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改革问题研究(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教学改革问题研究(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教学改革问题研究(7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政策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一、合理安排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

1.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实践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大课堂”。社会瞬息万变,时事不断发生,形势与政策教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尤其要注重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把理论放在当下的实际中去检验,并在实际中不断丰富发展。同时要加强与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社会实践,增加教师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拓宽视野,开阔思维。

2.历史与时事前后连贯。

历史是已经消失的现实,现实是正在展现着的历史,两者共同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之中,在不同时空中承担着不同的内容和载体。因此,在课堂上,既注重时事分析,同时把当前的时事放在历史长河中去把握,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历史的深沉感和时代的鲜活性,这是思政教师应当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借古鉴今,服务现实,把握未来,以古借今,加强历史教育的社会服务性,让历史起到“镜子”的作用。为有效地把历史教学与时事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能从历史长河中去把握当前社会发生的变化。

3.突出当前社会热点。

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规律,一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社会矛盾最集中、最尖锐,社会热点问题表现突出。如何引导学生正视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已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对于思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不应该回避不谈,而应该客观分析当前社会的突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并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把握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看到党和政府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鼓励学生理性、严肃、全面、具体、发展地看待问题。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格特征,对于当下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不应采取回避态度,应当正确对待,合理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当前的热点问题。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很多,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就政治热点、中国外交关系、民生、三农、医疗、反腐等问题展开阐释,进一步明确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性质、成因、特点、趋势,掌握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

4.兼顾学生所学专业。

形势与政策教学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以汽车专业为例,可以重点讲一下中日钓鱼岛问题升级对日系轿车在中国的销售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既结合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中日关系紧张对日本经济上的影响。

5.兼顾生源类型。

生源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有以下几种生源类型:五年制、3+2、对口生、普招生、单招生。来源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对课堂的反映情况也不同。普招生和对口生在课堂上配合较好,对形势与政策课兴趣较为浓厚,互动较好,而五年制、3+2和单招生形势与政策课效果普遍不是太好,似乎对于形势与政策课不感兴趣,这对教学增加了很多难度。要突破这个难题,需要行政与政策教师集中智慧,同时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共同探讨解决。

二、创新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紧跟形势,充满时代性和现实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制订的科学依据,又要运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知识去讲解国内国外形势。因此,形势与政策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形式与政策教学既要做到尊重历史,以历史为依据,又要讲究教学的实效性,创新形式与政策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提高师生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加强集体备课,使学生真正受益。

1.注重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要讲究艺术性,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还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重视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课堂上学生的广泛参与,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教师在日常备课时要深挖课堂教学艺术,努力探索,大胆创新。教师做好引路人,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把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新的、正确的思想和理念贯彻到教学中;教师应当宽厚、仁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呼声,同时加以正确的引导;教师必须以学生为学的主体;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板书与现代网络手段紧密结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是模仿来的,而是在不断的追求、探索、提炼和升华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应发挥自己优势,激活自己的教学方法,选有定则,教无定法。高超的教学艺术可以彰显教师的个性,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因此,形势与政策教师应当注重日常的积累和方法的沉淀,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特色。

2.提高师生互动的广度和深度。

师生互动形式不应仅限于简单的一问一答,比如:“对不对?”、“是不是?”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很低,激发不了学生的激情和活力。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应怎样认识并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切实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变单向直线型的互动为多向网络形的互动。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建立教师与单个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团体与教师的多向型联系。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恰当地适用。第二,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广度上开拓,要求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审慎地选择教学内容的延伸、扩展。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使他们吸收多种营养,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深度上的开拓,就是在师生的互动中,教师的提问不停留在问题的表层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深入思考中产生自己的见解,体现出创造的潜能。重点是要求学生进行分析、研究。

3.加强集体备课。

不变是暂时的,变化是永恒的。社会瞬息万变,时事每天发生,形势与政策课要紧跟当前的社会时事,充分把握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突出问题,要了解地理、历史、社会、文化常识,并把纷繁复杂的内容整合成为一个精良的教学环节,它的工作量和任务量都比较大。要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就要加强集体备课,集中讨论,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疑难问题共同解决,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能实现教学资源的丰富。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探讨与交流

