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课程教学方法探讨(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教学目的的确定
教学目的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编译原理作为一门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均有开设。但针对学生的层次不同,应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普通高校本科生,未来的发展多定位在技术人员。因此,培养方向应以“工程性”和“应用性”为主。由此,针对普通高校本科生,可设定为以学习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手段,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目标来进行教学。下文中的学生,如不特别说明,均指普通高校本科生。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习:编译原理课程中涉及到一些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原理和和技术,如正规式和正规文法以及状态自动机的等价性,LR分析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用状态自动机(DFA或NFA)来进行单词的识别、用三地址代码进行中间代码的表示、基本结构的中间代码生成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对程序设计有深入的掌握和理解。同时,编译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如何将源语言转换成目标语言,除了掌握其技术理论外,还需能够将源程序(如具体的C语言程序),转换成目标代码(如汇编代码)的形式。因此,理论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源语言、目标语言以及目标机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编译原理课程的学习中,给出了多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在语法分析问题上,首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合规的句子。然后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种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解决。类似地,在中间代码生成部分,给出递归求解中间代码的方法。这些常用和基本的问题解决方案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帮助。
2教学内容的选择
现阶段,国内外编译原理的教材内容不断更新,像并行编译、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等内容都成为编译原理课程的一部分编写进了教材。由于课时的有限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通过对编译技术的学习,提高学生编程能力为根本。具体来讲,即通过对给定问题进行分析,能够采用合适的结构来存储数据、运用合适的模型来描述问题,然后提高运用语言编写代码的能力,快速发现并纠正程序中错误的能力,及编写高质量程序代码的能力。在程序编写部分,除了对程序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外,主要就是对编译技术的掌握。其重点内容应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优化及目标代码生成这几个主要的环节。其它内容,在不影响课程进展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略讲或直接省略。如在自下而上语法分析中,像算符优先分析可以不讲或略讲。在LR分析法中,具体内容涉及到LR分析器及LR(0)、SLR、规范LR及LALR分析表的构造方法。此处是语法分析中的难点,如果逐一讲解必然占用大量课时。故可在LR分析器的基础上,以LR(0)为例来对自下而上语法分析进行讲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如项目集中含有冲突项目(如同时含有移进和归约项目),应该如何处理。这些供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讨。类似地,对属性文件及语法制导翻译,并行编译的内容,以及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的知识点,采用点到为止的方式,仅提出相应的问题,不做细致分析讲解。同时,由于编译原理的先导课程较多,如以C语言为源语言,汇编语言为机器代码为例进行课程分析,对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及内容应适当加以回顾,使学生能将精力集中放到编译技术的理解上,不因先导课程中知识点的不理解而影响对当前知识的掌握。
3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编译原理课程是理论性强的课程,也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其中的原理和技术,从而来提高编程能力呢?实例引用和与实践结合就是课程讲授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1)实例引用贯穿始终。
如在编译过程概述中,提到编译过程的各个阶段,词法、语法及语义分析等概念,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此时可举实例进行讲解,比如以赋值语句:area=pi*r^2为例,讲解如何将本条语句由源程序通过词法、语法等步骤,逐步转换成目标代码并加以执行的。从而使学生对整个编译过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同样,在中间代码生成阶段,举例说明是如何将三种基本结构的语句,如顺序结构语句(如赋值语句)、控制结构语句(如if…then,if…then…else语句)、循环结构语句(while和for语句)等,分别用具体的源语言程序来说明,讲解是如何利用语义分析技术将其翻译成中间代码(如三元式)的。
(2)与实践相结合。
上面提到以实例来对相关的技术加深理解。而在实践应用方面,只有将理论与技术真正应用于实践,编译技术的学习才有意义。如在上机实习方面,可通过C语言构造一个小的编译系统。可以分别利用flex和bison等工具构造词法、语法、语义分析器,并在此基础上构造一个小的编译系统。使得词法分析可识别关键字、标识符以及各种符号,语法分析可进行语法的判断,语义分析器可进行一些数学运算,而构造的编译系统可以将C语言的一个子集翻译成汇编语言的形式。
4小结
针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三个方面对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分析讨论。希望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讨论,可以使学生能够对编译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使其编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李洪霞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第二篇:制药工程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制药工程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同等重要的,偏废任何一方都是不妥当的,而目前传统的教学中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或两者都不重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很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理论知识学得比较扎实,但是不会灵活运用,一遇到实际问题的求解时,就束手无策,不知道该采用什么理论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授课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缺乏探究的热情。另外,授课老师讲课时还是以单纯的按课本内容逐一讲授为主,与生产实际脱钩,学生在学习时不能从知识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理解,导致学生不能把所学习的内容跟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更不能解决制药厂的实际问题。因此,改进《制药工程学》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2.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指导下的协作学习,是“行为导向”由学生自身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若将“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引入《制药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则能够根据制药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构建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从而打造“认知、吸收、实践、提炼、提高”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结合实际,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本项目组根据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原理,对《制药工程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针对《制药工程学》的特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项目驱动课程体系,将《制药工程学》理论学习与工程项目模拟练习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打下基础。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制定新的授课计划
针对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结合《制药工程学》的课程内容,对原有的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制定新的授课计划,调整后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与生产实际结合更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的了解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能具有什么能力,能干些什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2)选择合适的模拟项目
