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排舞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普通高校排舞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普通高校排舞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摘要:排舞是一项风靡全球的新兴大众健身项目,其休闲娱乐、轻松和快乐等特点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其中。以韶关学院大学体育排舞课程为例,介绍了排舞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将排舞课程分为基础教学、能力教学和拓展教学三个教学模块,并提出了重视排舞教学研究,改善高校排舞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学校体育;排舞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排舞在我国是最近兴起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是在音乐伴奏下通过重复固定的舞步动作将舞蹈、音乐、体育、文化等有机结合[2],使练习者达到舒缓情绪和压力、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协调性、塑造优美形体等,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愉悦身心的国际性体育运动项目。它的时尚性、健身性、流行性、广适性以及动作的多元性、统一性、自由性和简单易学等特点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5]。但排舞动作的简单易学、步伐规定统一、没有固定的手臂动作等特点造成排舞课堂教学单调、枯燥和乏味。因此排舞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不能只选择单调的、统一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应该力求创新,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同时进行创新,形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纵向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与创新,横向重视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两方面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练习和自主编排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课内外实践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课题组从2012年启动排舞教改研究,开设了排舞选修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014年,课题组又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排舞课程教学实践中[6],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创新的教学方法相融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中探索适合排舞课程的教学方法,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普通高校排舞课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及教学方法创新的政策依据

1.1排舞教学方法的概念

排舞教学方法是指在排舞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适合排舞课程的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具体手段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统一体,既包括“以教为主”的教师教法,也包括“以学为主”的学生学法,本文以此概念为逻辑起点进行研究。

1.2排舞教学方法创新的政策依据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性的政策法规。早在2002年,教育部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就指出:“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7]。”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又指出:“积极实践启发式、探讨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8]。”时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又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9]。”2012年,国家颁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其中明确提出,要“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10];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推进“万众创新”的发展思路。在以上诸多政策的指引下,在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日益显示出其必要性。

2普通高校排舞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

从排舞课程教学方法总体流程图(图1)可以看出,普通高校排舞课程教学方法分为教师的创新教法和学生的创新学法。教师的创新教法包括指导创新、引导创新和答疑创新。学生的创新学法包括创新学习、创新练习和创新实践[11]。在基础教学模块中,教师以指导创新为主,学生以创新学习为主。在教师的讲解、示范、教授和指导下,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和学习所教动作,逐步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和做法。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多数被动接受。在能力教学模块中,教师以引导创新为主,学生以创新练习为主。在教师的提示、引导、帮助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轮换和队形变换等途径,练习所教排舞动作。此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处于上升阶段,教师的主体地位处于下降阶段。在拓展教学模块中,教师以答疑创新为主,学生以创新实践为主。此时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逐渐转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他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在编排、表演和竞赛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学生则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自主组织练习,编排创新已学的排舞曲目,参加各种各样的排舞表演和比赛。

3普通高校排舞课程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3.1基础教学模块所用教学方法

3.1.1讲解法

讲解法主要用在理论部分或新动作的教学。下面以排舞曲目《来吧,大家跳起来》为例加以说明(见图2)。教师主要讲述排舞的名称、音乐的名称、前奏、动作、水平、风格、方向、起步等,让学生对所学曲目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上课前,教师把这些信息抄写在一块小黑板上,既方便课堂的讲解,又方便学生在课间休息时用手机拍摄下来,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查找相应的排舞教学视频和配套音乐,方便学生课后自学、自练、参加表演和比赛等。

3.1.2示范法

示范法主要用在教授新动作之前,教师先把动作示范一遍,让学生初步了解动作的做法、风格及难易程度。它分为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其中完整示范用于示范一首完整的排舞曲目,让学生整体地认识和了解所要学习的排舞动作;分解示范则用于教授比较复杂和难度较大的单个排舞动作。

3.1.3循环练习法

循环练习法是在排舞教学中,每学习一个动作或组合后,都与前面所学的动作或组合连接起来进行反复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成套组合动作的教授。具体教学顺序如下:先分解教A,重复带练3遍A之后,接着教B,重复带练3遍B,进行A+B连接,重复带练3遍A+B……以此类推,直至教完所有动作。这种教学方法把前面学习的动作在后面的多次重复中逐渐熟练,同时又有新的动作不断加入,有利于学生对新学技术动作的掌握,也增大了课堂练习的密度和运动的负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1.4音乐诱导法

