能够自由选择小班。有很多的受试者(有机化学小班77.20%、药物化学小班60.49%)认为分班授课会因为老师水平、进度等不同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能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基础上公平分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教学的考勤和考核方式上,大部分同学们认为不同班级之间应采用相同的考勤和考核方式。

三、小班制教学改革中问题的对策分析

小班制整体而言是可行的,而且较大班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从问卷及跟学生的座谈中我们发现当前的改革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1.小班教学的平行班之间在宏观上应该保持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考核方式的统一性,但在课程的讲授方式上可以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因此各班之间应该是总—分—总的管理模式。(总)课程前不同的教学团队应该一起讨论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需掌握的知识等;(分)在小班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团队可以带有自己的风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总)在阶段性的检验和最后的考试等考核方式上平行班要保持一致。考核前的知识归纳以及试卷的批改上,大家一起进行,避免因老师要求不同而影响到成绩的公平性。

2.小班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如果不改变指导方法和教学程序则小班化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老师应研讨小班授课的特点,熟悉学生的情况,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总结和反思教学中的问题等等。学院应提供老师学习的机会,可以定期聘请教学名师、专家给老师们做讲座或者安排老师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协助老师们将当下流行的PBL(Problem-BasedLearing,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TBL(TeamBasedLearning,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CBL(Case-BasedLearning,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教学)、翻转课堂等方法应用于小班制教学模式中。

3.在分班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在分班前由不同的教学团队介绍自己课程的设置和开展情况,课程开始的前几次可以允许学生自由试听,然后让学生自由报名选择班别。最后学院在尽量尊重学生生志愿的情况下进行微调,以确定分班。这样做理论上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老师间的良性竞争,但是最终能否提高教学的效果还有待下一步的跟进调查分析。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山大学药学院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两门课程上实行了小班制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青睐,为提高教学质量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对其他学科的小班制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争取全面提升中山大学药学院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我校药学院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袁月梅 罗海彬 杨宇辰 潘明皓 左欣 单位:中山大学药学院

第十篇: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调整教学内容

“食品添加剂”课程与食品工业中的生产、分析检测、产品研发等多个环节直接相关,根据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将教学内容分成静态内容和动态内容。

(一)调整静态教学内容

静态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和《食品添加剂》教材中列出的食品添加剂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属于固化的,为业内人士公知及公认的,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编号、使用原则;每种食品添加剂中的具体物质的性质、使用方法、使用原则、注意事项;食品添加剂的评价与管理等。GB2760—2014中把食品添加剂分成22类,其中允许使用的食品用香料就有1870种,其他类别的食品添加剂少则几种,多则十几种或几十种;而每一种物质又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及应用特性;因此,要在课程中完全掌握这些知识是不可能的。针对授课内容繁杂与学时有限的矛盾,我们采取的调整原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讲解的是“食品添加剂”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在食品工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广泛的类别,如:防腐剂、增稠剂、乳化剂、食品用香料、着色剂、抗氧化剂等。而对于食品用加工助剂、抗结剂、消泡剂及“其他”类别的食品添加剂,则鼓励学生自学。首先,突出重点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少而精,在有限的课时内给学生夯实重点知识;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食品为什么使用添加剂;再次,节约课时,为其他内容的充实提供更多的时间;最后,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当学生面对陌生的添加剂时,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借鉴以前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二)丰富动态教学内容

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物质不断补充到食品添加剂的应用范围中。但是,由于国家标准及教材均有版次的限制,不可能实时更新;所以,新补充的食品添加剂都会在国家卫生部网站公布;同时,食品行业每天都有新的动态,学术文献随时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及信息。这些内容都属于动态教学内容,纳入“食品添加剂”的教学内容中,使得“食品添加剂”的教学与时俱进,更贴近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也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专业信息,丰富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从事专业研究的热情。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动态与静态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这两部分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内容从动态过渡到静态,而动态内容总是在持续更新和变化中。“食品添加剂”课程内容实时更新使课程具有前沿性、科学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不断的充实与提高。

二、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也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来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笔者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课堂演示试验

课堂演示试验,是在课堂上演示、展示学生课前的试验成果,并由学生主讲试验目的、步骤、添加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需要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第一,课程开始时,教师要把整个课程的计划公布;使学生对于课程进度及学习内容有清楚的了解。第二,教师鼓励学生在重要的食品添加剂理论课之前设计创新性试验;学生课前与教师沟通,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试验的设计、实施,并解决相关问题。第三,在完成试验的同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完成的试验成果形成多媒体材料,准备课堂演示和讲解。通过上述精心准备,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与试验演示,进行试验内容相关知识的讲解与讨论,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兴趣,一举多得。笔者发现这种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有效。学生对于此环节热情高,参与积极性大,会自发分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试验;而相关的试验主要是食品添加剂的应用试验,难度不大,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设计、实施试验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牢固;自身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许多学生对此环节所学知识掌握都很牢固,尤其是自己动手参与的部分,毕业后仍记忆犹新。

(二)充实课上时事讨论

通过课上增加时事讨论教学,安排学生课前针对当下发生的食品事件搜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教师指导下准备多媒体材料,包括PPT、影音材料、调查材料等,课上选派一名学生讲解10—20分钟,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分析讨论事件的原因、过程、问题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信息的搜集、整理及讲解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建立起对食品添加剂的正确认识,纠正以往的一些错误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专业信心和责任心,同时激发学生探寻真相的热情、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食品时事的关注,进而到互联网、图书馆及相关书籍上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最后小组协作完成整个过程,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知识的获取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拓宽了视野,巩固了专业知识;在课堂讲解时,还锻炼了语言表达、沟通能力。

(三)增加课外实践环节

教学实践与实习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加强“食品添加剂”课程实践环节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非常重要。增加课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如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到食品添加剂市场进行调研,主要内容包括:(1)市场上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价格、品质、销量、销路、客户反馈等基本情况;(2)市场从业人员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特点等掌握情况;(3)市场与食品生产加工相关的其他产品信息。学生通过走访、交谈、对比等方法了解并记录相关信息,回到学校后对信息进行整理、比对、分析等,将调研内容形成调查报告。第二种方式,组织学生到校外公共场所进行食品添加剂知识宣传,让消费者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基础知识,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发展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区分食品添加剂与非法食品添加物的本质区别等。通过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实践锻炼,增强学生责任感,锻炼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变革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价,但是成绩考核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食品添加剂”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采取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50%,大大降低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知识点获得高分的可能。平时成绩分配成:小作业占10%、时事评论及创新性试验占20%、实践及实践报告占20%。小作业是平时课上及课下的作业,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评定成绩。课上作业主要围绕食品添加剂的特点、应用等内容,与食品加工工艺相联系,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结合查阅资料,并熟悉食品加工工艺等才能完成。课下作业主要让学生关注食品配料表中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作用、协同作用特点等,课下作业以学生搜集到食品标签及对食品标签中所列出的添加剂进行的分类、分析、整理内容为主。时事评论及创新性试验部分,在教学模式改革部分已经体现,教师结合学生试验设计的新颖性、方案的可行性、实施过程,时事信息的搜集整理、材料分析及课上讲解情况等评定成绩。实践及实践报告部分,要求上交两份实践报告,一份是关于食品添加剂市场情况调查,另一份是食品添加剂宣传活动的调查报告。教师根据学生调查的内容、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分析等报告内容评价学生完成情况。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培养适应本学科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密切联系食品工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对原有固化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才能不断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形成良性循环,促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金玲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