结合制药企业的生产情况,发现符合工业实际的相关项目,通过设计后转化为适合学生参与,并且能够包含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模拟项目。
(3)举办校级制药工程设计竞赛
为了让学生既有实践的内容又有实践的热情,以本校制药工程专业为主举办校级制药工程设计竞赛,通过竞赛不仅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应用,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参加全国的制药工程设计大赛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的制药工程设计大赛。通过全国性的竞赛,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环境中进行实际锻炼,让他们接受学术的熏陶,了解到本课程与生产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自身知识体系欠缺的部分,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结论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通过解决与制药工程密切联系的工程项目中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应用,通过工程项目的模拟练习,学生不断地攻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难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了《制药工程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听课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制药工程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去的能力,能够增加本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可和对未来工作的信心,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作者:王蕾蕾 王智 张保华 陈怀春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
第三篇:新形势环境设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践
一、新形势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审美要求,环境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改进。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然而学生并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将这些理论知识合理的运用到设计中。新形势下,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结构进行了优化,对教学体系进行了完善,并精简了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囊括了建筑、美术、装饰材料等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涉及的设计面也十分广泛,大到公共事业设施小到人居环境,无一不在环境设计的范畴。因此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在精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些实践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新形势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理念
我国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水平高,设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优化过程中,只有与社会和企业加强沟通,不断改革教学理念,完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1.打好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环境设计专业对学生的美术功底要求较高。但是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单一的美术功底是远远不够的,在扎实的美术功底基础上更要有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较强的设计能力。因此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应全面考虑环境设计专业所涉及到的各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加强学生的思维创造力的培养,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设计思维片面的现象。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的今天,许多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忽略了手绘能力的培养。手绘制图是设计师一种独特的语言,能够快速的帮助设计师抓住稍纵即逝的设计灵感,同时手绘表现技法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者应注重手绘能力的培养,增加手绘知识的积累。
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这片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华夏文明。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不但要吸纳国外的先进文明,更要继承传统的文化和美德。在课程设置上应将中国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园林鉴赏等课程纳入学生学习的范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同时要重视环境设计中的地理因素,将中国特色与世界潮流完美结合,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设计理念更加新颖,设计方法更加灵活。
三、新形势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1.课程设置遵循社会要求。
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上首先要考虑的是市场需求。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去糟粕,取精华,将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成为专业覆盖面广、专业能力强、教学体系完善的综合学科。
2.注重教学实践性。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繁重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效率降低。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例如在建筑结构的教学方面,课程安排学生跟随教师离开教师走进社会,对古典民居和现代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和鉴赏分析,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枯燥的理论知识课变为生动有趣的户外课,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3.加强校企互动。
新形势下,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学生从象牙塔带到真正的企业中,由学生独立完成一些项目设计,不但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素养,为以后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不断的邀请一些一线的设计师为学生讲课、指导,给学生带来时下最为主流的设计理念,并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除此之外,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在学生中发展一些优秀人才,对自身发展有很大的助益,同时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
四、结论
综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机制应及时作出改进,跟上时展的步伐。新形势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应该与时俱进,应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功能性要求。在不断完善自身教育体系的情况下,以为社会提供优秀环境设计人才为办学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武东风 单位:长春大学美术学院
第四篇:品德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一、导引讲授:让学高者为师
品德课堂的教学,教师本身就是教学资源,学生作为学习者,需要教师提供科学的道理和正确的知识储备,而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既成的事实、是常识、是真理。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就需要老师的正确讲授和引导,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呈现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指出先行组织者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可以是一个概念,或一段概念性说明文字,或一张图片等。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教师可以直接运用教材提供的编写线索,也可以根据相关新闻、学生身边的事例,通过画面再现、音乐渲染、猜谜漫画、实物演示、生活显示、游戏实验等不同类型的情境呈现先行组织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执教《网络改变生活》一课时,运用谈话导入:几天来,老师和大家在QQ上聊得很愉快,从聊天中,我与几位同学成了好朋友,可还没有见过面呢!今天想认识一下这几位朋友!
