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给探索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带来了新契机。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被越来越多高校运用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与改革中。文章从国家《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去发现高校体育教学现实问题作为基点,通过创新构建大学体育课程微信服务平台,在体育教学、群体竞赛和体质健康方面加快使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体育教学与竞赛,建立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混合式、互动式融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学连续性、灵活性和多样性,进而延展教学时空,传播体育文化,切实推进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微信平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
2016年6月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意见》提出:高校教育教学要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改革教学方式方法[1]。2018年8月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加快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进程[2]。微信服务号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普及面广、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信息推送群体精准、交流互动便捷等优势[3],通过利用微信服务新媒体平台搭建高校体育教学与管理平台,加强体育师资教学与研究、学生体育与健康理论指导与考核、推广普及科学锻炼基础知识、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宣传,弥补师资不足、教学内容方式落后及课外辅导缺乏等现状,有效激发和调动在校大学生课外锻炼兴趣和积极性[4]。在体育学科特点基础上科学建设、使用和管理大学体育微信平台将成为新时代大学体育教育体系中及其重要环节。
1新时代高校体育存在问题
1.1体育部分工作达不到基本标准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指出要为大一和大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体育必修课[5]。2016年教育部对523所高校专项调查结果显示:280所本科院校仅52.50%能开设144以上学时体育必修课;243所高职高专院校仅52.26%能开设108学时以上体育必修课;仅有13.58%高校“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和21.41%高校达到“50%以上学生参与运动会”基本要求。仅有17.07%高校将科学锻炼身体方法、体质测试与评价、竞赛规则与裁判、技术战术和心理健康等作为理论课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教学仅占15.79%[6]。“理论实践化”模式下教师“重术轻道”导致体育理论课时无保障、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方式落后不仅影响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更会影响学生主动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以及终身体育观、健康观形成,迫切需要延展教学时空和创新教学方式。
1.2体育课程缺乏创新
科学课程设置是保障大学体育良性开展的载体,高校应根据师资、场地等条件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以掌握基本运动技能为目标,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7]。《标准》提出:“要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5]。要强调系统化学习,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注重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建立“基础与选择同步,秩序与创新并行”[8]。然而,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多数忽视了大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内容围绕体质测试项目以及运动项目基本单一技术教学和考核为主。对于自主学习意愿较强、学习内容更强调启发和应用的大学生而言,运动项目对于身体功能、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体能发展等内容阐述较少且形式单一,使得体育课堂学习目标与内容脱节,课程内容深度及形式不够新颖,难以全面体会和理解体育运动价值所在,导致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但不爱运动、需要健康但科学锻炼知识缺乏,难以养成自觉参与运动锻炼习惯,以体育人目标难以实现。
1.3师资队伍数量与素质
体育教育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文化教学活动,师资数量是保证各项体育教学与竞赛活动正常开展基本条件。调查显示师资数量不足成为高校体育师资建设固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上课学生数超员。大多数大学体育课超过50人/班,远高于《标准》原则上不超过30人/班标准。2)师生比较悬殊。教育部规定1∶150左右,但大多高校师生比超过为1∶328;以上问题致使很多高校外聘体育教师较多,专职教师教学周课时数超过18甚至达到26学时[9]。3)专业素质失衡。从整体上看,本科学历或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历教师仍占较大比例,体育博士数量不足致师资队伍建设核心力量缺陷,不仅与其他学科差距较大,更滞后于《标准》要求。专职师资数量少及素质失衡限制了体育教师对学生运动健身、课外锻炼、训练竞赛有效指导,直接影响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创新性、丰富性与特色性,导致师生沟通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主动学习意愿。
2大学体育微信服务平台应用
2.1体育教学应用
微信服务平台与体育课程深度融合可以突破传统语言传递信息和身体练习为主单一教学方法。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进度,将学期中各个锻炼知识点或基本技术学习要点制作成包含图片、文字、音频、视频、PPT等5-8分钟左右阅读的图文,将课程图文内容定期通过朋友圈分享以及转发班级微信群供学生预习或复习,将线上与课上有机结合,更强调以直接感知为主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运用,增强教学直观与互动性,促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引导教师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渐向研究型转变,激发教育学主体的创造性,更有利于师生体育素养养成,从而获得健康知识、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使用微信平台辅助教学可以丰富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手段,突破时空制约,提高教学效率;既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体验教学过程,又能全面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和技术,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根据实际状况选择学习时间和方式,让学生学习体育有更多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向“探究性”学习转变,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能力。
2.2群体竞赛应用
大学课外锻炼和群体竞赛活动作为高校体育工作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运动习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的加强平台与教师、平台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将学院各项体育赛事信息图文推送和功能,开通在线提交比赛报名表和在线与体育教师及时提问和交流,让群体竞赛活动信息更及时、更全面、更便捷地让更多学生了解和参与。同时可以通过赛事报名以及在线提交比赛相关照片及视频功能进行运动员运动风采和技术技能展示、评比等环节,扩大赛事宣传和影响力,从而传播体育文化。在实现无纸化办公同时让赛事组织者和管理者通过查看图文的阅读、转载、留言、收藏等数据收集可以对赛事进行更全面科学的总结、评估和改进。进而建立科学且操作性强的体育课内外活动有效衔接的运行机制。激发学生对群体竞赛的兴趣和动力,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
2.3体质测试应用
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目的为了解、干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课程教学与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但目前体质测试、体测研究、体测练习三者的强化缺乏针对性、统一性和前后一致性,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必须体质测试、数据研究、体能练习三位一体[10]。通过自建Orecle数据库对学生体测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根据体侧结果通过微信向学生推荐运动处方和布置课外锻炼活动任务,实现校园体育智能监管。让学生明确体测和体能发展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身体功能评估及各项目测试方法及评分标准,结合成绩计算和统计汇总、记录体测结果,发现和认知自身体质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不足。之后通过平台及教师指导下学习各项目练习方法和手段,在课内外有针对性地对自身不足进行可持续练习,并在开学前和学期后进行再评估,从而提高练习效果和训练质量。
3结语
当前,育体与育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并重已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主方向。各高校应重视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赋予高校体育的使命,通过科学建设、管理和使用微信平台与大学体育课程深度融合,增强学生碎片化、移动式学习能力,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与传统体育教学形成互补。在引导学生培养体育兴趣、促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积极参与运动方面营造健康、阳光、运动的育人氛围,切实有效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Z].2016.
[2]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Z].2018.
[3]焦成生.微信对体育信息的传播作用及应用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5,(4):90-92.
[4]杨仁伟.微信平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4-5.
[5]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Z].2014-06-11.
[6]马德浩.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使命、挑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8,(5):5-12.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Z].2016-04-21.
[8]杨仁伟,顾雪兰.基于问题导向的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为依据[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8,5(03):53-57.
[9]金京春.新课程标准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22):135-136.
[10]王献英."测、研、练"三位一体体质健康促进策略[J].体育学刊,2017,(4):102-105.
作者:杨仁伟 郑拯 单位:上海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