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兽医流行病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当前全球兽医职业面临严峻的动物和人类公共卫生健康挑战,培养更为全面的职业型兽医人才成为关键。兽医流行病学以独特的学科优势,在动物群体疾病防控和人类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兽医流行病学课程教学为例,阐述了兽医流行病学在职业兽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问卷调查、反馈评估、创新教学手段等方法,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为职业教育兽医人才培养中兽医流行病学课程建设提供了一定思路。
关键词:兽医流行病学;课程建设;职业兽医;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畜牧业高度集约化生产模式快速发展,兽医实践重点已由动物个体转向动物群体,这也增加了大规模疾病暴发的潜在风险,大规模疾病一旦暴发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疾病风险的复杂变化和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标准要求,导致兽医职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2]。兽医流行病学是一门综合性方法学科,主要研究动物群体性疾病问题,以整合各种技术和疾病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研究流行病学能力成为新时代职业兽医必备技能,也亟须我国加强和深化兽医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提升兽医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以便服务于生产一线和基层防控工作。为适应行业及社会对畜牧兽医类应用型人才的技能需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自2010年起,面向畜牧兽医专业和动物医学专业大专生开设了兽医流行病学基础课程,经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兽医流行病学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当前动物疫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帮助回答:群体为什么发病、怎样发病、发病过程如何、发病时间及地点、疾病严重程度、危害范围、防制对策及其效果怎样等一系列问题。从多年实践情况来看,兽医流行病学主要承担了六大工作任务,包括探索病因及风险因素、描述疾病分布、实施疾病监测、提出疾病防控对策、评估疾病防控效果、为疾病诊断提供支持。实践工作中最常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动物的健康状态和一切可能影响其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有助于理清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确定病因,研究对策,评价经济影响。通过风险分析和模型构建,实现疾病预测、防控措施改进、动物健康和生产力评估。最终以流行病学相关研究为依据,通过科学的决策制定,实现最佳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目的。
2兽医流行病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兽医流行病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方法学科,1979年第二届ISVEE会议首次讨论了其课程教学,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由于本课程除基本的兽医专业课程外,涉及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经济学等多种学科,本科生相对基础薄弱,更注重理论教育,研究生则偏向技术研究和实践应用。兽医流行病学是以动物群体疾病为研究对象,也涉及人类和野生动物群体,阐明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所有因素间的作用规律,不仅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更是其他兽医专业学科的补充和完善。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兽医教育大会也明确指出,兽医必须具备流行病学调查能力。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暴发的禽流感、非洲猪瘟,甚至人群间暴发的SARS、病毒等公共卫生事件都充分证明了流行病学在实践工作中的重要性。很多院校在上世纪80年代已逐步开设相应课程,但大多数作为选修课,课程发展未得到足够重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至今,毕业生在各职业领域承担主要的技能应用角色,开设兽医流行病学相关技术性基础教学内容,将使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专业作用,兽医流行病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应该成为每个兽医专业学生的必备知识。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顶岗实习的2018级畜牧兽医专业384名学生开展兽医流行病学课程学习满意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兽医流行病学课程内容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学习兽医流行病学课程难易程度、兽医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是否切合实际应用、兽医流行病学课程如何开展实践教学等。结果表明:96%的学生认可本课程在当前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29%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学习较为困难,可能是由于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和逻辑推断能力差;93%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新颖、考查方式多元;97%的学生认可当前设计的教学内容;86%的学生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穿插更多实践案例,安排实践环节非常有必要,如将兽医流行病学教学过程融入工学交替教学和顶岗实习阶段。
3高职兽医流行病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践
3.1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兽医流行病学课程涉及大量有关动物生产性能、动物健康、实验室疾病诊断等数据的收集,需要实现疾病动态监测、风险预测模型和经济评估模型的构建,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电脑信息化技术的结合提出了更高要求。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技术,帮助学生学会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2科学梳理教学内容。兽医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科,应该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高职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内容不得少于总课程的50%,结合高职学生普遍基础薄弱的现状,教师需要科学梳理学科内容,形成条理清晰、内容实用的手册式教材。另外,搜集整理有助于学习和探索的典型疾病事件和公共卫生案例,帮助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掌握流行病学方法。
3.3灵活开展教学活动。改革教学模式,如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每节课课前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结果进行分析和引导学习。课堂上以4~6人为探讨小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教师给出点评意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如:在病毒肺炎的防控研究工作中关于“零号病人”的追踪,组织学生探讨“零号病人”的研究价值,进而引出动物群体疾病事件中,首发病例和续发病例的研究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纪录片,如《流行病:如何预防大型传染病》《霍乱的故事》,丰富教学内容。
3.4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兽医流行病学除理论研究与分析外,也涉及很多调查方法和实验技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面向更多的为一线生产和防控工作,因此应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如:给出疾病主题和目的,从各小组方案设计、调查过程、调查结果等方面进行评比。教师应该及时关注掌握国内外疾病流行动态,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如我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官网会定期全球动物疫情信息,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探讨,练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方案设计和对策制定。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兽医流行病学基础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的学科应用能力。
3.5转变观念,加强师资培养。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并未重视兽医流行病学的教学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该领域的高素质教师,大部分教师对兽医流行病学的理解停留在传染病学层面,未系统的接受过兽医流行病学理论学习,不明确兽医流行病学的课程定位。近几年,农业农村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及美国海外发展署(USAID)合作开展中国兽医现场流行病学项目(ChinaFETPV),其中也包括了培养我国兽医流行病学教育师资[5]。兽医流行病学对新时期动物疫病防控和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当代兽医必须掌握兽医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才能应对兽医职业在动物疾病和兽医公共卫生方面的新挑战。坚实的兽医流行病学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应组织专业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相关培训和学习,与国内有条件的高校联合培养师资,如华中农业大学已经开展了几期教师培训。如有条件也可增加教师国际交流学习的机会,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兽医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和应用方法。
4结语
虽然兽医流行病学在我国各类教育教学和实践应用中仍处于发展阶段,部分理论和方法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但作为一门关于动物疾病防控和促进动物健康的综合性方法学科,需要不断推进其实践和理论的创新,加大兽医流行病学知识在生产实践工作人员中的普及。该学科具有多学科融合、社会实践、动态研究等特点,对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在职业兽医人才培养中,相关专业亟需引入兽医流行病学课程,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进行系统设计,分专业方向创新课程内容及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和技术创新能力,全面升级职业院校畜牧兽医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丰富人才培养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仇薪鑫 贾燕青 张洁 高睿 张振仓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