(1)交流:与学生握手交谈。过渡:是什么让从未见面的我们已经彼此了解的?(板书:网络)
(2)你知道什么是网络吗?教师在谈话导入后,采用了直接传授的方式,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教师通过把网络比作巨大的蜘蛛网这一通俗形象的介绍,再配以生动的图例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起形象直观的概念,构建起初步的知识体系。
2.分析例证,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执行力
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导引讲授式课堂教学前,教师必须充分做好上课的准备,做到充分理解教材和学生,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尽量精炼语言、突出重点,精心设计导引讲授内容,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主要以文字表述的教学内容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易学易懂的角度出发,组织好语言,让自己的讲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尽可能用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有较多的收获。讲授时,要让学生感知概念或观点,讲清“是什么”;要让学生理解概念和观点,懂得“为什么”;要使学生内化概念和观点,明确“怎么样”。
二、对话交流:在平等中互动
课堂生活是儿童生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共同体验生命历程的精神之旅。课堂上,师生之间良好的对话交流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之上的。一个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课堂,便是师生之间良好对话的基础。和谐课堂是品德课堂对话交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使各要素之间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如在执教《我最爱读的书》一课时,设计了“好书推荐会”这一环节,首先请班里平时阅读量大、阅读能力强的两个学生做推荐示范。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没有示范,学生会不知道怎么进行活动,所以应该有一个参照。通过示范告诉学生,推荐好书可以介绍故事梗概,也可以讲讲自己喜欢的人物。然后是小组内的互相推荐,选择其中讲的最好的一位向全班推荐。这一环节中,既充分体现出孩子为主体,又凸显了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自己的一些价值观了,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但是这些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益处,他们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做出了针对性评价,总结学生推荐的书的种类,及时推荐一些好书,为孩子阅读做出科学的引导,提升孩子的阅读品质。
三、探究学习:建构有意义的课堂
品德与生活(社会)提倡教学要基于儿童的生活,课堂教学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教师必须设计多样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在查阅资料、活动交流中学会主动建构。因此,在品德课堂中开展探究学习,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悟、用头脑去辨别、用语言去表达,在真实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魄力和有自信的人。如在《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教学时,教师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布置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假期中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照片。同时,采用各种形式分小组以名山、大川、名城、古迹等,分类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开展研究性学习,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教师在学生课前学习中,及时介入进行点拨引导。做好以上这些铺垫,课上的开放交流就水到渠成,学生的知识是内化的,是互补的,是深刻的,教师和学生就容易产生共鸣,学生更深入地领略了祖国自然景观的壮丽多姿、文物古迹的丰富与灿烂。“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真正的学习源于学生自身对知识内在的追求,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充分体验和知识上的不断更新。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登山的过程,让学生不断地爬上高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作者:陈海燕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水北小学
第五篇: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1课程性质
《建筑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一般规律,各工种工程的工艺原理和工艺过程,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等。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施工技术及工艺原理的讲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相关施工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施工企业、监理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与建筑相关单位的基层施工技术岗位,如何培养适应建筑市场需求的具备工程素质和岗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于高等学校从事《建筑施工》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为了更好的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及效果,也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土木工程建设的专业知识,为今后进行科学研究及毕业后从事工程实践打下良好基础,必须丰富其专业知识面,增强实践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2课程特点
《建筑施工》课程不同于基础课程及其他的专业课程,它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实践性强。《建筑施工》课程的主要内容多是针对各工种工程的施工原理、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是工程施工实践的总结,它来源于工程实践又用于工程实际。因此,在《建筑施工》课程学习时必须要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二,综合性强。《建筑施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包括三大力学知识,而且涉及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的课程知识,如《房屋建筑学》《地基与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工程测量学》等多门专业课程。因此,想要学好这样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不但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还要求教师对所涉及到的专业课要熟悉。第三,专业知识点多。