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病理学教学方法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病理学作为沟通基础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为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方向和理论依据。本文针对中职教学特点,探索在合理使用数字化技术的前提下,以病例为基础进行PBL教学法、加强学科间联系相结合的多维一体的教学方法在病理学中的应用,寻求有效、实用、符合中职生特点的病理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职生;病理学;教学方法;探索改进
中职病理学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大部分,分别从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变化的角度观察、研究疾病,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病理学作为“桥梁”学科,以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作为基础,与临床学科纵横交错,为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方向和理论依据。由于融合了不同的医学学科相关知识,病理学涉及的广度、深度、难度水平以及范围都超过其他医学学科,需要理解性记忆,对于习惯机械性记忆的中职学生来说,容易产生恐惧和气馁[1]。加之现今中职入学门槛较低,学生的理解、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薄弱,且学习上存在畏难情绪,更加大了病理学的授课难度。因此,寻求有效、实用、符合中职生特点的病理学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在病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有益探索。
1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
对于注重器官形态结构改变的病理解剖学来说,一图解千惑,大体标本和切片观察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随着诊疗技术和手段的改进,诸多疾病在早期阶段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疗,伴随而来的便是典型病例稀缺、尸检率降低,标本及切片的来源逐渐减少[2];另一方面,经过长期使用之后的标本及切片,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褪色、模糊等老化现象[3];加上近年来中职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膨胀,这些都造成各种病理标本及切片严重缺乏,成为制约病理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同时,对于注重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的病理生理学来说,传统的动物实验及试剂存在一定危险性,且有较大操作难度,实验中很难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而且实验器械通常价格昂贵,对于办学经费有限的中职学校来说确实是很大的负担。信息化教学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成像及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标本、切片及虚拟实验室的问世,使得传统的病理观察方法有了替代途径。学生直接在电脑终端就可以浏览三维立体动态图片及仿真实验,教师可通过控制,与学生达成内容同步,讲解时可通过旋转、放大、缩小,对视野进行调节,清晰展示病变特征,准确示教。数字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数字化病理标本及切片生动形象,较为真实地还原各个病变细节,可同其他教学资料如示教视频一起作为病理学微课、慕课制作的素材,将数字化更好地融合到病理学教学进程中。虚拟实验能够创造如同真实一般的环境,实验者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舒适地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实时仿真操作,完成预先设定的实验目标,甚至所得到的效果还优于真实环境中的操作。对于医学生教育来说,虽然数字化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教学。但是,对于强调技能培养的中职生来说,重点并非掌握临床诊疗技术,而是掌握相应操作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认识众多常见、经典的病理变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学生开阔眼界、掌握技能,同时解决了中职学校病理标本、切片、仪器及资金等严重匮乏而影响实验教学的问题。
2以病例为基础的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现今多数中职学校的病理学教学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按大纲知识点滔滔不绝地讲授,占据了几乎全部课堂时间;然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4],这种教师主导性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考量,以及是否具备“获得知识”、“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无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5]。可设计针对具体章节的合适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大胆表达自身观点[6],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栓子运行途径时,引用了一个平素健康的小伙子因大面积烧伤入院,股静脉反复多次输血输液近2个月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致死,并附上尸检报告的案例。通过复习血液循环途径,让学生掌握栓子的运行途径,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①肺部梗死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对出血性梗死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②下肢静脉血栓脱落的原因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先联系性地复习生理学中抗凝、促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知识,再进行血栓结局的讨论和分析。③如何预防血栓的形成?学生考虑到患者大面积烧伤造成的血液凝固性增高、长期卧床造成的血流速度减慢、反复多次股静脉输液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等多种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提出了避免在下肢近端反复穿刺,尽量选择上肢粗静脉以及尽早下床活动、适当使用抗凝血药物等措施来预防血栓形成。因此,将病例与PBL相结合,并注重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可以给学生塑造一堂生动、高效的病理课,初步树立临床观念。但是,我们发现在PBL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问题讨论时常充满不确定和发散性,容易突破原有设定的知识框架且往往耗时较长,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现场控制和引导能力。因此,只能选取相对简单易懂、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且应点到即止,不可过分深入研究。
3增强学科间的联系
目前医学院校中,大多仍奉行来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莱因的教学体系,按学科独立性地设置课程。中职生因受限于两年在校学习的学制,解剖学被安排在第一学期,病理学和生理学的课程则被安排在第二学期同时讲授。致使学生在学习病理学时,多因间隔过久,无法联系正常解剖结构来理解病变器官组织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知识;而在讲解部分疾病的病理变化时,学生尚未学习相关生理机能,便会觉得晦涩难懂,容易丧失学习兴趣。鉴于以上问题,可在课前复习相关解剖、生理结构和功能,进而引申出病变情况。如讲解门静脉性肝硬化时,首先利用思维导图回顾肝脏形态位置、肝小叶的组成、肝血流途径及门静脉系统结构和功能,为学生理解假小叶特点及门静脉高压症中侧支循环形成的原理做好了知识储备,将正常与病变后的肝脏变化直接对比,树立疾病整体观。又如讲解动脉粥样硬化时,先复习血管的类型、结构及功能,引申出冠状动脉循环特点,在此基础上讲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便帮助学生逐步搭建知识平台,形成病理知识的空间感。同样,为了增强学科间联系,教学中也尝试过对病理学、解剖学、生理学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统一授课,注重系统性、连贯性,学科间不再彼此孤立和脱节,以器官为中心,衔接基础和临床知识,改变学生孤立性学习、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法,培养系统性学习能力。通过对比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病理学成绩均有所提高,学习中能形成自主观点,分析问题的条理、逻辑性较强,后期临床学科任课教师也反映,学生学习氛围更活跃,在各项案例分析中能提出自主观点,有明确的思路。这也再次印证了人作为一个整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紧密相联、高度统一,以学科为基础划分课程的教学方式忽略引导学生建立内在逻辑联系,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枯燥,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7]。以上多维一体的病理教学方法探索,重在通过联合应用、扬长补短,而非独立性使用。可在合理使用数字化技术的前提下,课前通过网络对应病例让学生预习知识点、分组讨论,课堂上以此为基础进行PBL教学;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科间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兼顾复习人体正常结构及功能,务求学生能够理解性地记忆相关知识点,并树立疾病的整体观。诚然,教学方法的改进,对病理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应努力创造机会,让教师定期到高校或各种学术会议参加各级授课技能培训,增加与当前病理界前沿学术接触的机会,更新知识储备,全方位提升师资水平,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中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夏妍.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5,14(15):71.
[2]叶菁,袁媛,赵元琳,等.病理形态学数字化教学的利弊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6,15(1):66-68.
[3]潘献柱,吴义春,汪晓庆,等.多资料整合下的病理标本库建立[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7,26(3):281-283.
[4]胡艳萍.PBL主导的多元化教学在临床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1):808.
[5]高慧,应磊,,等.案例式教学法在研究生高级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7):207.
[6]魏霞.案例式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9(51):174.
[7]范林妮,尹志勇,尹涛,等.整合医学理念在病理PBL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7,37(10):1482-1485.
作者:王雯 单位:揭阳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