1.任课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

在工作中,沟通能增强人的主人翁意识,能集思广益,能从心灵上挖掘个人的内驱力,为其提拱施展才华的舞台。沟通影响着工作的绩效,有效的沟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打造一个高效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之间定期进行沟通、交流,探讨一下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集中解决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好的经验加以推广;有效的沟通、交流还可以鼓舞教师的士气,激发每个教师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沟通还可以释放压力,轻装上阵。

2.教师力争实现跨校交流。

任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人脉资源,通过面对面或电话、qq、邮件等方式与自己熟悉的同行进行交流、沟通,如果有重点大学的同行,可以参考他们的资料,以便捕捉到更及时、更高端的信息,以稀有资源增加学生的听课热情;还可以与其他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共同,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常见的问题,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在加强教学研讨的同时,可以展开相关方面的科研研究,以从总体上提高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水平。

作者:王爱巧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

1引言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因此,按照市场需求的原则,以“技术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而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是必要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执行的高职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是2014年修订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是趋于合理的,现阶段能够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高职院校“高质、强能、实用”办学模式的要求。按照学校的要求和统一部署,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推行学分制进行了试点工作,总结了针对高职生的学分制运行模式。在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理应从培养目标出发,着力处理好下述关系:

1.1计算机应用中的现实和未来

当前,计算机专业知识突飞猛进,而且日新月异。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日,即是深感所学知识被社会淘汰之时。如何处理计算机专业应用中现实和未来的关系,是值得慎重考虑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方面,在高职院校里,计算机教学内容要新,紧扣进代脉膊,紧跟技术前沿。可以说,每年度都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否则,无法平衡现实和未来的关系。

1.2计算机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

“高质、强能、实用”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培养人才追求的目标。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理论学习和技术技能练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准确把握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比例,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要按照当前够用、实用为原则,又适当照顾学生长远发展必需来进行设计。重点是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这是根本。

1.3计算机内容中的稳定和变化

基于课程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教学内容更要侧重于变化。当然,这里也应注意新技术与课程设置的关系,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都能作为课程,原因之二在教学中追赶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新技术,是永远跟不上的。现在认为是新技术,学生毕业时可能已被更新的技术替代,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获得新技术的能力。因此,对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不能出现一个软件就开一门课,出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就开一门课。而应该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再加之一些选修课,学习一些最新的技术。同时,注重“授学生以渔”,给学生以“猎枪”而不是“干粮”。

2以完善学分制为核心,推动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

学分制的优点在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才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高职教育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有利于学校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水平。首先,学校进行了学生专业课成绩考核模式的改革,所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都增加了上机测试,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上机测试、期末笔试成绩,根据不同类课程,其比例为2:3:5或3:3:4或3:3.5:3.5。其次,组织专业带头人和一批骨干专业教师参加了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修订与各课程大纲的制定工作,并成立了专业委员会,进行专业论证,为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修定实现了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在新计划中,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的特点,打破了学科教育思想和模式的束缚,将培养目标按学分量化后,分成四个大的模块:包括:文化基础与素质,专业技能(如文字输入及排版技巧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术、专业领域拓展。尤其是对专业技能是否直接纳入课程体系并进行考核的认识,存在分歧。最主要的阻力,就是原高校教育体系的影响。为此,学校多次开会研究,多方论证,三易其稿,最后形成共识。在模块设计中,不仅加入了技能课,而且是大比例的加入,最多可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为了突出动手能力,系里坚持每学年举办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比赛项目涵盖文稿输入、上机编程、网页制作等项目。再次,建立以教研室为主体的学分制运行体系,并以此为契机,加强了教研室建设,促进了教研室活动的开展。在选课、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学生申请免修重修自修、课程考核与测试、学生成绩的认定与评价等环节都进行得很顺利。学分制的实施,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在全校学生中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学分制的灵活性,使教学安排十分方便,可以在保证常规教学的情况下,自如地开展培优补差工作。针对高等职教的学生现状,有些高职学生在英语、数学和专业主干课中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中补考还不能及格的情况下,实施学分补偿制和成绩补偿制。

