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紧随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此来满足社会发展下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基于此,主要以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为例进行简单的探讨,以期为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创新教学;改革途径
1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培养高素质实践型人才的特征,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要求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应不断优化和完善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切实满足社会企业对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需求。在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应做到“专”和“精”,将以往课程体系当中那些较差重复的内容通过与相应学科进行整合的形式及时删减。比如,将以往的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课程整合成工程力学一门学科,同时把材料力学当作教学重点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机械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设CAD课程、数控加工技术课程、PLC控制技术课程,同时进一步增加上述课程课时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操作时间,切实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术水平。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养成,通过设置多门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比如,文学鉴赏课、音乐美术鉴赏、工商管理、交际礼仪以及心理学等课程,并提出要求学生选修课不能少于3门。
2注重打造健全完善的机械制造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提供优质条件
对机械制造专业自身来讲,要求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好地在实践操作中加以运用,并不断提升机械制造技能熟练度,并能做到与时俱进地汲取和掌握机械制造行业最新的知识及制造技术。为此,要求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也应做到与时俱进,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教材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及时获取新近的机械制造专业新技术,使学生掌握新旧技术特点和关系,确保学生所学能够切实满足机械制造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切实需求。同时校方应进一步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打造健全完善的机械制造专业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在现代化设备完善的基地中有效提升学生机械专业各学科实践技能。并且,在机械制造专业当中设置的金工实训及实验等教学环节,主要就是为锻炼学生实践技能所设置的,要求教师应充分依据机械制造行业对人才需求、对实训内容和环节展开有效的设计。例如,在金工实训过程中,过去的金工实训内容仅仅是让学生操作普通机床,掌握普通机床操作技术,而当下的金工实训中则应在此基础上增设数控机床技术训练环节,并将其作为实训重点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切实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提升专业实践水平;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展开创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向学生渗透促进其能够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打造“双师型”机械制造专业教师队伍
对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师自身来讲,应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展开教育科研,通过科研不断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完善,努力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这对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当然,这需要校方对教师在资金、待遇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展开科研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学校应打造“双师型”机械制造专业教师队伍,首先应树立专业带头人;其次,应注重培养机械制造专业骨干教师;再次,在注重机械制造专业教师管理的同时,注重优化机械制造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最后,应进一步优化和健全机械制造专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外聘的形式加强校企合作,聘用企业当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师人员担任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实训导师。通过上述种种措施有望真正打造一支高素质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机械制造专业教师队伍,切实满足机械制造专业日新月异的教学需求。
4结束语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模式应紧随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来进行及时的改革,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动手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以后的就业提供必备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具备教师的专业素质,以耐心、爱心来督促学生学习和进步,教学改革不是朝夕即能完成的事情,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要求来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合理、有效是实施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刘志刚,高利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5(8):28-29.
[2]张国瑞,王宏宝,赵春江.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中国培训,2016(12):197.
作者:杜鹏 杨艺 席兴华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