音乐诱导法是用音乐带领学生进行集体练习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跟横排轮流法结合使用。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前面带练,学生跟随音乐练习一遍之后,第一横排的学生退到最后,其余横排的学生站到自己前一横排的位置,练习第二遍……以此类推,直到第一横排的学生循环到起始位置时,练习结束。这种练习法既把优美的动作与动听的音乐结合起来,又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所有学生都有站到第一横排练习的机会,便于更清楚地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提高练习质量。

3.2能力教学模块所用教学方法

3.2.1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的分工、合作、互动、交流、互助、讨论等来掌握技术动作的学习方法,主要用于轮换练习法、变换练习法、自主带练法和编排创新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以学院为单位自由组合,6~10人为一组,每组推荐一名能力强、技术动作过硬的学生担任本组的组长,组长主要协助教师组织本组的自主带练,督促组员进行排舞曲目的队形设计,以及在排舞曲目编排创新的过程中起协调和管理的作用。第一次课,每组学生通过讨论确定本组的组名,每次课带领练习的学生名单,所有的组员都轮流带领练习之后,又重新轮流带领练习,直到课程结束。确定好之后,教师登记好各组的组名、组员的姓名和每次课自主带领练习的组员姓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和权威人物,而是一名引导者、协助者和指导者。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交流、合作、互助和学习,人人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潜能。通过组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了老师布置的每一项教学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虽然有冲突、有争吵、有汗水、有欢笑,也有意见和想法不一致的时候,但都在讨论和交流中得到了解决,最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3.2.2轮换练习法

轮换练习法主要用在熟练掌握排舞成套动作之后,选择动作比较单调、不断重复的排舞曲目进行编排,以小组轮流的方式进行练习的教学方法。以一个45人的班练习《魔力火车》和《印度制造》为例。《魔力火车》站成散点队形,用虚线分成五个组,第1遍集体跳,第2~6遍每组轮流跳一次,第7、8遍集体跳,第9遍1、2、3组跳,第10遍4、5组跳,第11遍集体跳。《印度制造》站成星型图样,分为5个密集小组,每组9人,第1遍集体跳,第2~6遍每组轮流跳一次,第7遍1、2组跳,第8遍3、4组跳,第9遍是第5组跳,第10遍集体跳,做法见图3。不同的排舞曲目,每个小组站的位置和图形可以不同,教师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具体人数进行编排。通过这种练习,减少了学生重复练习的次数,增加了组与组之间的相互配合,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2.3变换练习法

变换练习法是指学生熟练掌握新学的排舞曲目后,根据排舞规定动作的特点编排合适的练习队形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每个合作小组设计一个练习队形,教师参与其中,与各组的学生一起讨论、尝试和实践,从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练习队形,并对其进行改进,然后全班试用。例如,《永远的朋友》用圆形练习队形;《5,6,7,8》用散点练习队形;《哇咔哇咔》用条状练习队形,每次做D段最后一次踏步时右转180度,做法见图4。虽然文中显示的图形是静止的,但只要与排舞动作结合起来,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跳《永远的朋友》时像五朵鲜花一样开合;跳《5,6,7,8》时,每两组之间会移动、相对、交错和穿插;跳《哇咔哇咔》时则像流水一样移动,又像篝火晚会一样的欢快。学生被这神奇的变化吸引,充满好奇,在练习中挥洒着汗水,尽情地欢笑。

3.2.4音乐编辑法

音乐编辑法的用途很多。主要形式有节奏变化法和音乐剪接法。节奏变化法是通过减慢较快音乐的速度,以《魔力火车》为例,课前把它调成慢和稍慢两个版本,刚教完这个曲目时,用慢节奏的音乐伴奏;动作稍熟练后,换成稍慢的音乐伴奏;动作很熟练之后,换成正常的音乐伴奏,使学生逐步跟上音乐的节拍,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音乐剪接法是用音乐编辑软件把几首排舞音乐剪成需要的长度串联起来,每首音乐的前奏可用来变换队形。比如《魔力火车》+《永远的朋友》+《5,6,7,8》,《印度制造》+《哇咔哇咔》+《舞动中国》等,可按照轮换练习法编排的跳法和变换练习法设计的队形去练习,跳熟练之后,只要播放音乐,学生就能跟随音乐节拍舞动起来。