3注重设计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计算机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存在着良好教学效果与课时数有限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值得下大力气的。如用计算机讲计算机,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尽可能的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还可以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再比如在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等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能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程序设计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动手编程,之后上机调拭。因此,要充分重视实践环节。学习程序设计,要学活用活,不要死学不会用,关键能举一反三,学生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在需要时能很快地再掌握一种新的程序编制语言。教师在严格按照学校对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在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以班级为单位可实行“学生助教”制度试点,提出在一学期的教学活动中,严格根据学生学习时的表现(比如一些难度系数很大的思考题、实践题能够解出,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选拔“学生助教”,享受优厚的待遇(平时成绩直接定为90分以上,还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讲台上讲述自已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并履行一定的义务(为基础差的同学提供援助等),主要是一项荣誉。确实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学风,效果较好。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基础,怎样使学生能够能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接受知识?这个问题对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要将心比心,讲课者不能只顾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将心比心,教师要经常问自己:“假如我是听课的同学,我会出现什么情况,会提什么问题?”尽量设法减少学生听课的困难。

4着力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主要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鉴于此,实践动手能力强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最大特点,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生命。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以技术技能应用为主线,整体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很多方面,如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首要的一条,是要建立贴近实际的编程环境,创造工作现场气氛,使学生在真实模拟的编程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同时,还可通过组织学生到软件企业参观、调研等,让学生深入实际了解专业工作性质。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岗位针对性较强,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毕业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前面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提高,其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湖北职院在总结高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一条计算机类高职生进行产学结合开放式毕业实践教学的新路子,注重了毕业实践课题的选择,毕业实践的组织与指导(制订毕业环节大纲、选题和分组、精心指导、组织答辩等),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职业知识训练,最终尽快适应工作、适应社会作出了努力。

作者:汤永刚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1.课程设置

课程性质:“热工基础”是研究能量转换与热量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工程技术学科。是高职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能量转换与传递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工程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支撑。其前导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流体力学泵与风机”、“工程数学”。其后续的课程有:“锅炉设备及运行”、“汽轮机设备及运行”和“热力发电厂”、“单元机组运行”。《热工基础》是学习电厂热力设备原理、结构、工作性能分析的基础。电厂三大主机之一的锅炉,其实是各种换热器的组合,只有学好传热理论,才能分析其传热过程;另外,汽轮机,其作用是实现蒸汽热能到转子机械能的转换,而能量转换的精髓即热力学第一定律;整个发电厂实际上就是具有再热的回热循环,蒸汽动力循环即是电厂的基础。只有学好本门课程,后续的这些课程才能学的得心应手。课程目标:使学生能掌握能量转换与传递的基本规律,掌握火电厂的基本生产流程及热力系统组成。具体描述如下:①能利用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基本规律分析电厂主要热力设备的能量转换特点;②能够熟练应用热力学基本定律分析热力过程及热力循环,并能进行相关计算;掌握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的方法,提高热热经济性的途径;③能利用热量传递的规律分析和计算典型的电厂换热设备的传热过程;④能根据不同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构造,分析提高传热效率和削弱传热的方法;⑤结合实验实训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热工、传热实验的技能。

2.教学内容

(1)内容选取。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取上,将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和动手操作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选教学内容遵循“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保证教学内容先进,能够适量适度地服务于后续专业课程。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教学内容在现场实际中普遍使用,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2)内容组织。

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内容设计为七个模块,每个学习模块划分为多个子模块,共72学时。各个模块的学时分配是:热力学基本概念为6学时;热力学定律为10学时;理想气体和水蒸气为10学时;蒸汽动力循环为10学时;热传递基本规律为10学时;传热及换热器为10学时;典型实验实训为16学时。

