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大学生舞蹈教学方法改进与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听障大学生舞蹈教学方法改进与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听障大学生舞蹈教学方法改进与策略

摘要:2019年3月5日,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会内外围绕“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展开了热议。而对于听障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同时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言,同样有权利接受有质量的艺术教育。通过舞蹈训练与学习,可以有效改善听障大学生的不良体态,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但目前很多残疾人高等教育开设的舞蹈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与普通大学生开设的课程十分相似,普遍缺乏针对性,因此,本文将对听障大学生舞蹈教学方法改进以及促进听障大学生舞蹈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我国残疾人舞蹈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舞蹈;教学方法

一、以“手”为令

舞蹈作为人类运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与听障大学生运用手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语言形式有着自然的联系。从肢体表达这个角度来看,听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具备着相同的身体条件与素质,但不同之处在于普通学生可以听到老师的讲解、听到音乐的节奏,他们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感受,这也就是传统舞蹈教学中最基本的学习要素与方法。但对于听障学生而言,由于无法听到声音,教师的“口”令只能转化为“手”令才能让学生看到,通过“手”令的表达来讲解动作要领、指挥动作节奏,并清晰有效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是听障大学生舞蹈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一)运用手语讲解动作要领。在听障大学生的舞蹈教学中,手语作为舞蹈教师与听障学生交流与沟通必不可少的“语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通过手语讲授舞蹈动作的规范及要领,虽然手语相对于口语而言没有那么多丰富华丽的词汇,但手语有着先天良好的形象性特点,加以面部表情的辅助,可以很好的帮助听障学生分析理解动作的要领,感受舞蹈动作的内涵,这对帮助听障学生掌握舞蹈动作,渗透舞蹈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手势比划音乐节奏。舞蹈可以通过节奏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动作与情感,节奏是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如何将音乐中的节拍、节奏传递给听障的学生,是在实践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阻碍与问题。首先尝试运用手势比划出8拍节奏,让学生了解节奏的特点,并根据节奏进行舞蹈动律的训练;再根据音乐节奏型的变化逐渐尝试2/4拍、4/4拍、3/4拍等节奏的训练,让学生逐渐适应几种常用的音乐节奏形式,并能够根据手势准确完成舞蹈动作。通过手势将音乐中的节奏转化成数字节奏传递给听障学生,以手为节拍器,以数字代替音乐比划出节奏来,同时在教学中直接明了地告诉学生这段舞蹈的节奏是快还是慢、是强是弱,阐述音乐的类型,提示舞蹈节奏的速度与力度,通过手势比划节奏,让听障学生的舞蹈动作能够与音乐完美的配合在一起。

(三)运用手部动作指挥舞蹈。通过简洁有力的手部动作准确指挥舞蹈表演,是听障舞蹈教学中常见的方法之一,舞蹈教师的指挥对于舞蹈训练进度及排练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指挥舞蹈时能够准确掌握舞蹈动作的节奏,理解舞蹈音乐的内涵,并依据动作、音乐、节奏、队形等变化快速通过指挥将信息传递给听障学生,并通过手部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面部表情、身体动态等先知般的引领学生完成舞蹈表演。既然舞蹈指挥的表现直接影响到听障学生的动作幅度、调度位置、队形变化等,就需要指挥不仅仅是数节拍、合节奏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能够以最饱满的热情、最积极的状态、最丰富的表情、最有效的手部动作并调动身体的每一处表达,来引领并调动听障学生的舞蹈表演,这也需要在日常的训练中多多配合练习,才能够娴熟、有力、精准的指挥,达到手部动作指挥与舞蹈表演完美呈现的效果。

二、以“眼”为纲

以“眼”为纲是借用了中国武术中拳法训练的一句话,就是把“眼”摆在了提纲挈领的重要地位,而这种方法很适合运用在听障大学生的舞蹈教学当中。由于听力的缺失,对于听障大学生而言视觉便成为了他们接触外界的第一感知,用眼睛去看,几乎成为了他们感知外边世界的主要来源。舞蹈的表达是快是慢、是强是弱、是欢喜是悲伤,都需要他们通过眼睛仔细观察才能在无声的世界里感受到舞蹈艺术的美好与魅力。

(一)通过眼睛识别动作。在听障大学生的舞蹈教学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是通过眼睛完成对动作的模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做示范,在反复的示范中让学生能够观察到动作的角度、节奏、呼吸、韵律等,并有效进行模仿学习。由于在实践教学中舞蹈表演的方向不可能是固定的,为了方便听障学生对动作的识别与模仿,建议在听障大学生的律动教室中要设有正面、背面两面落地全身镜,方便听障学生在背对老师的时候也可以看到指挥,并通过眼睛的识别来有效完成舞蹈动作的学习。

