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世界当代史课程是高校本科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世界当代史的动态性和现实性特点,当代史课程设置既应注重全球视野和整体史观,也应立足当代中国,以专题形式,结合学术动态和新闻图片、纪实报道、多媒体素材等进行针对性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世界史专业;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改革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调整我国的学科体系,将世界史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与中国史、考古学并列为一级学科。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后,世界史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步入了新阶段。目前,在高校世界史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中,世界当代史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主要讲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世界历史。世界当代史仍处于发展变化中,相关研究往往滞后,课程教学也处于不断学结和改革探索之中。笔者根据郑州大学世界史专业世界当代史课程的教学实践,对该课程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世界当代史的重要性及基本特点

根据我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世界史的教学任务是讲授世界各国家、各民族的变迁历史与相互联系,探讨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发展趋势。作为世界通史的最后一段,世界当代史课程主要讲授二战结束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揭示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曾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命题。他认为就人类精神而言,历史并没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划分,有的只是“永恒的现在”。当代世界既是过去历史的结果和延续,又是当前各种正在变化着的社会活动的舞台,作为世界史专业本科教育世界通史的最后一部分,世界当代史的学习不仅具有史学意义,更具有时代意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当代史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历史,具有动态史的特点。1945年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一些历史人物还在世,甚至还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历史事件还在发展变化中,一些档案文献尚未解禁和面世,对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有待观察才能评价,现在不能妄下结论。世界当代史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尚未完全凝固与沉淀下来,今日大家谈论的国内外新闻,明日就可能变成课堂上讲授的历史,要求教师对此做出分析和解答。例如,2016年发生的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总统等,这些都属于世界当代史的范畴,但研究者对于这些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难以立即做出准确的判断,将其进行整理记录、观察分析、总结刊发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世界当代史的讲授内容受到相关研究工作的限制。世界当代史与学习者、研究者间隔的时间距离比较短,具有现实性的特点。当代历史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并切身体验这样的现实变革。1945年后,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新的科技革命带来了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文化教育的大变革,既对国际秩序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促使人们产生了新的思维方式与新的世界观。例如,用于概括人类生活精神领域的各种名词概念,纷纷被冠以一个“后”(post)字,出现了“后工业”(post-industrial)、“后帝国”(post-imperial)、“后现代”(post-modern)等概念。如何将这些新概念、新变化纳入世界史工作者的知识范畴,为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工作服务,是世界史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世界当代史的教学现状

首先,世界当代史课程是高校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但现有教材存在不足,有的观点落后,有的资料陈旧,未能顺应时代的要求。以郑州大学世界史专业教学实践为例,使用的教材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2011年版,下卷)。该书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历史,在内容选取上缺失了20世纪末至今世界史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能完全满足今天的本科教学需要。当代史具有动态史特点,学术界对于一些当代历史现象的阐释尚未有定论,例如,对冷战的性质、起点、分期等都有不同看法,几种观点相持不下,这使得当代史难以有权威性的、固定的教材,限制着世界当代史的教材编写与课堂讲授。其次,高校世界当代史教学对全球性问题关注不足,缺乏从全球视角来分析和讲授当代史。1945年以后,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新阶段,随着历史学观察当代世界的视野的扩大和视角的转换,研究领域在时间与空间上均大为扩展,世界当代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确立了“全球史观”,即超越国别区域和民族国家的界限,更注重探索超越政治、经济、文化等界限的相互联系。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世界当代史教学内容仍以二战后资本主义体系、社会主义体系、第三世界各国的发展演变为主,把世界当代史看作地区国别史、民族国家史或国际关系史等,忽视了从全球宏观互动的视角考察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教学思维、教学框架与内容体系仍然比较落后。最后,高校世界当代史教学存在着忽视当代中国史内容的问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制定的世界史学科简介指出:“加强世界史学科建设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有益于认识我们自身,只有参照其他国家历史与现实中的经验教训,才能更清楚地认识我们自己的昨天和今天,更好地把握我们自己和整个人类共同的未来。”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历史学类专业存在着中国史与世界史教学处于分立隔绝状态,世界当代史教学很少涉及中国史,使得学生的通史教育难以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理解人类历史的互动性与整体性。

三、高校世界当代史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在已有教材基础上注意搜集重大时政新闻的历史素材和当代史研究的最新动态,从历史视角、以专题方式回应现实问题。关注当代世界各种现象的起源、现实与未来,既是新时代世界史学科的重要课题,也是许多世界史专业学生的兴趣所在。以郑州大学世界史专业为例,学校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组织了2014级和2015级本科生参加中期论文写作竞赛。2016年共提交了17篇论文,根据写作主题进行划分,世界古代史领域3篇,世界近现代史5篇,世界当代史9篇,当代史研究占比将近53%。2017年共提交了19篇论文,按照写作主题划分,世界当代史领域有14篇,占比约为74%。可见,2014级与2015级世界史本科生在学习研究上更偏好世界当代史领域。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对当代世界重大问题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在世界当代史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专题形式,将重大现实问题放在世界当代史发展脉络中进行教学与分析。例如,针对英国2016年脱欧,设计欧盟的成立过程、与英国对欧盟态度的演变过程专题;针对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设计二战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实力的演变与全球化、反全球化、民族主义等对美国的影响专题。以全球史视角选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导论》一书中指出:“当代史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开始的,这种变化使我们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即全球史时代。”1955年,巴勒克拉夫的新作《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问世,一般认为,这是全球史观的滥觞。20世纪70年代,斯塔夫里阿诺斯撰写的《全球通史》则深入探讨了全球统一性的开始和巩固。当代史的显著特征是,它是全球史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采用全球视角来撰写和讲述世界历史也已经成为当代多数历史学家的共识。世界当代史教学也应反映这种新形势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建立全球历史观,不仅要放眼世界、纵观全球,而且要公正地、不带偏见地评价各个历史时代与世界各地区不同民族的发展。教师在具体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从当代世界的新格局出发,根据中国、印度、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欧洲以外地区的当代历史及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塑造全球史的各种力量,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宏观的全球史体系,以此来解释当代世界的发展进程。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中国问题的视角。当代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2019年1月3日,深切寄语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要整合中国史、世界史与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力量,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充分发挥历史学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随着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日益重要,中国问题就是世界问题,世界问题也是中国问题,只有从世界的视野去观察、学习和研究,才能真正认识、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世界当代史时要把中国纳入进来,做比较授课;必须既关注国际时政焦点问题,具备全球视野,也要立足并回应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还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看报纸、看杂志、听新闻,对当代社会的各种现象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并用新时代的历史观回应当代中国的新挑战,从历史中考察、总结有益的经验,在全球视野中寻求新问题的解决之道,使当代史教学充分发挥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作者:姜静 单位: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