3.教学方法手段

(1)学情分析。

根据对学生的生源统计分析结果,生源主要有:普通高中毕业生,职高毕业生和“3+2”的学生。学生现有基础、自学能力较差;没有预习的习惯,学习兴趣不浓。

(2)教学设计。

本课程突破《热工基础》课程以理论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设计,在内容体系的处理上,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学知识到学方法、长能力的转变。使学生参与现场试验,在实训过程中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

①启发式教学:讲解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如讲复合传热时,可例举分析暖气片供暖由对流、导热和辐射三部分组成的原理,由于采用启发式,这样的实例对学生来说直观、熟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实用。②课堂讨论法:对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课题讨论。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得出分析结论,每组由代表进行讲解,其他同学提出异议或补充,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同时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沟通与表达的能力。③理实一体法:“热工基础”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性课程。因此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④案例分析法:列举电厂实际设备进行定性分析。教学手段:(a)传统教学手段:“热工基础”课程公式繁多、演算复杂。对于公式的推导以及例题、课后习题,采用教师板书讲授,突出重点,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b)多媒体教学手段:由于学生的工程实践知识缺乏,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当重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内容更加形象化、讲解更加生动化,增大授课信息量。

(4)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采用多途径考核评价方法。学生的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期末理论考试占60%,通过开卷笔试、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实训考核占20%,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考核。按照实验任务的要求,对实验实训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写出实验报告。其中实验报告以纸质报告形式进行,操作考核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进行实际操作。

4.结语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职高专《热工基础》课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设计与改革研究。所提出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对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热工基础》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银梅 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钳工技能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一、基本技能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以前的钳工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实训课和理论课教学脱节。

基本技能的实训课程授课的时间一般都滞后于理论课程教学。许多学生在学理论时基本都没有实践经验和背景,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很难形成感性认识,对钳工实际操作问题理解比较困难,等到学校安排开始实训时又因为学生所学知识不牢固,所学的钳工基本技能实训知识又大多忘记,为了保证实训教学质量,实训教师只能挤出本就不多的实训时间,对常用的技能操作理论知识进行再次学习,实训效果难以保障。

2、具有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

许多学校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现状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阻碍了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加上实训教室里通常环境没有普通教室环境好,实训教室里上课时噪声大,灰尘多,油多等,学历高的教师不愿教,而学历低的教师又教不了,实训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业务水平偏低,实践能力较弱,综合素质不高,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训质量的提高。

3、在授课对象方面,部分学生对基本技能实训认识不高,思想不重视,实训时态度不端止。

由于基本技能的大部分操作都需要用手动工具来完成,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基本技能实训中以及实训结束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累,并且还有同学认为,现在机械加工设备这么发达,都有很先进的数控机床来完成了。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比以前有所增加,在实训时普遍存在着不认真上课听讲,对自己实操课程要求不严。还有少部分学生怕苦怕累,特别是女生中比较突出,一到上实训课就叫苦连天,不愿完成老师安排的既定的实操训练任务,或是在实训中偷工减料,要其他同学帮助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实训任务。在实训中该用锉刀的用锯弓,该用小锉刀的用大锉刀,甚至违规使用砂轮机来锉平面,影响了基本技能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

4、实训课程安排过于集中,造成了短时间内实训师资和设备的过度紧张

对于那些学生较多的班级,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一致性,实训过程中只能安排2个学生或3个学生共用一个工位,也难以保证练习的强度。另一方面由于同时上课的学生过多,实训指导教师人员紧张,使得指导老师无法分出足够的精力对所有学生的操作进行个别指导。这样做不但造成实训资源的周期性闲置和紧张,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提高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效果的措施:

1、努力培养学生对基本技能实训的兴趣。

在钳工基本技能实训授课中,实训教师授课时如果采用单调的工具操作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实习厌倦,情绪不高的情况,教师授课时要注意将熟练的操作演示、灵话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生动话泼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兴趣。以讲解量具为例,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电脑软件制作一个《千分尺的读数》课件,老师准备一些常用的小零件做示范,所有的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听教师的讲解,学生既能看清尺上的每一个刻度,又能自己做测量,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2、教学情境的设计。

