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下个性化教学管理策略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E+”下个性化教学管理策略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E+”下个性化教学管理策略探究

【摘要】“互联网+”使得学校在管理上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为开展个性化教学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本文在研究中就从个性化教学管理观念的树立入手,提出学校管理者应以学生、教师为本,引导专业化与个性化的发展;同时,应该推进学校在管理架构上的扁平化改革,推进因事设岗等工作的开展,发挥每个学生与教师的潜能;最后,还需要调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校本教研、自主学习、品牌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关键词】“互联网+”;个性化教学管理;扁平化

一、革故鼎新,建构个性化教学管理观念

1.以师为本,引导专业成长

教师是构成小学教育的重要元素,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心理、工作、生活以及个人发展上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需求。学校管理者只有关注他们的需求,以师为本,才能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而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学校管理者能够与教师展开多元化的沟通交流,从而精准把握需求,实现专业化的成长。在小学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教师地位的变化:在信息化的支持下,教师对资源的占有与学校管理者处于平等的位置,他们更为期待民主管理方式,期望能够在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下得到自我的发展,实现自我的价值。对此,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应该在网络的支持下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条件,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专业教育知识与技能服务,从而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调动他们在教育管理革新上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通常需有明确的目标,学校管理者应该注重教师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紧密结合,以此来推动教师、学校的全面自由发展。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学校管理者可在尊重教师个性的基础上,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个性化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

2.终身发展,引导面向未来

终身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化的发展,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工作都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关键,对教师发展处于一种相对漠视的状态。为了实现个性化的管理,学校管理者必须以终身发展来明确要求每个教师,引导他们能够主动面向未来,拔高自我。对此,学校管理者首先需在了解教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他们制定终身发展的目标与计划。另外,学校管理者应该利用现有的校园环境、网络环境,让教师感受到尊重与肯定,从而维护教师对自我终身发展负责的权利;学校管理者应该提供给教师自主选择的机会,调动他们的发展意识。对于初步具有发展意识的教师,学校管理者应该引导他们关注专业的发展机会,把握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培训与学习的机会,思考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机会;对于能够主动关注发展的教师,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并引导他们基于长远的角度,分析自己的终身需要怎样的发展,帮助他们完成自主性的规划。除了提供方向、资源等多个方面的支持以外,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调控与监督体系,创建专门性的终身发展网络,为教师的个性化成长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3.共享资源,引导自主选择

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可用于学校管理的软件技术、信息资源也得到了更新拓展。除了常规化的学校管理系统、办公系统、校园网站、即时通信软件以外,更多的信息资源能被用于教育管理实践之中。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其需要不断了解掌握这些技术与资源,创造良好的共享资源环境;学校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在资源共享与利用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对自身的成长与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创新性的调整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学校管理者不能制定过于单一的管理制度,而是需在资源的支持下实现动态性的管理。对此,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把握资源的差异化。在学校中,学生、班级、教师自身的情况都属于差异性的来源,也是开展个性化管理的基础。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对差异性资源的搜集与整合存在一定的难度,造成个性化管理受到重重的阻碍。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学校应该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尽可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师生的自主选择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资源共享的同时,每个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地位、机会才能够更加平等。另外,学校管理者还应该利用即时沟通软件,通过微信群、QQ等不同的平台加强学校在内外信息上的沟通交流,从中获取更多观念与资源的支持。要想利用好资源,学校管理者必须要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积极引导教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学校在各项管理工作上的优化。

二、扁平组织,建构个性化教学管理机构

1.混合设置,提升管理效率

长期以来,学校作为一个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机构,多采取科层制度来实施管理。这种制度一般会结合具体的教育管理诉求,采取专业化的分工来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且多是由垂直系统、平行系统两个方面构成。其中,垂直系统是不同等级之间的隶属关系,而平行系统是学校同一层次中不同领域之间相互依存的分工关系。过于冗杂的机构设置往往会对信息的传递造成阻碍,为了推动个性化的管理,学校管理者要关注学校内部机构与职能的重组,通过混合设置岗位、层级,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对此,学校管理者首先需要以扁平化作为指导性思想,以信息的快速高效传播为目标,对原有的组织架构进行重组,使得单一的组织结构能够向复杂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单纯的直线职能制向矩阵制发展,逐步构建混合型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学校应该不断调整架构模式的设计,尽可能保证组织的和祥扁平化,将原来的中层管理机构进行合并,通过教导处在工作上的改革、年级组与教研组在管理地位上的提升,积极推进年级教导制等新兴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在管理效率上的稳步提升。扁平化的结构对教师的素质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学校管理者需调动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在相对复杂的混合机制之中,能够牢牢把握信息的传递,实现自我管理等多项能力的优化。

