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钢琴小组课教学方法实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师钢琴小组课教学方法实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师钢琴小组课教学方法实施

[摘要]从高师音教专业的发展来看,对钢琴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小组课”是合适的选择。真正意义的钢琴小组课不应只是在以往个别课模式基础上增加学生人数而已,而应该是具有特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兼顾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担任钢琴小组课的教师既要有扎实广阔的知识储备,还要能灵活运用各种符合小组课特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师;钢琴小组课;实施方法

一、高师钢琴课教学模式的选择

钢琴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必修课,从它的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多年来基本沿用着“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随着近年高师院校扩招,师生比例失衡,目前大多采用两种方式解决:一种是在单个课时内安排若干学生,人数为2~8人不等;另一种是数码钢琴集体课,人数约为10~30人。众多高师院校在硬件配置时,琴房基本都是根据个别课教学标准而建,仅能容纳1~2台钢琴。上文提到的第一种模式虽然也被名为“小组课”,但事实上由于教学场地的限制,教师要么把课时平均分配给数位学生;要么即便是给学生们同时授课,但回课环节还是先由个别学生演奏,再由教师指导的程序进行,不论是授课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与个别课相差甚微。另一种模式数码钢琴集体课,则明显弱化了把钢琴作为一门乐器课程来提升其演奏技术,而强化了利用键盘为工具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具有一些弊端:第一,钢琴作为技能课,集体课在教学精细程度上较弱;第二,由于每个学生入学时钢琴基础以及接受能力的差异,使课程在因材施教上面临更多困难;第三,数码钢琴在集体课中的功能更倾向于“键盘”,而非“乐器”,它在触键手感、音色层次和技术运用上都无法比拟钢琴的效果。高师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与内容应该始终与就业挂钩。随着社会低龄化钢琴教育的持续升温,部分有良好钢琴水平的毕业生流向了社会音乐培训机构。这就要求他们既应全面掌握扎实规范的钢琴演奏技术及教学法,还要构建音乐欣赏、钢琴音乐史等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而以数码钢琴为工具的大班授课难以达到此教学目标。不论是从院校的办学成本、教学组织形式的效率,还是从培养目标等角度来看,都迫切需要探索更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的钢琴小组课。

二、钢琴小组课的定义

钢琴小组课是一位教师同时面对4~8位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形式,教师和每位学生各使用一台钢琴。共同接受钢琴小组课的学生应该是程度相近似,可采用相同的教材实施教学的对象。[1]小组课也可被认为是个别课和集体课的“折中”模式,如果能配合教学内容和手段上的改进,它既可兼顾个别课和集体课之优点,又可弥补两者的不足。除了组织形式,更重要的还是对小组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定义。传统的钢琴个别课大致按“教师讲授与示范—学生课后练习—回课弹奏—解决问题和处理作品”的模式进行。而钢琴小组课应该是一门集演奏、教学法、文献音乐史、课题讨论、合奏等内容于一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的综合型课程。而小组课与集体课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在集体课上学生通常用数码钢琴上进行大合奏或分组演奏,教师只能指出普遍性问题,却难以关注到每位学生的演奏并给予个性化指导。小组课则受益于人数的优势,不仅让每位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大大增加,还为更多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余地。

三、钢琴小组课对教师素质与教学方法的要求

比起个别课和集体课,钢琴小组课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特点,对授课教师的素质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师应对音乐欣赏、曲式、和声、作品分析、音乐史等钢琴周边理论知识具有广泛深入的了解

与个别课相比,小组课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出更详尽的设计与安排,把海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提炼、归纳,最终整理成能支撑起整个课堂的、既精练且条理清晰的知识框架。在讲授知识点时,应该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具体性,把抽象的知识用具体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二是条理性,把复杂的信息放在清晰的逻辑框架中向学生呈现。比如讲解手腕跳音奏法时,可归纳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手指贴键放置在所要弹奏的音上;第二步,把聚于指尖的力量集中快速地注入琴键;第三步,在指尖向琴键发力的瞬间手腕被反弹起来。在分析各种钢琴演奏技法时,经常会用到类似的步骤分解式讲授法。除了讲解基本演奏技巧,小组课上还应围绕所弹奏作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比如学生弹奏巴赫《二部创意曲》时,除了分析作品的演奏技巧,还要让学生了解巴赫的音乐风格,这仅靠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相应的图片和音频(或视频)资料,比如有代表性的西方教堂内外部图片,播放教堂管风琴音乐和古钢琴音乐,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结合去感受巴赫的音乐风格。

(二)小组课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并逐步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与个别课相比,小组课上学生所能获得的单独辅导时间有所减少,这就需要教师把对知识的灌输变为对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钢琴作品的学习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识谱阶段,教师给学生讲解重难点并进行示范,识谱则应该在课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阶段是慢练阶段,在对乐谱初步熟悉之后,用慢速的方法对细节进行放大练习;第三阶段是加速阶段,加入节拍器辅助练习,进一步稳定节奏,并越来越接近作品的目标速度;第四阶段是音乐处理阶段,对乐句的呼吸起伏、音色层次、触键方式、踏板处理、情感内容等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控各阶段中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应帮助学生把众多孤立分散的信息联系起来,最终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知识网络。比如学生在弹奏肖邦的某首圆舞曲时,可讲解“圆舞曲”这种音乐体裁在音乐史上的发展历程、圆舞曲对于肖邦的意义、肖邦圆舞曲的分类和特点、浪漫时期圆舞曲与法国小步舞曲的比较等丰富的延伸性课题。通过建立知识点之间的交融与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小组课教师要具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

除了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在个别课中也常用的教学方法外,还应使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实践体验式教学法,研究参与式教学法、角色互换教学法等。实践体验式教学法在小组课中可表现为课内观摩,这在个别课上无法实现,而在多达数十人的集体课上也难以让每位学生都有单独表演的机会。观摩实践对钢琴的学习十分有利,除了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让他们在同学的演奏中取长补短,定期的观摩教学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演奏产生责任心和紧迫感,在组内学生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环境。研究参与式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活跃度,让他们主动发现、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小组课的编制十分适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教师设计难度适宜的课题并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研究成果可在课堂上讨论交流,也可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在学生陈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提问题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更广更深的思考。角色互换教学法是在课堂上组织模拟教学活动,由一位学生演奏,另一位学生模拟教师授课对其演奏进行评价和建议,在小组课学生中轮流配对进行。这有两个促进作用:第一,学生在审视他人的演奏时发现并提出其优缺点,最终会成为对自己的借鉴和警醒;第二,培养学生作为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心理素质与教学能力,为将来走向职业教学岗位打下基础。

(四)小组课教师应掌握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钢琴演奏是复杂的技能,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专业内容,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动态,而对教学对象心理的认知可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控教学过程。在小团体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对学生的评价而达到一定的激励效果。当教师觉察到学生有负面情绪时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可利用心理学中倡导的“三明治”式批评:首先对学生做得较好的部分表示认同和肯定,再对现有的问题进行批评指正并给予建议,并向他提出日后的期望。[2]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在小团体中的自尊心,又促使他反思过错,还给予了他改进的信心。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和维持学生在课后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其次是对目标的坚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对未知的内在兴趣才是求知的最佳动机,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对课程的未知领域拥有进一步探究和尝试的欲望。[3]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引导他们订立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可大至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小至月目标甚至周目标,每当学生在通过付出努力后实现了某个阶段性目标,就会给予他们奔赴更高目标的决心、信心和动力。

作者:王艳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