《建筑施工》课程内容包括土方工程、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和装饰工程等,就所涉及的知识点而言,其逻辑性比《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课程要差,其哲理性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要弱,其知识点显得要零散许多,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枯燥无味和学习难度大等问题。第四,专业技术发展快。众所周知,19世纪以来,由于水泥和钢筋的出现,产生了钢筋混凝土,使土木工程施工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使建筑物的结构和规模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现今,钢结构、膜结构和大跨结构的出现,再次改变了建筑物的结构和规模。随着我们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会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等不断涌现。那么,怎么才能保证《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本门课程方面的实践与教学经验来肤浅探讨与研究如何教好《建筑施工》课程。
3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书本上的部分知识相对实际陈旧
由于施工技术及施工机械综合性的发展,会有一大批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等的不断出现,而编写一本教科书从收集基础资料到编写出版往往需要1年~2年的时间,即使后面再出版的几版在内容上也只是稍加改变,大部分内容还是保留不变的,而且,许多高等学校一旦选定了某本教材后,会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一直使用,这就造成了教科书的内容很难与工程实际同步。
3.2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实践的机会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课业任务多,学校组织的短时间的实习(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由于受到学生专业水平、时间、安全、费用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只能是走马观花,学生接触工程现场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达不到专业学习的要求,这就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感性认知性知识匮乏问题的出现,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4如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4.1不断更新课件内容
针对教科书知识相对陈旧这一问题,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每次备课时要大胆剔除过时的施工技术,更新课件内容,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混凝土的搅拌和运输部分,由于商品混凝土已成为发展和使用的主流,在施工现场的搅拌和运输基本已经不会再出现了,所以在此处要与时俱进地讲解商品混凝土与泵车在大体积混凝土现场浇筑的应用。再如起重机械设备部分,由于建筑物层高和规模不断增加这一趋势,在施工现场已经很难再见到独立扒杆、人字扒杆等这种简易的桅杆式的起重设备,而更多地是用履带式、汽车式和塔式等这一类的起吊设备,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对于已经过时少用的起重设备一带而过,少占学时,把普遍使用的起重设备作为重点来讲解。
4.2典型案例教学
通过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到“案例现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从中获得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把校外的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请到课堂上来,针对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讲解,从而达到吸引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开阔专业眼界的目的。如深基坑支护部分,通过一个楼体倒塌典型案例,首先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基坑支护的必要性,而后通过之前的理论知识,分析得出楼体倒塌的原因是一侧的过分堆载和另一侧挖空区桩基抗侧能力不足,进而组织学生分析避免此类事故出现的措施。再如在边坡稳定性部分,通过边坡塌方典型案例,根据教材上所讲的塌方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塌方的原因是边坡放坡不足和坡顶受到较大荷载,进而组织学生分析如何处理此类工程问题。
4.3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存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可以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由于受到学时、经费、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每一部分内容的讲解都带学生到施工现场去参观,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从网络上下载或亲自在施工现场拍摄或录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施工现场的氛围。如在塔式起重机安装过程描述部分,利用一个flash动画,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标准节运至摆渡车,至液压千斤顶顶升塔顶、到标准节推入和安装、最后塔顶下落的全过程。
4.4建立实践基地
通过校友和同学等关系,强化学校与施工企业的纽带关系,建立起固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的地方。将实践学习与课堂理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地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对学生将来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有着积极的作用。
5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一直是社会上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从以往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施工管理工作,《建筑施工》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现场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必备的专业课程之一,教师必须提高意识,努力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学生与职业对接。
作者:张毅 于滨 余妍妍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第六篇:建筑CAD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一、前言
目前在实际的工作单位中,设计公司大体不是以室内或者室外来区别开来,而是做施工图或者效果图来区分,那就看学生想从事施工图或者效果图表现,那么我们学生不管以后做施工图还是制作效果图,基础图形它都是一个平面的布置,平面的布置都是由CAD来完成,所以软件课程都是先从CAD开始进行教学的。整个CAD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会把绘制图形,编制图形,管理图形以及图形的标注进行分步骤的讲解。我是围绕着六个工具条给学生们进行讲解的。这六个工具条分别是绘图、修改、图层、特性、标注、样式,对于其它琐碎命令,什么时候用到我再给学生进行讲解。CAD教学在较短学时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会把用的最多和最常用的交给学生,比如工具条讲解中会对CAD绘图和修改工具条进行讲解,会对CAD图层工具条进行讲解,那么在讲标注的时候,要告诉学生标注工具条是要配合样式工具条来进行标注的。但是分块设置上就以绘制,修改,标注,管理这四大块来进行教学的设置。