每次上岗即对学生进行安全文明生产教育,学生实训时必须按规定穿着工作服上岗,鞋、头发等都明确按企业标准要求。实训课程中,每个工作日都要按要求对学生进行上午和下午两次考勤,每天学生下课前要安排人员清理工作现场,把公用的实训器材集中归位,个人保管的工具清点,然后进行本工作日进度工作评价和总结。在这样模拟的真实工作环境里,学生不仅能够从中获得职业能力,养成职业习惯、职业意识、职业思维,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3、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金工实训车间应尽量按照现代企业的先进模式建设、管理和运行。在购置实训设备和工具时要按照企业生产的基本设备配置,实训工位必须保证一人一工位,工件图纸按职业技能考核的要求绘制。实训教学设备的建设应当集中有限资源按照经济合理、技术适用、满足要求的原则来进行设备购置,尽可能与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环境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以满足实训教学开展的需要。

4、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基本技能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实现一体化教学必须建设一支既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积极创造条件让中青年实训指导教师到社会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取得相关的技术资格证书,如基本技能等级证书电焊等级制等,以适应技术应用型教育对师资质量的特殊要求。另外学校可从企业聘请的有一定业务水平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采取讲座或直接聘请等形式,让他们发挥其业务专长,对学生进行操作指导。

5、提高实训课程教学质量。

实训教学的提高离不开实训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训教学方式改革可从以下考虑。首先改进教学安排,调整教学计划,开展小班教学,保证学生人数在30人左右。同时均衡实训课程,缓解实训设备和师资的紧张状态,切实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动手操作练习机会,以利于教师对学生实操过程连续到位的指导。其次倡导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填鸭式教学而忽视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导致学生只知道原理但不会动手做、会做的不会用、会的用又使用不熟练。采用启发式教学则可以避免以上教学方式不足之处,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实训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下面基本技能加工鸭嘴锤为例,通过分析该工件加工的步骤及工艺过程,将鸭嘴锤实训分成几个小项目,每个项目采用的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实训培养既肯动脑又能动手,理论知识扎实,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

1)认识工具和识图。

首先向学生展示实物工具,做出示范性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学生通过看鸭嘴锤的三视图了解加工工艺、加工内容,最后学生自己下料去毛刺,需将毛坯的黑色要求氧化层去掉,露出金属的颜色。注意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课上学的游标卡尺和钢尺的使用方法熟练运用到实际测量中。

2)划线、冲样冲眼。

由于本次项目关系到加工尺寸,要求学生有耐性,有些同学特别是心急的男生往往做的不好或者跟本不去做,直接加工后面步骤,造成以后加工过程中将材料报废。所以在实训过程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在四个加工平面上都划好线,并且提出为什么要留加工余量。

3)锯削和挫削。

沿划好的尺寸线先锯鸭嘴部分,加工时要强调将划好的加工尺寸线垂直于台虎钳。采用设疑启发,在挫削时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图纸的尺寸,正确使用加工的锉刀,如果使用错误会出现什么结果。

4)加工腰圆孔。

本项目可采用设备启发教学,加工时要用到钻床,在实训中现场讲解钻床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及如何更换钻头并要求每位学生都能自己更换钻头,加深印象。但在使用钻床时一定要有教师在旁指导,以免发生事故。

5)挫削锤头。

按照加工鸭嘴的方法加工锤头的四个倒角。做到这里鸭嘴锤已加工大半,可采用激励启发,选出一些完成的较好的同学作品给予表扬,完成不好的也要不断给予鼓励,让其树立信心。

6)最后是底部倒角和抛光,将鸭嘴锤加工到图纸尺寸。

这里要注意提醒学生油光锉与普通锉刀的区别。

6、金工实训成绩的评价。

实训结果评价是对学生的工作规范、工作态度和工作纪律等方面进行在在综合评价,其中劳动纪律和安全文明生产是评价的重要指标。综合评价不仅评价成果的优劣,更着重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特别要指出问题和不足之处,教师给每个学生出具体修改建议件及改进措施等,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向。

