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课堂教学改革论文(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1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性的基本原则
1.1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教学要坚持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学生缺乏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就会导致课堂上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物理成绩下降.继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教学效率肯定也得不到提高.相反,如果对物理学习很有兴趣,就会在课堂中学习情绪高涨,在课下积极思考和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就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也能主动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
1.2和谐民主,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
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良好关系,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有意识的去树立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时的信心,高中物理从认识到形成,一些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都有不小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更有耐心,有意识地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切勿急于求成,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科学的学习知识的过程.
1.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讲究方式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善于推陈出新.提出符合时代特征和新的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大力提倡自主学习.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吸收前人的知识,同时引入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学习和提高.这样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也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思考的快乐.
1.4软硬兼施,给学生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保障
在信息化科技化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显得过于简单低效呆板,不够形象生动,不能很好展现物理现象和变化,有很大的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需要.新的科技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生动高效的优势,可以更好展现丰富多彩物理世界的种种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活力,增强课堂气氛.所以希望教育部门加大投入力度,争取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现代教学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1.5本位教学,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
实验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强化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物理是一门基础的应用学科,它的教学方法要适应它的学科特点,所以与理论学科更强调理论说教不同,物理学科更强调的是现象和现象的变化过程以及对此的探究.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物理实验能够把抽象的物理反应、物理原理直观、生动地阐释出来,它实现了物理原理到具体应用的转变,这是理论说教永远无法达到的效果.
2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性的具体做法
2.1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我们要设置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和发现,尤其是高中物理非主干知识的教学.例如,人教版选修3-4的“机械波”是高考的热点问题,笔者在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时,首先做好绳波的实验和水波的实验,然后出示挂图,学生的注意点如何有效集中呢?为此,提出问题:“大家通过观察,谈谈形成机械波的条件是什么?”待学生回答、交流、总结后,再顺势提出问题:“机械波在传播中介质质点怎样运动?”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回答———“介质质点随波迁移”,这个错误的出现很正常,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呢?笔者认为这时应该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再观察水波和绳波实验,水和绳是介质,看看它们是不是随波迁移.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还可举例:“声波是机械波,介质是空气,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空气随波迁移,会有什么后果?”同学们一下子恍然大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最终得出正确答案:“机械波在传播中介质质点不随波迁移,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
2.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这里的学生是全体学生,不过不同的学生物理学习个体差异较为明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应该建立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对概念进行分析对比,例如,在讲“位移”和“路程”时,为让学生更多地辨析这两个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间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很快掌握了位移是一条有向线段,用来表示质点位置的变化,而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理解了两者的联系只是单位相同,在单向指向运动中,位移大小等于路程,在引导学生辨析时可先在小组内辨析,然后再拓展到组和组之间进行论辩.
2.3教师分享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到基础和思维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未必能够一下子就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此时我们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的发挥不仅仅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和问题的设计上,还应该渗透物理思想、方法.在对概念的记忆上,要提倡不拘一格的记忆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记忆方法,给同伴以启发,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概念来引导学生应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如对比记忆法的应用,在加速度的教学中对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的概念,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三者在含义、方向和大小方面的异同进行对比,然后再进行记忆.
2.4深化实验教学
传统实验教学往往不注重实验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学生仅仅是经历了“操作”层面的实验,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策略被忽视了,例如目前实验题中较为热点的“物理图象”问题,往往和课堂实验教学相脱离,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图象法本身就是实验的一部分,图象可以用于表达抽象的物理问题,具有简单、直观、形象的特点.有许多科学问题用数学形式往往难以突破,问题的实质可能被掩盖,但往往非常简单的图象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伏安特性曲线就是最好的例子,伏安特性曲线即I-U图象叫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这个图象是通常用于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规律,是一种常见的图象方法.根据伏安特性曲线的不同,把I-U图象是通过原点的直线的电学元件称为线性元件;I-U图象是曲线的电学元件称为非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中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即线性元件)电阻的计算,可直接用R=U/I求得,因此直线的斜率k=I/U即是电阻的倒数,电阻恒定不变.而非线性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是弯的,各点的斜率时刻发生改变,那么非线性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上某点的电阻是该点切线斜率还是该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呢?为什么会有两种矛盾表达的方式,哪一种才是正确、合理的呢?上述几个问题当学生自己在完成“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时就遇到了,并生成新的问题:“小灯泡属于线性元件,为什么图线也是曲线呢?”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对欧姆定律、线性元件、电阻定律有了更深层的影响.