二、经验和方法
1、软件的共性和特殊性。
比如我在带学生认识CAD的界面,强调文件格式问题。我就会说任何一个软件在第一行都会显示这个软件的名称、版本、当前文件名称以及文件格式,给学生强调CAD文件格式是dwg格式。这个格式以后会涉及到各个软件之间的一个转换,这也就是我要给学生强调文件格式的原因,发现这个软件和其它软件之间的一个共性。同时在教学中我会把它的特殊性给学生进行讲解,比如在教学环节中,拿CAD的版本来说,以09版本为例,低于这个版本的文件能打开,高于这个版本的文件打不开,这就是文件的格式问题。所以版本的问题很重要,如果调高的话肯定是打不开了。告诉学生CAD的界面2008版本是一个分水岭,2009以后的版本是以模块的形式显示这个工作界面的,常常我们会把这个界面换成2008年之前的经典界面。再比如CAD跟所有的软件一样,取消命令就是我们键盘的左上角esc键来操作取消命令,跟我们学生课下玩游戏一样,在游戏中退出是退出的程序,在我们CAD中命令的退出是退出的命令。要在讲课的过程要把共性的东西带给他们。
2、绘制技巧的讲解。
CAD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它的快捷键和命令运用起来是非常繁琐的,这跟CAD画出来的图的精确度非常高是有直接关系的,那么我会交学生在某个命令用到一半用不下去的时候,那么就让学生运用命令提示行的提示去进行下一步的操作,这个也是在CAD学习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的情况,让学生知道命令提示行的作用就是显示当前命令,提示下一步操作。
3、上课记笔记。
很多学生认为软件课是操作课,不需要记笔记,我一再强调上课不光要学会听,更重要的要学会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我也总拿到课堂上来说。CAD所有的命令都有快捷键,这些快捷键都是让学生们记住的,而且要求学生必须背过的。软件它就是我们作图的一个辅助工具,那么我们为了增加作图的效率,就得运用快捷键来进行操作。所以我也是强调学生在练习的时候直接运用快捷键进行练习。这也是我要让学生记笔记的原因。
4、布置作业。
在学生作业的中,我会集中把学生出现较多的问题给以重点讲解和阐述,还要对极个别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单独讲解。学生课下完成的实际案例我也拿到课堂中进行逐一点评,把每一个问题和解决的方案都给学生标注出来,让学生对自己的绘图有更全面认识与更加清晰的思路,让学生对软件课产生兴趣并增加他们今后作图的信心。
5、问题的解决。
软件的东西跟我们其它的课程不一样,它的解决办法让初学者在操作中会碰见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下一步根本操作不了。拿这个CAD软件中工具条的调取来说,不知道绘图的工具条去哪里找,告诉学生在任意的工具条上单击鼠标右键进行调取。再比如学生课上听得很明白,然后课下做练习时发现操作不下去了,那么教学生一定要去命令提示行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都是在学习软件的课程的同时,也会开设其它的课程,他们会受别的课程影响,入门要给学生时间。比如说比例问题,学生画了一条直线后,绘图空间画不下,问是不是比例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我会给学生讲CAD的绘图空间自身是无限大的,绘制CAD图形之前要对它进行单位的定义,而且CAD的单位要以公制单位去计算。同时比例的问题我会告诉学生在后面跟大家讲图框时,再跟大家进行介绍和探讨这个问题。
三、结合实例,讲练结合。
CAD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实际结合十分紧密的技术。我在教学中会紧密的结合实际案例讲练结合的进行教学。下面这些内容是我教学的实践步骤,也是我教学实训的一个过程。CAD认识界面和直线命令及正交状态(实例楼梯截面);构造线,多段线和偏移命令及对象捕捉状态(实例楼梯平面图);矩形,圆弧,修剪,延伸命令(实例楼体放线及墙体);圆,复制相关修改的命令和阵列(实例楼体放线及墙体,十人台);正多边形,修订云线,样条曲线,倒直角,倒圆角(实例绘制墙体时候的应用,沙发);移动、旋转、缩放、拉伸等命令(实例门窗的绘制);创建内外部块,插入块,块编辑器,打散(炸开)(实例室内摆放家俱);椭圆,椭圆弧,点及点的样式,打断于点,打断,合并(实例绘制走廊灯位图);图案填充,颜色填充,面域,表格,单行文字,多行文字(实例空间功能标注,图案填充);最后结合实例进行打印输出的讲解。
四、结语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设计领域的不断渗透,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构成对建筑专业最具影响力的一门应用技术,它的课程将是一项长久的教学研究工作。那么结合实例的教学策略,还不能解决当下CAD教学所有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教学的研究工作,多思考、多交流、多实践,建筑CAD的教学的前景才是美好的。
作者:魏玉婷 安芳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吉林建筑大学
第七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1.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班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重点课程,该课程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C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它以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能对硬件直接进行操作等优点,在国内国外得到迅速推广应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程序设计风格和习惯,在程序设计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能够编写出符合软件工程规范要求的结构化程序。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介绍语法为主,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并且该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编程能力,导致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时产生怕学、厌学心理。本文基于C语言程序设计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对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几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2.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来看,结合教学实践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笔者发现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教学方法死板、陈旧
