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教师师德现象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A校是一所典型的苏北农村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曾经处于全县末位。新校长到任后,也曾经尝试用各种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严格的考勤制度下,教师们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的状况;也曾经运用多种方式把教师“拉”进校本教研活动中来,教师们则按部就班地履行安排好的“程序”,无所事事;也曾经把教师们送到附近的名校参观学习,教师们则出发时热热闹闹,回来后一如既往。“治标不治本”是最为形象的概括。那么,导致农村教师师德水平触底的“本”到底在哪里呢?
第一,信仰缺失是农村教师放任师德触底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神圣职责。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有自己坚定的教育信仰——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神圣和伟大,坚信自己的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并能够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其中。而现在的农村教师恰恰缺少了教育信仰,把物质利益的追逐作为衡量自己存在价值的唯一标准。具体表现为动辄就把自己的工作进行人为的物化,把教育当做谋生的手段。例如上一节课多少钱,监考一次多少钱,甚至带领学生做一次公益活动也要明码标价等等。当教育的价值被用货币多少来衡量的时候,教师已经失去了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资格,教育也就走进了“死胡同”。
第二,精神萎靡是导致农村教师师德水平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丰富的精神世界是生命处于激昂状态的具体表现之一,游离于精神之外的躯体毫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旦濒临危机,活着只是生命最为简单的一种表现形式。时下,很多农村教师的精神世界是苍白的、匮乏的,具体表现为缺乏教育的自信心、教育的理想、个人生活内容空洞乏味等等。
第三,心理扭曲是农村教师师德水平迅速下降的影响因素。
从科学的视角看,教师的心理应该是健康的,因为他们从事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师的心态应该是阳光的,因为他们与正在生长的生命朝夕相处。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农村教师的心理,尤其是中年教师的心态是异常的,甚至是扭曲的。他们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往往是怨声载道,对这个问题不满意,对那个问题有成见,好像生活中没有能让他们满意的事情似的,发牢骚成了他们表达异常心理最为常见的方式。心胸日益狭隘——遇事斤斤计较,争小名夺微利;视角日益低垂——越来越爱钻牛角尖;心理日益颓丧——只看社会的阴暗面而忽视其主流。
第四,生活枯燥是农村教师师德水平无法提高的另一重要原因。
教师职业本身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如果说农民没有自己丰富的业余生活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因为他们从事的工作是简单的、粗放的,是缺少文化内涵的,而教师们的生活在内容上应该是丰富的,形式上应该是多样的。譬如,阅读、交流、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些都是教师们在工作之余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事情。可事实恰恰相反,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是十分苍白的,农民可以在土地里劳作,而教师只能在麻将桌上度日——浑浑噩噩成了教师业余生活的无奈选择;农民可以三五成群地谈天说地,而教师则只能憋在家里打发时光——一日三餐成了教师业余生活的主旋律。另外,农村社区文化生活的匮乏也是造成教师生活枯燥乏味的一个很重要的诱因。
第五,物质待遇低是制约农村教师水平提高的又一因素。
“做教师的人要守得住清贫”,这句话经常挂在领导者的口头上,教师对这句话是十分讨厌的。豪车、别墅、土豪等等概念无时无刻不猛烈撞击着教师的心。物质上的疲乏已经触动了教师生活中萌动的心灵,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出现在公众和学生面前,微薄的工资已经难以掩饰“文化人”内心深处的尊严!有了生存,然后才有资格谈及生活和生活的质量。车子、房子、票子无时无刻不把教师们用来标示文明的头颅压得很低很低。尤其是当子女上学、就业、购房、结婚等一系列事情袭来的时候,教师所谓的“为人师表”的尊严立即失去了应有的地位。经济上的拮据让农村教师在社会公众面前的形象大打折扣,使之社会地位愈加低下!尤其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充斥农村每个角落之后,教师假期外出打工、利用周日做家教或者从事其他兼职的现象也就容易理解和解释了。
二、缓解农村教师师德“触底”危机的有效策略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的基本素养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未来,而教师的师德水平则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关键性因素。农村教师师德水平的现状直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步伐。造成农村教师师德“触底”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枚举的也只是众多因素中的“冰山一角”,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农村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任何教育教学的改革都将是一句空话。
第一,重塑教育信仰,仰视教育星空。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需要教师具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否则,就如在车间做工业零件一样,失去生机和活力,没有了方向和前途。大多数农村教师在行走的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教育信仰,从高尚走向了庸俗,从雄心壮志走向了碌碌无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信仰在农村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站在民族的、国家的和社会的高度来审视农村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帮助教师重新树立教育信仰,从内心深处自觉感受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放眼教育的广阔天空,摒除工作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和认识,做农村教育的旗手和主力军。