(二)通过眼睛感知韵律。如何准确把握舞蹈千变万化的节奏韵律,对于听障学生学习舞蹈而言是最艰难的部分,所以为了能够便于他们通过眼睛辨识节奏韵律,需要借助一种声音灯光感知器来辅助教学,一般听障学生的律动教室与普通的舞蹈教室是有所不同的,律动教室内会安装一种专门的声音灯光感知器,这种感知器可以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而闪烁不同颜色和呈现不同亮度的灯光,运用灯光的变化提示听障学生舞蹈节奏韵律的变化。这一设备的广泛应用,为听障舞蹈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听障学生可以有效的通过眼睛观察和辨识灯光,从而达到感知舞蹈节奏韵律的目的,通过眼睛有规律地接受光线的改变,由视觉记忆对大脑记忆进行认知,这种认知经过反复的强化就会形成固定的记忆模式。从视觉上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快慢、节奏强弱的变化,达到对舞蹈中节奏韵律的变化形成条件反射的效果,教师再加以示范动作的引领,更强化了听障学生的视觉印象,教师示范与辅助设备双管齐下,对听障大学生学习舞蹈节奏韵律是十分有帮助的。

(三)通过眼睛定位空间。在听障大学生的舞蹈教学中,眼睛不仅需要识别舞蹈动作,感知节奏韵律,更需要通过眼睛找到自身在舞蹈中的队形和距离位置,眼睛定位空间的训练是听障舞蹈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听障大学生不可能像普通学生一样通过耳朵听到音乐的变化来完成找齐动作节奏和调整队形变换,只能通过眼睛记忆自己和周围人的动作,找准自己在整个舞蹈队形中的定位,以此来变换队形和保持动作的一致性,达到舞蹈调整队形、保持舞姿整齐的效果。

三、以“身”为感

顾名思义,就是运用身体来感知舞蹈的训练,对于听障学生而言,虽然丧失了听力,可是他们的视觉、触觉却比较敏锐,利用视觉与触觉等感知能力相结合对听障学生进行舞蹈训练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感触“振地”。在听障学生的日常教学中,由于他们听不到口令,经常会出现精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需要通过“跺地板”振地的方式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醒学生看老师,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在舞蹈排练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跺地板”振地的方式来提示动作的重拍,或者加大动作幅度等。特别在律动教室中地面与地板中间是有一定距离的,这种距离能够在跳舞时产生弹性,并利用空气对播放的音乐进行传导,于是产生了“振动”的效果,这种“振动”对听障学生感知音乐节拍、动作律动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教师在进行舞蹈动作示范时产生的这种律动,能够帮助听障学生更好的学习动作,掌握节奏韵律,通过身体的感知抓住音乐的节拍,条件反射地记住舞蹈节奏,为舞蹈作品的完整呈现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感触“振鼓”。通过教师击打鼓面产生“振动”,利用听障学生身体对“振动”的触觉感知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在日常的教学中或没有律动教室的条件下使用,听障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击鼓的手臂,观察手臂挥舞时的上下幅度、速度、力度以及击鼓时产生的“振动”,来及时做出动作的变化。这种“振鼓”训练是感知与视觉的同步训练,让学生能够根据“振鼓”的变化感受重拍,感知节奏的快慢与强弱,并且通过教师起落手与击鼓的动作提示,加强听障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能力。“振鼓”训练不仅有助于听障生更好的完成舞蹈动作与节奏,更有助于加强听障生与教师指挥动作的同步性,同时对训练舞蹈动作的整齐性以及提升舞蹈作品的观赏性也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感触“振气”。在以“身“为感的感知训练中,不仅需要通过“振地”学习动作,“振鼓”熟悉节奏,还需要通过气息的训练将舞蹈的韵味表现出来。舞蹈教师通过手势、肢体、气息的表达来带动学生,达到“振气”的效果。因为舞蹈不仅仅是动作的整齐到位,更重要是由心而发的舞动肢体,感受内心的情感。教师需要在指挥舞蹈时,将动作的呼吸、气息放大的表现出来,以此提示听障学生舞蹈韵律的表现。通过教师的引领与指挥,将舞蹈一气呵成地呈现在舞台之上,并通过气息的表达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展现自身的美好,这是舞蹈真正赋予听障大学生的魅力所在。

四、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在这里主要是指不局限课堂以内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教学引导,潜移默化地完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推进听障大学生舞蹈教学方法的改进。听障大学生对声音认知的缺失导致他们的思维模式与健全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无法用耳朵听到,也无法用嘴巴说出,只能通过手语进行日常交流和学习,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听障大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所以对于听障大学生的舞蹈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要通过课外多种方式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舞蹈艺术的美好,并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合作、沟通,逐渐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他们展现出从内到外的自信与美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以及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

