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反映了现实的时代需求。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其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其目标指向是让消费者满意。生产端的工匠精神是由消费端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推动的。就此而言,工匠精神不仅适用于实体制造业,也适用于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是要契合行业的人才需求,培育中国工匠是高职教育的天然使命。而现阶段,职业精神的欠缺是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认可度不高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为高职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德艺双馨的“匠人”提供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旅游;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使命
继去年“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工匠精神:“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工匠精神再次成为两会和全年热议的词之一。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是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合力的结果[1],即各国对实体制造业的再重视、消费社会后期的转型需求以及互联网时代匠人个体生存方式的回归共同促成的。当代的工匠精神与当下社会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相连接,精准表达了这个时代的现实需求,因而在保留了传统工匠精神强调精益求精、对品质不懈追求的核心之外,还具有与传统不同的新的时代内涵:重视创造创新、突显个体自主性和人的价值、强调现实统一[1]。当代的工匠精神并不局限于产业工人,而是可以覆盖于各行各业的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指的是以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工匠精神的核心指向是让消费者满意。就旅游业而言,就是让游客满意。倡导工匠精神,也是想从供给端的产品品质提升来满足消费端的消费需求升级———两者的共同诉求是一样的:品质。工匠精神,就其表现而言,从思想层面看是爱岗敬业,从行为层面看是精益求精,从发展角度看是守正创新。工匠精神社会热议的背后,是社会对于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的求贤若渴———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的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表现出来的是工匠人才荒,而这恰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包括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核心组成。遗憾的是,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包括工匠精神的培育。庆幸的是,高职教育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并已付诸行动。而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也让高职教育有了更好的契机去推动“中国工匠”的培养。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高职的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是值得尝试的有效途径。
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呼唤工匠精神的时代需求
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旅游业而言,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旅游市场,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第四大入境旅游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最富潜力的、最佳的旅游投资市场,但在世界经济论坛的《2017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在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还只是第15位,虽然相对于2015年上升了两位,但相比旅游市场规模而言,中国旅游业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产品品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散客潮和私人定制的兴起,游客对于旅游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旅游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旅游业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而言,就是要为旅游者创造满足其需求的美轮美奂的旅游环境和提供符合其需求的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对品质不懈追求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实体制造业,服务业也是同样适用。生产端的工匠精神,一定是消费端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推动的。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旅游业者,尤其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学习能力的旅游业者[1]。只有这样,旅游业者才能把握旅游市场的发展动态,关注和引领旅游业的发展前沿,生产出符合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
2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差异使然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所以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让学生进入企业就能上岗操作,以减少企业的培训时间和用人成本。但从调查结果和企业的反馈意见来看,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契约精神较差(不守承诺,随意更换实习单位、终止合同和跳槽),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质,而这恰恰是工匠精神所强调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多是现实衡量多于理想追求,只是“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例如导游专业的学生,往往考取导游资格证后,就一门心思在带团上,而忽视了进一步的学习,短视、浮躁、功利心太强,在实习和就业时往往“眼高手低”,过于自我。调查显示,社会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满意度比较低,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32%;6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最欠缺的还是职业精神,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缺失,是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认可度不高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2]。
3高职教育立身之本的现实需要
高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必然要重视企业的人才需求。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对高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实力的要求更高。专业好不好,要看社会认可度高不高;社会认可度高不高,关键看专业培养的学生企业评价度高不高。学生既是学校的产品,也是学校的代言人。好的毕业生是学校最好的口碑营销的“种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行为是口碑营销的基石。而用人单位和服务对象(消费者)的背书———对毕业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认可与口耳相传,是学校最好的宣传媒介(零成本和具有其他大众媒介无法企及的可信度和沟通力)。实践证明,“只见物不见人,只见技能不见精神”的老路已是走不下去了。高职教育当“志存高远”。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1]。落实到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德艺双馨的“中国工匠”,即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尤其是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而这也是高职教育立身之本的现实需要。
三、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1工匠精神培育全面融入专业教学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落实到实操层面,其关键的就是专业课程设置和授课教师安排。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全面融入到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而不是依靠某一门课或某一门课的任课教师来完成,更不能只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和思政教师的任务。因为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尤其是职业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必须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对专业也是对未来职业有着清醒、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在专业教育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懂得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工匠精神首先要体现在教师本身,专业教师自身在教学时要精益求精,在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升上要孜孜不倦。作为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师,一定要深入行业,在服务行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大家往往有一种偏见,高职专业教师科研水平不行,高职教师重点在搞好教学,科研要求可以放低。相对研究型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在理论水准和宏观层面可能是存在差距,但高职院校教师的优势在于深入行业一线,知道行业基层、实操层面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实际解决哪些问题。如果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将研究重点放在微观或实操层面,能够为行业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政策咨询服务,为行业急需人才培育提供及时、适时、超前的指导,反而更有优势,更能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业界的实际问题,也能在教学中将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层次的思考、更敏锐的创新带给学生。
2开展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改革
工匠精神在职业过程的履行中,需要履行者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而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是有效果的,但对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却明显不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多高职院校强调的“课整融合”在事实上成为新的应试教育[2]。如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在旅游类职业资格证考试中是通过率最低也是含金量最高的一项考试。为提高通过率,在很多大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采取的是讲解、记忆、抽背、做题等最无法有效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使考试通过,有证和能做也还是两个概念。基于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在教学关系中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个体对于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自我负责意识以及独立学习意识是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内容。同时,独立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消失,相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自主学习的必要环节。基于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有三点:一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要求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和活动任务时,要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将其转化为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学习任务。即目标在定向时要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在呈现学习任务时,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具体的能够完成的、近期的学习目标,并逐渐教会学生自己来设置合适的目标和子目标。二是要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可以通过资料、图片、视频、网络等提供真实或模拟的岗位现实场景,也可以通过案例、角色扮演、工作任务引入等方式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景之中,从而最大效能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他们长期记忆中的有关图式、经验,调动他们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并能将所学知识再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三是突出学生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参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加深他们对学习意义的理解,认同制定的原则,同时,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做—反思—学习—应用”的环节设计,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学会思辨和敢于质疑、创新。
3加强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教学的活动课程建设
当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关键的是创新。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后者是更重要的。所以,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着眼的应该不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育才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创新意识的培育最好的途径是实践。受制于现实条件(资源、师资、成本、安全等)、教学时间与企业用工需求匹配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去创新创业,在企业随时实践,所以引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或模拟创业情景的活动课程设计(用课程去管理学生的创业活动和项目实训)无疑是可行的替代方案。活动课程可以在校园开展,也可以校外进行,降低了实验成本和安全风险,还可以借助行业导师,对于旅游类专业而言,是不错的选择[3]。如成立学生自主管理的作业团队,对外承接真实工作任务,通过阶段性的“项目派遣”等形式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引入教学,从而充分实现灵活的校企合作与机动的工学实训。
4发挥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改革,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也非常重要。除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模拟教学环境创设,实训基地和校园情境构建也非常重要。职业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一种,对每天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们的品德形成能够产生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旅游院校,这一点尤其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点,就在于它的职业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应该体现出职业性的特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除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外,还应建立具有行业属性和职业特点的专业文化,凸显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注重实践教学和融入企业文化的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将工匠精神、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教育融入到校园物质情境建设、校园制度情境建设、校园文化情境建设和校园人际情境建设的每一细节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培培.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7(1):75—81.
[2]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60—64.
[3]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68—74.
作者:刘晖 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