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文章以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为例,梳理工程背景下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困境及思考其出路,探索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创新改革的路径及实践。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语文;工科院校

大学语文承载着高度的人文性,高等学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目的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传承并发扬光大。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具有同质性,培养大学生善学善行的品德、拓展大学生爱国爱家的人生格局,激励大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是教育部在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一。作为工程背景下高等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应在大的环境下顺势而为,把是否全面落实和渗透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

一、工程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

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来实现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教育部、高教司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教育目标。工程背景的高等院校应精心设计大学语文课程,统筹兼顾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并把人文素养培养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把大学语文开设为高校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使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及人文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和当代自然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培养出更多综合素养高的高质量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1]。高教司文件强调的“综合素养”就是人文素养,要求综合素养与自然、人文等专业相结合,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2]。就工科院校而言,应结合自己的专业教学实际,河北工程大学工程特色明显,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农学、医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及历史学11个学科门类。各个门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工科等应用型学科可以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敢干、肯干的品质,鼓励学生到艰苦地方去开辟新天地;理学在校企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管理学在可尝试实际实习的岗位中,引导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转变为行动。农学经常在试验田中培种育苗,培育种苗过程中的湿度、温度的测量,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医学在实际管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塑造奉献精神与医者仁心的品质,并在临床和具体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文学滋养人的灵魂,利用好专业优势,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践行,对假恶丑的鞭挞和遏制,同时也引导学生肩负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法学专业则教育学生在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利益的同时,鼓励学生树立法律信仰,为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而作出努力;艺术学教学鼓励学生在艺术设计上的大胆创新精神;教育学在教学上更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历史学教学方面,在对文物博物馆进行历史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包括学习精湛的文物修复技术等。这虽是一份清苦的工作但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因此工程背景下的高等院校,把工科教育教学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是高等院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具备综合素养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工程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实环境中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工科高等院校存在一定程度的重视专业技能、轻视人文素养培养的倾向,很多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就是汉字书写,都认识汉字,不需要教,可以自学,很少有学生去揣摩其中的深意,认为自己将来是靠测量、土木工程、机械、化工等专业技能吃饭,大学语文无关紧要,没什么用,不学也不影响什么。还有学生认为,大学语文的那些“老古董”中学阶段就接触过,都知晓,不需要花时间再学习。诸如此类的想法,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很普遍的。此外,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人文常识掌握不足,即便学习,很多时候也是为了考试。这些人文知识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内在的人文素养,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多数工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只是传授文化知识而谈不上是人文素养的培育。

三、结合工科背景探索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工程背景的高等学校应积极探索工科专业特色、专业资源与教育部对利用大学语文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学目标的结合点,营造宽松的改革环境、精准定位新时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加大实践深度和广度、尝试建立“大语文”的多元评价体系。

(一)营造宽松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环境。学校应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鼓励教师出去学习,参加大学语文改革的研讨会、各种形式的大学语文改革学术交流会,在学术碰撞中产生新时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火花。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大胆尝试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与专业课程学习融合的教学路径。在宽松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中,学校应建立有效机制去激发一线从事实际教学活动的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从教师自身实际出发,积极、精准回应学生的困惑和诉求,在积极互动中推进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应重视并积极利用课堂和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学校或专业应发掘校企合作的深度结合点,着力开辟或扩大顶岗实习岗位,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渗透于具体实习中,全力推进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二)精准定位“大语文”。工程背景的高等院校,结合高教司关于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大纲,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树立大语文观。结合传统文化的若干方面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尝试把大学语文分成若干主题,如汉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生活情致、艺术真谛、大学精神、青春的思索、爱情奏鸣曲、信仰的力量、口语交际、公文写作等板块。通过主题讲解,尽量覆盖学生综合素养的方方面面。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例,这一讲(或主题)主要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意识、爱国意识和大局意识,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仅仅分析古代作品中的家国乡愁,很难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要深入挖掘家国情怀的现代价值,结合时展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文化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培养立德立志,善学善行的、新形势下家国发展需要的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才。结合科技强国的建设目标,新时期的家国情怀,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表现在为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而努力奋斗,继续书写新时代的家国情怀。遥遥家国情,千载乃相关。疫情下教育、科技、医护工作者等义不容辞的举动,逆行而上的勇气和担当,决绝而坚定的牺牲精神,为家国、生命护航,谱写家国情怀新篇章,这就是当下家国情怀。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从用知识武装自己开始,为爱国爱家续写新篇章。

(三)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并延伸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目标。尝试结合河北工程大学工程特色明显的建筑、工程、机械、资源、生命、化工等专业背景和资源,学校应把大学语文人文素养教育渗透于教学实践中,树立文、理、工跨学科渗透的大语文教育教学观,从多角度提升学生的人文知识、观念和价值观。大学语文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3]。继续以“家国情怀”教学为例,梳理关于家国情怀的作品,解读其中内涵,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华民族延续到现在的灵魂和红线,以增强学生对民族、家国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关于具体教学设计,可通过现代歌曲《国家》引入有关家国的概念,梳理家国情怀的内涵及文化生态背景,进而引入对家国情怀的追溯。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纪念馆及基地,进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学生将有关家国主题的传统文化典故改编为话剧,说唱传统诗歌,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理解,点燃学生对家国的热爱之情。课堂讨论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我的祖国》和《守望人》等有关家国主题的影视剧,借助声光电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多渠道感知家国传统,最大程度上做到同频共振,实现学生身心对家国情怀的感知。

(四)建立大学语文课程的多元评价体系。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因此,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不应该是单一的闭卷考试或写一篇评论,应该积极尝试建设体现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多元、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深度交流自己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如教师可尝试多样作品的评价,鼓励学生尝试续写读书摘要、读(观)后感、调研报告或亲力亲为做一件对社会有意义、对别人有帮助的事等多样形式的作业,并关注作品背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意识的提高。以“家国情怀”为例进行分析。1.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分析一部自己的创作,表达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对祖国的热爱,可以是写作(题裁不限)、绘画、朗诵、微剧、演唱等形式。组织学生以汇展、汇演、编辑出版等形式将作品进行推广,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对家国的认知。2.有机会尽量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基地或观看爱国影视剧,激发学生学学语文的积极性,在参与中使学生对爱国之情的理解可观、可视、可触,力所能及地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工科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应结合时代精神、时代需求、利用工科背景的专业资源,营造宽松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环境、准确定位“大语文”,与实践密切结合、建立大学语文课程的多元评价体系、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全面精准定位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功能,培养学生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让工程背景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达到教育部的教育目标,实现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的融合发展,为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建功立业而助力加油。

参考文献:

[1]黄雪莹.浅论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安徽文学,2013(5).

[2]黄文.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3]周晓音.地方文化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6(4).

作者:李冰燕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