第二,健康心理环境,享受愉悦空间。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的心理状况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一般而言,教师积极的心理传递给学生的是阳光的、向上的和积极的心态,而教师消极的心理则直接引导学生走向低迷和乏味。昨天,阅读特级教师王国芳的文章《教师为什么不幸福?》,感触颇深。作者把教师不幸福的原因总结为四个方面,即职业尊严,难以体验;工作责任,无限扩大;生活圈子,日益缩小和专业自觉,任重道远。这些原因导致的结果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部分农村教师的心理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最近网络上挺火的河南教师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生活和工作上的无奈与彷徨。时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把精力放在了向教师和学生要分数上,人为地把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简化到了极致,我们当下的教育,常常因为过分强调应试训练,忽略了人类本来就需要的文化思想的传承,这是教育之所以被诟病的原因所在。教师整日里围绕一场场考试来设计自己的苍白话语,似乎除了作业、考试之外,教师的工作就没有别的内容了。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认识,把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上课和批改作业,还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关注教师情感状况,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者组织教师参加有关活动;关心教师家庭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增强团队凝聚力和集体意识;组织不同形式的跨领域联谊活动,体验不同职业的感受,逐渐放大教师的人生格局等等。
第三,丰富业余生活,培养多种兴趣。
生活与工作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丰富的业余生活可以让教师们的工作更加富有激情和信心,有效的工作又可以让教师的业余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是极其简单的,几乎到了无聊的地步,教师下班后所能做的事情无非是看电视和上网。没有经典书籍的阅读,也没有公益活动的参加。农村社区文化的匮乏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学校管理者应该调整自己的办学思想,把教师生活的文化建设摆在显著位置,制定切实可行的业余活动计划,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诸如举行篮球、乒乓球比赛,举办歌咏、演讲、棋类比赛,组织郊游和文学沙龙活动等等,用高雅的情趣替代庸俗的爱好,用积极的习惯替代消极的行为。学校管理者还应加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让教师工作和生活在温馨的文化氛围里;还要注重教师群体和谐关系的构建,逐步形成团结、向上、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教师之间的亲密友情奏响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学校还要搭建起适合农村教师参与文化生活的平台,覆盖教师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让教师在工作上感到愉悦、生活上感到舒心、学习上感到趣味。当地政府部门还应该担负起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教育不是孤立的事业,学校更不是孤零零的社会单元,它以学校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文明以及发展程度的提高为基础,尤其以其文化生活为铺垫。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社会即学校”就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丰富的社区文化生活为农村教师陶冶情操和崇尚文明提供了相应的“磁场”,为农村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环境保障和支持。而教师们也应该自行走出校园这个狭小的活动空间,投入到社区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去,并在其中发现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架起沟通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纽带和桥梁。“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反映的正是时下部分教师共有的心理趋向和思维祈求开放的内心欲望,更是教师们渴求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表达和请求。
第四,克服功利思想,正视人生价值。
当教育一旦被功利化的时候,教育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着眼于生命的成长和人性的培育,而成为人们追逐名利的工具。现在出现的择校热、名校热、五花八门的特长班和补习班等等都是教育功利化的外在表现。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公众的价值观是多元的,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然的主流,其核心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农村教师无法脱离物质利益因素的制约而叩问人生和思考人生价值,但如果一味地被物质诱惑迷了双眼却很容易走进价值澄清的误区。学校管理者应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师德教育渗透到教师的思想和道德领域之中去,把它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教师们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并非是“掩耳盗铃”式的说教和欺骗,而是教师人性的回归和落地。曾经读过一篇题目为《教师的五重境界》的短文,作者回首自己从教数十年的经历,感触颇深,他把自己从教的历程归纳为五个递进的阶段,即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和教自己。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是对教育涵义的诠释和理解,更是对教育的享受和追求。文章没有显出任何一个所谓的“高尚”、“爱心”等字眼,却句句彰显着一名教育者崇高的师德水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把目光投向了农村教育,纷纷提出改善农村教育落后局面的良策。其中,工资待遇低是普遍现象,有人甚至提出要以翻倍增长农村教师工资的措施来挽救处于“危险”之中的农村教育。笔者并不否认代表和委员们提出的该项举措的可行性,教育管理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物质待遇的改善并不能彻底改善农村教育的现状!如果不加大农村教师师德教育的力度,不构建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再丰厚的物质待遇也无法达到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目的!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洽碰撞。功利的、消极的、低迷的、毫无精神的教师怎么能教育出平常的、积极的、上进的、精神抖擞的学生?与师德相提并论的另一个词语是“师爱”。有句话说得好,“唯有将工作变成事业,才能发自内心去热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里认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农村教师师德的严重滑坡已经危及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成败,重新拾起教育的自信和希望,让师德发挥其应有的魅力,才是拯救农村教育的良方。
作者:郭红心 单位:江苏省沛县河口中学