作者:黄华荣 单位: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
第二篇:会议会务课堂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调整适度,严谨务实
(一)改革之前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单项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做结合。
1.由于缺乏技能训练,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完整的生产任务,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
2.由于教学方式为教师讲授后学生校内操作,教师为课堂的主体。所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
3.由于单项技能的训练多为学生个人完成,所以对学生的交流、协调能力培养不利。
4.由于教学过程没有融入企业的要素,学生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成本控制意识得不到锻炼,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
(二)改革之后
1.细节引入,变被动为主动
再好的教学方法也要适合相应的学情。职业学校的学生惰性较强,好奇心较重,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远比按部就班的讲授更重要,此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导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探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而对于刚刚接触会议会务工作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如果此时急于让学生掌握所谓的理论知识,反而适得其反。要做好一个引导者,就要设计好每一章节的课题引入。教学中,可以援引一些有关时下会议会务工作中的事件,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播放录像等作为课题的开场白,创设引起学生兴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如在讲解会议种类时,联系实际把学生每周的升旗仪式、每学期的开学典礼等会议进行分析讲解。
2.项目教学与情景模拟交替
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以行动导向方式,依据教材,重新设置教学体系。授课内容上,重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开辟训练模块,编写任务书,为学生下达任务内容及要求,指导学生进入情境,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学生在自学过后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和模拟。在知识层面上注重细节剖析,延伸延展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使相关知识融会贯通。3.教学活动与实训实操互动,时尚会议与会议情商的渗透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与学生的契合点,使教师和学生以此向外延展,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更多侧重职场会议,引入职场中的各色会议形式,既贴近学生实际,又能切身感受会议氛围,逐渐培养会议情商。时尚元素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开会即是职场生存战,会场即是江湖。
二、教学活动设计多样,践行为本
侧重会务工作实操细节,强调“成功源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的工作理念。
(一)课堂教学上
“模拟教学”,课堂即会场。每次上课都由相应的“会务”小组负责相关工作,可以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会务习惯,积累办会经验。课堂纪律即会场秩序,由学生参照各行业单位制度来制定他们“开会”时的“会场秩序”,以便更好地约束自己。课前准备即会前准备工作,会务组的每位同学既是参会人员同时也是办会人员,由他们自己负责“会前”准备工作,包括对“会议”备品(笔记本、教材、作业本)的检查。课堂出勤即会议签到,“会务人员”负责本次“会议”的迟到、旷课、事病假的统计工作。会议记录是会议与会务工作重要的会议文书,也是实际办会过程中重要和必要的工作环节。如果单纯地讲授就变成了公文写作课,所以把比较枯燥的讲解和范例改变一种形式,是可以吸引学生,并且学生能自觉自愿地完成。首先,每次上课前除了由会务人员例行会前准备外,重要的部分就是由专人组织,包括提出会议的主题,组织会议的讨论,负责会议的流程。其次,给学生印制统一格式的会议记录单,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当进入会议文书板块讲解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对该相应知识点不再陌生,不难理解,只需要在细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规范即可。这就是通过每堂课进行的会议记录实训,让学生掌握会议记录的书写格式及要求,还能锻炼学生速记、简写的能力。
(二)组织承办会议会务活动
会务的承办及组织是难得的实训锻炼机会,可以增强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课上的项目和典型的工作任务由教师指导完成,每次模拟会务工作的时候都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标投标,优者胜出。比如,班级的班会,就是由各组拟定会议策划方案,每组竞标阐述,选出最优方案进行实践操作。会议会务课程的期末考试,改变多年的笔试模式,转变为模拟会议进行技能测试,学生既是参考者又是承办者。从提出模拟会议的主题到制定策划方案,从会议具体工作任务的分配到模拟现场各项工作的落实,都是由学生自己或独立或协作完成。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就让我们尝试着改变一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习兴趣。当然教学改革的路上必然会遇到许多波折,那是为了更好地检验改革的效果,我们也将及时修正、认真总结。
作者:苑敬岚 单位: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
第三篇: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学改革
