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旅游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素质教育下旅游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素质教育下旅游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指的是,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学生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活动,达到基本品质的养成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来说,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除了上述的基本素养之外,还要强调心理上的理想、道德、人格、品质等,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保障要素、支撑要素、拓展要素三部分。其中,保障要素对大学生起到的是基础性、根本性作用的因素,比如说身体健康、体制能力、心理状态、意志品质、沟通交流等;支撑要素指的是能够对将来的职业和岗位起到支撑性保证和后盾的要素,如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进入全新的工作状态;拓展要素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将来的个人发展潜力,从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能够充分体现出长远的目标和理想,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等方面不断的完善自我。

二、加强旅游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学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哲学文化教育、艺术熏陶等方式进行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综合素质。不仅如此,人文素质培养能够奠定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知识、综合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可以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服务性质比较重要,也具有强度非常大的实践性,而且还要求行业工作者具有宽度、广度的知识构架。不仅如此,旅游行业中还具有艺术气息与审美特性,这种特质同时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资源不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与历史内涵,还体现着丰富的中国人文文化。因此,旅游业的相关工作者对于旅游业的特性需要必须有扎实的了解,在熟练掌握旅游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还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理文化、人文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学校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宗教信仰、中国艺术渊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此来不断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当前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高校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行业需求。当下,许多高校旅游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都缺乏针对性,导致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实际能力等方面与行业旅游专业岗位需求都有较大的差距,简而言之,高校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与社会行业市场需求无法较好地融合。这种结果同时也是由于高校在旅游专业教学中过分重视生存因素,忽视了发展因素,才导致旅游专业学生在个人综合素养上具有一定的漏洞,才无法满足市场中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

2.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高校在安排教学时间、设定教学内容、设定教学人员、选购教学施舍以及管理教学系统的时候,往往没有从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关键出发。大多数高校在安排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方案是这样操作的:各专业部在设定好各专业学生的前两年素质教育方案后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再交由就业部负责后两年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而学校仅仅负责推荐学生就业。这种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缺陷显而易见,没有将大学生四年的素质教育连成一线,而且和社会行业的实际需求不对接。此外,素质教育的手段迂腐、不当、不科学,导致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十分不理想。

3.忽视素质教育

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却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从高校开设旅游专业以来,学校就一直重视传统的旅游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行业需求的基本技巧、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但是,学校却一直都没有设置与旅游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教学,将道德教育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导致学生对于旅游行业的职业道德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明确的概念,对于旅游职业道德的了解仅凭个人的理解,导致这种理解不到位甚至完全不正确。所以,如果高校仍然采取“重技能、轻道德”的教学方式,将会严重影响旅游行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4.师资力量不足

在我国,旅游专业属于新兴专业之一,发展时间并不长,所以该专业中的部分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进行教学的,这种“半路出家”的师资队伍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导致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都明显偏低,不仅数量不多,名师就更加少了。近年来,已经开始有旅游专业毕业的教师加入师资队伍中来,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实践能力模块却成了较大的问题。由于他们都是从学校毕业进入学校工作的,缺少了社会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也并没有为这批年轻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专业兴起较晚,其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过程,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对于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与现实严重脱节。

四、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将素质教育融于高校旅游专业教学理念中

当前,高校专业教育的执行关键就在于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并在其指导下开展高效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了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首先是要在全体学生范围内提高德育成绩在学生考核中的比重,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使学生们不仅仅在智力发展上有所建树,还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想高效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就要坚持文化知识与素质培养相融合。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众所周知,发散性思维有别于传统的依附性思维的最关键要素,就是其核心是创造性的想法。而这正是从素质教育中可以得到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到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举一反三,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想法和灵感。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多解决问题,正是素质教育无与伦比的魅力所在。

2.课程设置由“知识体系”转为“综合能力”

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以发展“综合能力”为根本目标,不断完善学生人格的发展,在培养学生旅游专业知识的同时,设置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课程,不断发展成以素质教育、工商管理基础教育、旅游专业课程教育构成的三段式课程。在培养体系中要积极发展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旅游专业的行业特点,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通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工商管理基础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假期的社会实践、获取更多旅游专业的相关职能资格证书等途径。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通过其他途径提升自我能力。

3.重视职业实践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连接学生理论知识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地带。所以,高校教育必须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要从学校这个象牙塔真正走向社会,面对的挑战并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更多的是旅游专业行业内部任职的原则与要求,但这些在学校的单纯环境之下是无法得到体验的,只有真正走上社会经历过这一切锻炼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行业的需求,也会让他们受益匪浅。所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开展传统的社会实践,还要积极开展与高校旅游专业、社会行业需求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实践活动。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分为是:企业认知见习、校内仿真实训、假期专业实践和专业顶岗实习等。企业认知见习可以视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的基础点,在学生刚刚接触旅游专业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各个景区、旅行社等旅游相关地点参观,通过这种了解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于今后工作的地方、行业的就业前景、岗位的任职需求有初步的了解。校内仿真实训是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通过旅游专业导师的手把手教学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内通过特定场所、特定设施的设定去感受模拟的真实职业氛围。假期专业实践主要是指在“十一”、寒假、暑假前往校外旅行社、景区等实践基地进行实习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于旅游行业前景的进一步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强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能力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强化师资队伍。在实际中,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导师培养方式,让企业中的优秀员工进入校园,让学校中的优秀教师走向企业,以此来切实培养“双向型”导师。为了切实强化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进行。首先,可以将校内教师分成不同的批次,根据批次选派教师进入社会中旅游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考察学习,以此来提升教师的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巩固教师的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际中去,积极鼓励学校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及测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其次,学校应该积极聘请社会旅游专业相关企业中的优秀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在学校课堂中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与探讨,对学生现有的教学安排及实践任务进行指导。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服务性质比较重要,也具有强度非常大的实践性,而且还要求行业工作者具有宽度、广度的知识构架。当前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的落后,忽视素质教育等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课程设置由“知识体系”转为“综合能力”,重视职业实践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强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将素质教育融于高校旅游专业办学理念中等措施,来提高旅游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刘戈衡 单位: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