无论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还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时,基本上都是教师用教材上的专业术语逐条介绍、解释语法规则,然后再用教材上的例子对语法规则进行验证,内容枯燥乏味。并且教材中的例子大多是解决纯粹数学问题的例子,如斐波那契数列输出、猴子吃桃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程序算法的理解上以及编程实现方面,难度都是比较大的,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2.2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任何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比较强,C语言程序设计也不例外。因此,除了教师在理论课堂讲授,主要靠学生在实践课时通过自己上机实践,锻炼培养自己的动手编程能力。而在实际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对实践教学内容和目的不太明确,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指导不够,甚至在实践课堂上出现放羊的现象。另外,可能因为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实践课时往往比较少,无法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动手编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学生欠缺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有兴趣,才能积极地去学习并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学生之所以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除了上述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即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理解存在误区。有的学生认为有了C++这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后,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C语言就过时了。这显然是一种误解。C++是为设计大型程序应运而生,它更适合处理大型的模块程序。C语言作为传统的、最基本的、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更适合于解决某些小型程序的编程。尤其是在编写底层的设备驱动程序和内嵌应用程序时,往往是更好的选择。另外,还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功利性太强。自认为以后不会从事编程类工作,抱着“及格万岁”的心态学习C语言,当然也就无任何兴趣可言。
3.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笔者从事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上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并结合教学同仁的宝贵经验,下面就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期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互动作用。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教师单方面的满堂灌输给学生知识。
3.2阶梯式教学法
阶梯式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介绍和讲解的问题的难度适当升级,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
3.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经过精心策划,以案例为基础,向学生展现一个真实而具体的教学时间或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摩学习、研究探讨,并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数据如何在计算机的内存中存储时,我们可以把上课教室看作是一块内存,而教室里的每个座位可以看作是一个内存单元,每个座位号就是一个内存单元的地址,则每个同学就是存储在内存单元的一个变量数据。而对于体形比较宽胖的同学来说,一个座位可能容纳不下,只能坐到半个座位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引出数据的溢出概念。这样来解释数据的存储,显然比生硬的给学生介绍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效果要好的多。
3.4项目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教师以源于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项目为载体,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组织,把教材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挖掘其创造潜力。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应用于教学的企业项目太少。即便是有合适的项目,任课教师或者企业方也有可能考虑到本科生的能力问题,而不愿意将项目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考虑使用模拟项目。例如,在介绍分支结构程序设计语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器;在介绍循环结构程序设计语句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猜数小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项目中感受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结论
在目前“学生为主”的教育背景下,如何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认真学习的主动性,是高校教师多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致力于突破的一个瓶颈问题。本文基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启发式教学法、阶梯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以求能够在今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考核方式主要还体现在考试方面,这几种教学方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际教学中实施时,可能面临很多的困难。只要我们任课教师用心备课,充分地准备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前行,肯定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子振 毕殿杰 陈红琳 司凤山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八篇: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课程模块教学方法探索
一、模块化教学的主要特征
模块化教学法从职业的实际出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它把传统的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训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验实训为中心。其特点是:
第一,模块化教学强调知识之间的协调配合,摆脱了传统模式下内容重复、浪费课时的现象。
第二,模块化教学侧重于能力和素质培养,使学生能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操作问题,同时,利用先进的教学仪器变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三,模块化教学实现了在“做中教”、“做中学”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情
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情绪化较强,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对理论性强的知识不感兴趣,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体系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的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庞杂,这对于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学起来非常费力,这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技术技能型人才不相适应。
(二)实训装置
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的实践教学的内容丰富,实验装置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强,学生没有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学生学起来盲目,且无从下手。