一、以专题演讲为合作单元,推行团队式案例教学
1.围绕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设计系列专题演讲主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按“重理论—理论与实践并重—重实践”的渐进学习过程,对教学任务按难易程度进行分解和分层设计,第一阶段,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基本掌握;第二阶段是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第一阶段的理论来思考、分析和讨论问题;在第三阶段,突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些既有学术争议又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设计主题演讲。例如,“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制度研究、基于微信营销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海外代购食品安全现状与监管等等。
2.以专题演讲为合作单元,学生自由组合案例团队。
教师采用团队专题演讲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特长、学习兴趣等进行分组,由学生自己组建学习团队,从学习小组中选出学习队长,并拟定体现团队竞争精神的团队队名以及口号等。为激励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分数的评定也是根据团队在案例演讲内容、PPT制作、演讲方式、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小组答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在“重实践”这阶段强调学生的理解、思考、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教师把专题演讲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学习团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自由发言和讨论,得出结论;然后由学习团队全体组员按各自特长分角色向全班同学阐述其团队的观点,使各学习团队都能够得到启发。分角色是让学生根据专题案例设计一定的演讲场景,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以扮演专家进行专访的方式进行演讲;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将第一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二、以知识点为重点,开拓新型教学资源,架设微课平台
移动学习要求课程持续时间短、形式多样,具备灵活性,以便学习者利用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这种需求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微型课程,即微课。
1.围绕重要知识点设计微课主题。
“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例如,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微课”设计中,为使学生对什么是食品追溯制度这一概念有深刻、清晰、准确的认识,笔者以“食品追溯制度概念”这一知识点为重点,展开“食品追溯制度的内涵与主要内容”的主题设计制作,在介绍概念之后,采用学生讨论,让他们辨析在食品追溯制度实施中,社会各界的不同认识。把这一主题内容录制成视频,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简,突出教学重点。
2.以短小精炼的典型案例模拟真实情景。
“微课”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为5~15分钟左右,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堂中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调研和观察分析能力,结合重要的知识点,笔者让学生编写5分钟的微视频案例。例如,针对“黄浦江死猪事件”,让学生亲自深入农贸市场和消费者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猪肉的全程追溯制度,并摄制录像,再结合网上一些评论,编制歌谣,让学生深刻体验和深思我国食品追溯制度实施中的种种问题。这样通过“微课”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境中能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也有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职业资格考试项目,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质
在教学中很注重渗透职业岗位技能内容,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质,将学习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为拓宽及适应就业奠定基础。目前,食品企业对食品安全都是高度重视,大多数企业都建立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HACCP体系,都有相应的内审员。笔者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岗位需要,在教学中引入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职业资格考核项目。课程内容形成了食品安全基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管理体系的审核、食品质量安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等5个教学内容,形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新课程内容结构。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先由笔者在课堂上讲授理论部分,再通过外聘职业培训师进行实战的短期强化培训,90%以上的学生分别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职业资格证书。四、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大课堂评价的比例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笔者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体来说,改变过去比较重期末轻平时的状况,采取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一)平时成绩考核比例的加重