(一)善用“情感引导”增强学习动力。一般来说,人的内心情感可以激发人的行动能力,因而“情感引导”可以为听障学生学习舞蹈打开动机的大门,通过“情感引导”让学生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内心的感受能力。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将“情感引导”运用到听障大学生的舞蹈教学中,对他们的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协调和促进作用。听障学生由于自身生理缺陷,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比普通人遇到的更多,生活、学习和自身行为总是显得被动并且缺乏自信,容易感觉被人忽略和冷落,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对于听障学生的教学相比普通学生要融入更多的情感和关怀,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在情感上重视和关心他们,适时进行“情感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正对他们爱护、关心并为之操心的,相信学生在感受到这种“情感引导”之后,教师无论是教学指导还是帮助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于接受。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教师在课上、课下与听障学生的交流中融入细致入微的感情关怀,把对学生的爱,通过“情感引导”发自内心的表达出来,以此感染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魅力舞蹈教学中来,一旦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便会对学习产生高涨振奋的学习动力,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完善“思维模式”提升学习能力。“思维模式的产生实际上是对客观事物外在表象和内在本质的认知,经过自身储备的知识多次加以联系,最终通过语言、肢体、情感得以表现。”由于缺失听力的原因,听障大学生十分依赖视觉来认知事物,这种对视觉的依赖往往让他们仅能了解到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而忽略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比较笼统、单一的事物认知,往往容易导致逻辑思维的受限,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而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表现却恰恰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更好的掌握与理解舞蹈的美好。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观看优秀的舞蹈作品,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思维认知,并且观看的舞蹈作品要在传播上能够紧扣残疾人士的需求,反映残疾人士热爱祖国、珍爱生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风貌,以及在题材上能够结合文化艺术特色、传承民族精神、紧跟时代步伐的艺术作品,只有选择具有审美价值和积极意义的舞蹈作品进行赏析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虽然听障大学生的听觉受限,但视觉上往往有超越一般人的天赋,他们在认知的习惯上,会优先记忆形象的思维,善于通过敏锐直观的观察有效的进行模仿,对舞蹈动作形成形象记忆、动作记忆到情感记忆的思维过程,通过视觉的欣赏,能够提升听障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学习能力。

(三)参加“舞台实践”提高舞蹈表现力。舞蹈艺术是肢体语言无声的言说,而舞蹈的肢体语言对听障学生的情感表达有着很好的积极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听障大学生在学习舞蹈初期都是麻木、冷漠的,没有面部表情,缺乏舞蹈表现能力,很多舞蹈教师也是直接将动作教给学生而忽略学生对舞蹈情感表现的理解,使舞蹈变得机械而冷漠,缺失了舞蹈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编排适合听障学生的舞蹈作品,让听障大学生走向舞台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舞台实践”教师在教授舞蹈作品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舞蹈风格,还要将动作的意义及情感表达详细分析给学生,让听障学生能够理解表演的舞蹈作品,从内心上接受并体会舞蹈的美好,只有自己先动情,才能在舞蹈表演中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更好的将舞蹈作品完美呈现至观众面前,通过“舞台实践”学会运用舞蹈进行情感的表达,对听障学生的肢体和身心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本文对听障大学生舞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究,从“手”、“眼”、“身”、“法”四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与提升,这些方法在舞蹈教学实践中对听障大学生学习舞蹈突破障碍和克服困难是有所帮助的,但仍存在着很多需要补充和继续探讨的地方。同时在研究中笔者也发现,舞蹈艺术不仅仅能够改善听障大学生的肢体与体态问题,更重要的是舞蹈能够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舞蹈树立自信、提高审美、具备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舞蹈中感受美的情操、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和美的品格。并通过舞蹈的学习逐渐改善自身不良的情绪状态,促进身心健康,鼓励自我认同和发展社交沟通能力等,有效地改善和提升听障学生的生命质量,并能够从中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此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一起多关注残疾人的舞蹈事业,更好的发展中国残疾人的舞蹈事业。

[参考文献]

[1]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葛雷.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再思考[J].艺术探索,2010(03).

[4]张茂聪,于生丹.特殊教育研究与探索[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5]宋雪瑞.听障大学生舞蹈训练及排演方式与方法初探[J].艺海,2016(07).

[6]彭瑶.听障人士舞蹈教学方法的探究——以《千手观音》为例展开教学探究[D].北京舞蹈学院,2015.

作者:李清洁 单位:绥化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