2.因事设岗,鼓励深度进修

在传统的小学管理工作中,教师的岗位设定多数是固定的。这种岗位设置不仅会造成人浮于事,还会造成教师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不愿意去发展个性的自我。对此,学校不仅要鼓励教师在内部的人员流动,还应该关注他们对岗位的选择诉求。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该关注教师在个性发展与专业发展上的紧密结合,为教师营造和谐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工作环境。为了激励教师的自主流动,学校可以通过内部待岗、脱岗学习等不同的方式,带动教师在各项业务上得到进修与发展;学校应该对目前的教育、管理工作上的各项事宜进行分析,尽可能实现因事设岗,保证教职工能够在岗位上发挥应有的能力与实力,实现自身职责的履行与自我的发展。因事设岗与传统学校管理存在着方法与理念上的冲突,学校管理者应该积极融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对目前学校的教育管理流程进行梳理,根据扁平化的结构重新去设计不同的岗位,规范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因事设岗的同时,学校管理者应该认识到每个教师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需要通过不断的激发,引导教师得到个性化、专业化的成长。对此,学校可以在网络环境中专门开设岗位课堂,就新设立的多个岗位进行详细的介绍,引导教师实现深度的进修。

3.创新机制,组织课题活动

为了帮助教师形成积极主动的工作观念,更有动力去执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学校必须要对传统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形成自主竞争的工作环境,让教师更为主动地开展课题研讨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大胆抒发自己的意见,提高自身在校园管理工作中的参与感。对此,学校首先应该利用线上、线下双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现状来开展课题研究,实现思想认知的更迭发展。另外,在具体的机制创新上,学校应该用服务来取代单纯意义的管理,即尊重教师的自我发展诉求,尽量为他们的课题活动提供资金、技术、人力等多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应该将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教育理念传递给教师,帮助他们得到视野的开阔,自主配合各项机制的创新,打造一个更加包容的校园发展环境。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自由组建课题研究项目组、兴趣小组、学习小组等不同的团体,以非正式的形式积极加入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之中,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无形中满足教师个性化、创新化发展的诉求。

三、差异视之,建构个性化教学管理方式

1.加强校本教研,重心下移

校本教研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传统的校本课程研发中,多是由学校、相关项目的负责人牵头,教师的能动性无法得到专业的发挥,无法充分捕捉学生的真实成长诉求,实现差异化的教育管理。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该以重心下移为方向,带动所有老师融入到校本教研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展开创新思考,充分挖掘自己在教研活动中的潜力;注重网络技术与教研的紧密结合,以此来融入更多的信息资源、生活资源,实现思维视野的不断开拓。对此,学校可以先对原有的教研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以实务为抓手,建立起“榜样引领——伙伴合作—教师反思”的模式,以此来激励学校所有的老师主动融入,形成良好的教研环境;在具体的工作中,学校可以组织不同的年级组,开展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以此来推动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专业素养的发展。在相应活动之后,学校应及时将课程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实现经验教训的交流沟通,展示师德与师风,实现教师在教育管理潜力上的挖掘与运用。在此基础上,学校再进行师生、社会共同参与的校本教研,引导学生自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校本教研需要师生展开同步性的参与、思考、学习,有助于形成更为和谐共生的小学校园学习环境。学校管理者应该学会适当放权,关注对各类活动的领导、组织、评估与服务。

2.指导自主学习,纵深联动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习惯发展的初期阶段,学校、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多是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开展学习活动。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压抑了小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不仅教学课程从线下逐渐转移到了线上,学生在资源的获取与自主的学习上也变得更加便捷。学校可以加强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纵深联动,在构建教育合力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在家庭教育的合作上,学校、教师可以在公众号平台上及时分享学生教育的先进理念,指导家长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毅力、耐力与良好习惯的培养,调动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知识的获取与情感的发展之中。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与家长在沟通联系上的常态化,利用不同的信息交流平台,共享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共同制定教育指导的方案;在社会教育的合作上,学校可以加强与社区、博物馆等机构单位的合作,构建多元化的教育网络,在课下也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参观、实践,实现隐性的教育。为了促进教学上的纵深联动,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人力、信息、物质、公共关系等不同的资源,创建全方位的个性化学生培训体系。

3.渗透品牌意识,走出特色

品牌的构建可以帮助学校赢得社会、家长与学生的信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逐渐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意识,虽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并未突出自身的特色,无论是在制度的构建、环境的创设以及精神文化的形成上都存在着趋同的问题。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学校需提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程度,以此来建设个性化的课程资源,通过物质与精神上的教育活动逐渐积累个性化的文化理念,进一步突出学校的品牌特色。在此过程中,学校首先需要看到每个教师、学生的个性潜能,将此作为品牌构建的出发点;应该在“互联网+”这一科技环境下对现有德育工作进行全面改善,占领自媒体等具有舆论导向性的重要阵地,通过网络应用指导等工作的开展,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正向发展;除此之外,学校在品牌建设与意识渗透上,应该调动所有的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相关的投票、主题活动,让师生共同参与思考,形成更具感染力的品牌文化。品牌意识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既需要重视文化的建成,还需要关注具体的执行,引导师生共同监督、共生发展,不断提高学校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互联网+”不仅为小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思维模式,也实现了管理方式的更新。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学校管理者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平台,加强对教师、学生在个性化发展上的关注度,借助资源的共享与培养方向的选择,促进教师的终身发展。这样才能为个性化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也为小学校园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单兴礼.坚持四个必须创新学校管理[J].宁夏教育科研,2010(01).

[2]林武.以“智善”教育理念引领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J].福建教育,2021(44).

作者:郁俏琦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