(三)教师教法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指导教师的依赖性大,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机械地“记”,而不能主动地“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老师都非常辛苦,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现代高职教育的培养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能双修、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模块化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很好的契合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在为学生系统地搭建起知识体系以外,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目前的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中,尝试了用模块化教学讲授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显著提高,这说明,模块化教学能很好地弥补学生学习兴趣弱、实训装置复杂、教师教学方法传统的缺陷。
三、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根据模块化和一体化的教学思路,遵循“三传”原理将课程划分成三块,分别为热量传递模块、动量传递模块和质量传递模块,拟制订具体方案。
四、教学促进手段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将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课程的不同的章节但教学内容一致的课程分整合为一个模块,为学生构建起一个知识体系,利于学生接受,同时,可以通过ppt、网络等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技能为枯燥的理论课程带来心意,又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二)大力发展职业技能鉴定
我校要求应用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必须考取至少两个职业资格证书,这对学生一方面是压力,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工单元操作课程的积极性。
(三)大力发展校企合作
大力发展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课程的模块教学实训,适当延长实训周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开展、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构建上与企业开展多方位的合作。
五、教学效果评价
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的考核,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考生能参照技能考核标准,考察自己的掌握情况,解答与技能模块相关的化工单元操作方法、原理等理论知识,按照技能模块的难易百分比进行考核成绩评价,其中,动量传递模块占30%(流体流动与输送占15%,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占15%),热量传递模块占20%(即传热占20%),质量传递模块占50%(精馏20%,吸收20%,干燥10%)。相信学生经过这样的考核方式,一定能对这些基本的单元操作方式有所掌握。
六、结语
总之,模块化教学方式在整合了课程以后,把整个教学内容体系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整个课程的学习当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作者:张彤 单位: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第九篇: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教学方法
一、助听器验配师现状分析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听力残疾者约2.5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4%以上,并且至少有三分之二来自发展中国家。根据2006年4月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六类残疾总人数约为8000多万人,单纯的听力残疾约2004万人,在1352万多重残疾人中,5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残疾,听力残疾占残疾总数的三分之一。听力残疾会对儿童的语言和交流能力产生严重影响,会导致他们因聋致哑、学习进展缓慢、交流能力下降、未来求职受阻、难以履行工作职责等问题。伴随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性听力损失在我国呈明显增加的趋势。上述听力障碍者如能及时验配助听器并得到听力康复服务,绝大部分人能得到听力有效补偿,和听力正常者一样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助听器验配师的职责在于为听力障碍者提供咨询、检测和康复服务,减轻由于听力障碍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目前我国助听器验配从业人员约1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的助听器验配中心、聋儿康复中心、医院、聋哑学校等机构,且目前中东部地区的从业人员明显多于西部地区。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已开展和实施助听器验配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业人员须经过90天以上的实习且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独立从事助听器验配工作。目前,我国需要助听器验配的听力障碍者约2700万人,按照每400名患者配备1名助听器验配师的比例来计算,我国实际需要助听器验配师约6万多人,而当前的从业人员数尚不足实际需要人数的20%。我国设立助听器验配师这一新职业后,通过制定统一的职业标准,开展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可有效规范听力康复市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降低残疾率,减轻残疾程度。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听力学专业教育的普及,助听器验配师的社会需求量将会大幅上升,助听器验配师将在听力康复事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开展的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最高等级为4级,拥有该验配师证书的人寥寥百人。
二、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1.通过《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改革,创新听力学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应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使得教学由被动“填鸭式”变为主动“获得式”。此次课程改革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及创新意识。
2.《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实验项目的教学以及与课程相配套的临床见习给学生提供了由课堂理论知识到临床操作技能应用、转化的机会
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及临床技能的掌握,增加了学生对课堂外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本次《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改革的特点,是以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对建立新的《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3.建立推行多形式的考试方式。