三、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对基本技能实训课程的改进,完善了实训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更加合理、实用性强,设置更科学合理,规范了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适合于高职实训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同时还必须认识到钳工基本技能实训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持续不断的建设各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下一步准备抓住学校的建设机遇,将基本技能实训室建设成为学院的工程实训中心,为本科教学提供进行基本素质和实践技能教育现代化公共教学实践支撑平台,不断提高基本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立足服务本校,面向社会,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提供教学保障。

作者:陈武 邱庆龄 单位:武汉商学院

第五篇:高职焊接方法教学改革实践

一、焊接方法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焊接专业起步较晚,焊接方法作为焊接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焊接方法能力,而这正是企业需要学生具备的核心能力,目前的焊接方法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焊接方法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在高职院校焊接方法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多数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部分一般是教师先讲解示范,然后再由学生练习。焊接的专业性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对焊接专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一特点加以利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焊接专业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同生产实际衔接不一致

教学内容同生产实际出现矛盾,主要在于学校的教学计划不能跟上市场变化,课时的安排上不够合理,倾向于成本低的焊条电弧焊,已广泛应用的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安排较少;实验实训的部分设备过于落后跟不上时展,目前学校操作车间的设备过于陈旧,很多仍沿用多年前的老焊机,不能很好地组织学生开展训练,同时也不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教学过程中实用材料和特种焊接方法介绍太少。教学内容有限,实用性材料的焊接方法不是很全面,学校进行的实践操作中,焊接的钢种也比较单一,主要为低碳钢,而像不锈钢、有色金属等的焊接很少。

(三)教师实践水平不足

按照高职焊接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多讲具体的工厂实际运用及工艺流程,但多数教师毕业以后直接到学校任教,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在教学中理论内容过于深奥、抽象,对于理论水平不高的高职焊接专业学生来讲很难接受,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教师理论丰富,实践水平不足的现状已经跟不上新时期焊接专业教学的需求。

二、高职焊接方法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焊接专业能力培养

结合市场对焊接专业学生的要求,以就业为指导,全面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将原来的焊接方法与设备一门课程主要以焊条电弧焊为主,变成焊条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氩弧焊、特种焊接技术四门课程,学习各种材料的焊接方法并进行焊接技能实训,前三门课程作为焊接专业的核心课程,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二)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提高焊接教学质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焊接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计项目。同时充分发挥焊接实践教学基地的用途,合理利用教学基地的设施设备,并使教学环境设计靠近生产现场,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这样不仅可以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焊接教学中,在实训课的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分组教学法,为拓展学生的能力,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提高焊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改善实训条件,实现生产性实训

在现有条件下,改善校内焊接实训基地的条件,淘汰过于落后的设备,增加先进的焊接设备,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焊接专业近两年增加了松下多功能焊机,焊接机器人等先进的焊接设备,拓展了焊接方法的教学项目,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师资培养,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高职焊接教师的实践经验培训,教师也应该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去企业进行锻炼,为企业服务,真正做到焊接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权威部门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学术会议,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理论的优势。同时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技师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并辅导青年教师,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借助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教师和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焊接方法作为焊接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课程,采用项目化和教学做一体化等突出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每个环节都配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需求。

作者:张凌云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院校电话营销项目化教学改革

一、课程现状

电话营销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利用电话实现有计划、有组织并且高效率地扩大客户群体、提高客户满意度、维护老客户等的市场营销活动。在中国高职教育中,“电话营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以“市场营销策划”、“营销心理学”等理论学科为基础,《推销技巧》为指导,利用电话营销的职业情境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训,拓展职业技能。目前,“电话营销”课程以讲授学科理论和介绍技巧为主,课堂实训普遍处于学生模拟对话的传统练习阶段。这种教学模式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理解。但是,这种模式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的衔接,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目的。