3.3拓展教学模块所用教学方法

3.3.1自主带练法

自主带练法是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每次课轮流由一名组员担任本组的“小老师”,带领、指挥和组织本组的组员进行分散练习的教学方法[6]。教师在教完一曲排舞规定动作之后,学生开始分组自由练习,这时就由小老师来指挥本组的学员进行练习,他可以口令带领大家进行分解动作的练习,也可以进行成套动作的练习,还可以帮助大家纠正错误动作等。“小老师”的教学方法特别灵活自由,组员也在欢声笑语中欣然接受。这时,教师可轮流到各组去辅导和解决疑难问题。带领练习结束后,每组的成员围成圈坐下来,首先由带领练习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主要是带领练习的体会、收获或以后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等。接着其它组员对带领练习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也可以提出建议。这种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又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胆量和自信心,课堂上既有生生合作,又有师生合作,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

3.3.2编排创新法

排舞曲目的步伐是规定统一的,但手臂动作是可以自由编排的,这就给师生提供了编排创新的机会。排舞规定动作学完后,教师教授学生如何对排舞曲目进行编排创新,学生以6~10人的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员的交流和讨论,在本学期已学习的排舞曲目中选择本组要改编的排舞曲目,可以进行单曲排舞的创编,也可把2~3曲排舞串联起来进行编排,然后根据每个组员的能力进行不同的分工,每人负责一项,例如手臂动作的编排,进退场的编排,开始和结束造型动作的编排,队形变化的编排和音乐的剪接等,每个学员都有明确的任务,最后大家对每个组员的编排进行学习,汇总成一套完整的表演动作。课堂和课后练习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期终测试,每组都把自己编排的成套动作跟随音乐完整地表演一遍,再由教师和其余的组长对成套动作进行评分。这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课内外进行探索、实践和创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3.3竞赛法

竞赛法可促使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是课外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各合作小组在课堂上对已学排舞曲目进行编排创新,动作熟练后,开辟绿色报名通道,鼓励他们报名参加校级排舞比赛。另外,教师也可鼓励班上的骨干担任小教练,挑选参赛队员组建学院代表队,编排参赛曲目,组织课外排舞训练,直至参加比赛。教师只是从旁协助,解决参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他们顺利参加比赛提供保障。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教师根据排舞项目的特点,设计适合排舞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教授知识、技术、技能为主的基础教学模块、以培养合作、探究、创新为主的能力教学模块和以编排、表演、竞赛为主的拓展教学模块。各模块分别设计出循环练习法、音乐诱导法、轮换练习法、变换练习法、音乐编辑法、自主带练法和编排创新法等适合排舞课程的教学方法。

4.1.2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块,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综合创新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4.1.3学生通过参加排舞表演和竞赛,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克服了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增强了自信心。他们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内和课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融为一体。

4.2建议

4.2.1重视和加强高校排舞教研教改。排舞项目进入高校的时间较短,普及率也不高,课程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也没有成熟的教学方法可以参考。所以,教师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合理借鉴其他运动项目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排舞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和创新。

4.2.2改善高校排舞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排舞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创新,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排舞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来提高排舞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4.2.3建立高校排舞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机制。排舞教学不应该只限于课内,而应该延伸到课外,教师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利用一切可能来增加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实践精神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4.2.4促进民族传统舞蹈与健身排舞的深度耦合。把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元素与国际健身排舞有机地融合,创编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原创性健身排舞,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发行,既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献,又大大地丰富了排舞课程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忠梅,肖谋远.排舞在我国兴起的原因及发展趋势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4):35-37

[2]李遵.排舞的概念、特征、分类及其风格[J].体育文化导刊,2013(4):49-51

[3]王美,朱莉莉.我国排舞运动的开展及其推广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2):137-140

[4]邓嘉.健身排舞的多元特征及其推广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3):32-34

[5]焦敬伟,郑丹蘅.对新兴休闲运动“排舞”及其推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7-10

[6]傅芳香.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高校排舞教学的实践探索[J].韶关学院学报,2017,38(8):89-93

[7]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2002-08-06

[8]《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EB/OL].

作者:傅芳香 王桂忠 胡永红 杨玲 单位:韶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