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期末考试实行开卷考试,考试题型多样化,填空、选择、名词解释、判断、简述客观性题目占40%,综合分析、案例等主观性试题占60%,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更多地注重自主学习与思考的习惯。平时成绩比例的提升,对于改进课堂学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提高学生对平时考核的重视。
(二)新型考核方式与比例的确定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50%,由课堂抢答、小组讲演和课后作业三部分组成
1.课堂抢答为20分,1分/次,共分为10次课进行考核。按累计积分计算,学期末则将前10次的得分累计为本组课堂抢答项目的总分。小组的得分即为每位组员这项的得分(组长和优秀组员在本小组得分基础上加5,总分不超过20分,以示对其工作的鼓励)。由于小组之间实行抢答,每次发言由本小组组长记录本小组回答问题正确的次数,每次课结束后进行排名,前2组作为优胜组,得2分;其他发言组得1分,不发言组为0分。
2.小组讲演为20分,笔者会根据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设计10~15个专题供小组讨论与讲演,主题一般结合学生的情况确定难度及深度,同时,考虑学生异质性知识和能力结构,按每组6~7人自由进行分组,每小组推选2~3名同学进行团体演讲,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做汇报,演讲完后,演讲小组还要现场答辩,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教师现场点评,并给出成绩,小组的成绩即为本小组的基础成绩。排名前五名的小组为优胜小组,其演讲的同学与本组组长会在小组基础成绩上加5分(总分不超过10分),以奖励小组组长和优秀组员,激发他们在小组演讲中的。
3.课后作业总分为10分,为了学生能熟练掌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HACCP体系的理论知识,并顺利通过审核员的考试,本课程围绕这三部分内容布置课后作业,主要练习模拟题。
作者:刘华楠 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第四篇:渔业资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
(一)突出重点,避免重复
渔业资源生物学是以渔业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宏观与微观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来解释渔业资源生物个体及种群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预测渔业资源数量变动和时空变化规律的学科。因此,渔业资源生物学课程内容包括种群、年龄与生长、死亡、性成熟与繁殖力、生命周期与早期发育、集群与洄游分布、资源数量评估、资源调查方法等。为了适应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既避免课程内容过分庞杂,又避免与后继课程间的较多重复,将渔业资源死亡和资源量评估列入渔业资源评估课程。同时又根据当今渔业生产已从过去单种群转向多种类乃至群落生产的现实,故适当增加渔业生物群落生态学等内容。渔业资源生物学与植物学、动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海洋生物学、鱼类学、分子生物学等共同构成了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生物类课程体系。渔业资源生物学是其他生物学课程的具体应用,其他生物学课程是理论基础。讲授时与渔业资源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海洋生物学和鱼类学主要以讲授生物分类为主,渔业资源生物学则讲授作为捕捞对象的鱼类和其他主要水生经济生物的种群、年龄与生长、食性、繁殖、集群与洄游等相关生物学指标特征与研究方法。并且配以大量的实验内容巩固课堂教学,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启发创新思维。
(二)动态更新内容,体现前沿方向
渔业资源生物学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内容已从过去宏观和定性描述转向微观与定量研究。尤其近年来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快速发展,为渔业资源生物学的应用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如种群鉴定从形态学、生态学、渔获量统计等方法为主转为血清凝集反应法、同工酶电泳法、线粒体DNA酶切技术、多聚链式反应和微卫星技术等生化遗传学方法为主,近年来,国际上又开发了耳石形态学分析与耳石微化学成分“指纹”两种鉴定种群的方法,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在食性与饵料分析方面,研究手段从饵料成分的形态学鉴定,发展到运用氢、氮稳定同位素全面研究海洋生物食物网结构;在标志放流方面,传统标志放流方法为切鳍、挂牌、烙印、荧光标志、线码标志等,随着大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珍稀动物保护研究的发展,同位素标志、超声波标志、档案式标志、分离式卫星标志等多种电子标志方法得到开发应用。因此,授课教师紧跟学科前沿并及时介绍给学生,这对于学生掌握资源生物学发展方向,了解资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内容和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方法