二、借鉴国外的项目式教学

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是将职业教育和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结合理论与实践保证职业教育的输出满足企业的需求。德国“二元制”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依靠德国行业协会的指导培训功能。德国行业协会不仅在教育角度上为国民提供培训,监督考核国内培训机构和师资,提高了国民职业素质;同时制定职业教育标准并进行考试评估,对专门职业人员进行考核和从业资格认证,提高了国民技能水平;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同时提高了国家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是校园内营运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施以重视职业技能实践性和操作性的“项目化教学”。“教学工厂”的教学系统是结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学生在实验室上课,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运营机构,再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项目为导向,校企共同拟定教材,制定出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的培训系统,以保证毕业学生能够满足当下企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主要部分,单靠学校职业教育难以保证全面。无论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的模式对于“电话营销”的教学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结合职业情境,利用实践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提高职业技能和素质。但是中国目前不具备相当规模、可集中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中心,因此“电话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能直接沿用“二元制”教学模式,而且按照“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在“电话营销”课程改革上存在不稳定的因素。首先,话务中心的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操作管理系统涉及客户隐私,为保障客户信息,话务中心须统一管理员工和工作地点,建立校园话务系统需要考虑各种安全因素;其次,话务中心的用人需求具有阶段性,不能提供定期定量的操作岗位以满足可持续的教学要求;最后,话务中心的工作任务单一、枯燥,局限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拓展。

三、改革方案

(一)课程设计。

借鉴新加坡和德国的高职教学模式,“电话营销”课程改革以分段式项目化教学为主,与企业建立新式校企联系,按照教学和实践的分阶段教学,利用具体项目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实践情境。在本学期“电话营销”课程改革实践中,与学校超市合作建立“电话超市”项目,通过学生小组根据学校超市的营销需要,借由具体独立项目情境的实施,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施和评价电话营销项目任务。

(二)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与社会的培训班相比,学校教育更具有系统性,保证了学生掌握系统和连贯的“电话营销”理论和实践技巧,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案例教学:“电话营销”的案例包括企业案例和学生实践的通话录音等材料。分享学生通话录音,无论过程是否完美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高积极性。根据录音或企业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分析和独立总结。在整个讨论分析过程中,老师是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验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去分析、迎合和利用市场环境完成“电话营销”项目,让学生实践所传授的知识或技能,它鼓励团队积极参与合作,重视参与的过程体验。在“电话营销”课程中通过电话作为实践工具,学生要思考如何紧密联系商家和客户。学生要按照超市具体情况来制定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然后完成圈定目标客户,分析需求,然后推广产品,解决异议,促成订单等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在过程中多维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市场营销综合技能。

(三)改革计划。

项目一:电话营销前的准备。任务1-1入职须知:模拟应聘情境,让学生置身岗位中,了解电话营销岗位要求和应聘技能。任务1-2寻找客户:模拟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圈定、分析及筛选目标客户。项目二:电话营销中的实战。任务2-1开场白::模拟通话开场情境,培训学生沟通技能。任务2-2客户需求:建立电话调查情境,引导学生在通话中实践挖掘客户需求。任务2-3异议处理:建立电话推销情境,引导学生实践客户沟通,销售产品。项目三:电话营销后的管理。任务3-1售后管理:建立电话调查情境,引导学生制定客户回访计划并实施。任务3-2投诉处理:模拟电话投诉情境,引导学生处理客户异议。

(四)经探索分段式项目化教学改革,“电话营销”的教学效果得到较好的改善。

1.明确了素质技能目标。

在“电话超市”项目化任务驱动下,学生融入了企业工作情境,提高了职业综合素质。例如在任务2-2中,学生需要以电话营销为工具协助超市挖掘客户需求,为之后策略做好准备。具体案例调查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市场动态。

2.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态度。

其次,“电话超市”项目化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超市任务2-3的驱动下,学生接受超市的业绩考核,在个人和团队荣誉感的激励下,从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探索实践,借助电话营销活动累积成就感,并逐渐形成探索实践的习惯。

