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研究

一、行为世范———师德养成的重要意义

(一)师德在教师的综合素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它既包含职业道德的一般性的规范与准则,又包括教师作为“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道德内涵的特殊性规范与准则。师德影响的深远性,主要体现高等教育也是青年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种影响是深远的。

(二)良好师德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师德的养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和谐统一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常常是:感知道德情境———得到认知因素,产生相应的情感———道德的情感因素,思考如何行动———道德的智慧因素,采取实际行动———道德行为,坚持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因素。从师德养成影响因子看,道德养成主要受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思想教育以及教育实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师德特别是良好师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不是通过教育就能直接内化为个体道德修养一部分的简单过程。

(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重在“养”。

师德教育主要由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组成。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属于职后培训阶段,他们处于职业生涯初期阶段、对于师德的感悟主要集中于师德意识和为师情感的树立,还没有完全实现师德感悟的内心升华,上升到信念和精神层面,内化为高层次的师德哲学。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重在“养”,师德的养成能够激发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对师德领悟和内化,加速师德升华的进行。

二、以文化人———文化体验的主体交互培育了师德养成的主体间性认知环境

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这一概念应用到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品德教育范畴,主要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就是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品德教育从教育主客体关系演变为向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就是强调德育中教育从单一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灌输式的教育认知过程扩展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重构多重的、多维的主客体关系,使受教育者在与教育者的思想交往中甚至是思想冲突中完成认知过程。而师德养成在整个师德教育的过程中更强调认知者对师德内容的主动自觉内化过程,也就是说师德养成的认知更依赖于主体间性道德教育,而文化体验的主体交互形式培育了师德养成的主体间性认知环境。引导者为参与者创造更好的体验环境,引导参与者完成对自我的分析,通过恰当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好的、更全面和深入的完成文化体验活动,在文化体验活动中提升自我素养,修炼生命价值。正如前文所述,师德养成的心理过程正是需要培育这种认知环境,这是师德养成的第一步。

三、文化怡情———文化体验活动的品格因子与师德养成目标和谐统一

1999年之后的全国高校扩招,青年教师的大量引进成为弥补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的有效手段。但是在青年教师的选拔上,尽管强调“德才兼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重业务,轻道德”,忽视了青年教师选拔环节的思想道德要求.那么,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后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就显得重要和不可或缺。文化怡情,众多研究都谈到了高校文化类体验活动对大学生的品格和修养的影响。而反观之,在高校的种种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中培养一批批优秀人才的青年教师,他们又是怎样受到文化因子的影响的呢,或者说高校教师师德形成中,这些文化因子在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又在怎样的发挥作用呢。综上研究都表明文化艺术对人的情操和品格影响力。高校青年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职业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多集中于理性思维,文化体验活动能够释放他们的感性,从而在理性和感性平衡中体悟艺术,体悟生活与生命,陶冶情操,提升品行。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青年教师青睐并投入到文化艺术类体验活动中。当然师德的养成对文化体验活动提出了诸多标准,比如文化的层次以及深入度、体验活动的形式、体验投入度、体验后的感悟度。

四、润物无声———文化体验浸润陶冶完成了师德隐性教育的过程

文化体验活动可以以不同的形态和影响差异性开展师德隐性教育活动。第一、行为文化隐性教育,高校青年教师通过不同文化载体的体验,形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单位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行文文化,这种文化现象的趋同、酝酿、升华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它在影响教师个体行为和价值取向的同时,又在影响着校园文化乃至大学文化。第二、制度性隐性教育。大学章程、大学发展战略、大学的组织和领导以及关于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各种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绩效考核制度等等既是大学运行的基本制度、也是是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最为关注的规章,高校青年教师在研究、讨论学校基本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行为自觉,养成行为规范。正所谓高校青年教师在体验制度文化的过程中形成职业规范,养成职业道德。第三种是文化精神性隐性教育,西班牙学者奥尔特加•加塞特指出:“把大学当作一种精神比把它当作一个机体更为合适。”精神就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体现。作为大学灵魂的大学精神,更是通过对大学“精神场域”的营造,影响着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行为的准则与方式。

作者:许晓娟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