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体会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医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体会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医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体会探索

摘要:教育部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对全国各个中医类高校进行专业认证的同时,也为各个中医药院校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借此契机,我校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中医的教育教学在具体实施时,适当的对临床实践和情感教学目标的侧重,并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切实有效的增加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通过对学生学习后的各方面反馈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促进了教学相长,开拓了培养中医学专业人才的思路。

关键词:中医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1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引导兴趣

首先,要说明的是,中医的思维和学习方法有其独特的特点,对于刚结束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需要思维的转变和调整,这也是摆在教师面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某些比较晦涩难懂的理论,如果学生学习和思维方法没有较好的转变,教师又以单纯的“满堂灌”等类似的方法,势必会带来枯燥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学习中医的过程中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而这不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要学会将具体的中医理论联系实际生活,将学生的感悟和中医理论相结合,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缺乏体验感就不容易建立信任感,就无法让学生把所学内容深入内心,融会贯通。因为我们是培养具有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的中医专业人才,而不是只会应付考试的机器。要想做到以上这点,就要先找出中医理论中与自然、社会和临床息息相关的内容,把这些内容转换成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会、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再针对性的点拨指导。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把自主学习和反馈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这种方法的循坏,不但增加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和积极性,也能让指导教师找到教学的薄弱环节,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2结合传统文化,增强中医认同

需要说明的是,我校在平时的学习之余安排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有时候讲课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入手,可有效烘托学习的氛围,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很多学生会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同,从而坚定学习的信念。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是针对目前毕业生现状,如果毕业生把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抛之脑后,陷入只要“找工作”这一现实问题之中,往往说明我们五年的培养是不成功的。目前我校中医本科毕业生主要是三条出路,一是当地中医院就业,二是上研究生深造,三是从事其他行业。如何让第三种情况的学生比例下降,如何让我们五年培养的中医人才不流失,也是我们教育者目前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医学的学习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是构成中国古代哲学的三个方面[1]。“大儒不必精医,然而大医须精儒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始终传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思维,这是中华文明的“根”,不会运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中医学,就始终是门外汉[1-2]。

3精心教学设计[3-4],引导学生主动

中医理论的学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作为先导,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精心组织的教学设计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而且应当始终把握“学生主动”,而“教师引导”的理念,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5-7]。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疑难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根据学生具体疑难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学会通过自主查阅文献、自我感悟其中的道理、再经过反复与教师沟通,这样不断深化知识点的内涵的同时,将“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贯彻在教学的点点滴滴,并且给学生思考余地,关键是要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会如何自主学习。所有引导学生的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教学设计,而不是简单的概念性回答问题,需要学生思考、查阅文献、综合推理等才能解决问题,还有在教学方法的设置方面是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对象的学情等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转移学生的关注点。

4个性化的关怀,注重学生反馈

在一个班里学习的同学,肯定有对中医有兴趣的,也有对中医兴趣不是很浓厚的,这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细心体察学生反馈的情况,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有所把握,结合教学的内容、教师教学设计等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8-9]。例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不断提出某些问题,说明学生的兴趣点和专注点所在,教师在关注学生提出他在理解过程中的问题和疑问时,就是找到学生学习的关键点,指导教师“有的放矢”,这样也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的体现。再比如,学生最初学习中医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往往是对课堂上所讲的某个病例感兴趣,他们经常会联想到亲戚朋友之中的某个人也有类似的症状或者类似的疾病,想咨询老师这类疾病如何治疗,而这时,作为讲解老师,我们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正确运用中医学理论知识临床诊病,在诊病过程中如何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同时把本堂课所讲理论与学生疑问相结合,在交流答疑过程中,找到学生认知障碍点,从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结合在实践当中。

5观察体会生活,学会融会贯通

这里通过一个简单的教学实例说明:比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其中的中医内涵呢?首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的感受和亲身经历,比如:夏季天气炎热,大多数同学可能都吃过冷饮,有的时候甚至因为贪吃导致腹泻,以此为话题引导学生回忆自我的经历和感受,这时很多学生的兴趣有可能就被调动,还可以结合《黄帝内经》里的条文“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去理解,据此,拓展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例子,从多角度理解此条文的病因病机。比如,可以结合生活现象:在北方农村,在饮牛马时,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要在刚打上来的井水中加一把稻草,使得牛马喝水时,喝完一口,不得已先要把吸入鼻子的稻草喷出再喝,其中道理为何,让学生思考与此条文的联系;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引导学生,比如让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冬天的很多井口往往冒着热气,周围很少结冰,而夏季我们在热天应该少喝冷饮而改为热水,通过这些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还可以让学生结合“五劳七伤”里的“形寒饮冷伤肺”、中医基础理论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理论共同协助理解,肺受寒,大肠也会受到影响,会导致“洞泄寒中”这样的病症。最后,教师还可继续让学生思考:“洞泄寒中的病症跟哪些生活习惯有关?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学生通过综合思考分析后给教师反馈。总之,这些日常中都可以见到的实例,一方面会帮助学生理解经典的含义,还有一方面会增加学生对中医原理的体悟,这种体验感会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的信任感,使得经典里枯燥的条文变成可以体会和感受的内容,增加了兴趣,学生在信任中也会不断的完善认识事物观念,也就自然地慢慢建立了中医思维的哲学观。

6讨论

最后,在教师讲课过程中,需要教师综合以上的方法,采用合理的教学设计,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汇聚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关注点,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我授课技巧、运用合理精当的语言设计、使用巧妙简洁的教学板书等多方面的手段[8],通过不断演练和改进,就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戴明 伊凡 史红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