3.接轨了校企社会供需。

最重要的是,“电话超市”项目化任务为学生搭建了实践的平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课堂。学生为了完成超市根据实际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设计的任务,在学校主动学习理论技巧,利用课余时间调研社会,自发地联络超市求教,积极参与任务实践,在此过程中既增进了社会见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作者:谭名钧 关秋燕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国内高职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一、现阶段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困难

随着适龄人口的减少以及受国家相关政策冲击所带来的生源影响,全国多家高职高专院校出现了“生源荒”。受生源不足影响,高职招生录取分数线连年下调,生源素质持续下降、生源类型多元化和生源基础多层次化将成为高职课堂教学状况的新常态。生源素质和知识、技能差异带来的教学问题:

1.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新生普遍起点较低,学生学习意愿不强,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课堂教学改革常常因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与配合而很难进行,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效果不佳。

2.高职院校生源类型多元化和生源基础多层次化,导致生源之间的素质差别,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二、英国BTEC-HND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启发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解决方案

(1)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动机问题解决策略

英国BTEC-HND的教学理念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要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就学习效果来说,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重要。如果学习者能真正关注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可产生高效的学习结果,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成果。这种模式巧妙地化解了学生对灌输式教学的抵触和叛逆,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其主动学习。

(2)学生层次化差异教学解决策略

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基础方面的差异,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差异。然而对学习方法上的差异方面,学生不愿意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威根雷学院的教师会通过面试、问卷等形式,在学生入学前了解到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并加以归纳分类,例如视觉型学习方式、听觉型学习方式,以及动态型学习方式。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了解,教师能更好地针对学生喜好的学习方法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辅导。

2.“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培养具备原创能力学生的有效途径

BTEC-HND课程将英国最好的学术传统与现实工作中所需主要技能的开发和评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些学习技能可以帮助学生认真地分析理论和概念,运用解决问题的技巧,进行独立的研究,作出独立的判断,从而开发学生的原创性和实现自我意识的技能。就这一点来讲,艺术类设计专业BTEC课程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贴近得更加紧密,也使学生更具备艺术设计类人才成长的基础。HND的精髓是,不只是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呈现一个过程———调研的过程、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直接灌输知识。学生自我建构的学习过程会带来自我开悟的必然结果,这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3.小黑皮本(LBB)———教学质量管理的最后一米的有效保障

LittleBlackBook小黑皮本———艺术类课程中频繁出现的一个重要成果载体。小黑皮本包括Sketchbook(速写本),是某些课程中课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业它是考量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最好的佐证。它能够反映教师为学生进行的学习路径搭建,并能够直观反映学生学习历程的“行动”质量。小黑皮本既可以是手写本,也可以是延展为设计时候的作业夹,把研究、调查的记录写在上面,也可以是手绘的资料、剪报,留下的是作业过程的痕迹、思考过程的路径。其意义不仅仅是一次作业,提交之后就扔掉,而是可以伴随职业生涯一生,在自己的创作工作中可以随时翻阅、查询过去的想法的工具书。甚至可以带小黑皮本去面试,体现专业素养。这不仅是是一份承前启后的课业资料,还可以作为一个搜集资料的素材反复利用,变成一本受益终生的工具书。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很重要。正确的方法+合适的学生一样会产生惊艳的化学反应。

三、要实现接地气的内化

英国BTEC-HND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关注学生学术能力培养,以成果为导向设计学生学习路径。这些方法,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英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为国内现阶段高职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面对从中职蔓延而来的生源荒,到相关政策性的冲击而带来的高等职业教育重新洗牌,凸显特色、积极转型是应对生源危机、突出重围的发展对策。国际视野下的教育解决方案再完善,也需要取其精髓并依国情而落地内化,虽然体系性的习惯无法朝夕改变,但可效法木楔正阁,积跬步而致千里。

作者:姜旭 李晓楠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