渔业资源生物学涉及鱼类、虾蟹类、贝类等渔业资源基础生物学研究内容与方法,内容庞杂、零散和抽象。但是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理论课时常常相当有限。因此,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不能适用于该门课程,同时这种填鸭式授课方式往往使得课堂沉闷乏味,学生面对庞杂、抽象的大量知识点也感到厌烦,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被动倦怠地学习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授课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地教学手段和方法把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一直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内容。对学生来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被动的认知过程,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很低,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但是课堂上,若以学生自学为主,往往又难以较好地领会知识精髓,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教”与“学”的平衡,是值得授课老师深思的问题。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启迪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例如,种群数量变动模式这一章节中K选择和R选择种群数量变动模式区别为,K选择种群有一个稳定平衡点(S),当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平衡密度时,都有向平衡密度收敛的趋势。同时,K选择种群还有一个灭绝点(X),当种群数量低于X时会走向灭绝;r选择种群由于低密度下可以快速增长,所以只有一个平衡点,种群只在平衡点做剧烈波动,但没有灭绝点。在讲授此部分内容时,我们先提出两个问题,即为什么保护珍稀海洋哺乳动物?为什么很多有害水生生物很难灭绝?通过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寻求答案的过程不仅是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于不同生存策略生物种群数量变动模式加深理解的过程。这种在教师引导下发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锻炼了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
(二)增加创新性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渔业资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内容包括,种群鉴别、年龄鉴定、饵料分析、性腺分析与繁殖力测定、虾蟹和头足类类生物学测定等5个实验项目共10个学时。实验类型分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或创新性。原来实验均为验证性、综合性实验。为了使学生实验结果具有实际意义,实验前根据当前研究热点,选用前人没有研究的鱼类作为实验材料,这样学生所做的实验是开创性的,因此原来的验证性实验也随之变为创新性实验。学生所做试验也由枯燥的重复性实验变为探索性有实际意义的试验。这样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试验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开展模块专题论文写作,提高学生自学创新能力
渔业资源生物学根据教学大纲可分为渔业种群、年龄与生长、鱼类生命周期、鱼类食性、鱼类繁殖、鱼类洄游分布、虾蟹头足类生物学特征、渔业生物群落、渔业资源调查、渔业资源区划等10个知识模块。每个模块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并且各模块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都在不断发展更新。因此,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针对某几个模块,设几个专题,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根据课程实验资料,撰写讲稿,制作多媒体课件,每组选派1名代表上台讲述,其他小组学生和老师提问,演讲小组代表及其成员答辩,最后老师根据答辩情况总结打分。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由于知识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所以,理解记忆也比较深刻,不易被遗忘。更为重要地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建设与网络课程建设
渔业资源生物学课程选用自编电子教材《渔业资源生物学》为教材。该教材以陈大刚编写的《渔业资源生物学》教材为基础,参考陈新军等编写的《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和殷名称编著的《鱼类生态学》等教材,结合当前研究进展编著而成。实验部分采用自编的《渔业资源生物学实验指导书》。学生根据实验指导教材,自己动手,能顺利完成实验的要求。网络课程建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的补充。通过渔业资源生物学网络课程建设可以实现该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案、试题库等)的共享,为学生学习该课程提供了方便,对于课上没有理解或理解不好的内容,学生可随时随地浏览该课程,自主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巩固了知识,加深了理解。
四、教师素质
渔业资源生物学知识更新速度快,作为授课老师应经常访问渔业生物科学方面的网站,阅读渔业生物方面的杂志和文献从而了解渔业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掌握前沿信息、研究技术和方法。我校专业教师不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举办的学术年会等学术会议,从而使讲授的理论知识深厚生动,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因此学生学习感兴趣,有热情,喜欢跟有项目的老师做实验、搞科研,提高了学生报考生物资源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录取率,进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本文结合大连海洋大学渔业资源生物学课程教学实践,详细介绍了渔业资源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教师素质教改方法。实践表明,渔业资源生物学形成的教改体系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尹增强 许传才 李九奇 程晓鹏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