从考核课堂知识、培养临床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从课程的内容特点出发,开发《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试题库,将平时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试的效果性评价相结合,改革考试模式、成绩评定方法。通过上述改革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以及临床技能的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三、具体教学改革内容
1.依据《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及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创新教法,优化现有的教学内容,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临床动手能力,把课堂内的教学与课堂外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制定并修正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同时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参考书目及文献,以及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业课题,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课程相关专业知识的最新技术和进展情况,激发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应用合作式、混合式、PBL等先进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教师积极启发、引导,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特长,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教学模式的改革。
3.整合《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及临床应用范围调整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加强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充分发挥有限资源最大化效益。
4.建立《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考试模式、内容和方法,使之更适应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的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1)第一阶段:调查研究。
1《.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调研。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国内外有关《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教学的最新进展。
2.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院2011、2012年级已完成《助听器学》课程的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考试形式等项目的具体要求与建议;走访我院已毕业并从事助听器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及在杭各医院、听力中心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搜索社会实际需求信息,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
2)第二阶段:课题研究。
1.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我院《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开设的情况,提出本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教学大纲、考试形式等项改革方案。
2.联络在杭各医院、听力中心,建立完成我院《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实习基地网点,培训实习指导教师,为《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实践课在各教学基地开展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2)第三阶段:总结经验。
《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新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教案的建立、拟开发理论实际相结合,侧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计算机试题库。
五、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本研究项目组所有教师以中高级职称为主,思想活跃,全部拥有硕士以上学历,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了解本学科教育的发展;都从事过多年的听力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切实的体会,是一支师资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梯队,这为本研究的完成及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1.建立了《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教学立体化教材。建立了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教材体系,为推进《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考教分离、规范助听器学考试提供先进的工具,形成系列化、网络化、多功能、多模式的助听器学CAI课件体系。
2.通过本次改革,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构建了主动式的助听器学学习环境,开创了启发式为主的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堂教学新模式。建立了听力学专业《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实习基地网点,培训了实习指导教师。
3.本次改革建立了《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讲义和教案,开发了理论实际相结合,侧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试题库。
六、结语
通过本研究,系统构建了面向不同层次的《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多模式的助听器学课件体系。开发题量最大、知识点系统的《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试题库,为推进课程考教分离、规范《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考试提供先进的工具。使课堂教学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验教学在实习基地网点进行,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智欲,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的教学水平,增强我校听力言语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作者:张国军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